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HT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华夏民族传承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如何调动当代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怎样唤起他们传承母语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去钻研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渐深入教育学科,新观念、新理论给目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作为华夏民族传承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却因为深受应试教育影响,使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变成枯燥乏味,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学生们学习语文毫无动力与兴趣,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 一张嘴 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料,增加课堂容量,给语文学习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形式多元化,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自主性。
  多媒体运用创设了互动学习的氛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课堂教学,多媒体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建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一定情境下的主导者。概括地说,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师的职能是主导。当学生无法学的时候,教师要适当辅导;当学生不会学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当学生自学和讨论中思维受阻,教师要疏导;当学生理解和讨论钻入死胡同时,教师要清导。学生主要是学习的主体,但在某种特定场合,他们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可以与教师对等交流,可以对教师教学“指手画脚”,教师在尊重科学、尊重真理的前提下,虚心接受学生的“指导”,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更高效。
  民主、平等是第一要义,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导学者;既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贡献个人意见与经历,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
  三、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自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课堂不需要轰轰烈烈,亦反对一潭死水,不让学生掷踢于课堂而成为边缘人,教师要善于制造旋涡,让一个又一个学生卷进那生动的旋涡。教学之中,如果能不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里,帮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情境,在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下,通过师生互动学习,能缩短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意和学困生的情感交流
  “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提到,教师给予孩子的期望值决定了孩子的成功与否。因为,这些期望值会在第一实际那传递给孩子,往往是亲者愈亲,痛者愈痛。受重视的孩子往往会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脱疆而驰成为千里良驹。而受轻视者往往一撅不振,他们不受关注,他们享受不到“阳光”,他们的心是晦暗的,他们是弱势群体,很多时候,他们丧失了“对话权”,课堂是他们的失乐园,他们无法受到像其他学生那样的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更多的他们遭受的是漠视,是放弃,是排斥,他们的心是畏惧的,甚至是仇恨,民主、平等、彼此沟通无从谈起。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学困生”、“行为偏差生”就堂而皇之地“诞生”了,“塔尖”、“塔底”就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了。很多时候,“塔尖”是在愉悦中成长的,他们是骄子,他们是时代的宠儿;“塔底”是在逆来顺受之中完成对生命的一次叩击的,他们是时代的弃子。
  课堂教学中,避免出现“特权阶层”,不要造就一个多数学生话语的“失乐园”,不要因为教育者个人的行为而断送优秀的一族,教师应作实践研究。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心志的开放。自信的心理,个性的张扬,创造能力的释放,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应看到的。
  结语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想必须重新审视并试图改变沉闷、机械的,走出低效甚至无效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并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快乐共享,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世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读与写,2010(5).
  [2]蒋玲玲.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2011(6).
  [3]孟令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科学,2011(3).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情感课堂氛围,读出情感信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因素 得天独厚 情感氛围 情感信息 出情入理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
等差数列是高考常考的内容,重点考查等差数列性质的灵活运用。学习数列要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而数表问题常作为高考数列开放性探索问题,将其与等差、等比数列相交汇,使这部分题型的灵活性更强、考查面更广。数表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解法.  一 观察法   根据数表中前几行(列)数的特点归纳、猜想出一般性結论.  例:一个正整数数表如下(表中下一行中的数的个数是上一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然而在数学教育中,学生对涉及实际生活情境、动手操作或理解想象等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较弱。特别是在数学的运用意识、自主建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一、引言  中国虽然是服装制造和贸易大国,但国内服装企业建立优秀组织文化的意识不强,企业管理落后,缺乏创新,因此市场竞争力依然薄弱,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弱,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在复杂的国际形式和日趋激烈的品牌竞争中,我国的服装产业应该开始思考在 “廉价”优势逐渐消失的市场中通过品牌价值提升实现长足发展。如何通过视觉语言符号设计出最能传达品牌内涵,同时又最能引起目标消费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在“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感召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么样去面对数学--这个充满挑战的学科,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学生---这些未来的世纪之才,我们怎么样去对待课堂——老师生命力价值所在地呢?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真实的感受到了自己和学生的变化。一提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的组合,它有更丰富的内涵,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把生活经验或亲身经历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敏捷性及逻辑性,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通过一题多解的探索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规律,提高思维能力。谨援引个案对此进行探索。  当今信息社会,对数学的需求有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社会降低对一般公民特殊数学技巧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又增强了对公民在具有较高层次和更普遍的数学素质的要求。因
隐含条件就是指隐藏在题設或结论里面含而不露的条件。学生解题时,不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会使他们深感“条件不足”而陷于困境,或使解题思路复杂化,甚至是出现错解,但如果能将其挖掘出来.不仅可以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而且能使解题过程简单、明了。因此,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便成了解题的关健。只是这些隐含条件隐在哪儿呢?又如何去挖掘呢?
【内容摘要】本文所阐述的“四破四立”,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和思考而完善形成的粗浅性论述:“四破”,即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及其活动模式的部分解析;而“四立”的提出,就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些实践性做法。至于“四立”的可行性有多大,则非本文所能测算。  【关 键 词】初中体育新课程理念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新的发展形势呼唤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又能生成新的实
教学内容: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