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孜州1.4亿亩辽阔美丽的天然草场,占全州幅员面积的60.3%,成为甘孜州标志性的一道风景。
大草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而草原上的包虫病却成了威胁人们生存、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进步的祸患。
作为甘孜州典型的地方病,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甘孜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德洛的新生
2010年7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甘孜州人民医院,这是全州唯一的包虫病手术定点医院。
尼玛拥措医生是州医院包虫病项目办主任,见到记者到来,尼玛拉着我们到旁边的住院大楼去,“德洛马上要出院了,我们去看看她吧。”
住院大楼的第8层,是州医院包虫病防治中心,有34张床位,全州所有做包虫病手术的患者,都在这里集中住院。来自德格县马尼干戈乡马尼村的48岁牧民妇女德洛躺在病床上,看起来精神很好。
尼玛医生先是用藏语问候了德洛,说明了来意。没想到,德洛用流利的汉语,开始介绍起她的情况来。
早在2008年6月,州医院到德格县筛查包虫病病例,德洛因为腹部一直犯毛病,也去做了B超检查,结果被发现患了肝包虫病。德洛的姐姐也同时查出患有这种病。
“当初给德洛做思想工作,可真是费了不少功夫啊。”尼玛医生说,“医院专门派了车接她来做手术,可她就是不愿意。”
2009年3月,德洛的姐姐勇敢地进行了手术,其后经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康复得很快,而德洛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活生生的典范让德洛也鼓起了勇气,到州医院来做了手术。“原来是请都请不来,这回是自己就来了。”尼玛医生笑着说。德洛听了,也小孩子似地笑着吐了吐舌头,表示对尼玛医生的感激之情。
德洛的大儿子其珠见状,在旁边憨厚地笑了。其珠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当年也曾力劝母亲赶紧做手术。“国家的政策那么好,做手术补贴8800元,加上新农合要报销剩余的很大一部分费用,治好妈妈的病并不需要花多少钱。现在她好起来了,全家也就不再担惊受怕了。”
德洛是享受中央补助包虫病防治项目的上百名包虫病手术患者之一。截至目前,中央补助包虫病防治项目已在全州18个县全面实施。
跟德洛一样,越来越多的包虫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越来越多的家庭回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欢笑与感动展现在他们的脸上,那是一种新生后的浓浓幸福。
第一“门巴”与第二“癌症”
包虫病是由棘球蚴属绦虫寄生于人体或宿主动物体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也是高度致死的疾病,医学上称其为“第二癌症”(即“虫癌”),其死亡率超过肝癌。
由于该病发病进程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已发展为后果很严重的晚期,给治愈带来困难。患者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治疗费用高,其家庭蒙受极大的悲痛和经济负担,包虫病肆虐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仅有93万人口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受到包虫病威胁的人口就达到71.4万人,占全州总人数的76.3%。全州包虫病患者达到2.5至3万人。“全州18个县,全部发现有包虫病患者。而在石渠、色达、新龙、甘孜、理塘五个牧区县,情况相当严重。”甘孜州医院院长多吉介绍说。
2009年11月6日至8日,在甘孜州包虫病防治史上来说是一段值得记住的日子。带着党和政府对高寒牧区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委托,卫生部部长陈竺专程前往甘孜州康定、炉霍、色达等县,对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卫生部长踏上甘孜这片神奇的土地。
11月7日,进入年末的康巴高原冬意甚浓,寒气袭人。在海拔近4000米的色达县大则乡,陈竺部长走进了藏族牧民让珠的帐篷里。
让珠一家五口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包虫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他们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见到国家的第一“门巴”(藏族同胞对医生的称呼),让珠一家特别激动。陈竺躬下身子,将哈达献给让珠70多岁的老母亲,深情地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是温总理让我们来的,是来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的。”
走出帐篷,陈竺部长来到大则乡政府,见到早已等待在那里的群众,他们中有很多都是包虫病患者,并得到了国家的免费救治。“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党和国家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我们这次带来了许多专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把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卫生部长的手与一双双包虫病患者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牧民的口里不停地说着“卡卓、卡卓,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卡卓”藏语意为“平安、吉祥”)看着大家期盼的目光,陈竺部长和许多专家的眼眶湿润了。
2006年6月四川省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正式启动;2007年8月又启动“富民安康”工程包虫病项目,包虫病普查、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全面普开,长期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包虫病防治工作纳入了国家、省的重要议事日程,包虫病防治工作正有序进行。
草原上的巨变
包虫病防治,是甘孜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甘孜,新医院建在家门口,大城市医疗专家上高原,地方病防治到人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全州医疗卫生事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对此感触颇深的,是甘孜州医院院长多吉。回想10年前,甘孜州人民医院还是个床位少、人才缺、资金紧的医疗单位,难以担负起州内龙头医疗单位的责任。如今的甘孜州人民医院设有20个临床一级科室,规模比十年前扩大了十倍。2009年,医院升格成为三级乙等医院。“没有国家和省上的各方面历年来的大力扶持,医院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势头。”多吉感叹道。
覆盖全州的医疗卫生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目前,全州已建成村卫生室408个,正在开工建设162个。全州18个县均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据统计,全州共有农村人口849929人,其中787511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92.6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目前,全州已兑现补助资金3458.66万元,补偿人次100521人。新农合的推广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看不起病”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国家和省上的好政策,让我们康巴人过上了健康新生活。”甘孜镇绒岔6村39岁牧民则玛措做完包虫病手术后,现在每月都到甘孜县疾控中心领取免费药物继续治疗。身体已经基本康复的她,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链接
2009年,国家和省上为藏区医疗卫生基础项目建设投入资金达1.6亿元,建设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3个,目前已有超过九成的新建医疗机构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省藏区实现全覆盖,参合人口为152.02万人。此项制度在民族地区的全面实施,使广大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大骨节病和包虫病是影响我省藏区群众健康的主要地方病。我省将大骨节病和包虫病防治纳入“富民安康”工程,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多部门协作的综合防治,使两种地方病在当地发病率大为减少。
在包虫病防治上,我省通过实施农业、水利、林业、民政、卫生、环保、能源等建设项目综合治理,安排落实防治项目经费2585万元,共完成病情调查30.1万人,对10708例病人进行免费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141人,对23.6万只犬实施多轮次药物驱虫;举办各类培训班325期,基层防控能力得到加强;发放宣传材料63万份,覆盖所有重点目标人群。省卫生厅还成立了包虫病防治专家组,强化防治技术培训和支撑,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模式,以点带面推进防治工作全面发展。
大草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而草原上的包虫病却成了威胁人们生存、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进步的祸患。
作为甘孜州典型的地方病,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甘孜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德洛的新生
2010年7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甘孜州人民医院,这是全州唯一的包虫病手术定点医院。
尼玛拥措医生是州医院包虫病项目办主任,见到记者到来,尼玛拉着我们到旁边的住院大楼去,“德洛马上要出院了,我们去看看她吧。”
住院大楼的第8层,是州医院包虫病防治中心,有34张床位,全州所有做包虫病手术的患者,都在这里集中住院。来自德格县马尼干戈乡马尼村的48岁牧民妇女德洛躺在病床上,看起来精神很好。
尼玛医生先是用藏语问候了德洛,说明了来意。没想到,德洛用流利的汉语,开始介绍起她的情况来。
早在2008年6月,州医院到德格县筛查包虫病病例,德洛因为腹部一直犯毛病,也去做了B超检查,结果被发现患了肝包虫病。德洛的姐姐也同时查出患有这种病。
“当初给德洛做思想工作,可真是费了不少功夫啊。”尼玛医生说,“医院专门派了车接她来做手术,可她就是不愿意。”
2009年3月,德洛的姐姐勇敢地进行了手术,其后经过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康复得很快,而德洛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活生生的典范让德洛也鼓起了勇气,到州医院来做了手术。“原来是请都请不来,这回是自己就来了。”尼玛医生笑着说。德洛听了,也小孩子似地笑着吐了吐舌头,表示对尼玛医生的感激之情。
德洛的大儿子其珠见状,在旁边憨厚地笑了。其珠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当年也曾力劝母亲赶紧做手术。“国家的政策那么好,做手术补贴8800元,加上新农合要报销剩余的很大一部分费用,治好妈妈的病并不需要花多少钱。现在她好起来了,全家也就不再担惊受怕了。”
德洛是享受中央补助包虫病防治项目的上百名包虫病手术患者之一。截至目前,中央补助包虫病防治项目已在全州18个县全面实施。
跟德洛一样,越来越多的包虫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越来越多的家庭回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欢笑与感动展现在他们的脸上,那是一种新生后的浓浓幸福。
第一“门巴”与第二“癌症”
包虫病是由棘球蚴属绦虫寄生于人体或宿主动物体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也是高度致死的疾病,医学上称其为“第二癌症”(即“虫癌”),其死亡率超过肝癌。
由于该病发病进程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已发展为后果很严重的晚期,给治愈带来困难。患者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治疗费用高,其家庭蒙受极大的悲痛和经济负担,包虫病肆虐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仅有93万人口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受到包虫病威胁的人口就达到71.4万人,占全州总人数的76.3%。全州包虫病患者达到2.5至3万人。“全州18个县,全部发现有包虫病患者。而在石渠、色达、新龙、甘孜、理塘五个牧区县,情况相当严重。”甘孜州医院院长多吉介绍说。
2009年11月6日至8日,在甘孜州包虫病防治史上来说是一段值得记住的日子。带着党和政府对高寒牧区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委托,卫生部部长陈竺专程前往甘孜州康定、炉霍、色达等县,对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卫生部长踏上甘孜这片神奇的土地。
11月7日,进入年末的康巴高原冬意甚浓,寒气袭人。在海拔近4000米的色达县大则乡,陈竺部长走进了藏族牧民让珠的帐篷里。
让珠一家五口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包虫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他们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见到国家的第一“门巴”(藏族同胞对医生的称呼),让珠一家特别激动。陈竺躬下身子,将哈达献给让珠70多岁的老母亲,深情地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是温总理让我们来的,是来帮助你们解决困难的。”
走出帐篷,陈竺部长来到大则乡政府,见到早已等待在那里的群众,他们中有很多都是包虫病患者,并得到了国家的免费救治。“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党和国家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我们这次带来了许多专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把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好!”卫生部长的手与一双双包虫病患者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牧民的口里不停地说着“卡卓、卡卓,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卡卓”藏语意为“平安、吉祥”)看着大家期盼的目光,陈竺部长和许多专家的眼眶湿润了。
2006年6月四川省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正式启动;2007年8月又启动“富民安康”工程包虫病项目,包虫病普查、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全面普开,长期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包虫病防治工作纳入了国家、省的重要议事日程,包虫病防治工作正有序进行。
草原上的巨变
包虫病防治,是甘孜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甘孜,新医院建在家门口,大城市医疗专家上高原,地方病防治到人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全州医疗卫生事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对此感触颇深的,是甘孜州医院院长多吉。回想10年前,甘孜州人民医院还是个床位少、人才缺、资金紧的医疗单位,难以担负起州内龙头医疗单位的责任。如今的甘孜州人民医院设有20个临床一级科室,规模比十年前扩大了十倍。2009年,医院升格成为三级乙等医院。“没有国家和省上的各方面历年来的大力扶持,医院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势头。”多吉感叹道。
覆盖全州的医疗卫生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目前,全州已建成村卫生室408个,正在开工建设162个。全州18个县均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据统计,全州共有农村人口849929人,其中787511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92.6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目前,全州已兑现补助资金3458.66万元,补偿人次100521人。新农合的推广让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群众“看不起病”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国家和省上的好政策,让我们康巴人过上了健康新生活。”甘孜镇绒岔6村39岁牧民则玛措做完包虫病手术后,现在每月都到甘孜县疾控中心领取免费药物继续治疗。身体已经基本康复的她,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链接
2009年,国家和省上为藏区医疗卫生基础项目建设投入资金达1.6亿元,建设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3个,目前已有超过九成的新建医疗机构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省藏区实现全覆盖,参合人口为152.02万人。此项制度在民族地区的全面实施,使广大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大骨节病和包虫病是影响我省藏区群众健康的主要地方病。我省将大骨节病和包虫病防治纳入“富民安康”工程,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多部门协作的综合防治,使两种地方病在当地发病率大为减少。
在包虫病防治上,我省通过实施农业、水利、林业、民政、卫生、环保、能源等建设项目综合治理,安排落实防治项目经费2585万元,共完成病情调查30.1万人,对10708例病人进行免费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141人,对23.6万只犬实施多轮次药物驱虫;举办各类培训班325期,基层防控能力得到加强;发放宣传材料63万份,覆盖所有重点目标人群。省卫生厅还成立了包虫病防治专家组,强化防治技术培训和支撑,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模式,以点带面推进防治工作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