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zhao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者档案


  颜辉,有机花园倡导者,植寤实验室创始人,200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师从宫崎正实、田中英行、玉川卫学习日本有机农业及园艺
  当人们路过成都市区南隅的荷兰水街时,总会不经意间嗅到阵阵馥郁芳香,因为这里隐藏着一个1000平方米的空中私人花园,一年四季盛放着玫瑰花。我和夫人从世界各地寻回各种珍贵的花苗,在闹市中心打造了这个小小的植物王国,打心底里珍爱植物的人,总能感受到植物带来的灵魂之震撼。


唤醒与植物的缘分


  我和植物的缘分很早就开始了。2007之前,我一直在做矿产勘查工作,去过很多荒野之地,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也是植物恣意生长的自然天堂。后来我开始在安岳做柠檬果园,接触到了很多日本农艺师,从土壤、肥料、修剪、植保、育种等各个环节开始学习。有一次,一位专业做园艺的日本朋友让我在他的花园里选一种玫瑰,作为礼物送给我,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玫瑰,凭着直觉选了其中一株,朋友笑着祝贺我,原来那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品种之一——皮尔德罗莎。后来花苗长大、开花,白色花瓣上带着层层叠叠的粉红,摇曳生姿,一下子迷住了我。我和夫人在柠檬果园里专门辟出了一块地,用来种植玫瑰花苗和其他植物。
  四川的高山地区曾经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本地植物种类非常丰富,世界上有很多珍稀植物的母本,最早都是欧洲的植物猎人从四川带回去的。我们经常去四川的甘阿凉(甘孜、阿坝和凉山)山区、鹤鸣山、雾中山、峨眉山等地旅行,观察、收集当地的原生植物,研究它们的生长环境。我们也曾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到传说中需攀爬17条藤梯才能到达的悬崖村探访稀有植物—大片自然生长的食虫草。
  后来,我们旅行的足迹开始遍及世界各地,除了深山荒野等自然环境,也探访过日本、英国、荷兰、新西兰等地各式各样的花园。日本的枯山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这种花园太过精致了,我还是比较喜欢英式花园,英式花园的灵魂是野趣,一流的园艺师往往会孜孜不倦地观察大自然,从中寻找灵感。不过,我认为最好的英式花园并不在英国,而是在意大利,这就是拉齐奥地区的Ninfa花园。那真的是一座美得令人的窒息的花园,它的前身是一座古堡,在坍塌颓败的废墟中,到处绿叶披覆,藤蔓摇曳,鲜花簇拥,其实每个角落、每棵花草背后都有煞费苦心的经营,但看上去一切宛若天成,不着痕迹。BBC制作的纪录片《花花世界:环游世界80园林》中,主持人Monty Don对Ninfa的点评非常精准:“它是上千年的人类历史与植物的创造之间非同凡响的合作的结果。自然不断更新着自我的面貌,人类施之以营养与回应,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花园成了高层次的艺术。”



  日积月累,我们的花圃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植物社区,生长着我们从荷兰、英国、日本、新西兰……带回来的小花苗,以及朋友们送来的各色植物,其中珍贵的玫瑰品种就有2000多种,此外还有来自不丹虎穴寺(莲花生大师的寺庙)的青苔,来自奥地利美泉宫的苔藓,来自《音乐之声》电影中那个古堡的小植物……它们跋山涉水迁移到这里,带着各自的故事和记忆。我们还曾经收回来一株像根雕一样的植物,将它从光秃干瘪的狀态养到重新焕发生机。后来我们决定打造一个花园工作室,取名“植寤”,“寤”字出自《诗经·关雎》里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醒来的意思,希望这些植物的生命力能在我们的花园中被彻底唤醒。

城市上空的“花园+”


  和一般的花园不同,“植寤”不是安在在乡野或者农场,而是位于成都繁华市区的屋顶之上,是一个空中花园,从设计到施工全部由我们自己动手。它就像是一个空降在都市中的自然秘境,除了让很多爱花之人聚集到一起,也能让平日步履匆忙的都市人偶尔经过时受到感染,鼻子里闻到花香、草香,耳朵里听到蝉鸣、鸟叫,会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
  当然,要完成这样一个乌托邦似的空间需要克服非常多的困难。好在之前做柠檬果园时我和日本专家学习了不少种植和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因地制宜,勤加琢磨,花园的成长还算顺利。
  因为花园设在屋顶,要考虑承重,所以我们采用的是无土栽培,选择欧洲进口纯有机介质,有机质含量达到70%,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极其稳定,比起土壤更能做到精准控制。我们在楼顶铺设了5层结构,有阻断植物根系穿裂地面的,有防水的,有平衡湿度、养料的,有保持温度的,所有的介质都要进行消毒杀菌,被植物吸收后还要定期进行添加。
  我们从之前柠檬果园的花圃里搬来了200多种玫瑰、200多种铁线莲、香草、石斛等,玫瑰是数百种花卉中的绝对主角,一年四季都会开花。夏天楼顶温度极高,玫瑰又很怕热,但花量依然惊人。一来我们在花园里做了降温系统和喷灌系统,它们会定时洒水降温;二来我们会在极限气温下对玫瑰生长期的养料供应进行精准调节——肥料并不是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当,比如最热的几天,让它像人一样多喝点“稀饭”,过几天再添一顿干饭,把握好节奏,帮助玫瑰平安度过高温。
  虽然玫瑰有“药罐子”之称,但“植寤”是零农药的,这也得益于我之前学习到的逻辑:无论花园还是果园,最主要的是把握植物和昆虫的习性,理清它们的逻辑。如今很多人图省事,不断打除草剂,破坏了土壤,也使植物对药物产生依赖,害虫却更新换代有了抗药性,如此恶性循环。“植寤”采取的是生态治理,比如玫瑰爱长虫,我们就种上一些番茄、草莓、蓝莓等浆果,还有小麦,吸引鸟类过来吃,它们吃了浆果和麦子,也会顺带捉走肉虫虫和天牛;对付蚜虫也是同样道理,花园里到处可以看到蚂蚁、蜘蛛、瓢虫、小螳螂等昆虫,蚂蚁会像养羊一样把蚜虫搬到窝里,吃蚜虫分泌的蜜,瓢虫也可以吃掉蚜虫,瓢虫的幼虫还会吃红蜘蛛和蓟马,这些小虫子就是帮我们解决病虫害的义务园丁。   在“植寤”,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比如蚜虫被认为是害虫,那是不是消灭殆尽最好?其实蚜虫也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因为植物并不是越繁茂越好,如果蚜虫在生态链的位置和数量正好,就会帮助咬掉植物多余的、不健康的部分。我专门观察过蚜虫咬过的花,其实它不会做根本性的破坏,就是吸掉一些汁液,把多余的叶子快速分解成养料,回到生态环境里去。万一害虫泛滥了也不怕,我有一些就像卫兵一样的植物,如果这个卫兵倒下了,我就知道需要对虫子们进行控制了。比如小番茄对螨虫最敏感,螨虫很爱吃它,如果发现它倒下了,就知道植物的背叶该“洗脸”了。
  花园的生命力,来自经营者对艺术之美、科学之美、自然之美的结合,不能只考虑美观而不顾及生态。我见过很多花园只活在过去和未来——只存在于照片或是设计图纸中,却无法活在当下,因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我希望“植寤”能逐步成长为“花园+”,一方面我会在成都现有的气候下,对从国外引进回来的新品种进行繁育、改进,另一方面会增加一些手工制作、有机美食制作等体验项目,让植物与生活能更加无缝地连接在一起。此外我们也定期举办一些以艺术、茶道为主题的活动,将来可能还会涉足花园农场、园艺培训等方面内容。未来5-10年会是中国园艺发展的黄金期,我希望“植寤”的存在能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花园、亲近植物,在都市中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


CNT对话


  在世界各地考察时,遇到的最有趣的花园是在哪里?
  一次在日本旅行时,路边遇到一家卖牛肠粉的小店,店主热爱园艺,他那个小花园的水准可以秒杀专业人士,这就是“热爱”产生的力量。
  寻访植物的旅程中有何心得?对刚入门的植物爱好者有何建议?
  出发前我会事先了解目的地的气候和生态特征,对该地域的植物做个大致的预估。
  通常在两种地方容易发现“神奇植物”,一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自然生态保存比较完好;二是高手出没的地方,跟着高人可以长智慧嘛。
  我的一位日本师父宫崎正实是日本顶级的农艺师,他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讲,他可以听见植物和他讲话。我们去蒲江那边的一个猕猴桃园,一进去他就说,这个猕猴桃在跟我讲:这儿压着了,那儿的光线不对,于是他就拿起剪刀进行修剪,为的是让猕猴桃们感觉舒服。他是已经成痴了。我现在还远远达不到老师的境界,但可以凭直觉判断植物对于水、肥料等的基本需求。
  做园丁其实是一件挺辛苦的事,并不是简单地把花养得漂亮就行。比如我们更希望能做一些有价值的培育工作,一直在持续研究如何对抗玫瑰的黑斑病,还有如何培育单宁含量低、口感好的食用玫瑰,如今高山植物的种植生态模型已有突破。做自己热爱的事会很有成就感,不过有一个遗憾是来不及细细欣赏自己的花园,赏花的人往往不是养花的人。
  自然界其乐无穷。人们对于植物的态度,要么过于理性,要么过于感性,其实最好不要走极端,首先多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然后循序渐進,要有耐心。“绿手指园艺丛书”是不错的大众读物,适合刚入门的朋友阅读。
其他文献
一个人,一辆车,我一路驶过了川藏南线和北线、青藏线、滇藏线、新藏线、独库公路、西北环线,全程42000公里,走完了中国西部和南部的半壁河山。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不断刷新着我对中国的认知。我曾在各种垭口和荒野露宿,尝试过重装徒步穿越等极限体验;我遇到过很多温暖的人和事,也经历过被抢劫和几  乎车毁人亡的绝望瞬间;当我载着满满一车故事归来,对我来说,“远方”不再只是一个地理维度,更是一个观察和思考
期刊
很多时候,遍览过世界的宽广,才会发现属于自己的那双翅膀,去追逐自己所认定的理想之境。有人深入荒漠腹地追踪亿万年前的恐龙印记,构筑起自己的侏罗纪公园;有人遍访世界各地的民宿,之后在秘境山乡为旅人们打造了一个“远方的家”;有人采集了地球上的种种神奇花卉,在繁华都市的屋顶上培育出一座空中花園……真正的乌托邦不在别处,旅人走过千山万水,最终抵达的是自己的本心。
期刊
太行山屹立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绵延400多公里,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其中河北境内部分称北太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2018年年底,太行山高速公路主体部分建成通车,成为连接京、冀、豫的又一条交通大动脉,也是华北最新的山地旅游大道。652公里,5市19县  北太行旅游资源丰富,但以往交通并不是很便利,自驾车走县道的话,兜兜转转要浪费很多时间。2018年年底通车的太行山高速公路
期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祖孙三代麈战六七十年,征服了40多个国家、720个民族,改变了当时世界的格局。后人将当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走过的道路称为“成吉思汗之路”,这条称霸之路沿途留下了不少历史风云,至今仍影响着当地人的文化与生活。三次西征  2004年6月,澳大利亞探险家蒂姆·科普对外宣称要重走成吉思汗的征服之路。他骑马从蒙古国出发,贯穿欧亚大草原,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最终到达匈牙利,全程
期刊
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着史诗一般壮阔的风景,我一路向北,探访地处边陲的几个小镇,它们像是被岁月遗落的明珠,在大众的视野之外,闪着熠熠光辉。根河 冻土之上的变迁  根河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西麓,距离额尔古纳市120多公里。5年前第一次到根河,阳光下宛如高尔夫球场一般齐整的山坡、田埂让我印象深刻。5年后,再次驾车顺着绵延的高速公路行驶,路两边是蓬勃的森林、麦田和油菜花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当地人都
期刊
摘 要:在文艺大发展的时代,广播媒体应该适时推出文艺批评类节目。文艺批评节目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有独立性才有批评性。需要有锋芒,直指问题要害,不回避争议,同时需要有善意,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关键词:文艺批评 独立性 锋芒 善意 白话文艺  文艺批评,又称文艺评论。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艺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所作的探讨、分析和评价。它以文艺作
期刊
广元位于四川北部、秦岭南麓,与陕西、甘肃相邻,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之称。地理成就了广元,悬崖绝壁间开辟的蜀道深刻影响着广元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千年岁月,又能与自然亲密接触。多面广元酝酿出多种风情、百种韵味,让有着不同偏好的旅行者都能乐在其中。剑门蜀道 意境悠远的文化走廊  广元是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修建于三国时期的蜀道,南起今成都,过德阳、梓潼,经广元出川入陕,翻过秦岭直达长安,
期刊
几家英国的技工学院邀请我前往访问,条件相当优越,要我去所有的学院作一次系列巡回讲座。这次邀请是靠曼彻斯特的几位好友促成的,他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保证尽全力给予帮助和支持。果然他们没有食言,报酬不低于当时英国同类服务的市场价,无论怎样,支付各种旅行开支已是绰绰有余。而且这个建议还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到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腹地看一看,我的一些知识界的朋友们都在那里安居乐业,每个城镇都有朋友在等候着我呢。
期刊
亚历山大·格罗斯基(AIexander Gronskv)1980年出生于爱沙尼亚的塔林,1999-2008年间作为新闻摄影师为俄罗斯媒体及一些国际性媒体工作,主要报道与俄罗斯有关的内容。他于2006年移居俄罗斯,2008年之后一直致力于个人艺术项目的创作,作品刊发在世界各地的众多报纸、杂志上。  格罗斯基的作品大都拍摄于俄罗斯的不同地区,他关注的重点是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情绪和行为。比如他的
期刊
“嘿,兄弟,这真的是中国吗?”  “难道不是新西兰?”  6年来,每当我把自己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站上,总会收到不计其数的国外网友评论。和他们一样,生于美国的我曾对中国抱有相当刻板的印象:巨型的城市,无比拥挤的人群。直到2014年我获得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去北大学习,才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绝美的三江源,也第一次发现四川不仅仅是个盆地——那里有很辣很香的饭菜与火锅,也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巍峨山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