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题教学内容的逻辑建构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题教学改革,可以增强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实现教学过程的契合性,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应围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题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指导大学生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学理上弄清宗教的起源、演变以及我国宗教工作的政策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宗教问题,自觉抵制境外宗教渗透,筑牢思想堤坝。
其他文献
辅警作为公安机关的补充力量,对于各项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面对辅警的高流动性问题,如何制定对应政策提高辅警忠诚度,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聚焦组织支持感与忠诚度的交叉研究,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评述不同类别组织中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忠诚度影响机制的有关研究,总结辅警忠诚度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公安机关的双重属性及辅警队伍的特质性,提出辅警队伍忠诚度提升路径,探讨辅警队伍管理模式,指出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进史,就是一部意识形态建设与斗争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二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在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党的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和学理支撑;三是坚持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善用新时代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实践“活教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应为之举。讲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应着眼宏大背景,再现浩大场景,展示重大成就,弘扬伟大精神,落脚远大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探索所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平、文明的发展道路。深入解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明确其物质基础、精神来源和核心精髓,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发展规律性、科学合理性,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何以可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新的动态,具体表现为:无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极力抹黑当代中国;分不清历史的主流与主线,在对社会性质和革命主题的认识上存在错误判断;无限放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以此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转换研究方式,试图提高其历史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借助网络空间,扩大其对受众的影响力等。对此,应在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巨大危害的基础上,以加强“四史”教育、广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强化
实现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供给是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精准性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进路。从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时代发展进步三个方面来精准定位高校思政工作;以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讲好中国精神为着力点促使高校思政工作精准发力;在内容选取、方法择取和载体运用上从粗放择取向精心优选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传统课堂向全媒体融合转变,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精准供给,能够有效增加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精准性,从而培育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战略发展机遇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因素呈现出增多的趋势。这亟须我们做好意识形态的风险防控工作,构建意识形态的研判机制、评估机制、协同机制和责任机制,运用制度的威力来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冲击,不断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最终维护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梳理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研究主要形成了“生命线”论、“中心环节”论、“基础工程”论、“主导地位”论、“组成部分”论、“基本途径”论、“重要工具”论、“动力保证”论等八种论断,但这些论断存在层次不明、表述不一等问题。对此,可从历史经验、社会结构、功能属性、价值作用四个维度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认识,并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客观性论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话语表达、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内在逻辑层次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治理现代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课程建设整体协同性、系统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全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需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下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依据课程内容“整合性”原则提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在课程体系设计“螺旋渐进”逻辑下与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筹衔接;在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推动“知行合一”导向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增强大学生婚恋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视角对大学生婚恋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婚恋教育创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