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桃园机场捷运建了20年仍未通车、台北大巨蛋棒球场“孵”了20多年仍未建成、“中研院”生技园区也难产。公共建设延宕,反映台湾“失去的20年”的痛苦:民粹内耗、基建停滞、留美学生剧减、工资低落、人才流失、人均GDP居四小龙之末。
台湾地区新领导人蔡英文即将面对的是蓝绿长期恶斗、政局动荡、经济恶化的困境。这些政治和社会生态已对台湾造成巨大伤害,并且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
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将面对台湾“失去的20年”的痛苦,民粹内耗、基建停滞、经济沉沦。在她未来四年任期内,到底经济会继续恶化下去还是能扭转局面呢?
今年内蔡英文可能主持剪彩的桃园机场捷运,就是台湾“失去的20年”的见证。这条由桃园机场到台北市、短短51.3公里的工程,从1996年长生国际开发公司得标,到今年整整20年,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时期和13位“交通部长”,工程因各种因素而延宕,投入1277亿元(新台币,下同)。每到选举时就承诺会通车,但每次都像“狼来了”般“跳票”;最新开的支票是今年3月通车,但是否能如愿仍不知道。由于一再跳票,造成民众都已不再抱期望。
反观中国大陆高铁,只花十几年时间,即从零到目前的1.9万余公里,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铁里数总和,连接100多个城市。
此消彼长,不进则退
1994年台湾的人均GDP为12160美元,超过韩国的10275美元,但到2014年韩国已增至近2.8万美元,台湾仅2.2万余美元,居亚洲四小龙之末。
在金融方面台湾更远远落后新加坡和香港,科技和电子业也逐渐被韩国追上,网络产业更是被中国大陆狠狠抛在后头。刚结束的2015年经济情况依旧低迷,台湾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中研院)预测,去年经济成长率预估很难“保一”(仅剩0.75%),在四小龙中敬陪末座。
台湾生技研究园区,参与机关包括“中研院”、“科技部”、“卫福部”、“经济部”等,计划于2007年提出,原预计今年4月完工,但由于工程进度严重落后,需延宕一年,到明年5月才能完工。马英九前不久到现场巡视工程时,才知晓工程进度落后,大为光火,质疑为何都没人跟他报告。
台湾棒球迷引颈期盼的台北“大巨蛋”,更像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占地十公顷的大巨蛋为一座大型、多功能室内体育场,这颗外型像“马桶盖”的巨蛋已经“孵”了20多年,从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任内选址,马英九任内完成招标、签约,再交到郝龙斌手上,眼看棒球场梦即将实现。谁知柯文哲出任台北市长后,高举抓弊大旗,紧咬大巨蛋“有弊”,要求重新议约,负责兴建的远雄公司不从,掀起恶斗,蹉跎近一年;已经在最后完工阶段的“大巨蛋”,硬是遭市府以“公共安全”理由要求停工,双方都不愿妥协,还不知要如何解套。
面对困局蓝绿束手无策
过去失落的20年,不论是陈水扁当局或马英九当局,都对台湾的困局束手无策。
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建甫指出,最严重的问题是台湾“分裂”,尤其是蓝绿对抗,没有对话造成政策推动非常困难,即使再好的政策,也因为两边的攻防而陷入僵局,像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简称服贸)、货品贸易协议(简称货贸)、自由经济示范区(简称示范区)等全都卡住。
林建甫说,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早年是来台湾取经的,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有意发展“亚太营运中心”,正是自贸区的概念,但此一翻转台湾的跨世纪大行动,却在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遭到搁置,从此胎死腹中。大陆的上海自贸区早就在2013年9月挂牌,并如火如荼扩展成四个自贸区;而马英九力推的示范区,却因绿营杯葛而无以为继,负责推动此一计划的“国发会”主委管中闵愤而辞职。
蓝绿长期恶斗是最大乱源
管中闵说,在目前的政治环境之下,推动的许多对台湾有益的政策都卡在“立法院”,在绿营的杯葛下,甚至连讨论的机会都没有。
管中闵翻出自己十多年前在《中国时报》写的一篇短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此刻的台湾,内部鏖战不休,无暇他故,以致对外一片沉寂,但只怕内斗结束,推门一看,那个世界已经不是我们原先认识的世界了。”他丧气地说,十多年过去,“内斗”还在持续,一点都没有缓和迹象。
工商业界对蓝绿恶斗现象相当忧心,但也无能为力。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许胜雄指出,过去工总白皮书曾提到台湾面临缺工、缺电、缺人才、缺土地、缺水等“五缺”困境,现在还多一缺,就是缺“德”,社会氛围执着于政党恶斗,完全没有相互尊重、容忍的气度,如何打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台湾蓝绿长期恶斗,形成严重内耗,导致政治不安定,无法全力发展经济;“立法院”议事效率不佳、屡受诟病,正是蓝绿恶斗的结果。包括服贸等重大法案皆卡在“立法院”,马英九纵然想拼经济,也难以施展。
不再胸怀大志,只盼“小确幸 ”
台湾经济不振,房价高昂,大学毕业薪资只有22K(2.2万元,约660美元),越来越多人对前途感到悲观无望,索性延毕(延迟毕业),窝在学校,晚一点进入社会。台湾居住正义协会理事长黄益中表示,据2014年统计,以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每个月基本薪资22K来算,在台北市买房要花142年,讽刺的说:“他买的不是房子,他买的是灵骨塔。” 面对茫然未知的前景,不少人不再胸怀大志,只寄望“小确幸”,活在当下,麻醉自己。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美国21到30岁的年轻人里,约有五成九的人愿意到海外工作;台湾没有相关的统计,但从留美人数锐减不难看出端倪。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最新的报告指出,台湾留美学生人数连续第八年下降,2014╱2015学年度为2.993万人。反观中国大陆留学生人数一举突破30万人,是台湾留美学生人数的14.5倍。
人才流失已成台湾大问题
台湾景气低迷,上班族成了“薪贫”阶级,面对海外高薪挖角,几乎毫无抵抗能力,人才空洞化危机迫在眉睫。
新加坡主要挖医疗人员;香港本来只挖教师,现在也挖大学生;大陆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前几年高科技工程师和飞行机师看俏,近年服务业抬头,吃喝玩乐、各行各业都要找人。
管中闵指出,台湾社会面临少子化与专业技术人才(高端人才)大量流出的双重困境,必须要有积极的人才政策。但目前的政策只是枝节的技术性改变,无法真正解决人才困境。
管中闵进一步表示,人才流动是由市场决定,如果市场价格太低,人才不会只因为规定放宽就来台湾。所以政策应该更积极,设法改变市场诱因。
从能源政策看民粹内耗
一位学者指出,台湾每年公共建设预算将近2000亿,大部分是来自地方要求,如高铁加站、设高速公路出口等,主动权都操在地方。
他说:“因为预算有限,地方什么都来找当局要钱,当局挡不住压力,全部答应,但没钱,就用一种变通方式。”例如本来一年700亿、为期三年的计划,就化整为零,分10年平均分摊,一年只要200亿,这种分期付款的好处是可以多答应几个地方,后遗症则显而易见,造成所有公共建设进度缓慢,因为没有钱,就慢慢拖。
前“内政部”部长李鸿源说,台湾有三样东西永远不能谈,油价、电价和水价。他曾经在好几个场合谈到合理水价应该是每度22元,相较于现在采取补贴措施、平均一度10元,价差超过二倍以上,立刻遭名嘴“修理”、“立委”痛斥。
台湾很多问题都是深层结构的问题,不能寄望“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未来的挑战相当严峻。?笏(摘自《亚洲周刊》)(编辑/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