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经典阐释空间的扩大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uuu52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国策》跨越部属的限制成为文学经典中的重要成员,是因为《战国策》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及后世读者对其的经典建构。在《战国策》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明代文学选本为一重要原因。《战国策》入古文选本于明代达到兴盛,其兴盛的标志在于选录队伍的扩大、选录形式的多样及评点手法的成熟。明代选本对《战国策》经典阐释空间进行了拓展,具体表现为对人物形象、说辞特色及辞章结构的评点。明代文学选本选录《战国策》,有利于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战国策》及促进对《战国策》作文之法的学习。
  关键词:《战国策》 经典化 文学选本
  《战国策》是一部史学著作,却跨越部类的限制成为文学经典中的重要一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战国策》能够在文坛上树立经典地位,其中重要原因便是《战国策》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不仅如此,读者还从文学的角度对《战国策》进行建构及阐释,扩大其经典阐释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文学选本为经典化的重要手段,其中以明代的文学选本为盛。明代选本对《战国策》进行选录的情况,颇能表明人们对《战国策》的认识,也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战国策》的价值,对思考《战国策》的经典化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明代古文选本对《战国策》的选录
  最早的文学选本当追溯到南朝太子萧统所编撰的《昭明文选》。昭明太子出于种种考量,并没有选录《战国策》。后至北宋《文苑英华》,亦没有选录《战国策》。这说明自梁以后的读者,大多延续着《昭明文选》的思路,将《战国策》排除于文学殿堂之外。此时的《战国策》在读者心中,是作为一部史书存在的。而至于南宋,文学选本中方出现了《战国策》的影子,楼昉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等均收录了《战国策》。至于明代,古文选本选录《战国策》的现象蔚为大观。
  《战国策》入古文选本于明代达到兴盛,其标志首先在于选录队伍及篇目的扩大。相较于前朝的寥寥数家,明代选录家多达数十家。根据相关资料,归有光、唐顺之、茅坤、钟人杰、陈仁锡、钟惺、金圣叹等人都曾对《战国策》进行选录及品评。同时,选录篇目的范围及数量也得到了扩大,人们选录《战国策》开始将目光放至全书的范畴。兴盛的另一标志便是选录形式的多样,最常见的便是选录加评点式,如钟惺的《周文归》、金圣叹的《天下才子必读书》等。除此之外,还有直接以《战国策》为底本,对其进行专门品评的。如张文爟所辑《战国策谭棷》,直接采用吴师道所校底本,并评家百十八人对《战国策》的评语而完成,评语数量极多。最后,《战国策》选本兴盛的标志还在于评点手法的成熟,包括对《战国策》的行文手法、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进行评点。综上所述,明代选本选录《战国策》的兴盛,表现为选录队伍的扩大,且对《战国策》的品评更有深度。
  二、明代选本对《战国策》经典阐释空间的拓展
  明代古文选本选录《战国策》,不仅是选录精彩篇章入书,更有大量的评语对《战国策》的文学特色进行品评。具体言之,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说辞特色及辞章结构这三大方面。
  其一,人物形象。于宋代,已有学者赞《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有“奇伟俶傥”之感。明代学者对《战国策》人物的研究,更为全面且深入。首先,对策士们的态度稍显缓和。明人袁枢在《重刻张宾王批评战国策抄序》中说:“七国辩士中策必中,计必行,而不戾于正者,唯陈轸、虞卿两人。”袁枢认为,策士们的行为际遇并非如后人所言以一舌颠倒天下那般夸张。在论述策士时,“应别有阳秋,而沾沾舌在一语,非善读《国策》者也”。其次,赞策士之智勇。以《战国策》中秦国名相范雎为例,张洲评道:“范雎入秦,思欲一见秦王以吐其所欲言,然不可得幸,一见乃故为唯唯逊避之状,阳不敢言,以尽其言,策士倾巧之智。”范雎这一策略,的确可称为智。除了赞叹策士之智之外,人们对策士之勇也有着独特的认识。对于范雎将手中权力拱手让与蔡泽的行为,董份做出精彩论述。其评道:“战国之士,世尝少之,然俶傥豪杰亦有不可及者。范雎脱死,亡而取相,其恩仇快意,气焰灼然。及泽一说即让位弃印,如振埃洗垢,不复顾借。此其能作能止有过人者,使其知道卓不可及也。”范雎、蔡泽的行为,不仅是一种勇,更是一种大智慧。
  其二,说辞特色。宋人王觉曾总结《战国策》的文辞特色为“辩丽横肆”。在明代,人们对于《战国策》的文辞亦持肯定的态度。如陈仁锡点评其“文辞甚工”,“文章之道,别具只眼”。由此可见,明代学者对《战国策》的文辞之胜也是赞同的。在《战国策》的文辞方面,人们主要聚焦于评点其文章之气势,以《张仪说秦王曰》为例。对于这篇文章,多位评点家赞其有奇气。开头以“世有三亡”引出下文,张觐评“波澜起伏,汪洋千顷,战国之雄辩士”。接下来张仪滔滔不绝,围绕“世有三亡”进行论述,张榜赞其“文气最雄劲,音节铿然,笔力纵横驰骋不可捉摸”。孙镰称此篇“文若肆笔而成,然细玩之,实处千锤百炼,所以枯处亦见其腴,率处亦见其工,平易处亦见其奇峭。当是构思数载而就者,所以字字有锋,而音节铿然,纵横驰骋,万马辟易”。
  其三,辞章结构。《战国策》中,作者会灵活采用文章结构来适应游说的需要。对于这一点,明代的读者也有着较为深入的论述。如使用了并列对称的文章结构。“凡文章前立数柱议论,后宜铺应,或意思未尽,虽再三亦可,只要转换得好,如此非唯见文有情,而章法亦见整齐。近时论体类用此法,如《鲁共公酒色味论》、宋潜溪《六经论》可以为式,宋潜溪《七儒解》、王阳明《尊经阁记》于论体尤切。”此段选自归有光《文章指南》中《鲁共公酒味色台池论》的一段评语。鲁共公的酒色论,是从吃、喝、玩、乐四大角度进行切入完成说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共公酒味色台池论》采用的便是并列的说理方式,从四大角度切入,“平平排去,四事仍作四意收,雅静有之,不甚奇肆”。在这里,批评家们看到了《战国策》中具有平整说理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明代对《战国策》的选评中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且有价值。将《战国策》视为文学作品进行收录及点评,是《战国策》经典影响史的具体体现,也从侧面巩固了《战国策》的文學经典地位。   三、明代文學选本对《战国策》经典化的作用
  经典作为有丰富价值的文本,存在着大量未被实现的空白点;而读者利用自己的创造性阅读,丰富、建构着经典。宋人能以文学的角度来看待《战国策》,是对原本为史学著作的《战国策》的一个开拓性发展。明代学者紧随其步伐对《战国策》的经典阐释空间进行深化,这对《战国策》成为典范有着巨大的作用。
  其一,《战国策》选本中的评点之于读者,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古代的文学选本不仅在于选,更有作者的评点。评点者从史料考证、写人艺术、辞章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点评。这些评语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地欣赏《战国策》,从而提高阅读鉴赏水平,促进《战国策》的传播。如《触龙说赵太后》一篇中,金圣叹直指“自首至尾,寸寸节节,俱是妙避长安君三字”,指出了触龙说服赵太后的关键便在于触龙在分析利害之时避开了赵太后的逆鳞。这些提示便为读者提供了《战国策》中人们游说时的关键,无疑对读者的阅读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二,选本深化了《战国策》的阐释空间。《战国策》在历代目录书中多居于史部杂史类,人们关注到其所具有的记载了战国史的价值。宋之后,《战国策》“文辞胜移”的文学价值方为人们所认识。而至于明、清,人们不仅从道德价值上对《战国策》进行认识,更从其史料、文学等角度进行评点。可以说,《战国策》跨越部属分类的局限,成为文坛上的经典,文学选本功不可没。
  其三,引导读者对《战国策》作文之法进行学习,丰富其经典影响史。应当指出,明代的古文选本中,有一类选录的目的便是引导学子通过学习古文对举业之文能够驾驭。如归有光的《文章指南》选录《战国策》的《乐毅报燕惠王书》,认为应当注意其辞气委婉的一面;而《鲁共公酒味色台池论》则应注意其前后相应的一面。这对读者学习《战国策》的作文之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代《战国策》选本的兴盛,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为后世的文学选本发展提供了基础。清代的《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古文眉诠》等选本,都受到了明代文学选本的影响。自宋代以来,有关于《战国策》的文学选本愈来愈兴盛,至于明清已达到高潮,此后仍在不断地发展。因此,文学选本成为《战国策》经典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值得后世学者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鼐选.镌侗初张先生评选战国策隽四卷[M].明末刻本.
  [2] 张榜撰.张宾王先生批评战国策抄四卷[M].崇祯癸未袁枢校刻本.
  [3] 穆文熙辑.战国策评苑十卷[M].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016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4] 陈仁锡辑.战国策奇钞八卷[M].天启年间刻本.
  [5] 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唐顺之编.文编六十四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7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
  [7] 金圣叹选批.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M].北京:线装书局,2007.
  [8] 归有光.文章指南[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031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项目《〈战国策〉经典阐释空间的拓展——以古文选本为例》,项目编号:20GWCXXM-05
  作 者: 张佳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浮士德》主人公浮士德和《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主人公歌尔得蒙都是历尽人世的情欲欢乐,在“道德”与“情感”之间挣扎的形象。浮士德从追求爱欲和艺术,走向追求现世功绩,歌尔得蒙则在感官满足中走向艺术,将圣母、母亲、情人形象化为一尊雕像,实现精神皈依。浮士德隐喻着人类自然欲求与崇高道德的对立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歌尔得蒙的精神历程隐喻着人类感性与理性、爱与美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浮士德》 歌尔
期刊
摘 要:比较教学法是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比,以确定对象的异同的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和阅读的结合,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达到“闻一知十”的效果,又可以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对教材的敏感度,善于发现教材相似与相反因素,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为更高效的语文课堂服务。本文将围绕比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依据、策略和意义这三
期刊
摘 要:海明威在他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弗雷德里克·亨利历经磨难的“一战”经历。起初,他是一个正直有理想的医疗队军官,恪尽职守。在一次行动中负伤后,他萌生了反战思想,开始厌恶战争。在大撤退的途中,他的反战思想愈发成熟,他决定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积极的一面。他逃离了战争,但他和凯瑟琳依旧籠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孩子夭折,凯瑟琳也难产而亡,在爱情与战争的双重打击下,亨利变成了迷
期刊
摘 要:王阳明《重修山阴县学记》是其居越期间所作四大记之一,其文辞流畅洒脱,文意畅快淋漓。这篇文章的核心是揭示圣人之学是心学而非禅学,其文辞之间透露着对朱子之学支离的批判,也透露着心学愈发兴盛的气势。  关键词:王阳明 《重修山阴县学记》 圣人之学 心学  嘉靖初年,王阳明的学说遭受到来自“学禁”和“政禁”的双重压力,王阳明处于一种归隐林下的状态。在这种处境下,在“越”地讲学论道成为其重要的精神寄
期刊
摘 要: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产物,体现了魏晋时期的精神与文化内涵。魏晋风度表现为豁达、率真、洒脱,魏晋名士们热衷饮酒,聚集清谈,寄情山水自然。虽然名士们表面狂傲不羁,但内心却十分苦闷。宋代的欧阳修受到魏晋风度的影响,表现出率真正直、热爱饮酒、寄情山水等特征。  关键词:欧阳修 魏晋风度 醉翁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
期刊
摘 要:王融是南齐永明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关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赞扬他的文学成就,亦有人抨击他谋议主君、狂妄自大的德行。随着时代的远去,真实的王融形象在历代关于其才德的评定下愈来愈模糊。而在林晓光看来,王融理应是一个功败垂成的烈士,一个心有锐气的英才。在《王融与永明时代——南朝贵族及贵族文学的个案研究》一书中,林晓光怀着一颗与古人交友之心,以“历史篇”为经、“文学篇”为纬,立足于南齐贵族
期刊
摘 要:尤金·奥尼尔素有“美国莎士比亚”之称,曾四度获得普利策奖,更是美国戏剧界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尽管奥尼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主义作家,但是他的早期剧作却充分彰显了其鲜明的精神生态思想。当今许多学者大多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奥尼尔中晚期的作品进行研究,却对其早期作品缺乏关注。本文将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奥尼尔早期以海上生活为写作背景的几部剧作——《加勒比海的月亮》《东航卡迪夫》《
期刊
摘 要:读好一本书可以使人受益终生,高校学子积极参与阅读能够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和拓展。相关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整体阅读意识偏弱、阅读质量较低,高校需要加强科学引导和宣传,迎合学生实际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他们参与阅读的主动性。通过高质高效读书,促进其良好阅读习惯养成,可以为今后适应时代发展提供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关键词:大学生 阅读现状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社会音乐教育的钢琴考级进行重新审视,思考社会音乐考级教育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对提高社会考级群体的文化认知、社会认知、民族认知至关重要;厘清业界争鸣的技术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关系,探析其教育范畴中音乐教育的内涵所辐射的文化自信的外延意义。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责任履行 内涵 新举措  一、引言  社会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视角,是社会学、教育学、音乐学派生出来“业余学科”,是由艺术团
期刊
摘 要:短篇小说《树林风景》是一部描写祖孙二人因家庭生活矛盾冲突最终酿成血案的悲剧,是美国知名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文学精品之一。故事以家庭生活为描述对象,揭露了作者所处时代,美国南方女性在暴力的摧残下,终日恐惧不安的真实生存状态。文章以外孙女小玛丽为切入点,围绕着她与外祖父方琼先生的矛盾冲突,对该短篇小说进行人物情感纠葛解读,分析和评价了奥康纳的女性观。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 《树林风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