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a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引发新一轮国家和城市实力消长和位势更迭。近年来,党中央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赋予成都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部署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明确支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成都市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推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发布科技创新“18条”和人才新政2.0版,加强城市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城市创新发展动力源
  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增强高质量发展科技供给。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载体,规划建设天府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积极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建设。推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尽快落地建设。深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先行区。
  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功能区创新赋能。搭建校地对接平台,梳理国家级科研平台,分层分类向产业功能区推动,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达成合作项目800余项。加强校地合作,先后与在蓉“2+6”双一流高校及清华、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引进落地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在能源互联网、精准医学、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建成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孵化科技企业100余家。建成“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等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注册科技型企业500余家,培育创新团队480个,转化高校成果790余项。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升级。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并给予专项补助,2019年,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64亿元,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额231.29亿元,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49家,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235家,位居同类城市第4位;新经济企业突破36万户,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构建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设立14亿元天使投资基金、50亿元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累计发放“科创贷”67.48亿元。深化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连续举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持续开展“菁蓉汇”系列活动,打造“双创”升级版经验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全国“双创”第四城地位进一步巩固。
  实施疫情防控科技专项,打造全国科技抗疫成都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组织实施科技防疫应急攻关计划,第一时间动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疾控中心、迈克生物、峰际生物等医疗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收集梳理疫情防控技术需求,围绕疫情防控检验检测设备、体外快速诊断试剂、新冠肺炎治疗药物、疫苗、社区疫情防控等。组织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中医药大学及迈克生物、成都博奥晶芯等单位参与科技部应急攻关任务。
  贯彻落实中央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部署,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将深入贯彻中央创新驱动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部署,全面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载体,营造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进一步加强城市创新驱动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国家重点大战略部署,编制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规划。起草《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为科技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加快推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进一步完善科学城建设战略规划,突出“一核四区”联动发展,大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筹建天府国家实验室,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推动成都超算中心、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成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启动建立“领导小组+功能区管委会”和经济区、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管理体制及“风投基金+政策激励”等运行机制。
  着力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梳理分析重点领域的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薄弱缺”环节,实施补链强链专项行动计划,引导产学研资源向重点产业链匹配。建设集成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供应链保障等功能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计划,打造产业创新平台集群。鼓励龙头企业以“众创、众包、众筹”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联盟开展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制定国际标准。
  加快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布局建设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硬核科技“二次开发”实驗室、中试共享生产线以及重点产业垂直孵化器等载体,打造全方位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支持创新产品市场验证、技术迭代、应用推广。推动构建“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队伍+创新创业载体+创新服务平台+科创基金”的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校院地企协同创新。设立专项资金,联合高校院所共同争取大科学装置。持续深化“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推进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建设国际合作高层次办学集聚区,引进世界级大学共建特色学院和研究生院。支持高校和龙头企业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金融等产业需求联合设立学科(专业)、创办办学机构和实训(实习)基地。采取“高校教学+企业实践”“企业提需求、高校出师资、政府给资助”和“校企双导师”方式,联合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推动“企业用、高校聘、政府贴”联合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探索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科技转移中心,共同策划举办 “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制定出台“三评”改革方案,组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制度,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设立创业投资母基金和蓉漂人才发展基金,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推进作风和学风建设。
  作者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党组书记、局长
其他文献
一年前召开的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指出,“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城市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现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新进企业的层次与品类、集聚要素的质量与规模,进而影响一座城市的国际显示度与核心竞争力。  营商环境包括影响市场主体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法律要素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良好的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面对当前的复杂严峻形势,稳住民营企业,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依靠改革激发民企内生发展动力。以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民营企业纾困发展,守好“六保”底线。通过坚定民企攻坚信念、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彻底改善政商关系、化解民企融资难题、提升民企发展韧性和引导民企转型升级等手段助力民企行稳致远,持续释放发
期刊
实施对口支援省内藏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助推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成都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服务全省大局,深入推进“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主动担当“主干”责任,满怀真情持续做好对口援藏工作,倾力推动省内藏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全面拓宽与省内藏区的对口支
期刊
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推动我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将为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门户枢纽、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和彰显天府文化的未来之城,提供关键“硬核”支撑。通过梳理近期国家级新区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本地现状优势,在此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成都东部新区新型基础设施的对
期刊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数字经济正成为引领全球新经济蓬勃兴起的“爆发点”。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我们不难发现,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范式,不仅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决策部署,成都市委组织部着眼以党建搭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主动联系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等地组织部门,以铁路港经开区、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为主导,聚力加强成德临港产业发展带、成眉创新经济发展带、成资临空经济发展带党建共建,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促进成德眉资地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党刊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党刊在坚持党性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增加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增强亲和力、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显示了党刊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进一步提升党刊质量?  坚持“主题”,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贯穿到党刊建设各个方
期刊
成都市公交集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按照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二十字”标准,围绕市属国企坚持“三大定位”提升“六大能力”重点任务,聚力抓党建聚人心、强组织激活力,为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集团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公交“党建示范基地”“企业文化建设基层示范点”等殊荣。  坚持全方位培育,干部履职“基本功”扎实过硬  答好党
期刊
近年来,温江区以“学习宣传新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人民获得感”为主线,聚合多方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020年4月28日,温江区开展“线上直播+线下互动”活动,围绕“文明实践+”展示全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30余万人在线观看。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方式方法,学习宣传新思想  贯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求,打造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期刊
蒲江县甘溪镇藕塘村,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位于大五面山地带,地处蒲江县与名山县的交界,村内小溪滋润,还有临溪河穿村而过,依山傍水,民风淳厚,因村内有藕塘而得名。近年来,在蒲江县及甘溪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藕塘村村两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乘着成都市“西控”、公园城市建设战略等发展春风,创新新村治理模式,带领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用踏实的行动体现出“社会主义是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