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胀的内部主要传导路径是流动性过剩导致资本价格上涨,推动劳动力工资、原料、服务价格的上涨,进而引发了成本推动型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外部传导路径则是美元贬值引发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贸易进口以及比价效应传导至我国。现阶段,政策应该着眼于对整个通货膨胀的传导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调控和管理,从而合理的引导通胀预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2-01
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2011年7月CPI达到了6.5%。为应对通胀,央行连续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10月份,CPI增幅仍为5.5%,虽较前4个月超过6%的增幅略有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未来物价的走势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传导路径,使政策有针对性对物价传导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调控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综述
在“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决定学说和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拉动学说的理论框架内,可以将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当前通货膨胀是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活跃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以及全国范围内资产泡沫的出现,使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数量及流动方向无法控制所致,[1]通货膨胀主要来源于国内货币市场和非货币市场“双失衡”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2]而货币超经济发行是推动物价上升的核心要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以及通胀预期才是形成当前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因素,如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中国通胀增长率的影响,远远大于过剩流动性对通胀率的影响。[3]也有人认为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引致公众对包括资产在内的所有商品价格攀升的预期对通货膨胀产生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4],而本轮通货膨胀是在公众预期主导下,由生产部门成本推动与消费部门需求拉动所造成。[5]结合上述研究及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本文认为当前通货膨胀成因是货币因素与非货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国内主要以货币供给超量推动投机需求及成本的路径,国外以美元贬值导致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提高的输入型通胀的传导路径。
二、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
(一)内部路径:流动性过剩、投机需求与成本推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防止经济衰退,我国货币政策由紧缩状态转入了反危机的宽松状态,并在同年11月推行了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以期通过政府投资来带动需求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量的政府投资短期内增强了全社会的购买能力,带动了GDP的回升,但同时也引发了部分领域的投机需求,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增速快,但劳动工资上涨缓慢、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却制约了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的释放。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中。2009年宽松的货币供给并未拉动消费需求的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09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全年增加了9.6万亿,同比增幅为31.7%。但实际上2009年我国的消费信贷、出口信贷和企业信贷均显著下降,而巨量的信贷投放中,高达40%~50%贷给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6]。虽然基建和房地产领域的大量资金投入带动了包括对相关生产资料如钢铁、建筑材料的需求,但最终并未完全转化为有效的居民消费需求,超额的货币供给通过“溢出效应”和加强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方式转化为投机需求,首先带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在我国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通过带动租金等生活成本价格、劳动力价格等成本效应推动了包括劳动力工资和城市服务价格的上涨,而上述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劳动力工资的上涨进一步加深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这种预期首先影响的是劳动力密集性的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业,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小,部分游资选择农产品来进行投机,上述因素共同推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涨。[7]食品类占CPI指数构成的30%左右,其上涨直接导致了CPI指数的上行。
总之,通货膨胀的内部传导路径主要是过量的货币供给通过刺激投机需求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劳动力价格、原料价格、服务价格等基本生活和生产成本的上涨,然后在投机和成本推动的共同作用下,首先推动了供给弹性小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形成了明显的结构性通胀。
(二)外部路径:美元贬值、输入性通胀与人民币升值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欧等国家纷纷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措施,直接导致了美元贬值,而美元贬值引起了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铜、铝、石油等资源类产品的进口需求很大,因而国际资源类大宗商品的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了其进口价格的大幅上涨,从而推动了以进口品为原料或中间产品的国内产品价格的上涨,由此引发了输入型通胀直接推动了国内物价的上升。另外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过比价效应,也带动了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既包括资源类产品,也包括农产品。来自于国际市场的输入型通胀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生产资料、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导致我国PPI也一直居高不下,并且逐步的向CPI传导。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引发热钱流入中国,热钱的流入使中央银行被动的增加货币投放,抵消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三、政策建议
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传导路径表明,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针对通货膨胀的主要传导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引导新增的货币供给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抑制投机需求。而内需扩大的前提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降低居民的储蓄和投机欲望。因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是以存在需求支持为前提的。
(二)应该针对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市场领域分别进行调控,切断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一是控制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泡沫。2010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严厉调控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效果。二是控制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应该采取市场供需决定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食品在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政府应坚决打击农产品的投机炒作,对于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政府应该从鼓励和支持提高农业技术进步、补贴等方式来增加供给,以保持食品价格相对稳定。
(三)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加强国际协作,来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加大,能迅速缓解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对基础货币投放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使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资源的进口价格下降,从而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李雅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根源分析[J].财经科学,2011(07).
[2]余力,陈红霞,李沂.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生成机制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
[3]戴金平,王宗林.真是过剩流动性引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吗[J].财经科学,2011(07).
[4]张宗新,张雪娇.产出缺口、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J].财经科学,2010(10).
[5]徐仲昆.通货膨胀基本结构及其货币政策调控反思[J].财经科学,2011(09).
[6]李雅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根源分析[J].财经科学,2011(07).
[7]王三兴,王永中.资本渐进开放、外汇储备累积与货币政策独立性[J].国际金融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郭瑞云(1973-),女 ,辽宁省阜新市,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部门:金融系,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货币与银行、国际金融。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2-01
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2011年7月CPI达到了6.5%。为应对通胀,央行连续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年10月份,CPI增幅仍为5.5%,虽较前4个月超过6%的增幅略有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未来物价的走势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传导路径,使政策有针对性对物价传导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调控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综述
在“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决定学说和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拉动学说的理论框架内,可以将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当前通货膨胀是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活跃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以及全国范围内资产泡沫的出现,使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数量及流动方向无法控制所致,[1]通货膨胀主要来源于国内货币市场和非货币市场“双失衡”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2]而货币超经济发行是推动物价上升的核心要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以及通胀预期才是形成当前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因素,如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中国通胀增长率的影响,远远大于过剩流动性对通胀率的影响。[3]也有人认为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引致公众对包括资产在内的所有商品价格攀升的预期对通货膨胀产生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4],而本轮通货膨胀是在公众预期主导下,由生产部门成本推动与消费部门需求拉动所造成。[5]结合上述研究及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本文认为当前通货膨胀成因是货币因素与非货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国内主要以货币供给超量推动投机需求及成本的路径,国外以美元贬值导致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提高的输入型通胀的传导路径。
二、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
(一)内部路径:流动性过剩、投机需求与成本推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防止经济衰退,我国货币政策由紧缩状态转入了反危机的宽松状态,并在同年11月推行了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以期通过政府投资来带动需求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量的政府投资短期内增强了全社会的购买能力,带动了GDP的回升,但同时也引发了部分领域的投机需求,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增速快,但劳动工资上涨缓慢、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却制约了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的释放。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中。2009年宽松的货币供给并未拉动消费需求的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09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全年增加了9.6万亿,同比增幅为31.7%。但实际上2009年我国的消费信贷、出口信贷和企业信贷均显著下降,而巨量的信贷投放中,高达40%~50%贷给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筹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6]。虽然基建和房地产领域的大量资金投入带动了包括对相关生产资料如钢铁、建筑材料的需求,但最终并未完全转化为有效的居民消费需求,超额的货币供给通过“溢出效应”和加强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方式转化为投机需求,首先带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在我国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通过带动租金等生活成本价格、劳动力价格等成本效应推动了包括劳动力工资和城市服务价格的上涨,而上述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劳动力工资的上涨进一步加深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这种预期首先影响的是劳动力密集性的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业,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小,部分游资选择农产品来进行投机,上述因素共同推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涨。[7]食品类占CPI指数构成的30%左右,其上涨直接导致了CPI指数的上行。
总之,通货膨胀的内部传导路径主要是过量的货币供给通过刺激投机需求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劳动力价格、原料价格、服务价格等基本生活和生产成本的上涨,然后在投机和成本推动的共同作用下,首先推动了供给弹性小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形成了明显的结构性通胀。
(二)外部路径:美元贬值、输入性通胀与人民币升值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欧等国家纷纷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措施,直接导致了美元贬值,而美元贬值引起了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我国对铁矿石、铜、铝、石油等资源类产品的进口需求很大,因而国际资源类大宗商品的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了其进口价格的大幅上涨,从而推动了以进口品为原料或中间产品的国内产品价格的上涨,由此引发了输入型通胀直接推动了国内物价的上升。另外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过比价效应,也带动了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既包括资源类产品,也包括农产品。来自于国际市场的输入型通胀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生产资料、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导致我国PPI也一直居高不下,并且逐步的向CPI传导。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引发热钱流入中国,热钱的流入使中央银行被动的增加货币投放,抵消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三、政策建议
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传导路径表明,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针对通货膨胀的主要传导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引导新增的货币供给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抑制投机需求。而内需扩大的前提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降低居民的储蓄和投机欲望。因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是以存在需求支持为前提的。
(二)应该针对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市场领域分别进行调控,切断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一是控制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泡沫。2010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严厉调控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效果。二是控制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应该采取市场供需决定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食品在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政府应坚决打击农产品的投机炒作,对于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政府应该从鼓励和支持提高农业技术进步、补贴等方式来增加供给,以保持食品价格相对稳定。
(三)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加强国际协作,来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加大,能迅速缓解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对基础货币投放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使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资源的进口价格下降,从而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李雅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根源分析[J].财经科学,2011(07).
[2]余力,陈红霞,李沂.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生成机制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
[3]戴金平,王宗林.真是过剩流动性引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吗[J].财经科学,2011(07).
[4]张宗新,张雪娇.产出缺口、货币缺口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J].财经科学,2010(10).
[5]徐仲昆.通货膨胀基本结构及其货币政策调控反思[J].财经科学,2011(09).
[6]李雅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根源分析[J].财经科学,2011(07).
[7]王三兴,王永中.资本渐进开放、外汇储备累积与货币政策独立性[J].国际金融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郭瑞云(1973-),女 ,辽宁省阜新市,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部门:金融系,学位:硕士,研究方向:货币与银行、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