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岭师三十年援藏路与师德厚植路径研究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通过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座谈会、给师生回信等多种方式阐述新时代教育思想。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他多次强调,要将高校德育与传道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大学生责任使命意识培育与家国情怀培养。

一、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与内涵


  “立德树人”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随着时代变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立德”思想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树人”思想最早出现于《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统一的。“人”是立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立德”的目的是“树人”,“树人”首先需要“立德”,立什么样的“德”决定着树什么样的“人”,树什么样的“人”彰显着立什么样的“德”。简言之,树人需立德,树人先立德,立德为树人,立德利树人。
  立德在于实践,实践通达树人。古语有云:“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立德之途径,得以树天下之可树之才。

二、岭师三十年援藏路与师德厚植路径


  大学生援藏支教实习活动是岭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岭师”)人才培养与德育工作的常态化举措。大学生三十年援藏支教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素材与丰富经验,同时在德育工作开展中也取得了明显成绩,形成了集人才培养、德育工作、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岭师方案”,为广东省大学生援藏支教工作提供了典型个案。
  自1987年毕业生龙家玘响应“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号召,毕业分配时选择到西藏那曲工作之后,岭师大学生援藏支教工作一直持续开展。2002年陈观如校友自愿申请到环境艰苦的墨脱县担任县委书记,当年援藏支教的大学生也开始以自愿抱團形式开展援藏支教活动。杨楚洵、钟戊华、李再超、屠艳荣和刘秀政5位毕业生赴藏支教,成为当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援藏8人中的主力军。2003年古桂云、冯敏芝、郭振、王春霞、张恩、林涯6位毕业生到西藏林芝地区支教,占广东省当年援藏支教高校毕业生的75%,成为广东高校援藏大户。2004年全省高校共有7名毕业生援藏,其中岭师有4名学生。往后,在校大学生援藏支教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此外,三十年来,有三十多位毕业生自愿参加“三支一扶”,选择到西藏地区工作,至今仍有27人在藏工作。这不但促进了大学生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师德养成,也帮扶了西藏民族地区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岭师援藏方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师德厚植路径。
  (一)“三大基地”构建岭师教育援藏师德厚植机制
  教育实习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三大基地”的构建是“岭师方案”的重要组成内容。2008年,岭师在西藏林芝广东实验学校建立了广东省在西藏建立的第一个教育实践基地。2013年岭师与原林芝地区教育局签订了合作协议书,选派教育专家到原林芝县开展免费的教师专业技能、职业发展培训,同时也积极接收原林芝县多批次人员来校免费培训。2016年10月,岭师与波密县、工布江达县两县教育局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举行共建教育实习基地揭牌仪式。2017年12月岭师与工布江达县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这是广东在西藏建立的第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在广东推进“新师范”建设的背景下,“三大基地”援藏教育师德厚植机制的形成,进一步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师范生职业道德培养,与对口支援地方政府、教体局、支教实习单位的四方联动也完善了师范院校校地合作机制。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起点,以家国情怀统领育人方式变革,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构建岭师师德育人格局。
  (二)“三全模式”再造岭师教育援藏师德厚植品牌
  岭师作为百年师范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水平、课改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等多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这为学院与林芝市教育局开展校地合作、大学生援藏支教活动、培训帮扶、教育基地共建等提供了优势条件,并可以此为依托探索建立校地交往交流交融长效机制。岭师大学生教育援藏,不但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还开展家校合作、学业辅导、自护教育、亲情陪伴、结对帮扶等实践活动,即“构建全时段覆盖的教育援藏体系,提供全方位支撑的教育精准援助,实现全要素挖掘的援藏品牌塑造”。“三全模式”教育援藏师德厚植品牌活动的开展,在广东援藏模式中突显了岭师特色,也深化了师范生师德厚植路径。
  (三)“四新效应”筑牢岭师教育援藏师德厚植阵地
  1. 岭师援藏与师德厚植新载体
  援藏支教实习作为大学生能力提升路径,同时也是高校师德厚植的载体。大学生亲身到西藏地区开展教学、生活实践,直观了解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更加深入认识国情,促成了大学生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成长循环。他们通过现实的行动,又完成了个人价值的再认识、价值实现的再体验和个人意志的再坚定。
  2. 岭师援藏与师德厚植新形式
  学校领导先后率队进藏调研,选派专家团队进藏开展免费的教育培训,邀请西藏林芝地区教育考察团来校考察和开展业务培训,岭师培训学院组队前往西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近7年来,岭师通过各种形式培训林芝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校长和局长400余人次,承担了绝大部分批次教师的培训费、食宿费等费用,还提供了教育理论研讨、捐资助教助学和奖教奖学等方面的支持,通过爱心助学行动、“粤藏同心幼教培训工程”以及“发扬节俭精神,关爱弱势群体”“让爱为梦想插上翅膀”“让书香飘进雪域高原”等捐衣捐物、助学助教、送书送教等公益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立德树人”育人效应,促进了民族团结的发展、深化。
  3. 岭师援藏与师德厚植新机制   教育是“教人”也“育己”的一种“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岭师选派在校生赴西藏实习支教,从宏观上看,构建了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一线的协同育人机制,增强了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师德厚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基础。从微观上看,为每一位援藏师范生提供了所需的真实教育场域,解决了师范生强烈的实践学习需求与短缺的实践机会之间的矛盾。据当地教育局反馈,支教队员给全县的中小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所带班级成绩大多名列前茅。
  (四)“非常5 1”与师德厚植新路径
  “非常5 1”援藏支教共同体指的是岭师每派选一名援藏支教实习生,就会相对应给他配备一名实习导师、一名论文导师、一名思政导师,同时支教实习单位也为他配备一名教学导师、一名班级管理导师,以合力、协同、互助方式助推援藏支教共同体的形成。
  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援藏支教实习、“进村到户牵手”、“奉献边疆高原·扎根基层教育”最美教师寻访、“岭师学子卅载支教西藏情”调研、典型人物事迹报告、师资培训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等六项工作路径的开拓,更加深化与凸显教育援藏对大学生“立德树人”培育与家国情怀培养。

三、援藏育人与师德厚植:岭师立德树人效应新探索


  (一)岭师援藏与师德厚植功能新探索
  团结功能。岭师大学生援藏支教是思政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的体现,也是岭师把校地共建作为发挥本校师范教育优势,推進教育特色援藏的创新之举。这也需要本校各部门与地方社会深度联动、通力合作。
  支持功能。“非常5 1”援藏支教共同体组建,为援藏支教大学生配备不同方向的导师,这是高校在大学生援藏支教工作推进中,有效整合优秀的教师队伍,发挥支持校地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多维度开展合作共建的师德厚植路径创新举措。高校与地方政府在多方面整合资源、多方面合力的形成助推了高校援藏师德厚植支持功能的发挥。
  服务功能。岭师既充分发挥本校优质师范教育资源优势,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学习和弘扬共建地办教育的“西藏精神”和“愚公精神”,鼓励和支持师生在“援藏支教”校地共建这个平台上丰富人生、增长才干。同时,借助新媒体发展特点,积极构建新媒体传播体系。岭师构建以网站、校报、电视台、广播站等传统媒体为基础,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为突破口的新媒体工作平台,强化宣传,讲好援藏故事。
  (二)岭师教育援藏与师德厚植新效应
  1. 强化了校地合作培训
  近年来,岭师不断拓展援藏领域,从素质教育、班级管理、新课程理念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实习生集体备课、集中评课、教学研讨等方面,遴选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科研究专家为林芝教育管理者和骨干教师授课,聘请湛江市内小学名师点评和指导说课,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建设以及教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师范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2. 搭建了社会实践平台
  岭师援藏支教的学子们主动联系西藏校友,主动连线学校,完成好“粤藏颂歌献祖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相关工作和任务,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实训感悟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拓展了学习教育空间
  大学生“援藏支教”学习教育空间场域不但有课堂教学场域,还有课堂之外的情境教育、社会实践空间体验教育以及不同主题、有针对性的特色教育。岭师援藏大学生与林芝教育局在当地中小学中开展“四讲四爱”(“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活动,较好地拓宽了教育内容与空间。建立了家校联动机制,实地走访、与家长深度访谈、和地方教育部门通力合作育人。岭师根据对口支援学校的需要,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理论交流和参观考察等,实现对民族教育合作的“精准订单”教育人才输送。

四、结语:新时代师德厚植的“雪莲花”在高原上绽放


  在精准扶贫与对口支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教育援藏有效地推动了民族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新时代、新师范背景下,高校积极整合资源、统一战线、深化校地合作方向,也拓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学科教育等教育空间场域。援藏大学生以自身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身的建设植根于教育支边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岭师“立德树人”工作拓展了工作对象与工作场域,在整合资源、抱团服务的理念中将思政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推进地方高校跨地域开展校地合作,凸显高校育人效果,助推高校援藏育人、师德厚植传承的这朵“雪莲花”在高原雪域的绽放。
其他文献
报纸部分 一等奖(33件) 消 息(14件) 单 位 作品标题 作者 编者 湖北日报 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 卢平川 雷刚、何光华 湖北日报 樊东明为“股”所困 卢平川、王威 任大文 长江日
地方教育科研机构作为区域教育智库的代表性力量,是促进区域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智力支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承担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区域教育智库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广东教育研究机构实践探索”(编号2017 ZQJK041),旨在通过总结广东省级和市级教育智库在服务教育决策、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引导教育舆论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期刊
8月30日,为期一个半月的2019全国青少年微信小程序编程创意营画上句号,结营仪式在广州微信总部举行。经过微信团队、特邀明星评审、专家评审团、媒体评审团、大众评审等多方综合评估,“知史乎”等9款创意新颖的小程序脱颖而出,成为首届微信小程序编程创意营的优胜者。这是微信小程序编程首次走进中小学,助力推开青少年编程教育之门,“中国智造”的编程语言,正在让更多创意产生更大价值。跨越广深的48小时编程创意之
期刊
面对新时代下的教育发展,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如何让广东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综合论坛上9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出了他们的思考。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其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备受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典型标志和主要成就,分析了基础教育
期刊
9月21日至22日,以“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新使命·新路径”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岸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魏中林,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香港高等教育评议
期刊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本届年会高等教育分论坛邀请了10位嘉宾,就高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对话。紧扣时代主题,共思教育发展  “中国特色”“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产教融合”“新师范”等,是当前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包含着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之思。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
期刊
“服务产业,提高内涵”“深化课程改革”“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广东职业教育发展路在何方?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分论坛尾声,台上嘉宾各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本次论坛上,共有10位嘉宾围绕“面向2035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上台分享,内容既有学术层面的研究也有实践层面的经验,既有全局性的改革发展也有局部性的探索总结。坚持立德树人  今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
期刊
上一个世纪以来 ,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创立到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丰富的过程。这是人类社会在管理领域里的一笔宝贵财富。本刊特辑录于下 ,以作世纪回顾。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次峰会以“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新使命·新
期刊
1 品种来源该品种由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育成,原名为8703。1997年4月,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特征特性该品种是稀植大穗型玉米杂交种,穗大粒大,果穗微弯是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