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进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由隐性转为显性并日益突出。以中共十六大为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分为二元社会制度架构内的政策安排和城乡统筹思路上的政策安排前后两个时期,根据党和国家政策侧重点的不同可以细化为四个发展阶段:
其他文献
期刊
研究历史有多种思路,既可以自上而下地顺向研究,也可以自下而上地逆向追溯,当然还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研究,即“以问题为中心”。研究国史分期理论就要在明确国史学理论学术坐标的前提下,论证国史分期的理论资源,阐述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史分期理论的贡献,论述国史分期理论的科学体系,分析国史分期的一些实践问题。分期理论是国史学历史理论的核心。国史分期理论的来源是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研究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兴起和发展,并与中共党史研究相交融,日益成长为与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相衔接的一门史学分支学科,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国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国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国史观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国史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国史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方向,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国史观的本质属性。
近些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增长更为迅速,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国际收支顺差总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VDD流入中国;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以各种名目混入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不断涌入国内,引起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并且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反对并制止战争,实现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根本前提。周恩来正视国际社会和平与战争这一主要矛盾,率先倡导并坚决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和平事业。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解决特定问题而逐步形成的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套制度。1949~1956年是现行户籍制度初步形成时期,户籍管制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相一致,主要功能是治安管理和人口统计,社会控制功能虽然已经有所体现,但作用尚不明显。1957~1958年现行户籍制度正式确立,户籍管制的功能从以治安管理、人口统计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控制为主,
劳资关系是建国初期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重大经济关系,《共同纲领》确立了“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1952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正式开展“五反”运动,然而由于打击过猛,造成劳资关系趋于紧张。劳资矛盾主要表现在解雇纠纷和欠资纠纷,还存在劳动合同、劳动纪律、劳保福利、企业经营和管理、资方侵犯工人权利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内容丰富,是新中国国家利益实践的指导思想。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战争的根源,新中国和平与发展环境的争取和维护既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与团结,又取决于世界人民的不屈斗争,而战争与革命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平与发展则相对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是毛泽东对当时时代主题的基本认识。
周恩来是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西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民解放军进藏之初,周恩来要求进藏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要消除民族隔阂,从心理上尊重藏族同胞。对西藏的民主改革,他指示“改革要在照顾西藏特点的原则下进行”,对一些重要问题要和上层中的进步人士和中间人士进行反复协商,尽可能取得他们的同意。这些指示对于保障西藏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密切我党和西藏上层人士的关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