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这与人类建造房子的初衷并不相同,房子原先只是为人们提供安全保障,实用是建筑的首要功能,而物质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实践的发展,却使得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什么样的文化下就产生什么样风格的建筑。
本文就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建筑艺术审美特征、东西方建筑文化对比入手,就建筑艺术设计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建筑艺术 文化习俗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是艺术、哲学、历史、经济等的综合体,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而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形象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艺术,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在西方宗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从最早的多神教神庙到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和礼拜寺,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宗教建筑,几乎无不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到构件,大都采用木质材料。这种不同于阴冷的石头的材料,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
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
2、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不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
3、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
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皇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区别与相互渗透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神,影响深远,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之先头。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门类,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物质产品。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環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不管是哪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次,森严的等级制度。大诗人杜甫曾有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说仅从建筑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
再次,浓郁的宗教气息。这类建筑主要是寺庙、塔类建筑,其在建设过程中,对质、数、文等做了相关要求,体现出来的都是道教的思想:1.天圆地方,天三地四的思想2.道教溶于自然,自然和谐的思想.3.道教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4.道教的风水理念等。这与佛、道文化在中国的普遍传播与人们对其认同感是不可分割的。走进寺庙类建筑,庄重严肃的气氛,加上袅袅的檀香气味,当你面对那宏伟的神像是,心中不由自主的便产生了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总之,不管是哪一类建筑总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这与中国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了中国将近千年,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更在建筑艺术上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的儒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从城市发展的过程看,西方城市发展经历了由秩序理性的状态向混沌状态演变的过程。从16世纪的“乌托邦”、18世纪末的“田园城市”、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的“秩序”到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中的反叛、民主、关注人的行为活动、反对精英主义和功能理性主义、注重文化与生活环境再到 “混沌”理论,文脉、场所理论,新城市主义,城市的发展趋于人性、活跃向着健康稳定的状态发展。
就建筑而言,可以概括为几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流派: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前三者主要表现秩序与理性而后者则表现出了混沌思想模式)。古典主义的三个分支――古典式、哥特式和折衷式,在构件选用合理性的探讨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有着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按照新确认材料强度的科学,重新评价全部构件的比例;按照使用者的需要,合乎逻辑地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更灵活的观点看待古典对称与整齐的概念。著名的古典主义优秀作品是万神庙。
3、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
结束语: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虽然各地风格日趋多样化,但仍能体现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不同风格,可以做到去劣存优。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虽然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许力 李道增 薛恩伦.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袁忠. 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建筑文化.华中建筑2007年第1期第25卷
本文就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建筑艺术审美特征、东西方建筑文化对比入手,就建筑艺术设计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建筑艺术 文化习俗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是艺术、哲学、历史、经济等的综合体,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而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形象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艺术,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在西方宗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从最早的多神教神庙到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和礼拜寺,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宗教建筑,几乎无不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到构件,大都采用木质材料。这种不同于阴冷的石头的材料,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
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
2、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不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
3、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
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皇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区别与相互渗透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神,影响深远,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之先头。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门类,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物质产品。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環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不管是哪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次,森严的等级制度。大诗人杜甫曾有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是说仅从建筑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
再次,浓郁的宗教气息。这类建筑主要是寺庙、塔类建筑,其在建设过程中,对质、数、文等做了相关要求,体现出来的都是道教的思想:1.天圆地方,天三地四的思想2.道教溶于自然,自然和谐的思想.3.道教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4.道教的风水理念等。这与佛、道文化在中国的普遍传播与人们对其认同感是不可分割的。走进寺庙类建筑,庄重严肃的气氛,加上袅袅的檀香气味,当你面对那宏伟的神像是,心中不由自主的便产生了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总之,不管是哪一类建筑总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这与中国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了中国将近千年,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更在建筑艺术上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的儒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从城市发展的过程看,西方城市发展经历了由秩序理性的状态向混沌状态演变的过程。从16世纪的“乌托邦”、18世纪末的“田园城市”、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的“秩序”到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中的反叛、民主、关注人的行为活动、反对精英主义和功能理性主义、注重文化与生活环境再到 “混沌”理论,文脉、场所理论,新城市主义,城市的发展趋于人性、活跃向着健康稳定的状态发展。
就建筑而言,可以概括为几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流派: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前三者主要表现秩序与理性而后者则表现出了混沌思想模式)。古典主义的三个分支――古典式、哥特式和折衷式,在构件选用合理性的探讨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有着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按照新确认材料强度的科学,重新评价全部构件的比例;按照使用者的需要,合乎逻辑地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更灵活的观点看待古典对称与整齐的概念。著名的古典主义优秀作品是万神庙。
3、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
结束语: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虽然各地风格日趋多样化,但仍能体现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不同风格,可以做到去劣存优。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虽然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许力 李道增 薛恩伦.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袁忠. 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建筑文化.华中建筑2007年第1期第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