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該文进行了配电网接入DG的消纳能力研究。针对目前配电网辐射状分布、支馈线薄弱、农网供电半径长、低电压等现实情况,对消纳能力研判,借此合理规划DG在各个区域的合理分布。最后采用IEEE33节点进行算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收敛速度快、自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
1 研究问题
通过对目前DG接入的实际工程应用调研,大多数DG地处风能、太阳能资源较好的广大农村地区,而农配网与城市配网相比,在配网重构能力、电压水平、负荷承载能力等方面均不具备优势,因此着重对配电网接入DG的消纳能力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工程实践指导价值。
2 数学模型
3 算例分析
3.1 仿真系统及参数
选取IEEE33节点为例,设定节点1为配电线路平衡节点和系统电源点,设节点1电压为1.05 pu,线路主线最大允许电流为300 A,在允许调压范围内,各节点电压调压范围为0.95 pu-1.05 pu。各节点负荷均为恒功率模型,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
3.2 算法性能分析
本文同时采用改进人工鱼群算法与传统人工鱼群算法针对含DG配电网对光伏的消纳能力进行优化。
3.3 算例分析
在IEEE33节点算例中,选取2、16、17、30、32为DG接入点,采用5台额定功率500kW的逆变器模拟分布式光伏电源,逆变器功率因素设定为1,各节点电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可见,由于配网线路单电源供电,原线路从电源点至负荷末端电压值呈总体下降趋势,且越到线路末端,电压幅值下降越明显,部分节点已明显低于0.95 pu的预设低电压幅值。而接入DG后,从整体情况上看,明显改善了节点电压值,特别是对DG接入点附近的节点,改善效果明显。
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各DG实际有功出力及系统网损如表1所示。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节点2因为线路最大允许电流、以及电压幅值已处于较高水平,DG有功消纳能力不高。节点16、17处于线路末端或者支路初始节点,具有较强的DG有功消纳能力,且对附近节点的电压水平有一定的协助提升。
在不改变原有条件的情况下,逆变器功率因素设定为0.95,各节点电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功率因素为正数时,逆变器迟相运行,同时向配电网中送出有功和无功功率,由图4可见,较好地支撑了节点电压,各节点电压改善情况较为明显。与逆变器功率因素为1时相比,特别是对线路末端的节点电压情况改善更为明显。
各DG实际有功出力及系统网损如表2所示。
表2与表1对比可知,DG有功出力有一定的下降,而系统网损也明显降低。通常配电线路中以感性负载为主,逆变器迟相运行,向配电网中送出无功功率,补足系统无功缺失的同时,对节点电压提升效果明显。而节点电压的约束条件上限,又限制了DG的功率送出,因此造成了DG有功出力的下降。
在不改变原有条件的情况`下,逆变器功率因素设定为-0.95,各节点电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功率因素为负数时,逆变器进相运行,向配电网中送出有功并吸收无功功率,由图5可见,节点电压改善效果不如前面两个算例明显。节点2因靠近电源点,电压降落不明显,而节点16、17、30、32因DG吸收无功而系统无法及时补足,与前两个算例相比,电压均有一定程度的降落。
各DG实际有功出力及系统网损如表3所示。
三组算例系统网损对比分析,DG进相运行时,系统网损最大;DG迟相运行时,系统网损最小。因DG迟相运行,支路节点电压提升作用明显,甚至局部出现逆向潮流,使得系统正向潮流最小。由此可见,若DG发出有功与系统负荷有功相等时,系统正向潮流最小,系统网损亦最小。
三组算例DG有功出力对比分析,DG进相运行时,有功出力最大;DG迟相运行时,有功出力最小。DG进相运行,吸收无功并靠系统自身补足,适用于电压水平较为稳定的节点,DG迟相运行,就地补偿无功的同时增发有功,适用于电压水平较低的节点。
4 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配电网辐射状分布、支馈线薄弱、农网供电半径长、低电压等现实情况,对消纳能力研判,借此合理规划DG在各个区域的合理分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韵,颜湘武. 含可再生分布式电源参与调控的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研究综述[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9,46(4):16-30.
[2]董逸超,王守相,闫秉科. 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评估方法与提升技术研究综述[J]. 电网技术,2019,43(7):2258-2266.
作者简介:
邓盼盼(1986—),男,汉,四川省乐山,硕士,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研究。
基金项目: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承载力研究”编号:KY2019008
关键词: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
1 研究问题
通过对目前DG接入的实际工程应用调研,大多数DG地处风能、太阳能资源较好的广大农村地区,而农配网与城市配网相比,在配网重构能力、电压水平、负荷承载能力等方面均不具备优势,因此着重对配电网接入DG的消纳能力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工程实践指导价值。
2 数学模型
3 算例分析
3.1 仿真系统及参数
选取IEEE33节点为例,设定节点1为配电线路平衡节点和系统电源点,设节点1电压为1.05 pu,线路主线最大允许电流为300 A,在允许调压范围内,各节点电压调压范围为0.95 pu-1.05 pu。各节点负荷均为恒功率模型,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
3.2 算法性能分析
本文同时采用改进人工鱼群算法与传统人工鱼群算法针对含DG配电网对光伏的消纳能力进行优化。
3.3 算例分析
在IEEE33节点算例中,选取2、16、17、30、32为DG接入点,采用5台额定功率500kW的逆变器模拟分布式光伏电源,逆变器功率因素设定为1,各节点电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可见,由于配网线路单电源供电,原线路从电源点至负荷末端电压值呈总体下降趋势,且越到线路末端,电压幅值下降越明显,部分节点已明显低于0.95 pu的预设低电压幅值。而接入DG后,从整体情况上看,明显改善了节点电压值,特别是对DG接入点附近的节点,改善效果明显。
在约束条件的限制下,各DG实际有功出力及系统网损如表1所示。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节点2因为线路最大允许电流、以及电压幅值已处于较高水平,DG有功消纳能力不高。节点16、17处于线路末端或者支路初始节点,具有较强的DG有功消纳能力,且对附近节点的电压水平有一定的协助提升。
在不改变原有条件的情况下,逆变器功率因素设定为0.95,各节点电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功率因素为正数时,逆变器迟相运行,同时向配电网中送出有功和无功功率,由图4可见,较好地支撑了节点电压,各节点电压改善情况较为明显。与逆变器功率因素为1时相比,特别是对线路末端的节点电压情况改善更为明显。
各DG实际有功出力及系统网损如表2所示。
表2与表1对比可知,DG有功出力有一定的下降,而系统网损也明显降低。通常配电线路中以感性负载为主,逆变器迟相运行,向配电网中送出无功功率,补足系统无功缺失的同时,对节点电压提升效果明显。而节点电压的约束条件上限,又限制了DG的功率送出,因此造成了DG有功出力的下降。
在不改变原有条件的情况`下,逆变器功率因素设定为-0.95,各节点电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功率因素为负数时,逆变器进相运行,向配电网中送出有功并吸收无功功率,由图5可见,节点电压改善效果不如前面两个算例明显。节点2因靠近电源点,电压降落不明显,而节点16、17、30、32因DG吸收无功而系统无法及时补足,与前两个算例相比,电压均有一定程度的降落。
各DG实际有功出力及系统网损如表3所示。
三组算例系统网损对比分析,DG进相运行时,系统网损最大;DG迟相运行时,系统网损最小。因DG迟相运行,支路节点电压提升作用明显,甚至局部出现逆向潮流,使得系统正向潮流最小。由此可见,若DG发出有功与系统负荷有功相等时,系统正向潮流最小,系统网损亦最小。
三组算例DG有功出力对比分析,DG进相运行时,有功出力最大;DG迟相运行时,有功出力最小。DG进相运行,吸收无功并靠系统自身补足,适用于电压水平较为稳定的节点,DG迟相运行,就地补偿无功的同时增发有功,适用于电压水平较低的节点。
4 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配电网辐射状分布、支馈线薄弱、农网供电半径长、低电压等现实情况,对消纳能力研判,借此合理规划DG在各个区域的合理分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韵,颜湘武. 含可再生分布式电源参与调控的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研究综述[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9,46(4):16-30.
[2]董逸超,王守相,闫秉科. 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评估方法与提升技术研究综述[J]. 电网技术,2019,43(7):2258-2266.
作者简介:
邓盼盼(1986—),男,汉,四川省乐山,硕士,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研究。
基金项目: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承载力研究”编号:KY201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