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璇秋:雅歌妙舞动京华的潮剧表演艺术家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ngel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戏剧的百花园中,300多种地方戏争奇斗艳,它们以各自的独特优势,竞相绽放出俏丽姿容。潮剧,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剧种,以自己的清冽芳香、雅歌妙曲,成为这梨园之内,一朵散发着海盐味儿的迷人奇葩。
  首届广东文艺终生成就奖颁给了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她应该是得之无愧。依稀记得2012年的夏天,我和广东省电视台的几个朋友为做电视节目去到汕头采访姚璇秋。车进市区,七拐八转,才找到她所在的潮州剧团。她正与年轻的潮剧演员排练新戏,空隙时间我们采访聊天,从中知道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
  一
  清晨,一大早起来,姚璇秋就走出家门,急急忙忙赶往潮剧院。她要为这里年轻的演员说戏、排戏。身为潮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姚璇秋觉得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担负一种责任,那就是,潮剧艺术一定要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它不仅要存活,而且要发展壮大。有时,她身体不舒服,哮喘发作,她也坚持要来。否则,她在家里也坐不稳当。
  关于潮剧的由来,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代潮州府已设。粤东海道开蒙较早,宋元时期从北向南迁者更众。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的長期交流,共同创造了潮汕文化。南宋时,中国沿海地区已有南戏,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杂剧更为兴盛,并流布各地。最迟在明初,它已传入潮州。在潮州凤塘古墓,出土的就有明宣德七年,即1432年的手抄剧本《亚字刘希必金钗记》。即使现在仍在演出的《荔镜记》《苏六娘》等剧本,也都是明代时期刻刊抄录传世的。戏曲在潮州地区的官宦人家、富绅大户以及勾栏瓦肆,广为传唱。
  说起潮剧,也不能不提到潮汕人。
  潮汕人主要居住在广东的粤东北一带,有平原、有山区,但是更多的地方毗邻大海。潮汕人习惯于挂帆出海、风波无定的生活。也早已有敢闯敢干的前辈,漂洋过海、走出国门,到海外闯荡天下。潮汕人一向以剽悍骁勇、爽朗豪放的性格,闻名于世。
  在这样的血缘特征、性格基因中产生的剧种,它自然有着不甘于命运摆布、响遏苍穹、穿云裂帛的大气凛然;但在愁绪袭来时,它的唱腔又是如此的柔肠百结,有着意犹未尽的婉转。正如同陕西的秦腔,那种凄清高亢,与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原有着天然的联系。而旖旎咏叹的昆曲,更适宜在风光秀丽、赛似天堂的吴越地区传唱。
  1935年出生在澄海的姚璇秋生活愁苦,她从小父母早逝,小小年纪,就在火柴厂当童工,两个哥哥进了孤儿院。人生活的环境越是艰辛,本能地,就越是希望有欢乐的东西去冲淡它。姚璇秋刚刚懂事,她就被潮剧迷住了。当时,潮剧六大班经常在澄海演出,戏班子就住宿在姚氏祠堂,只要有可能,她就会追着看戏,回家以后,就模仿着去唱。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她参加了澄海广播电台的节目演唱,初试萤啼,恰巧被老正顺剧团团长郭石梅和炳光师傅发现,他们觉得这小姑娘嗓音清朗脆亮,是潮剧的可造之才,随后,就极力邀她加入老正顺剧团。
  谁知,找到姚璇秋,说明来意,姚璇秋一连回答了三个不要。她说她不要参加剧团,是看到了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有太多的悲惨不幸。剧团里有4岁就卖来的,已签了生死契,生死病亡,家人都不能追究。演员没有地位,谁都可以打,拉弦的也可以打演员。她说她也不想唱戏唱到天光亮还不让睡觉。她也不想被称为戏子,遭人看不起。
  剧团领导告诉她,新社会人民自由平等,戏班子解散,成立了剧团,废除了童伶制,烧掉了卖身契,今后演戏,是要为人民服务。这样醒目的话语,一下子让姚璇秋激动起来。不久,她于1953年春天,提着网袋,穿着红木屣,吱吱嘎嘎一路走进潮剧团。
  进入剧团后,姚璇秋有幸得到潮剧大师的指点,剧团指定杨其国教她习唱念功,黄蜜教她身段的基本功,陆金龙教她关目动作。老师教得严谨而尽心,学生学得勤恳而专注。有一次,一个师傅半夜起床,朦胧间忽见外庭墙角的树下,有两道白悠悠的影子不停摆动。他心生疑虑,然后壮胆近前,方看清楚,原来是姚璇秋午夜起身,正练习身段和水袖功,这让人不由得赞叹。
  二
  姚璇秋的开蒙戏是《扫窗会》。这是一出唱做俱佳的青衣首本戏,被推荐为培训演员的教材。姚璇秋一开始就在严师的指导下,排练这出戏,这为她日后几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3年12月,广东省举行戏曲会演。刚刚进团半年多的姚璇秋携《扫窗会》,参加了这次会演。翁銮金饰高文举,她饰王金真。
  秋风萧瑟的秋夜,只有蓝色天幕垂挂着,舞台布景及道具极其简约。姚璇秋一声“苦啊……”出场,阵阵寒栗凄凉之声。她执帚悄上,恨寄眉尖,眼含幽怨,却又恨爱交织。这是一出折子戏,却又是唱做俱佳的重头戏,没有扎实过硬的功夫,无法胜任。舞台上只有两个人,对着做唱足足一个小时,要想有始有终吸引观众,全靠演员入心的演唱、美妙的表演。而舞台上,姚璇秋年方十八的光艳,靓丽的唱功,深深打动了人心。一曲下来,诸多名家,纷纷赞赏这是潮剧艺术一颗明亮的新星。
  在姚璇秋的成长道路上,她永远也无法忘记她的启蒙老师杨其国。
  晚上,一张木桌横在眼前,灯光下,杨其国先生脸色严肃,手执檀板,教姚璇秋练唱。那个时候,演员没有曲谱本,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由老师带唱,弟子必须要死记硬背。杨其国已是当年潮剧界一大权威。他多年执班,教导有方,他一开始就让姚璇秋练难度最大的曲牌。能够登上高峰,以后就举重若轻了。那时,杨先生的肺病已经很重,每教唱一段就咳嗽不止,但他为了教姚璇秋练好运使丹田的功夫,让她以后演唱,能亢坠自如、俯仰遂心,他仍坚持突升突降、水火相攻的练习。要知道,这可是于物损物、于人损人哪!身体日见虚弱的他,为了严格培养后一辈潮剧传人,竟是无所顾惜。传道授业、润物无声。杨先生说:“台下严了,台上才会灵。”这句带血名言,让姚璇秋无论自己从艺,还是以后带徒,都终身铭记。
  在广东潮剧界,不少人都称姚璇秋为“阿娘”。这是因为,她饰演过《荔镜记》中的黄五娘、《苏六娘》中的苏六娘、《井边会》中的李三娘、《辞郎洲》中的陈璧娘等角色。   在潮汕语言中,人们常称那些姣好女子为“姿娘”。姚璇秋的“阿娘”称谓,正在于她在不同剧目中出色扮演了一个个丰富多姿的女性形象,在于她善于理解人物内心隐曲,投注自己浑厚情感的演唱气质、演出风格。
  1957年春天,潮剧以崭新的面貌、整齐的阵容,赴京演出。
  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春夜,剧场里帷幕拉开,一个不为人们熟悉的剧种,不为人们了解的青年演员登场了。她那朴素自然、细腻到位的表演,她那委婉传情、圆润悦耳的唱腔,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
  姚璇秋,雏凤初鸣,崭露头角。她带着她的充足艺术准备,征服京城。
  散场以后,人们纷纷评说,“南海之滨,竟有这么才华出众的人才。”“古老的潮剧,竟有如此的艺术魅力!”随后,各家大报,接二连三刊登赞扬文章,反应热烈。
  1957年,对姚璇秋来说,是难忘的一年。潮剧有史以来第一次进京演出,共带去了四台晚会。第一次进京的姚璇秋,担当了其中的两台长剧《荔镜记》和《苏六娘》的主角,她还演了折子戏《扫窗会》,这也是她的成名之作。
  在京期间,潮剧还被推荐到怀仁堂演出,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观看。
  姚璇秋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新社会,潮剧会得到如此重视,艺人们会享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她还没有想到,在新社会,女人可以堂而皇之地出演旦角,并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主角。过去,潮剧名旦角多是男扮女装啊!
  关心、赞赏潮剧的,自然还有艺术界的同行与大师级人物。姚璇秋忘不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给予她的鼓励:“姚璇秋的艺术到达真实与美妙相结合的意境。”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赠诗给广东潮剧院:“姚黄魏紫费评章,潮剧春花色色香;听得汕头一夕曲,青山碧海莫相忘。”
  姚璇秋忘不了京剧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为她亲笔题写“雅歌妙舞动京华”。说起来,梅先生与潮剧真是有一段奇缘。潮剧传统剧目《陈三五娘》曾经流传到日本。一次,梅兰芳出访日本时见到该剧目,他带回了文字影印件。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此传统剧目恢复上演,1955年5月,梅兰芳还到广州中山纪念堂看广州潮剧团排演的《陈三五娘》。
  著名剧作家田汉,是当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他的赋诗基本上是准确地概括了姚璇秋一生的追求与成就:
  争说多情黄五娘,
  璇秋乌水各芬芳。
  湖边细柳迎环佩,
  江山名桥走凤凰。
  法曲久曾传海国,
  潮音今已动宫墙。
  难忘花落波清液,
  荡气回肠听“扫窗”。
  如果说起那些美好的、令人难忘的记忆,不可不提到乡谊蔡楚生。蔡楚生是现当代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导演之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出任中央电影局副局长。他出生在潮阳,非常欣喜家乡人、家乡剧赴京演出。他在观看姚璇秋主演的《苏六娘》以后,1957年6月17日,他专门撰写评论文章,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他说“璇秋是潮剧中的后起之秀”“她的戏是那样的动人心魄”“她那明艳的丰姿,少女型的初恋的羞怯腼腆,都是十分动人的”。
  蔡楚生又具体评价说:“《扫窗会》是一支悲怆的曲子,《陈三娘》是一首明丽的诗篇,《苏三娘》是令人坠泪、又令人哄笑不已的悲喜剧。”他充分肯定着地方戏保留着浓郁的生活氣息和生活色彩;相比较那些大地方的戏,因为进了庙堂,被磨得太光,反倒没有地方戏那样的生动感人。他对自己的乡亲,表示着由衷的敬意。
  蔡楚生评戏也懂戏,他曾经亲自修改过潮剧剧本。如今,在汕头市博物馆里仍然保留着蔡楚生修改过的潮剧手稿。
  潮剧出粤东、跨五岭,继续在北京、上海、江浙地区巡回演出。潮剧处处体现的精致、典雅之美,吸引着无数的观众。它的唱词、音乐、动作、布景,乃至于服装,都是如此的美不胜收。只要你接触到它,都会为它所着迷。就比如说戏服,现今享誉海内外的潮绣制品,它当初竟是服务于潮剧的戏服。潮剧的戏服最漂亮,尤其是武将的戏服,龙袍莽带,钉金嵌银,非常醒目。再比如潮剧的曲谱里边,吸收了潮州音乐的许多华彩之处。而潮州音乐在海内外都享有较高知名度,它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音乐品牌,留下太多的经典曲目。
  姚璇秋谈起潮剧,感慨万千,她说如果要让自己概括一生对潮剧的感情,那就是:酸甜苦辣。
  说到甜,她仍然忍不住要说,1956年到“文革”之前这十年,她认为自己过得最充实。
  老艺术家们这么说,不由得会令人陷入沉思。
  那个年代的中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但是,戏曲却有着空前的繁荣,古装戏和现代戏都能排练,有市场、有观众。这或许是人们在经济匮乏中,找到了另一种心理补偿。
  老一代的艺术家们,都非常肯定那时举办的全国戏曲会演形式。让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种进京演出,互相观摩、学习、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可以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的文艺才可以四季如春。这种形式,放到当今,可否保留和恢复,都值得探究。
  说到苦和辣,姚璇秋总是会轻轻地一笔带过。她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唯有要求尽其所能,尽可能努力让古老的潮剧发扬光大,永葆活力。
  细细数来,她在舞台上已扮演了不同性格与命运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古装戏中《井边会》悲情的李三娘,《辞郎洲》中烈骨如霜的陈璧娘,《玉堂春》中哀怨如诉的苏三,《春草闯堂》中俏皮活泼的李半月,《穆桂英捧印》中正义凛然的穆桂英;或者是现代戏《万山红》中稳重担当的王凤来,《江姐》中视死如归的江姐,《革命母亲李梨英》中坚忍不屈的李梨英,或者是《龙江颂》中的江水英,《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杜鹃山》中的柯湘,等等,她都是用心在揣摩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复杂活动,贴着人物的命运演。她的出场总给人意外惊喜,总是给人奉上艺术享受的一道道盛宴。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革命母亲李梨英》是根据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的长篇小说《松柏长青》改编而成的潮剧现代戏,它刻画的是潮汕地区的一个真实人物,描写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的动人故事。   姚璇秋为潮剧而生,潮剧也塑造着她,成就着她。
  三
  姚璇秋的扮相俊美,唱腔依剧情时而缠绵悱恻,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又清新活泼。她的戏路宽广,青衣的深情幽怨,闺门旦的丰姿绰约,刀马旦的英姿飒爽,她都演得深入人心。唱腔圆润清晰,唱声晶莹剔透,极具表现力和穿透感,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台上粉墨角色,台下百变人生。姚璇秋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在那百变人生中,让潮剧承载着自己灵魂的梦幻、悲伤与憧憬。她的戏剧生涯已走过60年的岁月,她的悲伤不再,而梦幻、憧憬却依旧存在于心中。
  60年的戏剧生涯,留给姚璇秋的有沉甸甸的收获,也有剧迷们的倾心拥戴。要知道,姚璇秋的观众、剧迷遍布海内外。
  人们总是会说有两个潮州,一个是国内的潮州,它有一千多万人口;还有就是海外的潮州,它也有一千多万人口。这海外的潮州,正是多年以前,漂洋过海,到境外创出一条血路、开出一条生路的潮州人。这些潮籍华侨,鬓毛已衰,却是乡音未改。他们仰望明月,思念故土。那坚玉甜畅、字清韵淳的潮剧,是他们心头所好,听着它就仿佛连接了永难割舍的故土情怀。
  姚璇秋以及她的潮剧同仁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30年间,剧团除了在本埠演出,还经常奔赴海外,到居住着潮籍同胞的国家和地区巡演。剧团先后到过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地演出,所到之处乡谊似醇酒,浓得化不开。潮剧的大幕一旦拉开,在熟悉的曲谱中,游子们的思乡之苦,暂时可以放下。潮剧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成为连接海内外潮人强有力的精神纽带与桥梁。
  潮剧这个古老的剧种,有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它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它又是比京剧、昆曲、越剧等剧种都早的一个剧目。一个剧种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一定与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潮剧曾经有过辉煌的往昔,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何去何从,它的未来和出路在哪里,这是每一个从事潮剧事业的艺术家所放不下的一件心事。
  姚璇秋微蹙眉头,她有一些担忧。但是很快,她又舒展面容。潮剧的生命力,正在于它的民间性和适应性。有时,它是在大雅之堂雍容华贵的演唱;同时,它又可以深入到普通民众之中。它不仅仅是阳春白雪,它也可以是下里巴人,它有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民间,它犹如山涧岩缝柔韧倔强的野草,生生不息。
  比如,潮汕地区的人们,性格洒脱不羁,较少儒家学说的桎梏,往往不按常规出牌,有敢作敢当的一面;但同时,他们有宗教的禁忌与敬畏,会相信来世,懂得祈祷与谢恩。这是潮剧艺术最初产生的渊源和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
  即使现在,潮汕地区的人们,祭祀庆典、逢年过节,都会“请神看大戏”。这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也正是潮剧可以坚持下去的深厚土壤。
  坚持下去,就得有接力赛中的接力人。
  姚璇秋说:“春天来了,我愿做一名浇花人。”她希望潮剧事业后继有人,她要辛勤培养和浇灌那新苗的茁壮成长。在她的传授和培养下,吴玲儿、张怡凰等人,都已扛起重任,成為潮剧又一代领军人物。
  姚璇秋一直认为,她是站在了无数大师的肩膀上,才站得高、看得远。现在,她也要把潮剧前辈的优良传统接过来、传下去。她依旧会手教口传,辅导新的学员。
  她有时会喃喃地说,培养一个象样的潮剧演员,三年都不行,得要五年。她真担心,如果培养成了一个好苗子,没有很好地扶植栽培,这好苗子如果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那岂不是太可惜了。作为潮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她眼下,不是为自己的成功喜悦,而是为潮剧的明天忧虑。当然,更多的时候,她是欣喜,她不孤独,也不该沮丧。
  是啊!一个剧种的传承,应该是热爱多于谋生的考虑。她始终对这个剧种,怀抱了不舍的深情与热爱。檀板声中,剧情变幻,曲传心素倩月朗;红氍毹上,潮音激响,璇秋回舞意深长。她相信,潮剧这个古老的剧种一定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这就是一个潮剧艺术家的一生回顾与展望,憧憬与自豪。
  (作者单位:广东省作家协会)
其他文献
距离昆明3小时车程的室外滑雪场—一会泽大海草山国际滑雪场于2018年12月8日正式营业,让云南人在家门口就能畅快滑雪。  会泽大海草山国际滑雪场位于会泽大海草山风景区内,滑雪场的雪季长达100-120天,是我国南方可营业时间较长的国际滑雪场。滑雪场于2017年开工建设,现有规模达到19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室外滑雪场。经过两年建设,2018-2019滑雪季,滑雪场对外开放3条初级雪
期刊
如果说云南哪几座城市在世界上最有名,丽江绝对名列其中。相对于昆明、大理和西双版纳,丽江的崛起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这座滇西北小城选择并走上了一條名叫“旅游”的科学发展之路,利用优势特色资源优先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丽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被遗忘的王国”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丽江的时候,下榻于红太阳广场对面的“二
期刊
“2018Wings for Love爱心飞翼世界杯总决赛”于2018年12月29日-2019年1月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举办,世界顶级翼装选手再次云集云南景谷。  现代翼装飞行运动虽然只有10多年历史,但却以其“最接近鸟儿飞翔”和“挑战极限”等特点,受到了广大航空爱好者的青睐。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翼装飞行高手,將为大家展示精彩绝伦的极限盛宴。  比赛内容除去年分站赛穿越热气球定点准度
期刊
2018年12月2日上午9点,2018上合昆明马拉松在海埂会堂正式开赛。来自世界各国的2万名跑者从海埂会堂并肩起跑,参赛选手中,最大的81岁,最小的才2个月,婴儿兜在妈妈怀里,孩子骑在父亲肩头,或跟父母牵手奔跑。  为推动全民健身,本次上合昆马设置了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大众健身跑、上合家庭跑四个项目。赛道上,绿水、青山、白鸥相伴,滇池之畔烟液浩渺,跑者们经过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五甲塘和海东湿
期刊
2018年11月28日,《滇越铁路八百里纪实》大型综合性结题展开幕仪式在云南美術馆举行。此次展览是云南艺术学院承担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终将消失的印迹一滇越铁路影像纪行》项目结题展。展览分为4个专题、5个展区,以平面影像、视频、装置、系列画册等多种形式展出。这次展览呈现的内容,仅仅是众多艺术家们在滇越铁路8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记录的影像资料中的一小部分。这些作品中既有艺术家对铁路现状、人文故事、沿途
期刊
摘要:《上海画报》将长期隐匿在公众视线之外的女性搬上封面,开拓了女性的公众空间,消解着传统伦理对女性的枷锁,而在对女性裸体艺术的展示中,画报极力宣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审美意识,言说女性身体解放的诉求;画报中摩登女郎时尚的服饰、个性的发式、自信的妆容仪态与摩登的生活图景显示着女性追求时尚、塑造个性自我的愿望,表征着女性主体意识的确认。而通过展示这些摩登“身体”和现代的生活图景,《上海画报》向读者
期刊
所谓高士,按字面理解就是志趣、品行高尚的读书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优秀知识分子。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高士主要还是特指超凡脱俗、归隐林泉的高洁之士。体现了传统文人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高士文化已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于中国文人来说,高士的人生境界既是他们实现精神自由、追求人格独立的理想,又是他们逃避精神痛苦、寻求
期刊
篆刻是一种集书法、章法、刀法为一体的心法,在云南篆刻界,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刘承玮,他的篆刻内容丰富、章法纵横、挥洒自如,意境高雅,极具艺术性和价值。提起云南官房集团,相信很多读者都不会陌生,原掌门人刘承玮先生曾经是云南地产界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曾经被誉为云南首富。如今,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渐渐褪去了著名企业家的身份,在顽强地与癌症抗争之后,又奇迹般地拿起了篆刻刀,创造了另外一段人生传奇。  刀
期刊
当今,咖啡已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也许,你在云南的古镇徜徉的时候,也曾经到某家咖啡馆喝过一杯带有云南味道的咖啡。但是,可能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中国99%的咖啡其实产自云南,除了小有名气的保山小粒咖啡、后谷咖啡以外,更多的云南咖啡则是以咖啡豆的形式出口到了國外。  云南咖啡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早在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
期刊
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无数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信息负担。手机的更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手机软件的更新,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更多的设计注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易用度和愉悦度。作者以WinPhone7为例为大家剖析了信息最简化传递的原则和使用过程中的人性化服务。  关键词 信息 界面 交互设计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GUI 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