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困扰德育工作者的一个棘手问题,长期以来,不论是在教学方法的探讨上,还是教学模式的改变上我们都做了许多探索工作。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了价值观教育怎样在德育教材中进行渗透的问题,为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价值观 以学生为本 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9-01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专一年级的新版德育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经济、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宣传党的经济、政治方针、政策。价值观教育则注重从学生、社会的实际出发,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中,我把价值观教育内容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工作。
一、认知层面,学习的目标是了解和知晓。
这一层面主要是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现行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认知是理解和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今中专的很多学生对学习是提不起兴趣的,同时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着眼于他们的“眼球”,要在上课后的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所要了解问题的关注。教学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用那些较为感性的材料,效果会更好。
二、概念层面,学习的目标是理解。
有了简单的了解,但如果没有理解,那么所收获的也将只是一些肤浅的知识,所以要想对事物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必须要有理解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受知识面和知识层的限制,如今的大部分中专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还只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所以,在这一环节,无论是讨论还是联系过去所学内容,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把握深度,否则学生的自信将受挫,讨论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模块教学中, 教师给同学们展示我国的国徽,让大家说说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我国的国家性质。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从形象顺利过渡到抽象。在这一层次,我也喜歡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大家在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的氛围中去调动自己的思想,这种情况下对事物的讨论、认识更有新意。再如,还是在这节内容中,我问同学们人们建立一个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更好的运转,那么国家在统治和管理中有哪些职责呢?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请同学们在黑板上列出你能想到的国家职能。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理想。
三、情感层面,学习的目标是评价。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知晓和理解并不能保证价值观真的被吸收和内化,就像学生知道做事应该守时,可还是会迟到一样。所以,我们还应该努力使价值观教育在情感层面上得到肯定和吸收,这点我觉得非常关键。 只有如此,同学们才能做出正确评价,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行动层面,学习的目标是体验。
我认为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实际行动产生有益的影响。所有的认识和情感都应该落实在行为上。以往德育课之所以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切身体验不明显。所以我们在这个环节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强调活动的体验和行为的连贯性、一致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模块教学中,让同学们回去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一段少数民族的舞蹈,或者唱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等节目。这样大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某个民族的文化、风俗,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团结。又如,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的模块教学中,让同学们做一次校内人大代表,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了解校情,了解当前同学们关注的学校热点、难点问题,提交议案,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生的呼声,体会人大代表的职能和在国家民主建设方面的作用。经过实践,同学们感受很深,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了什么是责任。能有这种体会实属不易。
当然以上这四个步骤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步骤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一环节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知”的层面上我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用直观、感性的方式让他们理解这些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观察、感知等能力;在“意”的层面上,配合概念,辅以情景、案例,使他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知”和“意”内容不追求多,而是求精。在“情”的层面上,要让理解的内容得到升华,要配有相应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行”的层面上,课程内容的开展配合了很多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会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这个过程会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只会做事的机器。我很欣赏安德鲁·哥瑞理的一句话“不能通过强迫(年轻)人背诵他们不理解、不喜欢的价值来发展价值,而是应该和他们去交谈,交换他们的问题,搜寻他们自己的价值,最后找到他们心中的上帝。”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吧!希望我们的努力和尝试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德斯·奎·苏姆宾,卓依·利澳,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2]W.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0
[3]乔伊斯,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
【关键词】价值观 以学生为本 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9-01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专一年级的新版德育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经济、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宣传党的经济、政治方针、政策。价值观教育则注重从学生、社会的实际出发,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中,我把价值观教育内容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工作。
一、认知层面,学习的目标是了解和知晓。
这一层面主要是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现行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认知是理解和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今中专的很多学生对学习是提不起兴趣的,同时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着眼于他们的“眼球”,要在上课后的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所要了解问题的关注。教学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用那些较为感性的材料,效果会更好。
二、概念层面,学习的目标是理解。
有了简单的了解,但如果没有理解,那么所收获的也将只是一些肤浅的知识,所以要想对事物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必须要有理解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受知识面和知识层的限制,如今的大部分中专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还只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所以,在这一环节,无论是讨论还是联系过去所学内容,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基础,把握深度,否则学生的自信将受挫,讨论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模块教学中, 教师给同学们展示我国的国徽,让大家说说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我国的国家性质。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从形象顺利过渡到抽象。在这一层次,我也喜歡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大家在紧张得几乎透不过气的氛围中去调动自己的思想,这种情况下对事物的讨论、认识更有新意。再如,还是在这节内容中,我问同学们人们建立一个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更好的运转,那么国家在统治和管理中有哪些职责呢?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请同学们在黑板上列出你能想到的国家职能。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理想。
三、情感层面,学习的目标是评价。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知晓和理解并不能保证价值观真的被吸收和内化,就像学生知道做事应该守时,可还是会迟到一样。所以,我们还应该努力使价值观教育在情感层面上得到肯定和吸收,这点我觉得非常关键。 只有如此,同学们才能做出正确评价,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四、行动层面,学习的目标是体验。
我认为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实际行动产生有益的影响。所有的认识和情感都应该落实在行为上。以往德育课之所以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切身体验不明显。所以我们在这个环节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强调活动的体验和行为的连贯性、一致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模块教学中,让同学们回去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一段少数民族的舞蹈,或者唱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等节目。这样大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某个民族的文化、风俗,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和团结。又如,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的模块教学中,让同学们做一次校内人大代表,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了解校情,了解当前同学们关注的学校热点、难点问题,提交议案,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学生的呼声,体会人大代表的职能和在国家民主建设方面的作用。经过实践,同学们感受很深,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了什么是责任。能有这种体会实属不易。
当然以上这四个步骤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步骤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一环节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知”的层面上我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用直观、感性的方式让他们理解这些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观察、感知等能力;在“意”的层面上,配合概念,辅以情景、案例,使他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知”和“意”内容不追求多,而是求精。在“情”的层面上,要让理解的内容得到升华,要配有相应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行”的层面上,课程内容的开展配合了很多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会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这个过程会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只会做事的机器。我很欣赏安德鲁·哥瑞理的一句话“不能通过强迫(年轻)人背诵他们不理解、不喜欢的价值来发展价值,而是应该和他们去交谈,交换他们的问题,搜寻他们自己的价值,最后找到他们心中的上帝。”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吧!希望我们的努力和尝试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德斯·奎·苏姆宾,卓依·利澳,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2]W.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0
[3]乔伊斯,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