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为蒙古族之西昌《余氏族谱》考辨

来源 :四川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8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四川各地迄今仍流传着一种相传为蒙古族的《余氏族谱》。此事早为民族学界和史学界所注意,但其中许多问题仍不甚明嘹。今据各地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版本,就余氏的族源问题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这几种版本是:笔者于1982年所搜集的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胡昭曦同志所搜集的合江焦滩《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满莹同志在彭水向家坝的有关调查材料,以及笔者在泸定调查的沈村余氏口碑资料等。
其他文献
【正】 随着文物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古老的西夏文物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日益为学者们所注目。西夏文的释通揭开了西夏王国的神秘面纱。继“敦煌学”、“藏学”之后,国际上又兴
期刊
【正】 近年,若尔盖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先后两次在本县阿西茸乡和求吉乡,征集到红军长征路过草地时遗落在此地的两枚红星奖章。 1975年,在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之际,若
【正】 红军长征中,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奴隶,不胜枚举。在红军长征中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的头领却是屈指可数的。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纵横十一个省,历时两年多
【正】 万源县文物管理所保存的“布币叁串”,是1933年红四方面军到该地时,在万源流通的货币,因是用布印制,留存极少,甚为珍贵。 “布币叁串”印制极精美,(如图片)正面楷书:
摘要:毛南族傩舞是原始舞蹈的遗存,产生于毛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依附于毛南族傩仪,承载着毛南族的演变和发展,是毛南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但随着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地区经济和社会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影响,毛南族傩舞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一度濒临消逝。作为一种“失落的文明”它是古风遗存生存的缩影,但需要乐观的看待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包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研究和保护中来,研究傩舞的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与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藏族传统唐卡艺术逐渐从佛堂走进展览馆、博物馆等艺术殿堂,在功能上由以往作为圣物而单纯的供奉延伸为审美对象,显现出它在收藏和审美领域里的价值,唐卡的创新性也称为热议的话题。那么唐卡艺术有哪些审美特征?今后的发展中又该如何解决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呢?本文试图结合唐卡艺术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就上述问题阐述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唐卡 审美价值 创新性  中图
【正】 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知识》编辑部,与川大历史系、川师历史系,西南民院历史研究所、省文史馆、省文管会、省民研所、巴蜀史研究会、成都市文化局等单位有关专家
【正】 玉蟾山位于泸隆公路中段,距泸州城35公里。这里山势高耸横亘,峰峦秀伟奇拔,山间条梁叠翠,怪石嶙峋;因山形岩石状如蟾蜍而得名,为川南风景名胜地。金鳌峰在玉蟾山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