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研讨会纪实

来源 :商品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lily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研讨会
  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全国公安文联、群众出版社、《中国作家》杂志社
  承办:丹东市公安局
  时间:2011年9月24日
  下午:14:30-18:30
  地点:丹东市五龙高尔夫国际俱乐部三楼会议室
  
  朱成功: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作家定点深入监管场所生活现场座谈会暨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研讨会现在开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综合处处长高伟同志主持今天的会议,大家欢迎。
  高伟: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作家李迪在他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一书的创作谈里,满怀深情的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在这样的地方,写这样的人”。我想他是想强调和表达他的一种感受,那就是只有贴近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那么我们今天选择在丹东这样一个美丽和英雄的城市开这样一个会,和李迪作品中的人物原形在一起开会,我想我们的用意也是想尽可能的贴近作家深入生活的现场,真切感受来自火热生活的气息,向生活学习,向英雄人物学习,在这样的地方,开这样的会,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把这个会开好。
  我想今天是作家李迪定点深入生活取得成果、庆贺丰收的一个日子,是辽宁公安文学史上值得记忆、值得夸耀的时刻,今天的会议也是丹东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盛事。齐聚在这个会议室的有来自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有公安部监所管理局的领导,有来自北京的一批文学界很有影响的评论家和重要的媒体代表,有来自沈阳的辽宁省公安厅的领导,还有丹东市的领导,以及新闻界的朋友。
  下面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和来宾。他们是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高洪波;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副巡视员刘秀琴女士;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孙德全;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张策。另外出席我们今天会议的还有丹东市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立跃同志。
  接下来先介绍《文艺报》总编辑、评论家阎晶明先生;《人民日报》文化部副主任、评论家王必胜先生;《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评论家彭程先生;《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肖立军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孔庆东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评论家李建军先生;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副总编李国强先生;群众出版社文艺分社社长易孟林先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理论处处长、评论家李朝全先生;中国作家创作研究部综合处处长赵宁女士;《北京日报》文艺部主任李培禹先生;《北京青年报》文艺部主任陈新先生;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丁国强先生;《中国作家》杂社理论部编审朱晶女士;《人民公安》杂志社编辑记者,也是著名作家胡玥女士;《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颜慧女士;群众出版社编辑王维先生;《中国作家》杂志社纪实版责任编辑任启发先生;公安部监所管理局主任科员刘亮先生;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秘书王志祥先生;《中国日报》记者梅佳女士;著名画家、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刘学论先生;北京鲲淼速记公司高级速记师王进女士。
  下面是来自辽宁省、丹东市公安系统和丹东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副主任、辽宁公安文联常务副主席周左盾先生;辽宁省公安厅监管总队总队长李大庆先生;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宣传处处长赵丕显先生;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报刊文化处副处长、辽宁公安文联秘书长娄玉振先生;辽宁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副总队长刘勇同志;辽宁省公安厅监管总队胡刚同志;丹东市文联主席吴多良同志;丹东市市委宣传部文化发展处处长刁梅君同志;丹东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周良佺同志;丹东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文祥同志;丹东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朱成功同志。
  最后我想介绍是我左边的,我们今天的主角,本书的作者李迪先生。
  我们今天还邀请了《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时代商报》和丹东五家媒体的记者朋友,这里不一一点名了。我们以热烈掌声对以上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李迪先生在丹东定点深入生活期间,受到了丹东市公安局热情接待和大力协助,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得到了丹东市公安局的真诚关怀和照顾。我们这次会议也得到了丹东市公安局的鼎立支持,为开好本次会议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筹备工作,下面请丹东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周良佺,代表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和东道主致欢迎辞。
  周良佺:尊敬的高洪波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金秋送爽,银杏迎宾。首先,我代表丹东市局党委和全体民警,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众多国内知名作家、专家、学者以及各大主流媒体人士齐聚丹东,共同举办“中国作家定点深入公安监管场所生活座谈会暨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新闻发布会”,这是丹东公安史上的一件大事、盛事,必将载入丹东公安史册,并推动我们进一步做好公安监管工作。
  多年来,丹东市看守所秉承“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坚持“平和、理性、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通过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全国公安监管系统、辽宁省重大典型集体,近年来,丹东看守所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公安部、辽宁省公安厅、丹东市委等领导机关,在典型选树培养方面,均予以了有力指导和帮助;中央、省、市三级新闻媒体,在典型宣传推动方面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关照;特别是李迪老师两年之中七赴丹东,两过春节,体验生活,汲取灵感,奋笔疾书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群众出版社是国家级重点新闻出版机构,这部作品由该社出版发行,必定能够进一步宣传丹东看守所的先进事迹,扩大社会影响,树立公安监管部门的良好形象。可以说,丹东市看守所的成长、进步,是大家共同关心、努力的结果。
  丹东地处辽宁省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是一个沿江、沿海、沿边城市,是东北东部地区的重要出海口,人口243万,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拥有国家、省级以上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24处,是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民风淳厚、热情好客。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朋友,在检查指导工作之余,到丹东多走走、多看看,挖掘创造更多反映公安民警精神风貌的好作品,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高伟:我补充一下,参加我们今天会议的还有李迪书中作品的人物原型,丹东看守所所长戴晓军先生,副所长王晶女士,以及他们的15位战友,感谢他们。
  2009年11月,在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作家走进公安监管场所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高洪波主席曾代表中国作家协会讲话,勉励大家蹲点基层,真正打一口深井。
  两年来,高洪波主席无论是作为作协的领导,还是作为李迪先生多年的朋友,一直都在关注和支持李迪在丹东看守所的采访和创作。现在两年过去,李迪在这里,在丹东,打下了一口深井。书成之后,洪波主席又专门为这本书赋诗。那么在今天,在中国作协作代会前夕,在非常忙碌的情况下,洪波主席专程从北京赶过来,表达对我们这次讨论会的一种支持,令我们大家和李迪先生非常感动。下面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高洪波讲话。
  高洪波:因为我第一次来丹东,没来之前,以为东北会很冷,做好了御寒,差点把风衣、毛衣都带来。到这儿才发现,天气比北京还好,才知道李迪为什么来七次的原因。
  不光是题材非常吸引他,这个地方的风景真的非常秀美。郑支队长给我们介绍沿途的情况,包括凤凰山等等。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包括薛仁贵等一系列英烈的传说,当年血雨腥风都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这个地方是大唐兴盛的重要地点。当年隋炀帝征辽东,没打下来,最后兴起了李唐王朝,这是非常重要的。他一直没打下来就在于这个,无向辽东浪死歌。当年造反的农民说,大家都不要到这边送死了,咱们造反。盛唐气象源于辽东,应该说源于丹东。总之,这块土地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丹东的山都很奇,五龙山像有犄角似的,真的很奇怪。我也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丹东是第一次来。虽说是第一次来,但是很熟悉,在李迪的书的原稿中已经看过。我想起了2009年11月5号,在西城区看守所举行的“中国作家走进公安监管场所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当时北京下了第一场大雪,很厚。赵春光局长、刘秀琴副巡视员都在。我们举行启动仪式,组织了一批作家去了丹东、武汉几个点儿采访。哦,胡玥同志也在场。真是快啊,两年多过去了。
  后来,我们又到北京最著名的秦城监狱开了一次座谈会,总结采风。很有意思。我虽然是北京人,但不知道那是秦城监狱。监狱长说陈良宇在里面服刑,还有你们文学界很著名的老先生的儿子也在这里服刑。我问哪个,他说是唐弢先生的公子,级别不高,但是名气比较大,也在那里服刑。《北京青年报》应该都知道。
  第三次和公安口的同志座谈会,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从北京来,经沈阳又坐车,算是鞍马劳顿。我和德全主任,还有阎晶明主编一路赶来。我来之前,接到作协党组书记李冰同志的电话,我得跟他请假才能出来,他说一定要把话带到,感谢公安系统的同志们支持,感谢李迪同志在定点深入生活取得的成果。因为这本书里的好几篇作品,李冰同志都在彭程同志编的《光明日报》及《北京日报》等副刊看过,很值得宣扬。
  同时,当前大背景倡导新闻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在两年前已经组织作家走基层,而且像李迪同志走得很扎实,大年三十都在丹东看守所过的,这是基层中的基层。所以我把李冰同志的话带到,也说了这个事情。颜慧同志在这里,重点报道一下这项活动,这跟大的背景很对接的。
  另外,我们刚刚结束中国作家协会的扩大会议,在这个会议中间,我们颁发了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现在好几个评委都在,还有的是工作人员,评委王必胜、彭程、阎晶明都在。讲到这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比如《推拿》的作者,他写盲人的生活,他有过五年特种学校的教师生活,这是写一部好作品必备的。有了这种生活底蕴后,他写起盲人生活、盲人世界的感受,就真实感人。这是随便的很简单的采访做不到的。这也表达了茅盾文学奖作家们扎实的生活底子和对生活的态度。在这些背景下,我们来研讨李迪同志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我觉得主题非常明确。
  李迪同志把自己的真诚和自己投入的热情,全部转化为这本厚重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定点深入生活是作家协会近年来所启动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方式,这由德全负责的创联部操作,还有重点作品扶植项目,这由朝全同志负责的创研部操作。两个部门都为鼓励作家深入生活和写重点作品,作家协会做了一系列的从组织上的支持。李迪同志正好是属于双重支持的,同时又得到了丹东市公安局这么大力的支持,提供那么好的采访条件。当然,李迪同志自己对题材的把握、深入,以及投入了火热的情感,深入看守所七次,反复采访。他对我们的公安干警充满一种由衷钦佩和崇敬的态度。
  因为我知道在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是我们公安干警,平均每年伤亡500多人。这不是战争年代。战争年代国防军、野战军去保卫祖国会有牺牲,和平年代公安干警牺牲很多。在监管战线上,尤其是有一段时间,比如说出了怪异的藏猫猫、洗脸死,给大家一种不好的印象,监管所是怎么回事?像咱们看到的《水浒传》里的,有很大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我记得和春光局长谈这个问题,他也有很多想法,能够对接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一批作家去看守所,而且提出一个阳光监所的理念。阳光监所,肯定第一个是要有阳光下的温暖,要照好看守所服刑的人;同时还有另外一种阳光,就是透明,在阳光下运行的机制,一些政策、法规,监规,在公众监督下,大家可以随时的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这都是阳光监所的含义。李迪同志以当代看守所实录,打造了这个丹看故事。
  同时,李迪同志是公安题材专门的作家,尤其是他写的《傍晚敲门的女人》,很有名,80年代初期写的,距今都20年了。他和公安系统打起交道来有容易亲近的角度。我觉得李迪大年三十两次来到丹东不易。到春节的时候,东北再不冷也比北京冷,毕竟是关东,辽东大地。早在70年代初期,我们俩在云南部队就是一起写作的文友,经过这么多年共同走过,我们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到现在李迪已经是花甲之年了,又焕发青春,可以说是老树开新花,同时姜还是老的辣,我给他这样两个评价。在这里我由衷地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干警们表示我们的敬意,这条战线真的是苦。我本人是警属,我爱人是北京公安医院的医生,知道这条战线的苦。我的朋友中不少是公安口的,内蒙公安厅厅长赵黎平是我的同学,他也是我们会员。那个警察牺牲的数字就是他去年在内蒙公安作家作品研讨会上说到的。我们每年伤亡500警察,相当于半个团打掉了,是和平时期最大的伤亡。
  人民警察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对你们的奉献,大家要有由衷的认同,没有你们,中国的和平、稳定从何说起?2007年我和周涛到哥伦比亚访问,我看见路边摆着很大的照片。我是来参加诗歌研讨会的,还以为是为朗诵诗歌摆的。人家说不是,照片上是被绑架的人。后来过来个脸胖胖的女警察,她说她特别幸运,她曾经身中六枪没死。在哥伦比亚,不少中国人都被绑架勒索,但没有打死,开着车把你的车别住,拿枪就打你腿。经常这样,他也不打死你。这样的背景和中国现在的状态就不可比。所以我觉得在和平年代里,为了和谐社会、平稳发展,我们人民警察做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工作。
  去年中国作家协会的会议是在重庆开的,重庆公安局长是东北辽宁输送的王立军同志,我们看了扫黄打非展览,确实感受到要保一方安定,没有人民警察这支队伍不知道中国会成为什么样。像哥伦比亚的情况很可能就会出现。当然,他们的枪支不受管制,随便拥有枪,我们的枪支受管制。李迪同志真诚面对所写的对象,不是居高临下的、傲慢的俯视他们,而是用平等心态与死刑犯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真诚和理解点亮他们善良的火花,其中写了好多细节,包括猫、狗。发表在《光明日报》的《等你到天亮》,里边写到服刑人员和他已离婚的妻子沟通、期盼和等待,我们的公安干警陪着他,情节很感人。
  我们来到丹东,来到看守所,深入了解这一批特殊的人群、特殊的监管人员,让我们感到将来中国的法制社会向更高层发展的可能性。李冰同志还跟我说,你一定要表达一下对李迪同志扎实深入生活的感谢。当年老前辈作家柯岩同志的《寻找回来的世界》,是写工读学校一帮孩子,后来拍成了电视剧,宋丹丹主演的,影响很大,也是她深入工读学校生活的结晶。李迪同志虽然不是写工读学校,但是很有意义。这是李冰同志的原话,他说要把这话带到。他谈到柯岩同志,前辈作家是怎么深入生活的,现代的作家同样继承了传统。因为条件不一样,付出得更多、更扎实,但是也更辛苦。比如说两个除夕夜,李迪同志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了看守所。一般人这个时候或和亲人团聚,或看着春晚,他却过来和公安干警同志、和在押人员们一起过春节,确实很难得。
  我要借今天这个场合表达我的心情,我第一次踏进这座美丽的城市,车直接到了五龙山上的高尔夫球场,以为高尔夫球场是新建的,后来宋部长说1996年就有了,说明丹东的建设很超前。我们来共同研讨一部李迪同志用自己的心血,为我们特殊岗位和特殊人群立传的作品,非常难得。今天来的有很多专家,包括我说的参与评茅奖的专家,我们刚刚从八大处归来,又在国家大剧院颁奖,经历了文学照亮中国最高艺术界殿堂的一刹那、一瞬间。紧接着,我们来到丹东研讨李迪同志的作品。当然,这是另一个文学类型,纪实文学,写起来难度不比长篇小说差,需要体力、耐力、采访,同时不能虚构。因为是纪实文学,也不能过多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真实度、可信度,所带给我们的信息,传导出的特殊人群,包括死刑犯的情景很多都是触目惊心、感人肺腑的。
  我再一次向我的老朋友李迪同志,历经两年拿出这部厚重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表示祝贺,向公安部的同志,丹东市公安局的同志,丹东看守所的同志,和我面对的两位英模,戴晓军、王晶表示感谢。我们看到了李迪笔下的主人公和你们的战友。李迪对你们很仰视,充满了敬重;对犯人是平视,尊重他们的人格。看守所为我国公安队伍形象塑造,付出了你们的努力。我为此表示衷心地感谢,谢谢大家!
  高伟:感谢洪波主席充满感性温暖,又具有思想高度的一番讲话。
  2009年11月由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作家走进公安监管系统”采风中,这一队人马一直跟随着监管局的刘秀琴大姐,走进公安监管系统的窗口,其中我们来到了丹东看守所。时隔两年,我们和刘秀琴大姐又在这里相聚,我们见到了两年来李迪深入生活这样一部收获之作,我们都觉得非常高兴。我相信刘秀琴大姐来到这里,也一定有她自己的感受。下面就请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刘秀琴副巡视员,代表公安部监管局讲话。
  刘秀琴:尊敬的高主席好,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丹东参加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研讨活动,对于这次活动,监管局的赵春光局长非常重视,他多次组织我们研究、部署,而且提出具体明确的意见。要求我们公安监管部门,省厅、丹东市局很好地配合文学界和传媒界的相关部门组织好这次活动,让这部客观、真实反映公安监管、执法活动的文学作品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为春光局长有重要的任务,很遗憾这次没有到来,他专门委托丁国强主任和刘亮同志一块儿和大家交流、学习,同时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刚才高伟处长说了,有机会在丹东再次与我们的老朋友,还有新朋友相聚,我觉得非常高兴。在此,我代表春光局长和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对前来参加活动的、长期以来支持公安监管工作的各级领导和朋友们,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是李迪老师的又一力作,刚才已经介绍过了,他很早就是我们公安文学作品的优秀作家。这本书的正式出版,也是公安监管文化建设的一件喜事。这部作品的内容是来自于辽宁省丹东市看守所,今天上午各位代表也到看守所实地考察和参观,我想大家感受很深。长期以来以戴晓军、王晶为代表的丹东看守所的民警,就是这样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尊重抵消了被监管人的对抗,用爱心化解了监管与被监管的矛盾,用人性化的管理确保了监所的安全、文明,也为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的事例和素材。
  对于这个团体,辽宁省公安厅、丹东市委、市政府、丹东市公安局十分关心、爱护,丹东看守所的成长,使公安监管系统先进典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作家协会、公安部宣传局和全国公安文联、群众出版社一直很重视和支持我们的监管工作。他们多次通过组织活动,开展具体的业务指导,大力加强公安监管工作的正面宣传,也为我们公安监管文化创作提供了热情的支持。
  《中国作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对我们公安监管工作进行监督和报道,今天来到这里的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还有西南民族大学的刘学伦副教授,中国社科院的李建军教授,以及各位文学评论家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极大的关注,为公安监管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了很好的建议。借此机会我代表春光局长和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对大家致以特别的感谢。
  公安监管工作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巩固党的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基础性的作用。2009年以来,全国各级公安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的决策部署,我们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执法管理,使得公安监管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透明,监管水平也不断提高。
  由于各级领导的支持,我们监所的条件也大为改善,服刑率也在逐年下降,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也显著进步。今年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安全行政计划2009—2011年评估报告,也对近年来公安监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公安监管工作正经历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推出这样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公安监管工作和公安监管民警面貌的纪实文学,我们说恰逢其时,很有意义。这部作品也是李迪老师深入生活的结晶,同时也是他思想积累和人格魅力的写照。李迪老师以一个生活观察者、生活记录者和时代思想者的角色,密切关注着公安监管工作的发展和巨变。他参加了2009年11月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公安文联共同举办的“中国作家走进监管场所采风”活动,当时我们邀请了十位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来到了辽宁丹东看守所。虽然在丹东看守所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守所戴晓军所长和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王晶同志,以及我们丹东看守所的每一位监管民警的执法理念和工作热情,给采风团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老师们的创作灵感。
  李迪老师当即就表示说,丹东我还要再来。确实,在此后两年,李迪老师践行他的诺言,履行自己的承诺,七下丹东,两过春节,与看守所民警朝夕相处,用满腔热血和一片真情,写就了《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我想凡是拜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不仅被故事里的内容,被监管民警人性化的管理和在押人员通过教育挽救对自己罪行的忏悔所感动和震撼,同时我想,也会对我们的李迪老师能够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写作的精神所感动。在此,我也代表春光局长和全体公安监管民警对《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的出版,表示热烈地祝贺,对李迪老师辛勤的付出表示衷心地感谢。
  2009年我们召开了全国公安监管工作会议,几年来全国各级公安监管部门,积极贯彻公安部党委对公安监管工作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理看守所安全管理的工作机制,这里包括各级综治委、综治办、公安、医疗卫生、妇联等在内的12个部门,共同治理看守所的安全管理,公安监管安全文明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积极推行公安监管场所的医疗社会化,不断提高了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医疗条件和水平,被监管人员的生命权也得到了切实的维护;大力推行公安监管场所对社会开放,我们主动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驻华使馆联络官以及普通民众参观和监督公安监管工作。我们的阳光监管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了辽宁丹东看守所,以及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王晶同志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可以说公安监管工作在新时期的道路越走越宽,发展也越来越快,变化也越来越大,其中蕴含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鲜活的典型事迹,我们说这是一片文学创作的富矿。作家和传媒界朋友是时代的思想者和社会发声器,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同时也是公安监管工作健康的支撑。希望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公安文联以后多多组织作家到监管场所采风,为《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这样的文学佳作的创作创造条件。我们也真诚欢迎广大作家,像李迪老师一样关心、支持公安监管工作,真正深入到监管工作第一线,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
  最后祝《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新闻发布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高伟:谢谢刘秀琴副巡视员。在刚才不断提到的“中国作家走进监管场所采风”活动中,全国公安文联也是这项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张策秘书长是那次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李迪的定点深入生活,以及深入生活的成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这本书,也是公安文联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我觉得《丹东看守所的故事》首先是公安文学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点收获。
  下面请全国公安文联秘书长张策先生讲话。
  张策:尊敬的高洪波书记、宋立跃部长,各位专家、各位同事,我的战友们,首先还是要向李迪老兄这部新作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同时还要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百忙之中能够为这样一部描写我们公安干警,特别是监管民警的纪实文学来进行研讨和助威。
  我参加的各种文学研讨会也不少,但是今天这个会,我觉得确实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个人觉得这个会标志着我们文学本性的一种回归,回归到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一种真正的关注。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意义远比在文学写作技巧上探讨还要重要。
  作家走进监管场所的活动是2009年11月开始启动的,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在这次活动中,全国公安文联、全国公安作协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一开始是监管局的领导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帮助请一些作家,来到看守所等监管所场所体验生活、创作。我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全国公安文联,全国公安作协是作为公安系统自己的一个群众性的文化团体,我们的职责就是为了推动公安文化的发展,推动公安文学的发展发挥我们的作用。这样,我们就把这个事向中国作协、向高洪波书记做了汇报,而且立即得到高书记的关注和重视,于是这个活动就很顺利地开展起来。在2009年11月5日,搞了一个非常隆重的启动仪式,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争前恐后参加这项活动。说老实话,也是名额有限,要不然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作家来参与。这个活动到现在,两年时间可以说产生了一批丰硕成果。不仅是李迪老师的这本书,还有一批著作也在编辑和出版中,应该说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公安文联在这里发挥一点儿职能作用,我也感到非常自豪。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对中国文联的职能有一个阐述,他说文联文联,就是“上联、下联、左联、右联”,这是毛泽东讲的,非常幽默,但也非常准确。我们的职能就是给大家一点儿帮助,做一点服务性的工作,我为此感到骄傲。
  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走进我们的警营。作为穿了30多年警服的老警察来说,我非常知道在我们的警营里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刚才高书记也讲到,我们是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这个事情在宣传中也提到。我非常清楚我们的战友是以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奉献,什么样的坚韧在工作和生活。这些在这个会上用一句话、两句话很难表达清楚。只有像李迪老师这样真正走进警营,七下丹东,两次在看守所过春节,才能够真正了解到我们民警身上的闪光点,真正了解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奉献。
  所以我在此,还是要对作家、对专家学者们表现衷心感谢,感谢你们对公安队伍的关注,感谢你们对公安民警的关注。同时我也代表全国公安文联表态,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为作家服好务,只要你们提出来,我们要到公安机关走一走看一看,不论你们去哪儿,我们都尽量满足要求。只希望看到你们写出好作品,看到你们的成果。
  全国公安文联主席祝春林有一句话,公安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专群结合,公安文化的基本原则也是专群结合,只不过是调过来,社会上的艺术家、专家是专,作为从事公安文化工作的我们是群众。我们要向你们很好学习,虚心学习,借此推动我们公安文化、公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我最后再一次感谢今天到会的所有专家学者,谢谢!
  高伟:张策先生既是公安系统文学界的领导,也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讲话既有领导者的高度,又有一个作家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认识。他对李迪的创作,对个中滋味有自己的体会,所以这是既代表了一个领导,也代表了一个作家文友说出的话,感谢张策。
  中国作家协会自2009年开始实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作家李迪是我们推选的2010年19个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之一。以李迪这本《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为标志,这批深入生活的作家的成果已陆续见诸成效,到了收获季节。这其中李迪是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典型代表,无论他在丹东深入生活的表现也好,还是创作的作品质量以及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好,都是值得我们好好研讨和总结的。
  下面请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孙德全主任讲话。
  孙德全: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议,同时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我也非常感谢各位同志、朋友前来参加这个会议。今天我们这个会议的名称叫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我们定这个题目的时候,高伟处长也说了,“现场”二字不能缺。现在“现场”会议越来越少。我们感觉“现场”是这次研讨会的特别之处所在。
  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研讨直接回溯到作品脱胎成型的地方,这种溯源毕竟有它的价值和内容。看似场景地点的转换,实际带来了不简单的感触和震撼。今天中午我才赶到,上午参观看守所的机会错过了,我要在明天弥补。有很多同志,包括评论家们都参观了丹东看守所,在李迪的作品阅读后再进行参观,想必有更深刻直观的强烈印象和触动。
  “现场”二字所代表的更广泛的理念,是文学创作一个基本方向和不懈的追求,那就是深入生活现场写作。自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决文艺创作的几个大问题开始,一代一代作家执着于此。巴金老人40多年前就说,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以此勉励过很多人。当下中宣部五部委正在联合开展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仍然是进一步发扬联系实际、贴近现实的写作价值观。新时期文学事业的繁荣有了更好的大环境,但贴近现实的写作价值观从来不曾改变。在新的环境中,我们也赋予其新的方式和要求,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为适应新形势下作家深入生活的新情况、新要求,在中宣部指导下探索实施的新制度。这项工作由创联部在做,刚才高主席都做了介绍。一直以来,创联部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我们每年要组织一二十个团,主要是以到国家重点工程现场采访、采风,以及到自然灾害一线去采访,另外还有一些一般性的采访。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始进行实施了作家定点深入生活。
  前面说的采风,就是我们深入到厂矿、农村、军营、警营等地采风。这种形式虽然有利于作家开阔眼界,走进生活,但是跟现在我们所进行的定点深入生活相比,我觉得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定点深入生活应该说时间更长,一般是3—6个月,创作目的更明确,也要求作家事先申报比较长的选题,采访、创作要有针对性,要求事先要明确生活地点。对这样的新的制度,我们在第一年搞完了定点深入生活以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该报道也报道了。
  中宣部始终非常关注这件事情,有关领导曾跟我说,对作家深入生活,怎么报道都不过分,希望我们抓紧办好,能够让作家真正深入下去。我们2009年开始筹备之初,刘云山同志就对定点深入生活工作做了批示,他希望参加深入生活的作家“真正下得去、蹲得住、有收益”。我们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了充分准备后,2010年组织了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其实,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并非没有先行者,我们都知道早在四五十年代就有一大批文学前辈,常年生活在他们笔下所描写的生活中,像马烽等同志常年在山西农村定点生活,柳青也是在他深入生活后写出了《创业史》。这些都是文学前辈给我们做出的榜样,我们要把这种传统延续下去。
  对中国作家协会而言,有组织的进行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作是第一次,是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从组织这方面讲,没有经验。我们和这一年定点深入生活的19位作家都是一边走,一边磨合,一边思索,这样的过程走下来,当中肯定也产生一些问题,存在一些疏漏,加之作家定点生活所在地的配合、支持各不相同等。之后,证明我们的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制度,在实施第一年就取得了圆满的效果。有了第一次经验,我们逐步进行改善,2011年又组织第二批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有24位作家分别在农村、农场、山区、牧区、民族自治区、工矿企业等深入生活。我们深入生活都是在县以下单位,由作家体验他们身在现场的写作。
  李迪就是2010年我们推选出的深入生活的19位作家之一,也是其中“真正下得去、蹲得住、有收益”的作家。他七下丹东看守所,两过春节,与干警打成一片,其作品《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出版前,曾在多家报纸刊物发表,社会各界反映很好。在座的各位评论家对此应该有更多的话要说,对作品我就不多加评价了。我想说的是,李迪同志定点深入生活,圆满实现了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初衷和愿望。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实际行动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首先,组织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之最大意义和目的,不在于每年组织几十个作家直接参与,使作家从中收获很多创作素材,我们认为这只是很微小的一步,更重要的是,对作家深入生活的创作行动的肯定和提倡,是对19名作家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肯定和提倡,以此鼓励、引导更多的作家“真正下得去、蹲得住、有收益”。就这点而言,李迪同志是有代表性的。他在采访和创作过程中,不但收集到丰富的素材,还为其定点生活的看守所做了大量的专业服务和宣传、写作培训方面的工作,受到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和看守所干警的表扬。看守所特别为此给作家协会送来感谢信。其倾心写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的部分篇章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整版刊登后反响很好。参会的王必胜同志说,会后《人民日报》也要选登。这就表明,定点深入生活不仅对作家个人的创作有益,还有很好的社会效应。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其所行所知所感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建设有所立意。同时作家个人也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和人民群众的深厚友谊。《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真正催人泪下,李迪要不深入到丹东看守所,不深入最底层,也不会写出这么厚重、这么感人的书。所以说,他在这个过程中吸取素材,同时建立起了和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在生活中锻造,在锻造中取得灵魂的提升,这是双赢的过程。
  我想谈的是李迪在这部作品中自始至终秉承的东西,就是对人性的书写,对真善美的信念。看守所在我们的思想里都是灰色的、神秘的,认为四角高墙下是人性的沙漠。正如赵春光局长在序言中提到的那样,“只有在看守所这样模糊了美与丑的界限、融合了善与恶的交锋的地方,我们才能更加强烈的感觉到人生的珍贵、人性的光辉”。这就让我们想到,我们一直在提倡的深入生活,是真正面对复杂的大千世界、广阔的芸芸众生。文学应预备怎样的眼光,应秉承怎样的情怀,这个世界属于文学性的东西是什么?我想李迪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是永远坚持的对真善美的信念。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样的社会,这一点在文学上从来不曾改变。作家只有具备这样的情操,创作才是有根基的创造,其作品才有可能成为上乘之作。
  最后,我特别感谢公安部监管局的领导同志,感谢丹东市公安局,感谢丹东看守所,感谢你们对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支持和对作家采访的支持,感谢你们在眼下这样一个应该说还比较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还保有那份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尊重,这让我们觉得很有意义。谢谢大家!
  高伟:孙主任站在作家深入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上,站在全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高度上,充分肯定了李迪在深入生活这方面的示范意义,谢谢孙主任。
  从李迪两年来丹东看守所定点深入生活时至今日,他已经是第八次到丹东了。其间,两次在丹东看守所过春节,一次过“五一”。他一直在这个地方生活、采访、体验和创作。与看守所上上下下的干警,甚至与看守所的囚犯都结下了真诚的友谊,交下了真正的朋友。他把丹东看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真正从心底里热爱这块热土,而这里的干警也把李迪当成了自己人。我觉得一个作家,如果与他的生活点有了这种鱼水之欢的关系,写出好的作品是必然的事。
  下面请丹东看守所副所长王晶以干警的视角,代表看守所发言。
  王晶: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很高兴今天能够参加“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研讨会”,更荣幸能够在这样盛大的会议上发言,我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基层监管民警,此时此刻的心情无比激动!首先,我要感谢:感谢公安部监管局、中国作协共同组织了“中国作家走进公安监管场所”活动,感谢作家李迪为宣传丹东看守所而付出的辛勤劳动,也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丹东看守所的关注和爱护!
  第二我很敬佩:在2009年11月前来丹东看守所采访的十位知名作家中,只有李迪老师一个人扎根在了我们看守所。他两年之内七赴丹东两过春节,与我们民警同吃同住。每天早上八点钟一上班便能够看到李迪老师早已站在门口,催着我们给他提在押人员谈话。每次都是在监区内一个阴暗潮湿的小办公室里,一谈就是一整天,晚上下班了他也不愿意出来,总是说:“再聊会,再聊会!”
  我们所的条件很落后,管教的办公室和宿舍都是在阴面,冬天阴冷,夏天空气恶臭,我们长年工作在里面习惯了,可是外人只要一进入监区里都会感到不适应,而60多岁的李老师却坚持要住在监区内,天寒地冻的一个人睡在冰冷的小屋里,跟在押人员共用一个厕所洗脸间。他说是不要给我们添麻烦,还说这样他能够更近距离的感受被监管人员的处境和心情。起初我们认为李老师肯定坚持不了几天,但是没想到他却在这里待了两个冬夏,就连春节都是在这里和在押人员一起度过的。他不但精心收集素材,还热心为我们看守所的工作特别是宣传出主意想办法,手把手培养我们的宣传骨干。他出了新书就想着给我们送来,他号召他的媒体朋友多宣传丹看,他还带来他的老战友画家刘学伦教授不远千里从成都赶来为我们的普通民警画像。一句话,李迪老师平易近人是我们名副其实的好朋友!
  我们不是文人,无法体会他的创作激情,但是我们却懂得他在这两年里所经历的艰辛。他每写一篇都首先发给我们看。我们大家包括在押人员都抢着传看,一次次被他写的故事感动得掉泪甚至不忍心看下去。他的每一篇充满人性的真实的故事都深深打动我们,鼓舞我们,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愿意为创造和谐社会肩负重担。所以我很敬佩他,发自内心的佩服,请容许我在这里向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敬礼!
  第三,我感到很激动。这本《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终于出版了,它真实的记载了我们每一位管教的真情付出,饱含了李迪老师无数激动的泪水,也承载了所有被监管人员渴望被社会关注的期盼。我相信这样一部连我们干警自己都会被感动得流泪的好作品,也一定能够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认可。
  最后,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因为我是丹东看守所的一员。今天的我们在所长戴晓军的带领下,大家欣欣向荣、团结一心,无论是民警还是被监管人员,处处彰显着和谐。明天的丹东看守所也一定会在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和公安部的关怀支持下,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让我再一次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和公安部监管局为我们选派来李迪这样好的作家,他是我们全所上下最受尊敬的最热爱的好作家!他一段时间不来,我们大家就会想他念他!李老师,我们这里就是你的家,希望你常常回家来看看!
  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
  高伟:谢谢王晶的感人讲话。今天借助李迪老师的作品这座桥,我们许多的作家、评论家,自北京来到美丽的丹东。今天这次会议既是辽宁公安系统的一次盛会,也是丹东文学界一次文化盛事。
  下面请丹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立跃部长讲话。
  宋立跃:尊敬的高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论家、各位学者,今天能来参加这个会,我非常激动。我们丹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在筹备阶段主要领导原定都要来参加,后来市委戴书记去参加东北会议,市长赴朝鲜访问,他们都不在家。昨天下午市委办通知我,说政法委书记杨峰同志也是临时有急事不能到会,我于是非常荣幸地有机会参加这个会议。
  我刚才心里想,正巧他们都有事,我才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首先非常激动,参加这次会议之前,还真不知道要出版《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这样一本书,通过这本书做媒介,通过这个会议做媒介,一下认识这么多的全国知名的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公安部的领导,真是非常荣幸。毕竟会议时间短暂,所以我想麻烦市公安局把大家的通信联络方式留下来,下一步我们宣传部要跟大家常来常往,经常联系。
  我觉得丹东山美、水美、人更美,还有很多的故事。《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也在延续,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宣传公安战线的民警,也宣传丹东,推介丹东。
  再一个感受,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原型就非常令人感动,我是两个月前上任宣传部长的,应该说对丹东看守所有一些了解。这本书我回去一定要尽快拜读。看守所干警们做的这些事,看似很平凡、很简单,但正像海尔董事长张瑞敏说的那样,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看守所干警们正是做好了这样平凡的事、简单的事,最后达到了让已经进入看守所的犯人都能够感动,同时也感动他们的亲人。
  通过对这本书的宣传,能够带动整个社会,让大家都对社会充满爱心,对他人充满关心,甚至对走上犯罪道路的在押人员也不放弃,教化他们回头是岸。
  所以我觉得李迪老师,在中宣部还没有下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两年前,就已经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深入到看守所进行创作,真是令人非常感动的。听说他都是60多岁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应该动员丹东市的作家、丹东市宣教系统广大的职工干部,都向他学习。丹东电视台最近开了一期栏目,叫《人间真情》,主要是弘扬真善美的。下一步我们也有想法,想跟李迪老师进一步合作,把看守所的故事搬到《人间真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样一部好作品尽快搬上银幕,在全国有更大的影响。
  再一点,有点儿惭愧,我听高主席讲,他还不知道丹东这么美,也不知道丹东气侯这么好,准备带着大衣来到丹东。我觉得自己这个宣传部长极不称职,还有这么多领导不了解丹东。今天借这次会议,想用三两分钟,简单把丹东的亮点说一说。
  丹东首先是一个英雄的城市,当年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就是从我们这里跨过鸭绿江的。丹东人民是整个抗美援朝强大的后援。同时,丹东也是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首先水资源就非常丰富,尤其是淡水资源在全国人均占有量名列前茅,有人说丹东应该叫水城。再一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7%,有人评价说这里是天然氧吧,尤其是青山沟,是全世界六个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农产品在全国知名度高的特别多,像草莓,丹东是全国最大的草莓、蓝莓生产基地。丹东的大米,东港柳林大米,还有丹东的大虾、大蟹,在全国知名度也都很高。还有林业产品、矿产资源,再就是旅游资源,省级以上的旅游景区有24处,把丹东的景点详细走一遍,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再一个,丹东是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占地1.52平方公里,人口245万,下辖三个县市,东港市、凤城市、宽甸县;三个区,是振安区、振兴区、元宝区,还有一个丹东新区。丹东一桥两国,吸引全国各地到丹东考察、观光,新建的鸭绿江大桥在2013年年底就能通车。我们和朝鲜涉及到的威化岛和黄金坪签订了合作协议。
  可以说,丹东是最适于人居的地方。气候非常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温度摄氏9度,又有丰富的氧和淡水资源。丹东人非常长寿,据民间记载现在最长寿的人在丹东,活了164岁。希望大家在工作之余到丹东观光、旅游、度假,也希望到丹东买房子养老。我非常高兴有这次机会结识大家。
  最后,我向作家李迪老师深深鞠一躬,向各位专家和领导深深鞠躬,丹东市委感谢你们宣传公安干警,宣传公安工作,宣传我们丹东市,谢谢你们!
  高伟:谢谢宋部长充满真诚、热情的讲话。希望作家在丹东深入生活进一步得到丹东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帮助。让《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不仅成为公安系统的品牌,而且成为丹东市的品牌。
  正如会议的会标所表示的,今天的会议实际分成两个内容,作家定点深入生活这块儿到此就告一段落。下面进入到本书的研讨时间,请各位专家、评论家踊跃发言。
  一般来说研讨会是自由发言,我们这次会议特邀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评论家孔庆东先生,是不是有请孔先生率先发言,大家欢迎!
  孔庆东:恭敬不如从命。那我就先来说一说,但我其实还没找好发言的状态。我在江湖上被认为是不大正经、不大庄重的人,今天迫不得已用非常庄重的心情来到非常庄重的地方,参加一个非常庄重的会议——因为读了一本非常庄重的书。我对这个书意见非常大,假如有人让我写书评的话,第一感觉书评的名字就叫“读不下去的故事”,我见到李迪就想打他一拳——你折磨我这么长时间。
  我应该是职业读书人,除了备课,读一些经典著作,每个礼拜都要读厚厚的一摞书。读书对我不在话下,我可以一天读两本长篇小说。但是《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我读了第一篇,就是《等你到天亮》,意识到这不是一件好事儿,勉强读了两篇之后,我就知道这一宿我甭睡了,不敢读了,再读就不是“等你到天亮”,而是哭到天亮。
  这本书不是一次读完的,刚才有人问我是不是一气呵成读完了,根本不是。这书读不下去,每一篇读到一半儿,就得克制自己的眼泪。我们什么文学技巧没见过?能够打动我们这伙人是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情。我第一感觉就是“读不下去”,我第一天就知道今天不能读完了,早早躺下睡觉,折腾半天睡不着。第二天白天读,白天读了以后,又改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我是分了四、五次才把这本书读完的。我还想,李迪是不是把催人泪下的故事放前头了,就跳着读,读到《最后一片落叶》,还是不行。李迪,你对我采取的是全面包围的办法,无论往哪个坑踩,都陷进去。
  这本书引发我多方面的思考。我这学期在北大讲通俗文学,启发学生从根上思考文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文学一开始是雅的还是俗的,鲁迅先生说的“杭育杭育派”,郭沫若、胡适写的白话文,在今天怎么理解。文学走到今天已经非常复杂了,刚才高洪波主席讲到茅盾文学奖,社会上有很多的议论。我每天做一个新闻直播,我评论这些议论的人都不读文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家为什么对文学的意见这么大,我觉得文学界自己也要来反思,必须反思这个问题。
  从李迪写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我想到的是一整套的我们文学“怎么办”的问题。读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有共同感觉,是催人泪下的。在我看来“催人泪下”还不能形容它,我觉得字字都闪着泪光,我个人觉得这是近年来罕见的一本好书。他不是用了很前卫的文学技巧,意识流、打破时空、切碎空间,不是,就是凭实力,就是靠“情真意切”打动你,读者被这本书感动,被书的作者感动。你不认识这个作者,但知道作者是用生命在写这本书。我读这本书首先是受了点刺激,这本书是终身难忘。
  讲到书的内容,感受很多,我归纳讲三点感受。
  第一,读这了本书,感受到一点“人性之美”。现在社会表面上看是信息非常发达,网络上什么都能讲。其实不然,网络表面上给你信息,网络另一个作用是堵塞信息。网络给你揭示了一个事情,你就以为你看见了这个事情,其实你什么也没看见——恰恰是堵塞了信息。网络越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反而越出问题,比如十个人聚会,都拿出手机发微博,都在跟遥远的人联系,你面前有朋友为什么不谈话,面前有好朋友为什么不拥抱?都在跟遥远的地方联系,然后又跑到另一个地方聚会,到那里还是发微博。信息发达不见得带来人与人距离的贴近,所以我们社会充满了隔膜、冷漠、误解,对文学有误解,对公安更有误解。
  我也知道公安不是一块净土,肯定有表现不好的警察,表现不好的单位,我也经常批评。经过很多报道之后,媒体夸大之后,整个社会就对公安印象不好,就觉得到处存在黑幕。今天的媒体为什么喜欢坏人坏事,因为吸引眼球,好人好事不报道。当年毛主席说过,中国这么大,每天肯定有300件坏事,把这300件坏事都登在报上,中国就不用搞了,专门把300件坏事集中起来讲,这个国家没一点儿好了。
  读了《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让我们重新看到: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这是李迪创作非常朴素的出发点。在他看来,没有天生的罪犯。如果理论家说起来,会把这句话引到种种政治诉求上去。我们看李迪书里并没有这句话,但是他有这个思想观念:人都是一样的,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体现为人人都有真善美的一面。作家努力在无论是在押人员身上,还是管教人员身上,都挖出他们的真善美,这个真善美没有拔高,又还原到生活本身去。写的是他们如何爱生活,除了工作之外,他们对整个人生都有考虑。
  比如说我今天一见到戴所长,我就使劲看他的眼。我想看出书里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看人不能光看表面,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他跟王羲之哪里有关系——李迪不挖掘我们看不出来。人的很多东西是需要挖掘的,人有的东西可以貌相,有的东西貌相不出来的。有的时候光看表面,或者是听人家的片言只语,再受到媒体的误解后,人和人之间的误解就会越来越大。
  有时候你看到在网上吵得你死我活,一见面发现都是好人——多见面,我觉得是李迪给我们的启发。他把在押人员身上的真善美和管教人员身上的真善美挖掘出来以后,使人觉得社会本来应该是美的,人本来应该是好的,每个人都可以好。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好,那为什么不好了呢?今天上午我到看守所里参观,在楼下走了一遍,在楼上又走了一遍,就想起尼采的话,我很想上去拥抱他们每一个人,说“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很想说这样一句话。本来就是我兄弟,因为某件事情就犯罪了。我的小学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都有犯罪的,我有两个同学都被毙掉了。跟他们写作业、玩的时候,大家不都一样吗?这个书的深度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第二,从书里我觉出“人生之苦”。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唱颂歌的书,不是就为了赞美管教的仁德之心,说他们是英雄——有这方面的内容,但不全是这个。作者不经意,通过一个看守所写出了一个大社会。每个人都有故事,故事就还原到社会中,从书里的一个一个感人故事,引出当下社会值得思考的很多问题。我擦干眼泪一想他们的故事,这些人为什么犯罪,真善美为什么被摧毁了,多数是因为“生活困难”,书里很多人犯罪是因为生活困难。本来家里的日子好好的,突然间的一个变故,特别是家里有人生病了,这时候他得不到正面的援助,这时候人性不正当的欲望诱惑了他,这种情况下,人就犯罪了。
  所以这让我想到鲁迅等前辈说的,人活着是苦的,人间是苦的。读这本书之后,充分地感到“人生之苦”。我也想到鲁迅的话,“深味人世间的悲凉”,在这部书里读到了悲凉。我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共和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挣了那么多的钱,可是书里的人物年轻轻的,怎么就走上这个道路?一对80后的大学生,好好的谈着恋爱,怎么突然拔刀相见,把对方杀死了,这种事情一定要发生吗?
  我今天上午特意问了戴所长,是不是从你就任以来,这里就有500多人?他说是,他来到这里就500多人,男犯人400左右,女犯100左右。以前不是500多人,这说明犯罪率在上升。“人生之苦”和“人性之美”是个矛盾,矛盾怎么解决,怎么来超越它?我觉得李迪用另一个因素超越它,这就是我的第三点感受:“人间之爱”。
  我们如何战胜人间的痛苦,有的时候明知道痛苦,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就是因为自己有欲望,或者想着别人也是这样的。我觉得李迪写出《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他是去挖掘出了在押人员人性中的爱,怎么发掘人的爱?得自己先拿出自己的爱。现在我教育我的学生——以前研究生是不用教育的,现在不行,孩子们太幼稚,研究生也要打架,研究生也要教育——我说跟人家发生冲突先要吃亏,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了,第一感觉你要想对方不是故意的,永远想自己是没有道理的。我看北京市一位十佳出租车司机有一句名言“有理让无理”,明明我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要让着没有道理的,人要先拿出自己的爱和善,你献出自己的爱,人家才能把人家的爱拿出来,用爱来超越前面我所讲的“矛盾”。其实管教的生活是非常平凡的,甚至有人说犯人是有期徒刑,管教是无期徒刑。在平凡中遭遇“极限情感”,我觉得是管教不平凡意义的所在。是日常生活,但是人经常陷入极端的思考。看守所这里跟监狱不一样,不知前途如何,有的人知道大限来临了,这就是人的极端思考。
  我今天参观的时候,很注意看监室里穿蓝马甲的人——死刑犯,周围的人都穿着黄马甲,就他一个人穿蓝马甲,我就设身处地想,我要是那个人,我是什么心情;我是他旁边的人,又是什么心情。今天早上还说笑,可能明天早上走了。人三天两头就遭遇这种情境,假如我在这里关上一年两年,我都成作家了——这是观察人性极好的地方。我们的老前辈陈独秀说人生有两个好的地方,一个是研究室,一个是监狱,最希望出了研究室进监狱,他想得比较单纯,比较夸张,但起码说这是观察人性的好地方,这就被李迪给捕捉到了。
  把丹东看守所放大,我们现在整个中国,就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是一个苦乐交织,苦乐不均的时代,在我看来是一个杂色时代。我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在“第一视频”的“网络电视台”,做一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我每天评论六七条新闻,编导准备的新闻都是坏人坏事。以前是早上,现在是中午了。我跟他们提意见,我说能不能弄些好人好事,你们天天弄了一大堆坏人坏事弄得我心情很不好。他们说对不起孔老师,没有好事,都是坏事呀。我说你每天弄一条好事行吗,让我高兴的离开这里。起码现在中国坏事挺多,是杂色时代,怎么办?我们绝望吗?现在中国人的思想有很多极端,特别是这两年极左思想和极右思想全部出现了,在网上表现得杀气腾腾,最极端的人士都觉得这个国家没希望了,都觉得这个国家只有美国来救。你美国拿什么救?不拿出仁义道德,就拿美国大兵能救吗?如果用仁义道德,我们自己就能救,我们中国人自己就有,何必假手于外人。
  我觉得《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用活生生的故事,讲出我们用仁爱是可以把中国整理好的。党中央要弘扬传统文化,虽然各地领导和政府理解上有偏差,但整体方向是对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些都是从儒家来的,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仁爱,整理这个碎片,超越人性美和苦的矛盾。
  所以体会到这里,我觉得不应该把这篇评论命名为“读不下去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罪与罚》。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学俄罗斯文学史一个学期。读俄罗斯文学太痛苦了,老师讲得很快,每个礼拜讲一个大师,一个大师那么多长篇小说,《罪与罚》就是我最“读不下去”的小说,那是灵魂的拷问,一个杀人犯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想为什么杀人,人性是怎么一回事,很折磨人。但是他通过杀人犯的故事,把人性反省到非常深的地方。李迪写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可以看成是当下“中国的罪与罚”,犯罪当然要惩罚,该判死刑判死刑。当然惩罚不仅仅是判刑和限制自由,怎么样才是真正心灵的惩罚,惩罚的目的何在?过去有句话叫“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还是要救人,也要救其他的人,还要救这个社会,达到那个“罪与罚”的拷问程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不是一组简单的故事,它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引起很多作家效仿。
  由上述三点感受,我想提两点建议。
  第一,希望这本书的素材,有关单位进行观照后,是否能够考虑拍电视剧或电影作品。用这种方式继续扩大它的影响,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有这么一个完整的单位,用人间挚爱改造人性。我们共产党是古今中外改造人性的大师,共产党是最能改造人性的,当年的抚顺战犯管理所,把国民党战犯、日本战犯,连溥仪都改造成能够重新做人的劳动者,多么的了不起。共产党还改造了上百万的国民党起义士兵,这是共产党最了不起的地方,共产党不是追求从肉体上消灭敌人,而是从思想上把敌人改造成好人。举个例子,抗美援朝的英雄邱少云,很多人不知道邱少云原来是国民党兵,邱少云是我们俘虏过来的解放战士。同样是这个小伙子,他为国民党当兵可以举枪投降,老子不打了;到了这边,当了解放军,当了志愿军,烈火焚身、纹丝不动,这不是共产党的思想所在吗?这不就是思想工作的力量吗,他心里有了大爱,就成了真正的英雄。所以要通过多种形式扩大传播面积,让更多人知道丹东看守所。
  还有一个现实中的建议,特别是参观了看守所以后——我不知道这事归谁管——我希望能够提高管教人员的待遇,我觉得他们的工作太辛苦了。我之所以佩服李迪——我很仰慕他,但是我觉得我在这儿待不了,一次两次还行,让我七下丹东,两过春节,将心比心,我是做不到的。再想到戴所长,一年回家20多天,成年在这儿住。我觉得他们尊重在押人员的人权、人性,整个社会也要尊重他们的辛劳。他们给弱势人员尊严,我觉得他们自己也属于弱势,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劳动,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待遇。这样,整个的改造流程完善了,人就变成良性的循环,可以让更多的地方充满了人间挚爱。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高伟:谢谢孔庆东先生精彩的发言,他的讲话不断地在罪与罚、爱与恨、人性与道德中穿越,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信息,给我们研讨会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接下来请《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发言。
  阎晶明:刚才孔庆东一开始玩了叙述技巧,他觉得看不下去了,怎么跟我的阅读感受完全不一样?
  不是客套话,我觉得这本书,真是非常好的书,也是我个人参与中国作家协会这么多年看到的,作家通过定点深入生活,写出的最有分量、最扎实、最文学的一部作品。作品具体剖析起来真不好说,特别是看《穿蓝马甲的女人》时候,真是掉眼泪了,写得太好了。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小说家们干什么去了?这么精彩的故事,为什么在我们的虚构文学作品中没有能够表现出来?让我们感觉到,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确实有这种感受。我觉得穿蓝马甲的故事,不但精彩,而且也非常奇特。还有阿萍的故事,非常奇特。我们搞影视剧的,特别是电影导演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这样精彩的故事没有在银幕上、荧屏上表现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小说艺术、电影艺术就一定比报告文学高,我指的是我们的文学存在使命。这部作品中感动人心的地方,让我们感觉到生活这么复杂,有这么多的人做了那么多恶事,内心却又是那么丰富。包括干警在我们看来都是威严、刻板的,这些揉合在一起,是多么好的文学样本。确实,这样的作品我们读得非常少。
  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可以说作家深入生活的程度造就了作品的本色。如果你来看守所两个月,来20天,和戴所长、王晶副所长见一下,和其他干警见一见,谈一谈,再跟犯人谈一下,也就差不多了。但那很可能写不出感人的作品。正是因为李迪两年来来了那么多次,才写出这样好的书。这本书所表达的,在人格上干警和在押人员是平等的,这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不是说这边是高的,那边是低的,看看这些人如何管教那些人,不是这样写的。
  我发现书中所有的故事,切入点没有一篇是从戴所长,王晶副所长切入的,全部是从犯人的案件切入的。犯人是这本书的主体,就是在押人员犯罪的过程以及最后的结局,实际讲的就是这些东西。整个干警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犯人的故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是这本书里所有故事提供给我们的一个主题。我觉得这个写法不能说是创新,甚至也不能说是自觉,但确实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叙述方式。而这个叙述方式首先得益于作者把这里所有的人和事都搞清楚了,感动他的不仅是干警,甚至是在押人员的恩恩怨怨,他们内心的复杂感情。如果不把在押人员的复杂感情表现出来,他们的曲折、离奇、不得不去做的写出来,那干警从所长到副所长这些人,再用人性怎么感化也不行。要么就刻板,要么就虚假。本来是死刑犯为什么要搞成死缓?我觉得这些正是这本书特别好的地方,是人性的品质,人性是等量的。哪怕要为犯罪付出生命,也一定要把人性放在他死亡之前,写出人性最后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从法律角度说,该受什么惩罚就受,但是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大致要有一个理解。最可敬的是看守所的干警们,他们常年的工作,就是面对在押人员,我觉得非常难得。所以让我感觉到这些干警真了不起,真不容易。他们有三种职业,既是心理教师,又是医院医生,还是在押人员的家长。
  但是,你看完这本书之后,又没有感到情大于法,没有把法和情搞乱了。就是最高院判这个人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受到的都是你应得的惩罚。没有动摇了法制观念,坏人是好人,或是好人、坏人差不多,没有这样,还是分得很清楚。该受什么惩罚,该接受什么罪责,都得按照这个来。但是干警们善待在看守所里的每个在押人员,你在这里待一天,我就是你的心理医生,我就是你的家长,我就是你的管教。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都保持得特别好。
  从叙述上来说,首先是从犯人的故事开始的,可读性就强。干警的故事每天就是讲道理,就是戴所长、王所长,大家看了也就那么回事,跟报纸差不多。但是从犯人的故事出发,每个人经历都是离奇的,有的人迫不得已,神经质、心理疾病,什么都有,你看了以后也非常惊心动魄,整个过程把干警的人性之美都写出来了。跟咱们看的侦探片电视连续剧一样,觉得这个写法太奇特了。这本书我都准备推荐给我认识的朋友们。我今天中午把大萍的故事又看了一遍,真好。李银河讲20年的同性恋都没有讲到这种深度,同性恋不是因为生理原因,是因为感情的原因不得不走到一起,就是这种感觉。李迪你完全可以把这个东西扩展为好几个长篇小说,这是你后半生永远的财富。我就说这些。谢谢!
  高伟:谢谢阎总编辑精彩的发言。接下来请《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王必胜发言。
  王必胜:刚才前面的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发言都不错。庆东是比较理性的归纳几点,晶明比较感性的漫谈几点。这个作品不错,从读者的角度讲也不错。我感到这个会议的特点是,谈这样一部作品,出现最多的就是“感动”。我参加文学讨论会很多,但几乎感动每个人的作品并不多。前面的发言里也都提到这部作品的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从文学的角度来讲,现在确实应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所谓文学大繁荣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一般读者来讲,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从印象深刻的意义来讲不是太多的,尽管我们有这样那样的解释。今天,在“感动”这一关键词成为大家一致认同的情况下,读这部作品我觉得对文学本身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读这部作品,从序言开始,直到后记,我基本一下子看完的,不像庆东分不同的阶段,我是一气呵成看的。我确实觉得这部作品看起来很顺畅,很舒服,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一,在思想上给我们今天的创作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说我们要有作家责任的担当。说起来是大道理,虚构小说有它的标准,非虚构小说如作品纪实文学,也不一定达到了一定程度和高度。这部作品对纪实文学创作有一个很好的交代,作家的眼光向更多的特殊岗位,就是我们说的公安战线的这些岗位上进行关注。在开会前,我跟一个朋友推荐这部作品,他跟我说,在以前写过的纪实作品里,有过监狱的题材,柯岩也写过。至少是在七八年以前,我看过写山东监狱的,我的印象写监狱改革这些方面写得比较多,怎么样把监狱向社会化转化等等,真正写监管人员和在押人员的关系,从人性的角度阐述得不多。这一点在几千名中国作家会员里,像李迪这样写,确实体现了他对这条战线,这些特殊人群的关爱和关注。在今天众多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中,他的这部作品是最突出的。
  另外,是这部作品内涵的东西。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内涵文学。在60年代有一位老先生说文学就是人学,都提过这个。那么现在我们从真正人性的角度解剖、还原我们所写作的对象,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思维有淡化,至少纪实文学里面我看的有一些淡化。我们现在的纪实文学更多的是写历史场面,很大的东西。但是写一个特殊群体,一类人,尤其是不同的人物心理思想的纠结、碰撞的东西,这一类我觉得比较少。文学在这部作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一方面,李迪的作品把纪实文学还原文学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就是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七分题材,三分写。题材是优势,写被很多作家忽略。这主要是功力不足,对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认识也不足。经常看到新闻体的报道,也写得不错,也吸引人,但缺少感人的力量,我觉得文学缺少是重要的一个问题。
  李迪的作品,是小说家写纪实文学。怎么样在纪实文学里还原文学,我觉得也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搞不好可能报告文学小说化或者诗化。但我还是觉得作为记录历史,反映人物真实的状态,我觉得更多的要用文学笔法还原。我觉得这部作品很好,首先细节上饱满、扎实和充分。书中有很多的细节描写,尤其细节的呼应上做得比较好,包括庆东说的《兰亭序》,包括怎么用韩峰这个人物提到这个话题。后面的人物又有体现,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出现《兰亭序》,把戴所长这个人物的人文情怀写得很充分。
  还有日记体和博客的运用上我觉得很好,也增加了我们对作品的可信度和文学的色彩,我就不一一说了。韩峰的博客写得相当精彩,可以作为一篇美文来阅读。还有张俭捡捡捡,也是一篇很好的散文。一只流浪狗被张俭捡了以后,狗的生计就会让大家关心,最后一只狗变成了五只狗。作为文学的表现,这个故事的细节饱满的程度都很到位。别人来写可能就简化了。我想小说的刻画还是着眼于故事的真实性。刚才晶明提到写人物,李迪写的主要是在押犯还有监管人物,首先写在押犯的命运遭际、现在的状态,同时把监管人员的对立性带出来,更真实,用文学的,有对话、细节、场景,还有闲笔,还有看守所天空下的星星,三言两语就把当时的情绪和心情勾勒出来,都是很好的。文学中细节的饱满使我们阅读起来更有深度,有快意。
  还有,李迪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我觉得这是写好纪实文学的基础。有的作者代人物说话,而且写得剑拔弩张,有的时候大发感慨,像鲁迅讲的很高亢的情绪。李迪不是。我觉得他是隐藏在里面。大家都在说七下八下,他没有在这方面历数当时的经历,我觉得这是作者冷静的笔法,具有文学的情感和累积,两种结合很好。
  还有包容的善意性。我们认识在押犯,怎么认识,确实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认识,这个说法也大了一点,就是我们说的儒家思想的表露,以及今天总书记讲的和谐角度。我觉得更多的是从这个角度,从这个方面看待在押人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每一件案情的出现,背后种种原因的解剖。李迪是站在这个基点上看待、描绘和写出的。
  我作为一个评论者,还提点稍微不成熟的意见。
  从章节篇幅上有长短,可以说长短相宜。但有时候长短不是特别的相配,有时候短的1500字,我觉得还想看,突然没了。大萍这个人物的故事挺长。这种长短和谐的结合上,我觉得作为读者的角度不是特别的习惯。
  第二,有些人物引用别人的博客和诗歌,应该把真人、真事、真名出现,除了韩峰有,其他都没有,是不是经过艺术的加工,这是我的认知性的猜测。如果你真是引用哪一个人更好一点。很多人物身份应该是合理的,有时候鉴于文化程度,进行铺陈上,组合上,可能有李迪兄的大作家的手笔,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引用,我觉得应该如实的引用,这一点可以把它重视起来,取消我这种钻牛角尖人的疑虑。
  我就说这些。
  高伟:谢谢必胜真诚而生动的的发言。接下来请《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发言。
  彭程:李迪先生大作中的第一篇《等你到天亮》,是在我们《光明日报》的作品副刊上发表的。稿子我看后首先感动,深深地感动,很少有这样的感动,甚至可以说是震撼。接了几篇稿子,篇幅所限,因为版面不多,再加上积压稿件太多,最后只能用出一篇,只能说忍痛割爱。登出以后反响特别的好。像这样达到对人性的深度发掘,饱含感情;这样透露出作者爱心、悲悯之感的,又表现得那么生动、充分的作品不多见。
  我读李迪先生《傍晚敲门的女人》,如果我没记错是1986年的三四月份,在云南昆明翠湖旁边的一个宾馆,好像是在《啄木鸟》杂志上。从那以后,这么多年就没有再读李迪的作品。然后就是这一次,所以读了这次作品以后,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强烈了,应该说这么多年没读他的作品看来是一个大的损失。所以我现在有一个想法,我要把他的目录上介绍的作品有选择性的读一些。我相信他在这部作品中,这部纪实文学中所达到的成就,对罪与罚的思考,人性的复杂性挖掘,流露的爱的悲悯感情,在他前面的小说里或多或少都有流露,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对此,我简单写了一个发言稿,题目是“在大墙内播撒人性的温暖”。
  读李迪《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是一次灵魂备受感动的过程。感动于辽宁省丹东市看守所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先进事迹,感动于看守所领导和普通干警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
  这部报告文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特殊的场所:看守所;一个特殊的人群:等待判决的在押犯人。在外人眼中,看守所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高墙之内的生活鲜为人知,潜意识中总是和冰冷、压抑、恐惧的氛围相联系。但这部作品却让我们了解到,在丹东看守所里,生活呈现出和传说完全不同的一种面貌。看守所的在押人员是触犯了刑律的人,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在这里,管教人员在严肃执法的同时,也给刚性的法律融入了柔性的情感。我们看到,丹东看守所的干警,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博大爱心和真挚感情,用春风化雨般的细致和耐心,感化犯人,挽救犯人,让那些万念俱灰的在押人员,重新产生了对生命的信念;对那些死刑犯,则让他们用有尊严的方式告别生命,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用戴晓军所长的话就是:“要让他们生活在希望中,人没希望就成了绝望。哪怕被判了死刑,也要在死前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不能让他带着怨恨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的爱心和付出,深深感动了在押人员,温暖了他们的灵魂,对稳定他们的情绪,对劳动改造的顺利进行,也对他们将来的重返社会,都产生了积极良好的效果,自然,也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当然要传递作者的某种思想、某个理念,但首先必定是用情感打动人的,这是文学的本质和功能之所在。或者换言之,只有首先做到了打动人心,才能更好地传达思想和理念。读这部报告文学,始终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欲罢不能。全书通过描绘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细节,展示了看守所管教们的爱心和责任感,也展示了在押犯人被这种爱和关心所深深打动、灵魂深处发生蜕变的过程。
  在《鸭绿江畔的山》中,管教韩峰发现一位异国在押人员因不会说中国话无法与人沟通而精神郁闷,马上冒着大雪跑到书店买了《朝汉词典》送给他,使其感动得流泪。管教陈贵东带70多岁的在押人员李中去医院看病时,没有电梯,他就背着李中从一楼到四楼爬上爬下,累出一身大汗。李中感动地说,我活到70岁,还没有人这么背过我呀。类似这样的做法,对丹东看守所的干警们来说实在是再平凡不过了,不值一提,但因其真实朴素就更加动人,在打动在押犯人的同时,也无疑能够有力地叩击读者的心灵。《风中,那一把红雨伞》更是把民警对在押人员的细心体贴、悲悯情怀和内心的善良表达得酣畅淋漓,感人至深。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的女管教王晶,以其倾心付出而获得了女死刑犯周杰的信任,打开了她封闭已久的心扉。在死刑很快要执行而后者尚不知情的情况下,王晶主动问她喜欢什么衣服,自己掏钱为她买了一套运动衣,并安排监室的人给她洗了个热水澡,以便她能整洁干净地走向刑场。王晶的行动中包含了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痛惜,包含了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即便这个生命是属于一个罪犯的。为了满足死刑犯和生身父母见一面的愿望,她发动家人多方寻找,终于找到,并在押赴刑场执行之前,想方设法使周杰遥遥地见了年迈的老人一面。她信守对周杰所做的承诺,像女儿一样为周杰的二老送终,像母亲一样照顾周杰的孩子。这篇不长的作品中,有对生命误入歧途铸下大错却无法挽回的痛惜,有对干警美好心灵的刻画,都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书中的第一篇《等你到天亮》颇有些当下流行的悬疑文学的因素,结构布局巧妙,叙述一波三折,充满了悬念。一开始,就通过一幅鲜明的画面把读者的目光牢牢吸引了:冬天的寒冷早晨,看守所铁门下坐着一个人。接下来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在押人员西宝犯罪的经过,他和妻子玉珠何以离婚,他与妻子复婚的梦想是否能够实现,等等,整篇作品仿佛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管教魏红召和妻子为了他们两人能够复婚而煞费苦心,甚至点燃了许愿灯,更是让人感动。
  因篇幅所限,不举更多的例子。但这些已足以说明,在这部报告文学集中,文学的手段得到了很充分的运用和调动,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不论是人物对话、内心独白,还是场景刻画、细节描写等等,都十分生动、传神,不少篇章写出了管教和囚犯的个性,展现了他们感情和精神的世界,特别是对于干警的博爱精神、悲悯情怀给予了充分的体现。
  正是经由这些生动的描写,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在这些令人感动的事迹的背后,有着管教们对于自己的岗位和职责的忠诚,有着对于自己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有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一份忠诚。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厦添砖加瓦。犯罪分子本来是与社会对抗的、对稳定和谐产生破坏性作用的人群,但在这里,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干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很多人被成功地感化,服从改造,愿意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读来让人欣慰,也充分证明了“教育、感化、挽救”的监管政策的巨大效果。
  阅读这部作品,同样也为作家李迪不辞辛劳、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行动深深感动。年逾花甲的作家两年中七赴丹东,两次在看守所过春节,深入管教所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意识。这部作品的成功也再次佐证了一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拥抱生活的产物,是作者爱心的凝结。文学,必须从生活的深井中挖掘,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够迸发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高伟:彭程兄书看得很细,而且还写出了文章。感谢彭程兄。接下来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研究员、评论家李建军先生发言。
  李建军:读这部作品,我也被感动了,但没有流泪。原因是,我最近读了大量监狱的题材文学,有的甚至是写“文革”期间被关进键监狱的女囚,尤其是读《第一圈》的时候,看到了在前苏联的监狱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受到了什么样的虐待和折磨。监狱里关着穷凶极恶,特别坏的人,也关着一个时代的精英,最有智慧、人格、最优秀的人。像司马迁、班固、苏东坡都给关进过监狱,像我们这个时代彭德怀、刘少奇都被关进过监狱,都是最优秀的人。所以,监狱这个地方是集中考察时代生活秘密的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关注和叙述了那些身陷囹圄的人们的生活,就在于它是否关注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犯有罪错,而失去自由关进监狱的人们。在一个时代的文学中,监狱文学一定要占据一定的比例,占一定的位置。
  说起俄罗斯文学,人们都会提到《罪与罚》。俄罗斯最有名的文学,大都和监狱有关,包括诗人的诗歌,例如,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囚徒》,《布拉格群岛》不用说,像《第一圈》,都是写监狱囚犯的。史铁生说,残疾人不是一个特殊群体,他认为,整个人类其实都是残疾的,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看得见的,用极端的方式,显现出自己的残疾性。我要说的,就是那些犯罪、囚徒,无非也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凸现着人类的道德状况和精神困境。我们到监狱、到看守所看到的是囚徒,带手铐,似乎是一些很特殊的人群。其实,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我们都犯有罪错,都是囚徒,都是命运的囚徒。所以,莎士比亚在他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中说,“在命运之书中,我们在同一行字之间”。庄子讲过“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话。
  我觉得李迪这本书抓这样的题材,很有眼光,就很了不起。我们时代的监狱文学叙事,非常贫乏,因为我们老把这些人叫“犯罪分子”,一谈起这些人,就是“严惩不贷”,“严打”等老套话语。《史记》就不用这种简单的态度来写犯人。他看到了监狱的本质,看到了陷入其中的人们的不幸和痛苦,所以,他说,划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意思是,在地上划一个圈,你别轻易进去,拿木刻出一个看管人员的样子,你都别去面对他。中国的酷吏非常残酷、凶暴,监狱文化就是凶暴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我读了这本书长了不少见识,比如黄马甲和蓝马甲的区别,比如说,抓进来一个判死刑的,仅仅他因为跟人家做生意,仅仅卖掉了一百克就枪毙,一百克就是二两,再加上他持有的四百克,真的不多,这个量刑是不是太重了?
  这部作品是很有价值的。而且作者不是高高在上地写。古今中外的作家中,在监狱里来过八次,过两个春节的人,似乎没有第二人。托尔斯泰为了写监狱,他也仅据调查,仅仅考察而已。李迪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很让人敬佩。
  高伟:谢谢建军兄充满文化批判和思考的发言。下面请《北京日报》文艺部主任李培禹发言。
  李培禹:我是要求发言,本来说不发言。时间紧,我长话短说。
  第一,非常赞同孔庆东和阎晶明、彭程几位的发言。不多说了,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他们的发言非常能代表读过这本书的读者,评论家们说得非常精彩。
  我补充一点,李迪写这本书,其实是在写他自己,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刘庆邦说的。他给我们报纸写文章,给人物版写过刘恒、王安忆,都写得非常好,他说我写他们的时候,也是在写我自己。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作家在创作时,很多认知与笔下的人物达成共识后,很多东西就不可避免的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所以说是在写他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李迪就是在写他自己,他以一个作家的正直、善良、真诚,付出了最大的心血,调动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和积累,完成了非常好的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我们上午去了看守所,见了戴晓军戴所、王晶,还有他笔下的管教魏红召、陆春子、张俭等等,你读这本书感觉也是和他们交流,李迪和他们的交流是到家的,没有障碍,感觉真善美的东西在流动,非常珍贵,非常难得。李迪书中从未说我非常感动,但你读了以后就感觉到作家的善良、正直、真诚,和管教人员的善良、正直、真诚交融在一起,所以我说李迪是在写他自己,这是一个意思。
  还有,《北京日报》选发了五六个章节,用了三个整版发李迪《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前两个版都获得了报业集团阅评组的奖,我们报纸评阅评奖的时候,副刊的作品得了,新闻奖就没了,一天就一个奖,那个奖是有奖金的,我们的编辑因李迪已经得过两次奖了,不是特别精彩的文章,怎么可能在综合性报纸中和新闻版竞争?新闻,国际新闻,那边有卡扎菲找不着了等等有很多东西。第三篇写的砸脚镣的响声传递着死亡消息,我们见报时题目叫《非常送行》,就写了看守所为死刑犯送行。这个版面很震撼,说实话李迪可能都不知道,我发这三篇的时候都冒着一定风险,因为《北京日报》是北京市委管的特别严的报纸,登三篇能不能出去,每次送审后我都在办公室等着,终于回来了,说可以登了,我才松口气。尤其是《非常送行》这篇,为谁送行?全是死刑犯,敌人!样子送上去以后我就等着,什么事干不下去。后来编辑说退样子了,一个字没改,发。我当时给李迪发了一条短信:“非常送行,非常精彩,版面非常好看,我非常感动!”
  今天去了丹东看守所,我跟大家心情一样,不虚此行。李迪坐在我旁边,刚才戴所长、王晶说丹东看守所永远是他的家,我见他流泪了。我觉得一个作家做到这个份上,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我也很感动。今天一个是感谢李迪;还有一个,对这样一位中国作家李迪,中国作协的高洪波主席来了,那么忙也来了,包括彭程,我给彭程打电话问你真能来,他说能来。还有公安局省厅的领导,还有丹东市的领导一直陪着,我觉得做得太对了,一堆好人在一起做一件好事,这事就成了。我觉得所有这些人是非常好的。
  高主席赶过来,我觉得他很善良;还见到了张策,他们真是做了一件好事。丹东看守所这件事需要好好地做。除了这本书的感动,我也被他们的发言感动着,几位都是文坛大腕,都是大评论家,我非常感动。
  高伟:谢谢培禹充满兄弟般感情的发言。下面请《北京青年报》文艺部主任陈新接着发言。
  陈新:《北京青年报》发了李迪的书两个整版,这个在我们是破了惯例。这里来开会的不少是做报纸的,按惯例来说,一个选题,一个作家写的,再发第二篇、第三篇,比较慎重。举一个眼前的例子,上午去看守所回到车上,接到一个信息,有一个人要发新书的新闻发布会,通过领导找到我,希望对他做一个专访。实话实说,从我内心来讲是不愿意的,就是刚才说的理由。这个人在我以前的版面报道过两次。不是说我们对谁,人或者书有抵触,而是从职业素养来说,重复报道一个事、一个人是相当慎重的。但是李迪老师,这两篇稿件,特别是第二篇,是我主动找他要的。发过一篇还要再发,培禹说他发了三篇,有风险,有压力,很过瘾,也很爽。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其实是不过瘾,他书里的每篇文章,我在电脑里已经都看过了。迪兄说随便选,我也很痛苦。怎么选,不好选,好东西太多,好文章太多。在我们这发了两个整版,确实破例了。借此机会也表示一下歉意,向丹东看守所,特别是向王晶所长表示歉意和遗憾。第二个整版发到我这的时候,结尾我删改了。李迪写的结尾很伤感。写的是一个叫朴玉淑的女人,通篇可以说王所把工作都做到了家,非常感人。最后很遗憾,还是被执行枪决了。报纸我删了这一点儿。书里有可以,见报有风险,不敢见报。王所也说,女犯人在走之前就关心一个问题,是注射还是枪决。她回答当然是注射,因为前边的处决人都注射。结果女犯人到刑场一看,荷枪实弹,慌了。这一生最后一句话是,王所你骗我。看了这句话,我太难过了。我们干警做了这么多工作,这么多感动人的事,就是为了赢得他们的信任,但就是偏偏在最后一句话上留下遗憾。这句话王所都没法跟她解释,连追回来都没机会。李迪写得很细致,非常好。这篇文章在见报之前,我犹豫再三,不敢见报,涉及监管部门和其他司法系统的关系,是不是这个细节一出来,对有关司法系统可能有不良的反映?就删掉了。遗憾!面对李迪的时候我想说,一直没说,其实这句话我更想跟王所说。对不起,我删掉了。大家讲得很多,反复重复的一个词,刚才也有同志总结了,是“感动”这个词。
  我围绕感动这个词,向三个不同方向延展一下。
  第一,就是真实。我们为什么能感动?我们生活在海量信息的时代,每天读太多的书,再感动我们太难。有什么文学技巧,有什么情节没见过?电视有那么多的访谈真真假假的。我们把事情做得太复杂了,太笨了。最简单、最本质的办法就是回归真实。我们可以讲,感动源于真诚,真诚源于真实。必须是真实。没有这一点,我觉得一切奢求、奢望谈不上。迪兄下了这么大功夫,七下丹东,用了那么长时间扎实地进行采访,我觉得确实是我们,不用说作家,首先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典范。也使我重温了这样一个原则,新闻的最高原则就是真实。这是我给自己提了一个醒,从业快20年,做了这么多报道,千万不要忘本。本就是真实,这是一点想跟大家探讨。
  第二,开发。感动的结果还应该再开发。洪波书记讲,希望挖一口深井,单看这个典型的确是一口深井,但是有很好的再开发的价值。我们往往对一些好东西,视而不见,出来以后又利用不足。比如说刚才孔老师讲的能不能拍影视剧?这也是非常好的设想。作协,包括公安部的领导能不能考虑投点儿钱,把这么好的作品再开发一下?甚至我想能不能请丹看的干警们,戴所、王所出演一下,或者露个面。请什么演员演这些干警们,都没有挑战性,要玩就玩难的。怎么看戴所、王所的形象都非常好,从开发上想想办法创创新。
  另外就是翻译。强烈要求把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等,让国外了解我们看守所的人权状况。还有没有可能写第二集?这本书算第一集、第一本,迪兄有没有激情,两三年以后再写一本?十月份就要改造了,新大楼、新环境传递给读者什么?戴所、王所,包括到会的公安干警生活又是如何?包括犯人两年、三年以后又是什么样?我觉得很有挑战性。这都是很有想法的。
  为什么我们要扩大?感动了以后,要把感动给固化,甚至给它往价值观上推。大家都知道新任驻美大使骆家辉,到任以后,给民间思潮带来很大讨论,我们也接过读者要求讨论的意见,坐飞机轻车简从,去北京吃个小吃,女儿安排在打工子弟学校。别人一问,他回答得很巧妙,我就是打工的,给美国老板打工的。面对他一系列行为和话语的冲击,我们在宣传上有一些缩手缩脚。这个人这个事怎么弄?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国内拿出正面冲击力的人和事太少了,让他占据了我们的版面,占据了关注度和舆论中心。与其我们一再排斥、压制,说不能上版面如何如何,这个我觉得太消极、太没劲了,真正高明的玩法应该从正面推出正面的一些人物、作品,包括机构。比如说戴所、王所这样的人物,迪兄这样的作者,丹东看守所这样的机构。当我们认识它正面价值的时候,还真是政治问题。一定要从正确的价值观,好的方面引导这个事,比如说今天的研讨会,包括作品发布,是起步,我们感动了以后怎么办?这是个好东西,众口一词没有任何分歧,怎么办,如何开发、推广、固化,甚至形成价值观的冲击。
  第三,就是感动了以后还有一些思考。我觉得一本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跟迪兄这么熟,看了以后很感动,感动以后有很多问题想跟迪兄探讨。如果时间允许还想跟戴所、王所当面请教。比如说我们提出以人性化的思路和方式解决看守所之内强烈的冲突,怎么能做到人性化的东西,能不能持之以恒,怎么推广?一个经验,一条道路必须具有可复制性才更有推广的价值。假设我们向全国看守所推广丹看的时候会碰到哪些障碍和困难?是不是别的看守所也能做到,做不到原因是什么?我想这些问题迪兄还没有完全彻底看清楚,确实有待进一步思考、总结的余地。
  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高伟:陈新主任用心的发言、发问,令人感动。现在有人希望发言,所以我们顺流而下,请公安部监管局办公室的丁国强主任发言。
  丁国强:我简单的表达一下想法,我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也是80年代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讲两层意思,我被这本书感动了,我感觉李迪老师的书第一尊重主流,第二是尊重常识。
  为什么尊重主流?我们找张策秘书长搞这个活动,真不是为了刻意的。尊重主流,在躲猫猫事件后,监管工作被妖魔化,我们就是想请作家看看,请记者看看,老百姓拿身份证都可以到看守所去看看。好多人不看就说,不看就骂。我们有些领导做报告,老百姓可能不乐意听,说主流是好的,我觉得应该尊重主流,没有主流就没有我们国家,没有主流就没有社会稳定。全国十万多监管民警,是最艰苦的职业之一。看守所在整个公安警种里是非常艰苦的职业。他们在那里非常艰辛的,但是我们捧着这个饭碗都非常珍惜。我在监管局听下边民警讲他们的事,听了流泪。这死那死之后,有个民警说,在押人员不要说死,就是昏迷了自己都能吓瘫了。一旦出了事件,甚至自己都要进看守所,老婆孩子就没着落了。报道一个事件,一批民警饭碗就没了。出了事应该管,但是不能把整个警种妖魔化。这个国家进步、要发展,得尊重为国家干事的人,最起码让他感觉到有一种尊严。监管民警24小时两班倒,常年加班加点,非常辛苦。
  第二个就是常识。尊重国情就是尊重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哪儿出事,网民下边就挑拨,“多么神奇的国度”。国家这么大肯定会出一些事。我们有些事深入调查过,有些事真是不像网络说的,都被妖魔化了。躲猫猫的例子新闻里面有失实的地方。这个报道里有几十处错误,但没人听当事人说。好多事本来不是那么回事,被说成那个事,然后网民跟着说。得尊重常识,尊重真实。李迪老师就在看到真实的情况下写的。比如说不是那么回事,记者就说是他干的,也不给他机会,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我看这本书大意就是尊重主流,尊重常识。
  王安忆说,真正会种地的农民身上是没有土的,包括戴所长,还有王所长,看不出网民所描述的那种监管民警。躲猫猫把民警说成凶神恶煞,把正常的执法活动说成虐待;把我们这么大国家打击犯罪都说得一无是处。上海有个报纸,报道我们看守所一个事,他把监管民警处理正常死亡的程序,说成是抢尸。正常执法从来没有说要与在押人员家属为敌,把他们对立来写就不是常识。我们深入看看整个执法常态,执法流程,监管民警不是恶意砸自己饭碗,有些委屈还真的需要国家的进步体现的。我们监管警种是政法系统最受委屈的警种之一。刚才陈老师说的例子,看守所对在押人员的管理,是为整个公检法的活动服务的,判死刑的人是从看守所提出来,由法警、法院押送执行的。看守所有很多委屈,李迪老师的理解非常珍贵。
  我们不是省厅的宣传处长,宣传工作不是我们监管业务警种的主要诉求。但是要尊重真实、尊重基本常态。包括网络说的喝开水死,那不是在看守所的事,是办案民警为了套口供。套口供也有整个国家的机制问题。民警加班加点办案的压力很重,社会应该理解这个职业,理解这一群人,我们比大家更希望法制的力量,更希望法制的保障,更希望有职业的保障。我们干的工作为了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大家要理解我们。像网民说的“我们是神奇的国度”,是胡闹的人,就完了。
  孔庆东:有些网民的话往往属于误导,媒体的妖魔化也应该用法律方式办。我为什么支持王立军的主张,公检法人员受到媒体妖魔化,你也要拿起法律武器打官司,用法律解决。你诬蔑我,我还不可以打官司吗?难道警察连打官司的选择都没有了吗?
  丁国强:我们监管局也想在引导舆论方面做点工作。想了想,我们还是多做,少说。你骂我的时候成千上万,你说一句好还反过来骂说好的人。所以我们也不说了,就是默默无闻、扎扎实实干好我们的工作。幸好有李冰书记,有高洪波主席,有李迪老师,有到会的各位大家理解与支持,我们真是欣慰了。非常感谢大家!
  高伟:谢谢。接下来,请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理论处处长李朝全先生发言,他应该是中国目前阅读纪实文学作品最多的人。
  李朝全:谢谢。我昨天上午在八大处开会的时候,跟中宣部文艺局巡视员梁鸿鹰在一起,我跟他说要来丹东开会,我说这个作品非常难得,非常优秀。他说你是专门研究纪实文学的,是不是见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就说好?确实不是,这部作品确实打动了我。
  我发言的题目是《灵魂手术的生动报告》。
  有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三个地方必须要去。一是火葬场,它让人懂得惜命,珍惜生命;一是贫困地区,它让人懂得惜物,珍惜财物的来之不易;还有一个地方便是监狱看守所,它让人惜身,就是珍惜自由之身。辽宁丹东市看守所戴晓军所长说,所有的人都是怕死的,在宣布死亡即将到来时,几乎没有人能不颤抖不害怕。他对于生命的洞察、对于人性的思考,已然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李迪长篇报告文学新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为我们揭开的就是看守所的神秘面纱,让读者生动形象地看到在那样一个灵魂改造场所,戴晓军、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王晶等管教干警们所进行的一桩桩灵魂手术。
  冰心先生倡导爱的哲学。她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又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人生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李迪笔下的管教干警都拥有大爱情怀和高尚品德,他们对在押人员亦是左手执爱,右执同情,有着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宝贵的相互的沟通、交流和理解,亦即人最基本的感情,就是人性。张爱玲有句名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管教干警正是因为懂得,懂得在押人员他们是社会的迷途者、失足者,他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难处和苦衷、自己的爱与恨、情与仇,所以,对待他们始终都能平等相待,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拥有一副慈悲之心。
  以戴晓军所长、王晶、魏红召等好警察为代表的丹东看守所这个集体,他们看守的是这个社会的一扇“恶”之门、“罪”之门,他们是国家机器具体的操作者,也是平安中国的守护者。李迪作品最大的成功,在于塑造成功了一群管教警察。这群警察给我们读者的感觉是可爱、可敬、可重的,每个人都个性鲜明、精神彰显。在看守所里,一方是“好人”管教干警,一方是在押囚犯,两者之间是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似乎本应是对峙对立的局面,但作家却着重描写这两大阵营之间相互体谅相互理解以至关系的和谐融洽。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李迪写优秀干警这些人物,正是将其放在社会关系中来刻画,着重写他们同在押人员的关系。在这些被社会抛弃,被常人所敌视和不齿的人面前,警察们表现出了敬畏生命、尊重人权、忠于职守,以人之常情、常理与常心去对待他们,带着真诚的感情去管教他们。“情”是这部作品的文眼或核心。文学是处理情感的艺术。李迪把文学和管教干警的工作很好地契合起来。通过这部书我们看到,警察对待囚犯是用心去体察触摸他们内心深处的苦与痛,冤与仇,情与恨,尽力给他们以生的希望、生的乐趣和价值。戴所长有句名言:“得给这些人希望。谁都不易!谁没父母儿女?谁没犯错的时候?这些人原来大都是好人,一失足千古恨。他们犯法,有法律管着。但到我这儿,得让他们吃好、住好,别死人,更别跑人。同时,还要让他们生活在希望中。人没希望就成了绝望,就会出事。哪怕被判了死刑,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在死前尽量过得快乐。让他们带着感恩去死,而不是带着怨恨离开这个世界。”话语非常朴实,却异常深刻。
  警察们用真心去抚慰在押人员,他们给予的是人文的、人性的关怀,有不少甚至是临终关怀、终极关怀。我们常说,教师、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但是李迪这部书告诉我们,管教警察直面的是这个社会的堕落者或零余人,期待着这群人内心的忏悔醒悟、重新做人,他们试图救赎的是这群人失陷的灵魂。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他们既是心理医生,亦是灵魂医生,他们对在押人员的拯救就是对“罪”与“恶”的拯救治疗,他们所从事的是一桩桩极其复杂的灵魂内科手术。这是一种超度,一种大善和大德。这一桩桩艰难复杂的灵魂手术通过李迪的报告生动曲折地表现出来,令人震撼。
  警察是普通人,他们的岗位是平凡的岗位。丹东看守所有两条“所训”:每个平凡的岗位都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100减1不等于99,而是等于0。他们坚守的正是我们这个和谐社会的一个角落、一个平凡的岗位,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敢疏忽懈怠。在看守所这个岗位上凝聚着管教干警们全部的心血辛劳。
  整天和囚犯打交道,长年累月一般人都会疲惫不堪、心情沮丧,甚至搞得灰头土脸。丹东看守所的干警之所以能顽强地坚持下来,而且这么多年都做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他们都是内心强大者。这种力量来自于理想与信念,来自于修养与品质,来自于集体的凝聚力,善和道德的伟力。
  与此相对的,李迪还成功塑造了一批在押人员。这些通常容易被塑造成丑恶的反面人物,李迪却不简单地把他们当作坏人刻画,而是力图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如实客观地写出每个人可悲可怜、令人唏嘘扼腕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这些囚犯复杂性格和纠结内心的生动揭示,也更好地烘托和反衬了管教干警所从事的灵魂工程的艰巨及灵魂手术的成功。那是一次次改造灵魂的胜利、人性的胜利。在作者笔下,他们始终是被当作人来看待、来评判、来刻画,而不是魔鬼、野兽、异端,他们与我们是同一个人类。从这些描写中,亦可看出作者本人宽广的胸怀。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说,作家要有定力、接地气、敢创新。年过花甲的李迪为了写这部书,两年间七进丹东看守所,总共呆了七个多月的时间,有两个春节都在看守所度过,吃住皆在监区内,甚至与在押人员共用盥洗池和卫生间,每天同他们及管教警察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采访,用了近两年时间打磨这部作品。在创作上满怀真诚、激情和深情,大胆借鉴小说笔法,采取从讲述一个个囚犯的故事这一角度切入,以他们为中心,辐射开去,刻画警察形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最后,我要感谢丹东看守所和丹东市公安局的警察朋友们,也祝贺李迪老师获得的成功。
  高伟:谢谢,下面请《中国作家》理论部编审朱晶发言。
  朱晶:大家好,时间不多,我对作品不多谈了。对这个作品读了无数遍,从2010年7月份开始,我就开始读,那是《中国作家》发的第一次。第二次2011年5月又发了很长的一部分。
  对作品就不谈了,只谈编辑对作家的感受。首先我读这个作品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李老头又煽情了,让我觉得就是煽情的作品。但后来不是这样。具体的编辑工作是肖立军主编和任启发老师做的。肖立军的老师就在我办公室的隔壁,李老师经常到肖主编那坐,只要有一点儿想法,李迪老师就兴奋地谈,谈的过程中李迪老师会流泪。我慢慢地对李迪的敬重油然而生。他之所以这样一口气写下来,可以说肖主编最初对作品的肯定对他是很大鼓励。如果编辑不能看中这作品,不能在媒体上,不能在重要的刊物刊出,我想作品影响力就会减弱。还有一点肖主编开玩笑经常说,他这一辈子从来不给人送礼,但是他给看守所的警察送礼了。他在赠刊仪式上,他自己从福建赶过来,花几千块钱买茶叶送给干警,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我们的作家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编辑这么看好把它发出来,是因为丹看的警察感动着我们。谢谢!
  高伟:下面请《人民公安》编辑、作家胡玥发言。
  胡玥:时间不多了,只要有十分钟给我,我都想贡献出来听专家和老师多说说。我在这里是怕发言,又惦记发言。
  还是想在会上表达一下,李迪老师是我发自内心敬重和敬爱的作家和师长。这份敬重和敬爱是因为很早年的时候就读他的《傍晚敲门的女人》。他的《傍晚敲门的女人》也是我们写警察小说的人必读的。我是在云南昆明偶然的机会第一次见过他,后来有了和李迪老师一起在同一个地方,为了同一个选题,一起去采访这样的经历。这种敬重和敬爱更源于丹东看守所和这本《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我来丹东是第三次。第一次是为公安部推巡警大队的事,昨天我才知道,阴差阳错,最早的动意是要推丹东看守所。那次公安部在做调研的时候,我是跟着宣传局、人事局、治安局组织的调研组先期来采访的。当时我们是匆匆来,又匆匆走了。但就是那样匆匆几天,丹东给我的印象也特别的好。这个地方挺好,这片土地上的人和警察都很有人情味。第二次和三次都是因为李迪老师的邀请。第二次来是跟肖主编他们一起来送《中国作家》,上面刊登了十几万字的作品,就是《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在《中国作家》刊登之前,我们《人民公安》杂志也曾连续三次发过《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刚才彭程说过,陈新也说了,我们做杂志和做报纸的也都是一样,就是说一个选题和一个单位的事迹,还有一个人物,都不会重复、反复在一年里发三、四次。因为大家都说到这一份感动,我们确实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破了例,反复在发,效果也特好。有很多我们警察的同仁们打来电话,还有好多看守所。因为发看守所的东西不多,所以看守所就打电话来。我觉得李迪老师的作品感动了圈里圈外很多的人。
  我还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门和许多的窗,并不因为我们看见、看不见就不存在。它一直在。有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双真诚、温暖、温柔的手轻轻地推一下。就是李迪老师这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推了一下,让我们有缘走进了丹东看守所这道门,让我们看到了丹东看守大门里的另类人生,让我们看到丹东看守所至真、至纯、至美、至善的警察们。也让我们看到了窗里窗外不一样的,我们看不到的那些东西。让我有缘认识了美丽的王晶、帅气的戴所长,韩峰、春子这些警察同仁们。每次来丹东,总想起魏巍早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特别想把这句话送给他们。真的,确实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因为我做警察近30年了,我在这个群体里待了30多年了,做记者,也写书,也采访,全国看守所我基本上也都去过。但是每次见的都是如刘招华这些大毒枭们,还有美国秘用的那些警察禁毒署的线人。但我特别惭愧,我没有像李迪老师这样有一部厚重的礼物,献给看守所的警察同仁们,所以这是我对李迪老师敬畏、敬重、敬爱的又一个理由。刚才彭程说过他早年看了《傍晚敲门的女人》,李迪老师当年因为《傍晚敲门的女人》确实影响很大。
  我就想起当时我在云南见到他的时候的感觉,那个时候的李迪老师好像是要淡出作家圈,好像不是看山是水,看水是山。他已经进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想从容地游山玩水,做一个山翁、水翁。可是一转身他就回来了,回到文学队伍中来了。洪波老师可能更了解他,他在云南玩了很多年。我刚才想到佛陀,我们都是俗人不了解,为什么达摩曾经是王子,过着王公贵族的生活,转身间又历尽苦难,普济众生,拯救世人,他一定是身赋使命。李迪老师怎么会转瞬间来到看守所?在潮湿、阴冷的地方,苦度了两个春节,两个春秋,苦度了那么多的日月?我想这也是李迪老师自己心怀的使命感,所以他才可以乐于吃这份苦,给我们奉献了这一部令我们每个人都特别感动的作品。
  在此我还想说说这本书,我昨天来的时候,在飞机上,旁边坐着一个小姑娘,她在看书。我偷眼一看是《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我也不敢问她是哪的,是不是也开这个会,怕打搅人家。我一直忍着没问挺感动的。我经常在飞机上看小伙子、小姑娘用电脑打愤怒的小鸟,玩电脑的人都知道玩游戏。而这个小姑娘却是在看书。我想,到底她会看多久?结果,她一直看到下飞机的那一刻。这个女孩子现在我寻找一下,才知道她叫梅佳。这说明了一部书的魅力。
  没有丹东看守所,就没有李迪老师的书,所以在此向警察同仁们和李迪老师表示我的敬意!
  高伟:刚才胡玥提到的梅佳,是《中国日报》的记者,这次我们特邀她来参加会议,是希望她通过这部反映中国人权的文学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权的情况。接下来就请本书的出版单位、群众出版社文艺分社社长易孟林先生发言。
  易孟林:我们的李国强总编来了,本应他来讲,但李总说你是这本书的责编,看得更细一点,还是你说吧。我说好吧,就从命。
  简单说,非常荣幸能够担任这本书的责任编辑,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这么多真知灼见。但是很遗憾,最早得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在意,但等我看完两章之后,我就感觉放不下了。再往下看,我流泪了,给李迪老师发了短信。这种震撼力让我流泪。作为书的第一读者,我感到这本书非常有必要重点推出。
  一开始为什么不在意?因为我们社是两社合并的,群众出版社和公安大学出版社合并的,两个社的文艺书都在我这儿,所以特别多,而且主要是公安法制类的书。一般这样的稿件很长时间内也没有看到特别有吸引力的作品,尤其是定点下去的,搞报告文学,马上会联想到又是好人好事的堆积,刻板的东西。但在读完了后,真的被感动了。
  主要有三点体会。
  第一,这本书使我更加坚定了文艺分社用文艺作品,为公安中心工作和一线民警服务的这样一种信心。因为两社合并以后定位是立足公安,面向社会。面向社会我们都知道,出版了《福尔摩斯探案》,是脍炙人口,现在已经发行量很大。还有《我的前半生》。面向社会都没有问题,但是怎么面向公安,尤其是现在的公安?这确实是我们就在思考的问题。由于没有看到好作品,所以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李迪老师这个书来了,就解除了我们的迷茫。我们认为这本书是一本真实的反映公安的中心工作,尤其是监管的人性化管理,这是我们公安部向全国要求那么做的,是符合公安的中心工作,又反映的是一线民警。所以正是文艺分社所需要的题材和需要的作品,这就对接上了,所以让我很激动。在包装这本书的时候,应该说下了一定功夫,尤其是李总编亲自对封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改动,他又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我们怎么用文艺为公安一线民警服务,为公安中心工作服务,现在总算有了标杆了。刚才很多专家、领导说了,确实是个标杆,是纪实文学方面的标杆,也是我们用文学来为公安中心工作和一线民警服务的标杆。下一步可以按这个标杆推出更多反映公安战线各个警种的英模或者是英模的集体。
  第二,确实觉得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太好了,中国作家协会搞了这个活动并形成制度,是非常有效推出文学精品的好路子。我们一直也在寻找公安文学的精品怎么推出来,定点深入生活确实好方法。创作是需要时间的,李迪老师花了这么长时间,这里面相关部门的组织也需要耐心细致。定点深入生活着急也不行,非得这么几年时间才能磨出来精品。
  第三,我看到李迪老师另外的一面。原来的李迪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很热情、很真诚、很认真。尤其他的认真,有时候认真到较真的程度,这是我过去对他的印象。但是这本书使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这就是他勇于牺牲和勇于创新的一面。他牺牲了什么?60多岁了,还能够七下丹东,他要牺牲很多休息时间,克服种种不适应,这是绝对让人感动的。他是写小说起家的,长期以来一直写小说,他牺牲了原来的创作模式,从事全新的、完全可能费力不讨好的模式,因为纪实文学写不好就砸了。但是,他成功了。
  所以,我向李迪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也非常感谢中国作家协会高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这么多领导、到会的这么多专家支持这本书。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把发行这块跟上。这块要跟监管局一起协作,怎么把书发到全国监所民警手里。大家刚才说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光是在我们的范围内,大家看看,就没有达到效果。假如说能够发到全国的每一个监所,都能够看到这本书,这个效益和公安部部署的人性化管理,就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
  前两天,我们开了《陈龙传》的研讨会。陈龙是公安早期的一个人物,是一位传奇人物,是公安战线的隐秘人物。很多隐秘战线的工作方法都是他创建的。公安部一局工作做到了向全国所有保卫战线发文,上报部党委,500多个单位都发到,要求认真读这本书。我觉得那本书是反映历史的英雄,而这本书是反映现实的英雄,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对于公安工作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陈龙传》以传统教育推动,为什么部领导那么重视,就是民警要传统教育。现在看《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这么多优秀的民警,书又写出来了,而且非常有必要把它发到全国那么多看守所民警手里面,当然包括其他的警种都可以学习丹看精神。
  最后,衷心感谢丹东市公安局、丹东市看守所,感谢这么多媒体,感谢专家,谢谢大家!
  高伟:谢谢易社长,最后,我们请这本书作者李迪先生发言。
  李迪:我站着说两句。大家感动我更感动,我为大家感动,我对大家感谢。我给大家鞠个躬!我自己买了100本书,送给丹东看守所我亲爱的同志们,现在请戴所长和王晶同志,和所里到会的代表、我的好朋友们过来领这本书。请到会领导、专家颁发。谢谢!
  高伟:赠书仪式完毕。我想说今天会议开得非常好,会议的两个主题一以贯之,进行得非常好。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迪这部作品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读,给予了高度评价,解读非常到位。其中孔庆东先生的评价让我非常兴奋——中国当下的《罪与罚》,这个评价很高。还有,整个研讨会始终保持着一种“爱与善”的气场。我觉得这既是一次文学研讨会,也是一次“爱与善”的交流。所以我觉得,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开会,开这样的会,与这样的人一起开会,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我代表会议组织单位再一次感谢李迪先生,祝贺李迪先生这部作品出版并获得高度评价!再次感谢与会领导和来宾!今天会议到此结束,谢谢!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摄影:陈光旭韩峰陆春子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当石油和天然气耗尽时,氢也许是一种理想的燃料,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廉价生产氢燃料的方法。如今,科学家们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一种普通的池溏绿藻。日前,研究人员在美国
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格0.5分)1.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的季节移动。2.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3.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4.位于南极
哲学家休谟有一句话朴素而真实:“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追求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目标。民生幸福一直是无
对中等城市城际站地区规划设计要注意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交通要素要关注客流量和客流类型,功能要素要注重多样性和城市自身特色,空间要素要关注新老城关系、自然资源禀
《随笔》(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花城出版社主办。它是中国文艺界、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致力于在思想文化界的突破,更多地关注深层次的历史、思想、文化的挖掘;关注
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中学教学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如何培养学科能力,本人不揣浅陋作以下探讨。一、更新“教”、“学”观
有利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识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
如果人生是一场盛宴,那么爱情就是一种美味关系,就像巧克力可以隐喻爱情一样。美食往往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人生意义。每个饮食男女都是自己的爱情美味。大厨善于捉弄人的命运,
如果说,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法国里昂就是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自从16世纪起,丝绸业就是这里最重要的手工业,丝绸生产给城市带来了最早的财富和不可忽视的政治地位。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