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长篇小说“农民进城”叙事的新向度及生成逻辑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文学对"农民进城"叙事已然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农民固化为受尽苦难的弱者形象等几种定式.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农民进城"叙事呈现几个新的向度:一是构塑具有新型文化人格的农民,二是设置"主体间性"的城乡关系,三是劳动主体性的想象再造.新向度的出现,有其源于社会外部与文学内部的生成逻辑:新世纪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综合素质、人员构成均发生了嬗变;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加深,国家亦在宏观政策层面引导城乡关系趋于协调;作家自身寻求突破惯性思维等.凡此,构成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农民进城"叙事的现实语境与社会场域.或许囿于表现新特质,此类作品存在诸多局限:过于戏剧化、奇观化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缺乏内在生活逻辑演变,价值立场显得犹疑与迷茫.
其他文献
俄藏Дх02160Vb可定名为《唐开元五年(717)前后尚书户部下沙州符为长流人事》.唐代“省符”根据其内容主导者的不同可被划分为“诸司符”与“奉制符”两种不同的类型.与附在制敕后起中转作用的“奉制符”不同,以Дх02160Vb为代表的“诸司符”不附在制敕之后,而是由尚书二十四司主导并独立下行.《唐六典》所说“大事则听制敕,小事则俟省符”中之“省符”即指“诸司符”,尚书省一般用其裁决日常政务中不需要上呈皇帝的“小事”.以《开元公式令》所载“符式”为依据,结合出土资料可对“诸司符”的格式进行复原.“制敕”与
通过对四川省理塘县麻通寺小殿壁画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可知该寺疑由萨迦派大师达尼钦波桑布贝建于13世纪末,现存小殿原为塔殿,其内壁画应绘于元末.题材主要为无量光佛西方净土、释迦牟尼佛与十六罗汉、六胜二庄严,以及药师七佛曼荼罗.其中,十六罗汉按克什米尔班智达释迦室利跋陀罗的传承绘制.风格在体现出元、明时期浓郁的尼泊尔艺术元素的同时,展示出一些本土特征,及与以北京为首的内地藏传艺术之间的联系.现存壁画对于尼泊尔艺术元素在元末明初的传播、西藏与内地的交通、萨迦派和噶举派的活动等历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四号祭祀坑出土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似同属一件铜器.K4yw:244人像呈跪坐姿态,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头发残断,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着地,后脚掌抬起.人像所穿衣物以浮雕形式展现,共有3件,上着外套,下着短裙,短裙上露出另一件服饰的下摆,腰间系带,结袢于腰前.人像身体重心在左肩与双手手掌之间卡槽的位置,表现出强烈的负重感.人像保存状况较好,四肢与身体一体铸造成型,形态逼真,细节丰富,展现出三星堆青铜铸造艺术的高超水平.
推进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思想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主线.首先,从逻辑起点看,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最新判断,就是回答中国现代化"站在哪里,从哪里出发"的问题;其次,从逻辑骨架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战略目标、发展理念、发展布局、外部条件等基本问题的系统论述,就是回答中国现代化"到哪里去,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最后,从逻辑归宿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回答中国现代化"靠谁领导,靠谁保证"的问题.
个体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起点、逻辑展开和逻辑归宿.从立足于“抽象的个体”的“政治解放”到立足于“现实的个体”为基础的“人类解放”,表征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生成逻辑.马克思没有放弃“抽象的个体”对人类解放的积极意义,而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其加以扬弃,从而形成以“现实的个体”为基础的真正的人类解放思想.没有以“抽象的个体”为基础的“政治解放”,就不可能形成以“现实的个体”为基础的“人类解放”.因此,从“抽象的个体”到“现实的个体”的视阈,探索马克思早期“人的解放”思想的生成逻辑,对于理解马
现象学被很多学者视为沟通中西文论的一个平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一条途径.钱穆从人格角度思考文学的观点与日内瓦学派的代表性学者乔治·布莱的文学意识批评理论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二人都将读者对作者的认同作为文学批评的前提条件,都强调作家的意识或人格是文学作品形成的最后根据,都认为作家的意识或人格以鲜明的个性姿态显示着一个时代乃至一种文化传统的普遍性.不同之处在于:布莱重在探索作者意识的特征,钱穆则重在通过文学作品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在这两种理论的相互启发下,建构一种融合心性文学批评与现象学意识批评的新理论将成
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社会工作在临床医务工作与社区医务工作两个场域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大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医务社会工作为患者解决躯体病痛时,也为社会群体、社区提供预防、康复、人文心理支持与公共卫生安全等医疗支撑服务,促进了社会的平稳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虽然在医疗机构扮演辅助的角色,但其角色和功能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背景之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从CSSCI数据库(1998—2019)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国内卢卡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呈现出明显的复兴趋势,同时也存在着各个阶段研究不平衡、视角单一、文本利用率不高以及引用规范欠佳等问题.在未来的卢卡奇研究中,应当进一步扩大文献编译规模,着力探究卢卡奇思想中异质性与连续性的辩证关系,以整体、全面的研究视角弥合目前较为割裂的研究现状,推动中国卢卡奇研究进一步复兴和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篇小说创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现实社会问题、个人精神空间、个体命运、乡土中国、城市生活、人性、底层经验、历史反思等文学常规性和恒定性叙事对象,是近年来中篇小说写作的重点和核心.同时,在主题设置、人物塑造、情节铺排、语言运用、思想构建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传统现实主义面相,在对文学常规性和恒定性叙事对象以及叙述方法延伸、拓展、衍生的基础上,探索了文学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21世纪的科技革命与各国实施的人力资本战略之间绝非巧合,而是体现了一种实践和理论必然.人力资本微观供给增加能够提高科技创新发生概率,宏观供给增加能够提升科技创新市场激励,结构优化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以体制机制设计为核心,充分保障政府、居民和企业三方战略实施主体分别从宏观有效供给、微观有效供给、结构优化入手,有效推进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科技创新战略,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量实现"十四五"科技创新任务目标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