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处方书写规范和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2012、2013年1——5月处方各2500张(简称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比观察干预前后不合格处方情况及处方不合格率。结果 干预后不合格处方的各型数量明显减少,诊断不全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量处方、用法不适宜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P<0.01);不合格处方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干预后门急诊处方用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有显著提高,干预措施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合理用药;处方质量;干预
为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处方书写规范和合理用药,2010年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本院通过处方点评,虽提高了门急诊处方合格率,达到了质量持续改进目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医院加大了干预力度,经过对干预方法的调整、点评制度的完善、医院领导的重视,及对医师、药师的培训考核,2013年本院门急诊处方各项点评指标明显提高,处方合格率达到96%左右,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随机抽取2012年1——5月处方2500张(干预前);2013年1——5月处方2500张(干预后)。
1.2 干预措施
1.2.1 医院领导重视 随着处方点评工作的深入,处方点评工作涉及面广,需得到领导层的支持与参与。本院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有关奖惩措施,以行政干预为重点,逐步建立促进合理用药长效干预机制。
1.2.2 重新调整,加大管理 为了更好地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本院重新修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医院处方点评管理的持续改进措施及合理用药奖惩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并将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目标管理,加大管理力度。
1.2.3 加强业务培训,持续改进 组织全院医药护理人员学习《处方管理办法》《指导原则》[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基本药物目录”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等。用药督导小组每月定期随机抽查,对存在问题处方的医师,进行重点沟通,督其及时纠正问题处方,对多次不改者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1.2.4 药师干预 药房药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对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审核,对不合理处方及时与医师沟通,此为即时干预。临床药师通过二次抽查方式,对遗漏问题处方进行事后干预。重点抽查抗菌药物处方,并点评和反馈,点评的结果与医师晋升、年终考核挂钩。处方点评的反馈形式:①医护交接班时或药师查房时由药师向处方医师反馈;②电话反馈;③对于严重不合理用药、重复出现不合理用药、有代表性的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将粘贴于门诊楼处方点评栏[3]。
1.3 统计学方法 对干预前后的结果采用X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不合理处方类型,统计数据结果显示:诊断不全由干预前32张降到干预后13张,P<0.05;超量处方由干预前84张降到干预后16张,P<0.01;用法不适宜由干预前108张降到干预后42张,P<0.01;处方不合格率从9.60%降到3.80%;选药不适宜、配伍禁忌及其他不适宜处方,干预前后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超量处方、诊断不全的改善,与医师诊疗技术无关,是医师主观可控的不合理情况,主要在于医师对《处方管理办法》认识不足,若医师在思想上重视,这些错误完全可避免。用法不适宜因医师只注重药物适应症,而忽略了药动学特点,对此除了加强相关药学知识培训外,医院也正逐步完善HIS系统[4]-“药物咨询及用药安全监测系统”。
通过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包括行政干预、强化培训、技术支持等,大幅提高了处方合格率。不合理用药的干预,不仅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而且也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药师通过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计划,参与临床用药,拓展了自身医药学知识,引导药师从“以药品供应、药品调剂为主”向“以临床药学服务为主”转移。“药物咨询及用药安全监测系统”,将传统的药师审核处方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提升本院整体药学服务技能,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用药差错,保障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2012.
[3] 吴晓玲,谢奕丹.医院处方点评模式的研究[J].医药导报,2010,29(1):1-4.
[4] 朱红燕,朱春丽,贾巍.处方点评对持续改进处方质量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2,31(4):544–546.
【关键词】 合理用药;处方质量;干预
为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处方书写规范和合理用药,2010年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本院通过处方点评,虽提高了门急诊处方合格率,达到了质量持续改进目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医院加大了干预力度,经过对干预方法的调整、点评制度的完善、医院领导的重视,及对医师、药师的培训考核,2013年本院门急诊处方各项点评指标明显提高,处方合格率达到96%左右,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随机抽取2012年1——5月处方2500张(干预前);2013年1——5月处方2500张(干预后)。
1.2 干预措施
1.2.1 医院领导重视 随着处方点评工作的深入,处方点评工作涉及面广,需得到领导层的支持与参与。本院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有关奖惩措施,以行政干预为重点,逐步建立促进合理用药长效干预机制。
1.2.2 重新调整,加大管理 为了更好地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本院重新修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点评制度》《医院处方点评管理的持续改进措施及合理用药奖惩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并将其纳入医疗质量考核目标管理,加大管理力度。
1.2.3 加强业务培训,持续改进 组织全院医药护理人员学习《处方管理办法》《指导原则》[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基本药物目录”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等。用药督导小组每月定期随机抽查,对存在问题处方的医师,进行重点沟通,督其及时纠正问题处方,对多次不改者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1.2.4 药师干预 药房药师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对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审核,对不合理处方及时与医师沟通,此为即时干预。临床药师通过二次抽查方式,对遗漏问题处方进行事后干预。重点抽查抗菌药物处方,并点评和反馈,点评的结果与医师晋升、年终考核挂钩。处方点评的反馈形式:①医护交接班时或药师查房时由药师向处方医师反馈;②电话反馈;③对于严重不合理用药、重复出现不合理用药、有代表性的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将粘贴于门诊楼处方点评栏[3]。
1.3 统计学方法 对干预前后的结果采用X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不合理处方类型,统计数据结果显示:诊断不全由干预前32张降到干预后13张,P<0.05;超量处方由干预前84张降到干预后16张,P<0.01;用法不适宜由干预前108张降到干预后42张,P<0.01;处方不合格率从9.60%降到3.80%;选药不适宜、配伍禁忌及其他不适宜处方,干预前后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超量处方、诊断不全的改善,与医师诊疗技术无关,是医师主观可控的不合理情况,主要在于医师对《处方管理办法》认识不足,若医师在思想上重视,这些错误完全可避免。用法不适宜因医师只注重药物适应症,而忽略了药动学特点,对此除了加强相关药学知识培训外,医院也正逐步完善HIS系统[4]-“药物咨询及用药安全监测系统”。
通过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包括行政干预、强化培训、技术支持等,大幅提高了处方合格率。不合理用药的干预,不仅提高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而且也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药师通过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计划,参与临床用药,拓展了自身医药学知识,引导药师从“以药品供应、药品调剂为主”向“以临床药学服务为主”转移。“药物咨询及用药安全监测系统”,将传统的药师审核处方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提升本院整体药学服务技能,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用药差错,保障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2012.
[3] 吴晓玲,谢奕丹.医院处方点评模式的研究[J].医药导报,2010,29(1):1-4.
[4] 朱红燕,朱春丽,贾巍.处方点评对持续改进处方质量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2,31(4):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