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世界,时势骤变,风景迥异,桑田沧海。如果非要给当今各国政党发展所处的时空环境贴上一个现实主义的宏大标签的话,“全球化”绝对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大背景,任何人、任何政党皆无法逾越。当然,关于全球化的内涵,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不少人认为它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难怪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提醒我们:“全球化是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衡量,并产生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1]马克思、恩格斯也不得不承认全球化“使一切国家的消费都具有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2]由是反观,在高校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进程中,我们时刻也回避不了全球化背景所衍射的影响力、作用力、辐射力和渗透力,尤其是对外语外贸院校而言。
环境认知:激发高校党建活力的基础是理智、真实地认知所处环境,冷静、客观地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校情
的确,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置身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审视党的建设,全球化不仅会影响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及其关系,同时会深刻影响中国政党制度民主化、制度化、现代化进程;也进而深深地影响高校党建的理念、思路、方向以及创新发展。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激发高校党建活力,让党建工作成为高校师生认可、满意度高、真正认同的思想工程、民心工程、民意工程,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系统认知党建所面临的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校情。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格局错综复杂,世情状况难以判定。世界政党格局变化加速,政党制度多样化模式更加明显。欧洲作为各类政党的实验室,自上个世纪以来政党和政党制度变化最为明显。全球化对政党的冲击力加大、政党与政治的个性化、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与转型、西方当代政党组织变化、新传媒在政党发展中的作用等前沿问题引起各国的警觉和反思。在当前多数国家的共产党总体力量和影响下降的情况下,各国共产党纷纷对理论纲领和政策实践进行了调整,取向更加理性务实,但许多国家(地区)的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3]。从中国共产党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牢固树立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密切党群关系仍然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点所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4]。
对高校党的建设事业而言,要激发党建活力,还必须对社情、民情、校情等有客观的认知和把握。大学根本上是研究高深知识、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学术组织,也是知识分子成堆、思想交锋最为激烈的文化社群。社会巨变、民意所向、师生认同,这是增强高校党建活力必须直面的选择。要保证我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客观认知党建环境,以先进思想引领人、塑造人、激发人,提升影响力、向心力。
系统整合:人、制度、实践载体、党建理论等构成高校党建活力系统要素
毫无疑问,高校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建活力激发是一个由多因素、多要素、多层次、多角度系统整合的过程。本部分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直面全球化背景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建为例作实践反思。
1.人的因素:人是党建活力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
高校党建活力的根本出发点在人,建设着力点在人,最终落脚点也在人。这里的“人”,既包括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也包括广大教职员工,最大的主体是学生。要加强党建领导力、统率力、向心力建设,要提高师生对党建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要着力加强领导班子整体领导力建设。要把班子整体建设的重点放在强化“三种意识”上,即全局意识、主动配合的意识、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意识;要在学校整体发展方面,着力提高班子把握四个关系的能力,即问题决策上的“大”“小”关系、发展速度上的“快”“慢”关系、建设全局上的“轻”“重”关系、管理尺度上的“宽”“严”关系。
要着力推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领导作风影响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校领导直面知识分子群体,要把工作重心下移、目光下移、身份下移,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主动解决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涉及党性、党风、党纪的重大问题上,班子要作表率,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召开高质量的“三多三少”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即“多交心谈心,少寡言封闭”、“多找问题,少谈成绩”、“多讲主观原因,少找客观原因”,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凝聚力、向心力,消解离心力。
要着力素质培训,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干部培养是个长效过程。要多渠道实施:召开专题培训会,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建设干部自主学习平台和网上党校,推进干部学习自主化、菜单化和常态化;积极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和培训,开阔视野。
2.制度因素:制度对党建工作有基础性保障作用
制度建设是个老话题,是个根本问题。制度严党建活,制度虚党建弱。
创新组织设置,增强活动实效。组织是特殊的制度形式。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给改进和完善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功能和活动方式等提出了新课题。北京外国语大学从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实际出发,在按照部门、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的新模式和新做法,把教师党支部建在语种教研室,把学生党支部建在奥运志愿者团队、国庆游行方阵、国外社会实践小组等临时社团组织,努力形成与外语院校特点相适应的党的基层组织格局。
健全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打造学习型党委。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班子的理论学习,带头学、亲自抓,把理论学习与学校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和规律性认识,增强班子学习能力。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学校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激发干部活力;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增强考察准确性,聘请兼职干部考察员加强干部考察工作。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选拔在教学、科研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同志进入管理岗位任职,注重选拔具有国外学习背景、在国际学术领域有话语权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加大党内外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加强干部换岗交流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处级干部大循环、科级干部小循环、单位内部微循环”的轮岗换岗创新机制。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坚持做到“一岗双责”,通过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完善目标分解、责任共担、一级抓一级的责任连带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点工作。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健全和完善校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互相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学校分别成立了基建工作领导小组、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和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从人员、机制、程序、过程上严格把关;有效治理教育乱收费,坚决制止与考试、招生、录取挂钩的各种乱收费。
3.实践载体要素:增强党建活力必须体现在实践层面,通过活生生的、师生可触及且参与度高的实践载体,提高执行力,增强活力和吸引力
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生机活力。作为全国外语外贸院校的典型代表,学校以49个语种的专业优势为基础,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载体。结合时代要求和“外”“特”“精”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党建工作规律,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创新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和内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年度党建评估创优活动,完善党建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增强活动内容的时代特征,突出活动内容的思想性,把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科学发展中来。
创建党建实践载体的品牌,注重典型示范。党委积极探索、总结和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选择、树立党总支、党支部及党员先进典型,培育党建工作“品牌”,发挥示范、辐射和导向作用。学校积极发挥外语优势,创建并实施“歆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贡献;通过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砥砺意志品格,培育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学校立足49个语种,直面全球化,推进“全球化与中国青年责任”主题活动品牌建设,成立“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会”,切实增强学生党建活力。
4.注重研究:党建是科学,也是政治性强的实践之学、问题之学、人文之学
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是焕发党建活力的根本渠道。知行合一,知之深才能行之准。高校党建要加大理论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典型案例的剖析和推广,发挥外语院校强有力的国际视野和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比较研究的资源优势,以研究拓宽思路、引领思潮、找准问题、针对实质,富有针对性、成效性和前瞻性地推进高校党建的理论创新。
理念再造:增强高校党建活力的理念在于提倡阳光党建、人文党建、绿色党建
基于以上高校党建的反思和实践,站在国际化和全球化前沿,我们认为,作为引领社会思想和先进文化方向的大学,在激发党建活力方面还有更多创新空间。要充分整合专业优势、人文传统、社会思潮等各方面资源,着力推进我国高校的阳光党建、人文党建、绿色党建,以及党建活力的可持续发展。
阳光党建要求高校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工作透明度,优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有效制衡,使高校党建内化于师生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做到党建工作“润物细无声”;通过师生参与度高的活动载体,如党员知识分子聊天室、党委书记接待日、学生党建网络互动平台等提高辐射面和认可度。
人文党建要求高校党建要切实落实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全心全意为了师生的发展服务;党建不是空洞的,更不是高高在上的;高校党建一定要从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话语体系、时代新特质出发,以更加人文的方式深度推进。
绿色党建要求高校党建与时俱进,要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从思想引导、实践载体创新、话语文本等方面注重时代新元素;要增强党建的艺术性和亲和力,做到雅俗共赏。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党建新载体、新元素和新方式,提高党建活力。
参考文献:
1.参阅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972年。
3.相关文献参阅史志欤主编.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9月。
4.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本文是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2008年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党建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后续研究成果。作者系课题负责人。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王成]
环境认知:激发高校党建活力的基础是理智、真实地认知所处环境,冷静、客观地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校情
的确,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置身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审视党的建设,全球化不仅会影响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及其关系,同时会深刻影响中国政党制度民主化、制度化、现代化进程;也进而深深地影响高校党建的理念、思路、方向以及创新发展。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激发高校党建活力,让党建工作成为高校师生认可、满意度高、真正认同的思想工程、民心工程、民意工程,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系统认知党建所面临的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校情。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格局错综复杂,世情状况难以判定。世界政党格局变化加速,政党制度多样化模式更加明显。欧洲作为各类政党的实验室,自上个世纪以来政党和政党制度变化最为明显。全球化对政党的冲击力加大、政党与政治的个性化、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与转型、西方当代政党组织变化、新传媒在政党发展中的作用等前沿问题引起各国的警觉和反思。在当前多数国家的共产党总体力量和影响下降的情况下,各国共产党纷纷对理论纲领和政策实践进行了调整,取向更加理性务实,但许多国家(地区)的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3]。从中国共产党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牢固树立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密切党群关系仍然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点所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4]。
对高校党的建设事业而言,要激发党建活力,还必须对社情、民情、校情等有客观的认知和把握。大学根本上是研究高深知识、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学术组织,也是知识分子成堆、思想交锋最为激烈的文化社群。社会巨变、民意所向、师生认同,这是增强高校党建活力必须直面的选择。要保证我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客观认知党建环境,以先进思想引领人、塑造人、激发人,提升影响力、向心力。
系统整合:人、制度、实践载体、党建理论等构成高校党建活力系统要素
毫无疑问,高校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建活力激发是一个由多因素、多要素、多层次、多角度系统整合的过程。本部分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直面全球化背景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建为例作实践反思。
1.人的因素:人是党建活力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
高校党建活力的根本出发点在人,建设着力点在人,最终落脚点也在人。这里的“人”,既包括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也包括广大教职员工,最大的主体是学生。要加强党建领导力、统率力、向心力建设,要提高师生对党建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要着力加强领导班子整体领导力建设。要把班子整体建设的重点放在强化“三种意识”上,即全局意识、主动配合的意识、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意识;要在学校整体发展方面,着力提高班子把握四个关系的能力,即问题决策上的“大”“小”关系、发展速度上的“快”“慢”关系、建设全局上的“轻”“重”关系、管理尺度上的“宽”“严”关系。
要着力推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领导作风影响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校领导直面知识分子群体,要把工作重心下移、目光下移、身份下移,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主动解决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涉及党性、党风、党纪的重大问题上,班子要作表率,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召开高质量的“三多三少”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即“多交心谈心,少寡言封闭”、“多找问题,少谈成绩”、“多讲主观原因,少找客观原因”,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凝聚力、向心力,消解离心力。
要着力素质培训,拓宽干部培训渠道。干部培养是个长效过程。要多渠道实施:召开专题培训会,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建设干部自主学习平台和网上党校,推进干部学习自主化、菜单化和常态化;积极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和培训,开阔视野。
2.制度因素:制度对党建工作有基础性保障作用
制度建设是个老话题,是个根本问题。制度严党建活,制度虚党建弱。
创新组织设置,增强活动实效。组织是特殊的制度形式。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给改进和完善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功能和活动方式等提出了新课题。北京外国语大学从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实际出发,在按照部门、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务实管用的新模式和新做法,把教师党支部建在语种教研室,把学生党支部建在奥运志愿者团队、国庆游行方阵、国外社会实践小组等临时社团组织,努力形成与外语院校特点相适应的党的基层组织格局。
健全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打造学习型党委。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班子的理论学习,带头学、亲自抓,把理论学习与学校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和规律性认识,增强班子学习能力。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学校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激发干部活力;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完善考察标准,落实领导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增强考察准确性,聘请兼职干部考察员加强干部考察工作。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选拔在教学、科研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同志进入管理岗位任职,注重选拔具有国外学习背景、在国际学术领域有话语权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加大党内外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加强干部换岗交流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处级干部大循环、科级干部小循环、单位内部微循环”的轮岗换岗创新机制。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党政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坚持做到“一岗双责”,通过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完善目标分解、责任共担、一级抓一级的责任连带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点工作。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健全和完善校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互相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学校分别成立了基建工作领导小组、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和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从人员、机制、程序、过程上严格把关;有效治理教育乱收费,坚决制止与考试、招生、录取挂钩的各种乱收费。
3.实践载体要素:增强党建活力必须体现在实践层面,通过活生生的、师生可触及且参与度高的实践载体,提高执行力,增强活力和吸引力
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生机活力。作为全国外语外贸院校的典型代表,学校以49个语种的专业优势为基础,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载体。结合时代要求和“外”“特”“精”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党建工作规律,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创新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和内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年度党建评估创优活动,完善党建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增强活动内容的时代特征,突出活动内容的思想性,把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科学发展中来。
创建党建实践载体的品牌,注重典型示范。党委积极探索、总结和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选择、树立党总支、党支部及党员先进典型,培育党建工作“品牌”,发挥示范、辐射和导向作用。学校积极发挥外语优势,创建并实施“歆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贡献;通过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砥砺意志品格,培育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学校立足49个语种,直面全球化,推进“全球化与中国青年责任”主题活动品牌建设,成立“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会”,切实增强学生党建活力。
4.注重研究:党建是科学,也是政治性强的实践之学、问题之学、人文之学
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是焕发党建活力的根本渠道。知行合一,知之深才能行之准。高校党建要加大理论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典型案例的剖析和推广,发挥外语院校强有力的国际视野和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比较研究的资源优势,以研究拓宽思路、引领思潮、找准问题、针对实质,富有针对性、成效性和前瞻性地推进高校党建的理论创新。
理念再造:增强高校党建活力的理念在于提倡阳光党建、人文党建、绿色党建
基于以上高校党建的反思和实践,站在国际化和全球化前沿,我们认为,作为引领社会思想和先进文化方向的大学,在激发党建活力方面还有更多创新空间。要充分整合专业优势、人文传统、社会思潮等各方面资源,着力推进我国高校的阳光党建、人文党建、绿色党建,以及党建活力的可持续发展。
阳光党建要求高校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工作透明度,优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有效制衡,使高校党建内化于师生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做到党建工作“润物细无声”;通过师生参与度高的活动载体,如党员知识分子聊天室、党委书记接待日、学生党建网络互动平台等提高辐射面和认可度。
人文党建要求高校党建要切实落实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全心全意为了师生的发展服务;党建不是空洞的,更不是高高在上的;高校党建一定要从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话语体系、时代新特质出发,以更加人文的方式深度推进。
绿色党建要求高校党建与时俱进,要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从思想引导、实践载体创新、话语文本等方面注重时代新元素;要增强党建的艺术性和亲和力,做到雅俗共赏。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党建新载体、新元素和新方式,提高党建活力。
参考文献:
1.参阅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972年。
3.相关文献参阅史志欤主编.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9月。
4.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本文是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2008年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党建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后续研究成果。作者系课题负责人。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