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因身体羸弱转学经济
少年时的吴敬琏并没有表现出对经济学的兴趣,他最热衷的事情是拆装钟表,而“科学救国”是他的理想。十来岁时,他最朝思暮想的东西是一只装有各式各样工具的木箱子,当时名叫“双手万能”。13岁生日时,母亲真的给他买了一个,这让他几乎兴奋了一年。
吴敬琏对科学和机械的爱好保持了一生,他对最新的科技动态始终非常敏感,对高科技产业十分重视,他对于高新技术的专业知识常使内行人士感到惊诧。孩提时培养起的那些兴趣,后来竟成了他的经济研究中重要的领域。
后来的吴敬琏,之所以没有如愿以偿地当上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或工程师,而成了经济学家,竟是因为身体羸弱。
吴敬琏一生下来体质就不好,多灾多难,医生说他活不长。父亲给他起了个小名叫“长明”,祈求他能够“长命”。小学、中学,他都是读读停停。到了16岁,吴敬琏得了肺病,休学休养是他的常态。而因为肺病,吴敬琏放弃了喜欢的电机专业,改为经济学;直到从复旦大学毕业他的体检还是不过关,不能分配,留校休养一年。
是“文化大革命”下干校,在风吹日晒下劳动,给吴敬琏的身体带来了根本转变。如今,吴敬琏83岁了,除了白发,没有老态。耳不聋、眼不花、反应快、思维敏捷、语言犀利、对新事物敏感、工作强度高。谁能想到,最终,竟然是他的身体成就了他的事业,成就了他60年以及更长的学术生涯。真是祸兮福之所倚啊!
夫妻“函授”见真情
吴敬琏的书房简朴、拥挤又有些凌乱,很难想象那些经国济世、掷地有声的文字就出自这里。工作几十年,吴敬琏一直住在夫人周南供职的北京师范大学宿舍里。1988年升级到了一座老式公寓楼——四间,没有厅。周南说,坐在那里吃饭,就像坐在外面的树林里。
周南是在读大学时结识吴敬琏的。吴敬琏大学时期因肺病住进了疗养院,在那里成就了他们的爱情。周南与他同岁,当时在金陵女大教育系读书,因病闷闷不乐,情绪低沉而消极。住在隔壁的吴敬琏常过来聊天,慢慢两人混熟了,无所不谈。
当金陵大学经济专业并入复旦时,周南所在的教育系并入南京师范学院。于是,二人鸿雁传情。1956年二人举办了简朴的婚礼。
在“文革”中,周南曾被红卫兵抓去打骂、批斗。数十年后,周南说:“我当时也想过自杀,要不是这家……”当时,三岁的女儿晓莲被骂为“狗崽子”,被红卫兵用墨涂脸,画成一只猫。在妻子最困难的时候,吴敬琏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周南不忍蒙羞去指定的“黑帮”窗口买饭,吴敬琏便每天为妻子带饭。1969年11月16日,吴敬琏去“五七”干校,周南在火车站恋恋不舍送别心爱的丈夫。两个月后,没想到自己也被安排下放到山西临汾干校。在分居两地的日子,他们在“函授”中互相鼓气,共渡难关。
爱好广泛富于情趣
对于家庭,吴敬琏是很不称职的。他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块,有的是做不完的工作与探讨不完的理论。也许在一般人看来,吴敬琏整天绷着脸,对经济不满意就发一通言论。实际上,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吴敬琏的家人和学生常常笑谈关于他“忙”的一件件轶事。1997年初,为了完成一项重要课题,他召集了一次会议。那天路上堵得厉害,身为骑车族的他心急火燎地抄了一下近道,被交警当场“抓获”,斥他“为老不尊”,吴敬琏也不争辩,认“罪”而去。
因为忙,吴敬琏没法顾家。妻子周南原是北师大教授、儿童教育专家,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15年前她忍痛退为家庭主妇、兼作“秘书”,就连书房的所有书柜,摆放的都是吴敬琏的藏书,她的书则挪放到角落里。吴敬琏总劝她:“余生有限,我们俩把这点事干好就行了。”
因为忙,吴敬琏从来无暇管教女儿晓莲、晓兰。但也许是耳濡目染,姐妹俩均有心治学,而今一个是心理学博士,一个是医学兼哲学博士,虽未秉承父学,同样值得父母自豪。
每天晚上12点过后,时间才真正属于吴敬琏,没有电话的干扰,也没有客人的拜访,他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做笔记。政府决策需要经济学家,企业经营、老百姓的生活需要经济学家。吴敬琏谦虚地说:“在这么一种被多方面强烈需求的状态下,我总觉得有很强烈的紧迫感,总觉得力不胜任。这个力不胜任,首先还不是体力上的不胜任,而是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的不能胜任。”
有人讲,做学者,搞研究,最好是清心寡欲,不问俗事,否则很难在学术领域有所作为。而吴敬琏偏偏又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年轻时,他喜欢运动,后来又迷上了集邮,集古钱币,更喜欢听音乐。听古典音乐,是吴敬琏在大学时代培养起来的爱好。在复旦大学,他是音乐欣赏社团的“铁杆”成员。卡式磁带刚面世,吴敬琏便不惜“巨资”买了一个现在看来像个砖头样的录音机。当收音机有了调频广播,开始播放古典音乐时,他就认真地听和录,积攒了大量的音乐磁带。有了CD,他便转向去听CD,而那些磁带还是舍不得丢弃。因为工作紧张的原因,如常常处于激烈的辩论,他爱听些舒缓一些的音乐,最喜欢的还是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
“经济学家在工作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激情。有太多的激情,就容易不冷静。”这是他的工作态度。
但是他实在太忙了,很少呆在家里静心欣赏音乐,连集藏了几十年的邮票也无心再坚持了,不得不把几本大邮册送给女儿。
这位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是一个不懈追求、充满激情、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爱好音乐、历史、文学,还喜好做木工活,对电子学也颇有研究。周南说,电器在他的“引进”下,早在2000年左右,家里基本上就添置齐了,电脑上了网,配上了传真机、打印机等,实现了“家庭办公”。
吴敬琏待人和蔼可亲,他从不抬高自己,也不无缘故地轻视别人。不管是言过其实的盛誉,还是无端贬低的嘲讽,吴敬琏都能泰然地一笑了之。这种对生活宠辱不惊的恬淡心态,颇有点仙风道骨之状。
综合改编自《生活时报》及相关网络资料
因身体羸弱转学经济
少年时的吴敬琏并没有表现出对经济学的兴趣,他最热衷的事情是拆装钟表,而“科学救国”是他的理想。十来岁时,他最朝思暮想的东西是一只装有各式各样工具的木箱子,当时名叫“双手万能”。13岁生日时,母亲真的给他买了一个,这让他几乎兴奋了一年。
吴敬琏对科学和机械的爱好保持了一生,他对最新的科技动态始终非常敏感,对高科技产业十分重视,他对于高新技术的专业知识常使内行人士感到惊诧。孩提时培养起的那些兴趣,后来竟成了他的经济研究中重要的领域。
后来的吴敬琏,之所以没有如愿以偿地当上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或工程师,而成了经济学家,竟是因为身体羸弱。
吴敬琏一生下来体质就不好,多灾多难,医生说他活不长。父亲给他起了个小名叫“长明”,祈求他能够“长命”。小学、中学,他都是读读停停。到了16岁,吴敬琏得了肺病,休学休养是他的常态。而因为肺病,吴敬琏放弃了喜欢的电机专业,改为经济学;直到从复旦大学毕业他的体检还是不过关,不能分配,留校休养一年。
是“文化大革命”下干校,在风吹日晒下劳动,给吴敬琏的身体带来了根本转变。如今,吴敬琏83岁了,除了白发,没有老态。耳不聋、眼不花、反应快、思维敏捷、语言犀利、对新事物敏感、工作强度高。谁能想到,最终,竟然是他的身体成就了他的事业,成就了他60年以及更长的学术生涯。真是祸兮福之所倚啊!
夫妻“函授”见真情
吴敬琏的书房简朴、拥挤又有些凌乱,很难想象那些经国济世、掷地有声的文字就出自这里。工作几十年,吴敬琏一直住在夫人周南供职的北京师范大学宿舍里。1988年升级到了一座老式公寓楼——四间,没有厅。周南说,坐在那里吃饭,就像坐在外面的树林里。
周南是在读大学时结识吴敬琏的。吴敬琏大学时期因肺病住进了疗养院,在那里成就了他们的爱情。周南与他同岁,当时在金陵女大教育系读书,因病闷闷不乐,情绪低沉而消极。住在隔壁的吴敬琏常过来聊天,慢慢两人混熟了,无所不谈。
当金陵大学经济专业并入复旦时,周南所在的教育系并入南京师范学院。于是,二人鸿雁传情。1956年二人举办了简朴的婚礼。
在“文革”中,周南曾被红卫兵抓去打骂、批斗。数十年后,周南说:“我当时也想过自杀,要不是这家……”当时,三岁的女儿晓莲被骂为“狗崽子”,被红卫兵用墨涂脸,画成一只猫。在妻子最困难的时候,吴敬琏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周南不忍蒙羞去指定的“黑帮”窗口买饭,吴敬琏便每天为妻子带饭。1969年11月16日,吴敬琏去“五七”干校,周南在火车站恋恋不舍送别心爱的丈夫。两个月后,没想到自己也被安排下放到山西临汾干校。在分居两地的日子,他们在“函授”中互相鼓气,共渡难关。
爱好广泛富于情趣
对于家庭,吴敬琏是很不称职的。他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块,有的是做不完的工作与探讨不完的理论。也许在一般人看来,吴敬琏整天绷着脸,对经济不满意就发一通言论。实际上,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吴敬琏的家人和学生常常笑谈关于他“忙”的一件件轶事。1997年初,为了完成一项重要课题,他召集了一次会议。那天路上堵得厉害,身为骑车族的他心急火燎地抄了一下近道,被交警当场“抓获”,斥他“为老不尊”,吴敬琏也不争辩,认“罪”而去。
因为忙,吴敬琏没法顾家。妻子周南原是北师大教授、儿童教育专家,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15年前她忍痛退为家庭主妇、兼作“秘书”,就连书房的所有书柜,摆放的都是吴敬琏的藏书,她的书则挪放到角落里。吴敬琏总劝她:“余生有限,我们俩把这点事干好就行了。”
因为忙,吴敬琏从来无暇管教女儿晓莲、晓兰。但也许是耳濡目染,姐妹俩均有心治学,而今一个是心理学博士,一个是医学兼哲学博士,虽未秉承父学,同样值得父母自豪。
每天晚上12点过后,时间才真正属于吴敬琏,没有电话的干扰,也没有客人的拜访,他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做笔记。政府决策需要经济学家,企业经营、老百姓的生活需要经济学家。吴敬琏谦虚地说:“在这么一种被多方面强烈需求的状态下,我总觉得有很强烈的紧迫感,总觉得力不胜任。这个力不胜任,首先还不是体力上的不胜任,而是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的不能胜任。”
有人讲,做学者,搞研究,最好是清心寡欲,不问俗事,否则很难在学术领域有所作为。而吴敬琏偏偏又是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年轻时,他喜欢运动,后来又迷上了集邮,集古钱币,更喜欢听音乐。听古典音乐,是吴敬琏在大学时代培养起来的爱好。在复旦大学,他是音乐欣赏社团的“铁杆”成员。卡式磁带刚面世,吴敬琏便不惜“巨资”买了一个现在看来像个砖头样的录音机。当收音机有了调频广播,开始播放古典音乐时,他就认真地听和录,积攒了大量的音乐磁带。有了CD,他便转向去听CD,而那些磁带还是舍不得丢弃。因为工作紧张的原因,如常常处于激烈的辩论,他爱听些舒缓一些的音乐,最喜欢的还是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
“经济学家在工作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激情。有太多的激情,就容易不冷静。”这是他的工作态度。
但是他实在太忙了,很少呆在家里静心欣赏音乐,连集藏了几十年的邮票也无心再坚持了,不得不把几本大邮册送给女儿。
这位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是一个不懈追求、充满激情、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爱好音乐、历史、文学,还喜好做木工活,对电子学也颇有研究。周南说,电器在他的“引进”下,早在2000年左右,家里基本上就添置齐了,电脑上了网,配上了传真机、打印机等,实现了“家庭办公”。
吴敬琏待人和蔼可亲,他从不抬高自己,也不无缘故地轻视别人。不管是言过其实的盛誉,还是无端贬低的嘲讽,吴敬琏都能泰然地一笑了之。这种对生活宠辱不惊的恬淡心态,颇有点仙风道骨之状。
综合改编自《生活时报》及相关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