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一定得收藏点什么。
你也一定能收藏点什么。
比如,北京奥运期间的可乐出有七种不同图案的彩罐,代表七个主办城市,你大可以搜集一套摆在家中,过不了几年,这些易拉罐就成了难得一见的宝贝。
比如,某新华书店的旧库房里,遇然发现还存着一批当年没买出去的发黄的小儿书,被你知道了,你可不要错过这个机会,那些东西现在已经价值不菲……
当然,如果你很富有,又恰好有非常可靠并且懂行的朋友,收藏对你来说就会容易得多,可以请内行朋友来作你的“高参”,你选择的范围会很广,很多,不过,你的“高参”得非常乐意为朋友“舍己”才行,因为据我所知,大多数内行藏家并不喜欢与别人一起逛古玩市场或拍卖会,因为,一旦有可遇不可求的宝贝出现时,让你得到了,心有不甘,自己抢先得到了,又显得不仗义,这一点你也怪不得你的朋友,因为人本质上还是自私的。
……
我见过在豪宅里堆满贵重藏品的藏家,也见过身居斗室,却在居室的每一个角落里都井然有序收藏体积不大但却很有情趣的小玩意儿的藏家;见过在一个富裕藏家的巨大的卫生间,正中央竟然挂着一幅“郑板桥”!也见过一个藏家用一只乾隆款的小花器当作烟灰缸招待客人……
因为在《收藏界》作主编,我成了所谓的“收藏行家”了。于是,经常有人问我自己收不收藏东西,收藏些什么,如何收藏,为什么要收藏等等。其实我不是一个对收藏特别执着的人,也不喜欢收藏太值钱的东西,我喜欢收藏一些好玩,好保存又实用的东西,例如花器,例如茶具,但与真正爱好收藏的人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与我的收藏观念有关,在我看来,收藏什么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收藏,其实才重要。亲爱的读者朋友,您为什么而收藏呢?
作家梁晓声认为阅读的习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而我认为:收藏也能帮助人摆脱或者缓解寂寞。
梁晓声在一篇题为《论寂寞》的文章认为,寂寞首先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他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察,看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他把后者称之为“人群中的寂寞”,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作家对于寂寞的定义与观察,我深有同感。
梁晓声认为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极容易生锈的金属。如果一个人,心灵中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里面。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都需要一种巨大的力量。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梁晓声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她回答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梁晓声觉得幸亏胡风是大知识分子,故有值得一再回忆之事,值得一再梳理之思想。若换了别人,说不定在漫长的寂寞伤害之下疯了。
因此梁晓声觉得,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抵抗寂寞与孤独对人的伤害。我算不上一个知识份子,因此,对作家的这个结论没有切身体会,但我却从中得到启发: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的现代社会里,收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寂寞与孤独的,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空巢”老人在退休后全身心的投入到收藏活动中,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的确,收藏是一种交流,人与物的交流,通过人与物的交流有时还会引出收藏者与宝贝曾经的主人的交流,那些看似默默无闻的宝贝,却常常成了我们一个交谈伙伴,反复把玩某件藏品,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藏家恰好懂专业又有文彩,这种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很多“藏文”便是这种寂寞结出的花朵。
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收藏吧!
你也一定能收藏点什么。
比如,北京奥运期间的可乐出有七种不同图案的彩罐,代表七个主办城市,你大可以搜集一套摆在家中,过不了几年,这些易拉罐就成了难得一见的宝贝。
比如,某新华书店的旧库房里,遇然发现还存着一批当年没买出去的发黄的小儿书,被你知道了,你可不要错过这个机会,那些东西现在已经价值不菲……
当然,如果你很富有,又恰好有非常可靠并且懂行的朋友,收藏对你来说就会容易得多,可以请内行朋友来作你的“高参”,你选择的范围会很广,很多,不过,你的“高参”得非常乐意为朋友“舍己”才行,因为据我所知,大多数内行藏家并不喜欢与别人一起逛古玩市场或拍卖会,因为,一旦有可遇不可求的宝贝出现时,让你得到了,心有不甘,自己抢先得到了,又显得不仗义,这一点你也怪不得你的朋友,因为人本质上还是自私的。
……
我见过在豪宅里堆满贵重藏品的藏家,也见过身居斗室,却在居室的每一个角落里都井然有序收藏体积不大但却很有情趣的小玩意儿的藏家;见过在一个富裕藏家的巨大的卫生间,正中央竟然挂着一幅“郑板桥”!也见过一个藏家用一只乾隆款的小花器当作烟灰缸招待客人……
因为在《收藏界》作主编,我成了所谓的“收藏行家”了。于是,经常有人问我自己收不收藏东西,收藏些什么,如何收藏,为什么要收藏等等。其实我不是一个对收藏特别执着的人,也不喜欢收藏太值钱的东西,我喜欢收藏一些好玩,好保存又实用的东西,例如花器,例如茶具,但与真正爱好收藏的人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与我的收藏观念有关,在我看来,收藏什么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收藏,其实才重要。亲爱的读者朋友,您为什么而收藏呢?
作家梁晓声认为阅读的习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而我认为:收藏也能帮助人摆脱或者缓解寂寞。
梁晓声在一篇题为《论寂寞》的文章认为,寂寞首先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他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察,看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他把后者称之为“人群中的寂寞”,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作家对于寂寞的定义与观察,我深有同感。
梁晓声认为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极容易生锈的金属。如果一个人,心灵中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里面。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都需要一种巨大的力量。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梁晓声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她回答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梁晓声觉得幸亏胡风是大知识分子,故有值得一再回忆之事,值得一再梳理之思想。若换了别人,说不定在漫长的寂寞伤害之下疯了。
因此梁晓声觉得,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抵抗寂寞与孤独对人的伤害。我算不上一个知识份子,因此,对作家的这个结论没有切身体会,但我却从中得到启发: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的现代社会里,收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寂寞与孤独的,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空巢”老人在退休后全身心的投入到收藏活动中,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的确,收藏是一种交流,人与物的交流,通过人与物的交流有时还会引出收藏者与宝贝曾经的主人的交流,那些看似默默无闻的宝贝,却常常成了我们一个交谈伙伴,反复把玩某件藏品,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藏家恰好懂专业又有文彩,这种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很多“藏文”便是这种寂寞结出的花朵。
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