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技术选择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益阳市的实际情况,以污泥处置方式决定处理工艺为原则,综合分析了调理压榨干化技术和污泥增钙热干化技术,建议采用污泥增钙热干化后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案,可有效解决益阳市污泥处理处置的问题,并可达到将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其他文献
模拟国内某污水处理厂的闭式双泥龄活性污泥工艺进行中试研究,将进水分配比(A/O池与普通曝气池进水流量的比值)从3∶7提高至5∶5,通过测定A/O池、普通曝气池和二沉池出水中COD、NH+4-N和TN的浓度,研究了进水分配比对该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该工艺优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进水分配比直接影响生物池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负荷,进而影响系统的处理效果;随进水分配比的增加,生物池内的微生
期刊
有关单位: 污泥处理处置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方向,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如何从纷繁多样的技术和装备市场中选择合适的、低能耗的实用技术和装备,满足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是非常急迫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水平,切实达到污泥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要求,为我国未来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推荐一批低能耗、高效率、资源化的实用技术、设备以及典型工程案例,引领生
期刊
污泥厌氧消化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液态厌氧消化会产生大量处理成本较高的沼液,固态厌氧消化则能克服这个缺点。以脱水后的剩余污泥为原料,并用秸秆调节碳氮比,研究了中温(35℃)条件下含水率(65%~85%)对固态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化初期产生高浓度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并导致初期p H值迅速下降至5.5~6.2,VFA浓度和含水率呈正相关。含水率越高,反应启动越快,反应周期越
期刊
本文采用仿生态复合酶制剂在某污水处理厂进行剩余污泥减量试验.设A、B、C三组相同装置,A不投加酶制剂,而B、C组分别投加处理水量0.01%和0.02%的酶制剂,均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且运行操作相同,比较三组实验装置的污泥减量效果.结果表明:B、C组参照A组,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分别达到了38.4%、56.7%,并且对出水水质没有影响,反而提高了TN、TP的去除效果.A、B、C组出水COD平均值分别为3
在调研昆明市主城区污泥性质的基础上,按照分质处理的原则,提出了昆明市主城区污泥处理的技术途径。昆明市主城区污泥具有有机质含量低、营养元素含量较高、热值低、个别重金属超标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以堆肥、消化干化和水泥窑混烧处理构建昆明市主城区污泥处理系统。结合昆明实际情况,建议第1、2、6、7、8污水处理厂污泥采用消化干化处理,干化污泥可进行混烧处理、加工营养土或烧制陶粒;第3、5污水处理厂污泥就
期刊
污泥转移SBR工艺的特点是在并联运行的SBR间以污泥回流方式实现活性污泥的筛选与转移利用,从而提高系统除污效能。对比了该新型工艺与传统SBR工艺的污泥总量及浓度变化,并研究了污泥转移量对污泥沉降性能和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污泥转移可显著提高SBR池中的活性污泥总量,当污泥转移量为15%、30%、40%时,单池SBR中的污泥总量比传统SBR分别提高了8.1%、17.7%、34.5%,SVI平
期刊
流速是水处理工艺的关键运行参数之一,基于测定活性污泥处理构筑物单元的关键点流速,对试运行的新建污水厂运行状况进行后评价。结果表明:14#厌氧池池底流速最高达0.16m/s,而池顶流速低至0.059 m/s,确保了污泥混合效果、降低了搅拌功率、确保了厌氧环境;而5#厌氧池内断面大部分流速远小于活性污泥悬浮所需最小流速(0.15 m/s),可能存在污泥沉淀。2缺氧池内混合液回流量过大,造成缺氧池内硝酸
期刊
葫芦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水由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组成,出水水质要求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该工程采用水解酸化/A2O/纤维滤池三级处理工艺,并于2014年6月投产运行,出水水质达标排放。介绍了该污水厂一期工程的设计特点、投资及运行成本,以供参考。
期刊
增塑剂DIBP生产废水在进行生化处理前,采用膜分离技术和树脂吸附技术对其进行对比处理研究,从经济效益和处理效果两方面对两种工艺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16 h的运行过程中,NDA-66树脂吸附系统对废水中COD和邻苯二甲酸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6%和96.9%,且经过脱附后去除率仍保持最初水平;超滤膜系统对废水中COD和邻苯二甲酸的平均去除率仅为9.1%和7.7%,且经过酸洗后去除率难以恢复
期刊
污水资源综合利用是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北京高碑店污水厂为例,通过构建和实践污水资源多元综合利用模式,实现了从单一有机污染物减排到氮磷污染物减排、再生水供应、能源供应等多元综合利用的转变。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解决了出水氨氮控制、厌氧消化系统稳定运行、沼气高效脱硫等制约污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该系统运行以来,高碑店污水厂出水作为再生水水源,出水氨氮和总磷均在1 mg/L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