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当然,教育信息资源也不例外,要在大量琐碎的信息中搜索出有用的信息资源,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运用微课堂教学方法。本文针对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微课堂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从整体上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由于长期实行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数学课上的积极性并不高,学习质量普遍偏低,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是不适用的。而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而且增加了教学的可选择性,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科的整合
在微课堂教学模式下,将现代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拥有更多的学习和展示机会。微课程赋予数学更深层次的含义,让它不再是书本知识的总和,而是书本知识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静态枯燥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有趣、轻松、愉快的过程。通过微课堂的平台,可将数学教学与语文、英语等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其思维想象,最终对数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有利于转变数学课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型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实行先教后学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往往是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课后练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然而,利用微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并及时提出和探讨问题。这样就大大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此外,微课堂教学还能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但忽视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苏教版教材除了重视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培养外,同时也关注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微课程以数学课本为基础,同时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进一步补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有利于消除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贪玩、好动的阶段,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想象力也比较丰富。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课堂上学生几乎一直和数字、图形打交道。这就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矛盾,许多学生在呆板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失去了数学学习兴趣。而微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学形式也比较灵活、生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让他们爱上数学。
二、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利用微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堂教学时间短,课程精简短小,对数学重难点的讲解突出,比较具有针对性,因此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互联网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并上传到空间中,让同学们随时点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水平,控制微课视频播放的速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进行微课组合
微课堂教学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度依赖微课。教师应合理选择和组织微课,避免出现内容重叠、繁杂的微课教学组合,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原则。例如,在《圆柱和圆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在主体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切换到另外一个微课,用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适当引入微课元素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开始阶段、主体阶段和结束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引入几个有趣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主体阶段,为了让学生保持注意力,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微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通过微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结语
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目前,微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齐微微.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魅力中国,2014,(24):131-131.
[2]田晓凤.“微课”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4,(2):54-54,55.
[3]屈会银.自主探究下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上旬,2014,(11):85-85.
关键词: 微课堂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从整体上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由于长期实行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数学课上的积极性并不高,学习质量普遍偏低,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是不适用的。而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而且增加了教学的可选择性,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科的整合
在微课堂教学模式下,将现代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拥有更多的学习和展示机会。微课程赋予数学更深层次的含义,让它不再是书本知识的总和,而是书本知识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静态枯燥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有趣、轻松、愉快的过程。通过微课堂的平台,可将数学教学与语文、英语等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其思维想象,最终对数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有利于转变数学课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型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实行先教后学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往往是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课后练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然而,利用微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并及时提出和探讨问题。这样就大大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此外,微课堂教学还能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但忽视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苏教版教材除了重视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培养外,同时也关注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微课程以数学课本为基础,同时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进一步补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有利于消除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贪玩、好动的阶段,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想象力也比较丰富。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课堂上学生几乎一直和数字、图形打交道。这就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矛盾,许多学生在呆板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失去了数学学习兴趣。而微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学形式也比较灵活、生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让他们爱上数学。
二、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利用微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堂教学时间短,课程精简短小,对数学重难点的讲解突出,比较具有针对性,因此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互联网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并上传到空间中,让同学们随时点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水平,控制微课视频播放的速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进行微课组合
微课堂教学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度依赖微课。教师应合理选择和组织微课,避免出现内容重叠、繁杂的微课教学组合,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原则。例如,在《圆柱和圆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展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在主体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切换到另外一个微课,用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适当引入微课元素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开始阶段、主体阶段和结束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引入几个有趣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主体阶段,为了让学生保持注意力,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微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通过微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结语
以微课堂为平台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目前,微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齐微微.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魅力中国,2014,(24):131-131.
[2]田晓凤.“微课”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4,(2):54-54,55.
[3]屈会银.自主探究下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上旬,2014,(11):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