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注入法在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磁共振成像分期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zhilin123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O2注入法及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

采用将CO2气体经导管注入子宫腔内的方法对38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盆腔MRI扫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进行术前分期诊断。以病理分期结果为金标准,对CO2注入法与常规扫描方法(43例)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

结果

常规扫描组Ⅰ期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符合率为81.3 %(35/43),其中ⅠA期为75.0 %(6/8),ⅠB期为83.9 %(26/31),ⅠC期为75.0 %(3/4);子宫腔内注入CO2组分期诊断符合率为89.4 %(34/38),其中ⅠA期为85.7 %(6/7),ⅠB期为88.9 %(16/18),ⅠC期为84.6 %(12/13)。两组分期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

结论

采用CO2注入法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部位和肌层浸润程度,该方法简便、安全,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AFH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2例;年龄12~21岁,平均年龄1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真皮及皮下的无痛性肿块。镜下肿瘤细胞主要由多形性的梭形细胞及多角形细胞组成,其间混杂多核巨细胞;假血管瘤样腔隙,腔内充满红细胞,但囊
目的分析血管瘤型脑膜瘤的磁共振影像特征及病理特点,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血管瘤型脑膜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病理特征。结果18例中,病灶位于幕上者13例,幕下者5例;位于大脑镰旁3例,大脑凸面7例,小脑3例,桥小脑角区2例,鞍区及鞍上2例,蝶骨嵴1例。肿瘤多为类圆形,13例病灶可见瘤周水肿,14例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5例病灶内可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5'-核苷酸酶(5'-N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为HCC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首诊为HCC的患者120例(HCC组)、肝硬化患者150例(肝硬化组)、肝炎患者200例(肝炎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目的探讨钙化性乳腺癌全数字化X线特征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基因(C-erbB-2)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7例临床触诊阴性的钙化病变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并经三维导丝立体定位或真空辅助旋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病变中ER、PR、C-erbB-2及Ki-67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的钙化与ER的阳性表达
目的比较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HAG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单用H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初治MDS患者,其中观察组16例给予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HAG方案化疗,对照组17例单用小剂量HAG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完全缓解(CR)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68.8
PTEN基因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研究发现PTEN基因不仅在细胞的生长发育、信号转导及细胞凋亡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都与该基因突变或缺失有关,因此PTEN一直是恶性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对近年来PTEN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子宫颈癌的发生是多种致癌因素长期协同作用的结果。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引起子宫颈癌的主要生物学因素,而HPV E6/E7蛋白在其恶性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探讨了HPV E6/E7的致癌机制及其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并针对以HPV E6/E7为目标的靶向治疗进行了综述。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对64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进行分层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采用调强适形放疗。对照组放疗同时予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放疗第1天开始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每次1吸,早晚各1次,放疗结束后继续用药3个月。观察放疗前、放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胸部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