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画探析古代文人的生活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文人画入手,分析与文人画相关的作者、诗人、诗词、社会思想,从中分析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社交、礼仪、经济以及社会合作关系。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精神;文人社交;社会生活
  一、文人画的精神
  (一)文人画的情趣
  如陈师曾所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古人讲究 “形而上”和“形而下”,现在可以查到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和“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各种艺术向文学发展,这跟文人阶层力量的扩张有关。文人看不起画工。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官至宰相,技艺高超,画作栩栩如生,却不准后代学画。为了记录太宗的乐事,他被呼来唤去,身不由己。他告诫后代这种高超的绘画技术千万不能学习,因为一旦专业,就不通达,也就是“君子不器”。可见,讲求技术的绘画并不符合文人画的情趣。
  宋代欧阳修、苏轼是文人画的提倡者。说到论画不以形似为重,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里指儿童年代的知识水平有限,见识局限,看画只能看到形似与否,并不能理解到更深层次的含义,完全刻画物象,就没有“神似”这一说法了。
  苏轼比较了吴道子与王维的画,推崇王维,他认为,吴生虽绝妙,却也只能谈其画功。也就是吴道子虽然技艺绝妙,但只是“高级技工”,而王维得之于象外,其画才是神逸之品,也就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所说的重视诗人才情而轻视技艺形似的理念,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人画的意象
  通常,“文人画”以水墨为媒介,將诗、书、画融于一体,多取材于山水、花鸟,如四君子梅兰竹菊,作为向往精神自由的意象,以此抒发“性灵”,间亦寓有对生活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尚品行,求才情,脱略形似,气韵生动,看重才思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三)文人作画的精神追求层次
  流传至今的画家大部分是靠崇拜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多是士大夫阶层精英当中有才华和天赋的业余画家。王维作为南宗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官至尚书右丞,得美誉“诗佛”,业余作画,以山水论为理论结晶,人们能够通过他的山水画追求理想,达到一种理想寄托的目的。但凡创作动机不是出于个性表达,其画作就成了市井气、俗气的低层次画作。这种个性的表达实质上是一种感知追求,时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一种优越感的追求:收藏士绅阶层和文人学士有联系的艺术品。
  二、文人精神
  (一)文人的风骨
  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的王维,他与后世的苏轼、文征明、倪瓒、赵孟■、郑板桥等人的作品既有文人画的精髓,又能体现文人风骨,不断推动文人画向前发展。
  宋朝是一个文人风骨养成的时代,重文轻武,不杀士大夫,大夫可非官但享有俸禄,三百年里产生了大量文人,是文人最好的时代,这样的优待与闲适使他们懂得生活。宋朝的文人除了是读书的学者之外,生活很悠闲,有独特的生活品味。世所公认,宋代文人不仅擅长诗词歌赋,文采斐然,而且精通绘画、书法。宋朝文人辈出,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等。这些文人心里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他们不是完全淡泊名利,而是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有比财权更高的价值所在——理想。像欧阳修、苏东坡,这些人都可以进退自如,他们有个人的风骨。宋朝养成了文人的风骨,文人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想读书,并非完全是为了政治而活。
  (二)文人的情感
  文人画公认自王维开端。此说是源于苏东坡对其诗画的评价,即“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文人作画最容易达到画中极品的境界“逸”,这是由文人的性格决定的。逸者,安乐闲适也,逃逸也,放任也。文人这样的心态和个性,使他们从技法的束缚里挣脱出来,不受陈规陋俗的约束。文人临池捉笔,得意涂抹,忘我忘法,非尽情尽性决不罢休。此时的技法在画家眼里都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技。逸士,“洒脱玩家”矣。何谓“洒脱玩家”?平淡天真、感情真实者便是。
  (三)理想的寄托
  文人并不是在逃避生活,因为他们热爱生活。但是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爱,因此他们不得不逃避政治。
  陈师曾如是说:“就是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专在画里面考究艺术上的工夫。”意思是画作中若是带有文人的才思,能使人产生无穷遐想,这作画的人大概率是个文人。文人画中,无论是绘画手段、视觉走向、感情升华,都是文人通过画面获得的精神自由。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其权力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出身卑微,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为人处世需得谨小慎微,荣华富贵朝不保夕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这个群体依然是精英阶层的中流砥柱,他们一是具有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儒家理想主义精神,二是具有不堕于流俗的出世主义精神。他们具有不屈不挠的精英意识,但却遭遇各种不同的不幸,于是他们将理想寄托于艺术,造就艺术辉煌。比如陶渊明辞官归田,不堕于流俗,出世隐居。从彭泽县离任后,陶渊明回归自然,《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他乐于耕种,早就想归家的想法,他安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生活。于是,先仕后隐的陶渊明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产生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大彻大悟,归园田居,在诗与酒中返璞归真。隐士思想就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
  三、社会生活
  (一)社会思想
  上段谈到的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思考方式,究其产生原因,是心灵在世俗世界受到束缚之后,通过艺术去获得解脱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儒家的“温、良、恭、俭、让”,道家的“柔弱胜刚强”,佛家的“忍”,就是刚柔并蓄,阳刚与阴柔在含蓄之中复归于和谐自然的状态。   (二)文人经济
  在古代,文人画成为社交手段,商人富有但地位较低,士人的地位略高但是大多贫困,于是有了士人与商人之间的生意,有人情买卖、礼尚往来等。商人与名人名士交往,与达官显贵交流,是商人提升社会地位的社交手段之一。正如当下人们追求奢侈品、追求精致,也是一种标榜自己的方式。人们需要一些文化产品来装点自己,显示自己的身份。在古代,特别是在宴会上所需的雅谈,捧古贬今,需要特定主题的图画,诸如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画作,它们常被理解为宴会上某人的品格,超脱于商贾利益的藩篱,使得艺术鉴赏执着于前派正统大师风格,并且需要辨别名士作者的真伪。这两个阶层对艺术品的追求都是为了彰显地位。而后社会对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也就出现了代笔现象。此时,人们收藏艺术品需要专人指导,代理人随之出现。这种代理可以采用委托书信或者口头方式,代理人成为交易中间商。
  有了这些交易模式,文人画成为人情往来的手段,根据画家身份地位,礼物、交情、钱财都是常见的人情往来形式。18世纪扬州的文人文化和高雅业余文化的价值观都被商业化,艺术品更多是作为礼物、收藏品出售,梅兰竹菊不再单纯代表着高雅品格和旷达超脱的情怀,而是成为祝寿、宴请的礼物。
  (三)人情社交
  另一種社交手段,是亲友之间互送礼物。例如赵孟■的《鹊华秋色》,赵孟■“尚古意,崇自然”,他推崇“复古”,将古代名家风格图式化、典型化,保障古典典范世代传承。赵孟■能诗善赋,负有盛名,因两朝为官而产生争议,被骂作“贰臣”。当时的文化局势严峻,悠久的文化传统受到游牧文化的严重冲击,他的《鹊华秋色》正是当时文化界中文人维系传统的代表作品,而这也正是他坚持“复古”,开创新派,摒弃了他原来所熟悉的南宋宫廷画风以及元初宫廷崇尚装饰艺术的根本动机。
  创作《鹊华秋色》是一种人情社交方式,《鹊华秋色》也是赵孟■与周密心灵交流的媒介,是个人释放“性灵”,“抒怀”的媒介。《鹊华秋色》是对友人周密故乡济南附近山水的描绘,赵孟■将此作为一种人情手段,以偿周密未能亲临其地的思念。画作的内容寄托了他自己两朝为官的艰辛和感受,描绘了他向往的隐居平和之境。
  四、结语
  文章整体是以文人的诗词与经历为中心,以苏东坡、陶渊明、王维等文人的诗词为主要评论对象,分析古代文人的生活。本文首先从文人画的精神入手,分析了文人的作画情趣、文人画的意象、文人作画的精神追求层次;其次,从古代的社会生活入手,分析古代文人的经济、人情关系;最后,从文人精神入手,分析了文人的风骨、文人的情感、理想的寄托、社会思想。
  参考文献:
  [1]王俊霞.论新媒体时代文人画的审美特征[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J].荣宝斋,2015(11):252-254.
  [3]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
  [4]宋葛.论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自由精神[D].开封:河南大学,2015.
  [5]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6]裴晓冬.宋代文人画所反映的士大夫精神世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7]陈思.北宋绘画文人化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8]张濯清.生态视野下的宋代绘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9]王顺.论高居翰对“职业画家”的重新评价[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10]付长华.从《鹊华秋色图》看赵孟■的绘画风格[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11]申大伟.倪瓒文人画美学思想与图式表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12]刘雪薇.论赵孟■的绘画理论对元代文人画的影响[D].沈阳:沈阳大学,2018.
  [13]黄苏.苏轼文人画意境论[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4]匡栒仪.王维诗文中绘画观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探寻教育信息化绩效产生的缘由,对从源头总结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与理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以入选“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的83个区域为绩效优秀地区,以83个未入选区域为绩效一般地区,在赋予样本“主体化”视角并进行变量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夏普利值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绩效产生的原因。结果发现:地方政府诉求、教育信息化市场诉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履历丰富度等因素都在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形成,人民诉求未能显著影响教育信息化绩效。这提醒
摘 要:俞樾是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家,也是当时篆隶书体的代表人物。俞樾的书法美学以崇古尚朴为基本取向。这种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一方面与当时碑学复兴运动有关,一方面也与俞樾服膺阮元与曾国藩的书学思想,以及对自身儒家士大夫身份的坚守密切相关。通过对俞樾书法美学思想的探究,可以窥见晚清文人书法美学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俞樾;崇古尚朴;碑学;篆隶  一、俞樾其人  俞樾(1821-1907年),生于道光元年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伟大的奋斗历程中,
社区的安全消防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业服务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作用如何实行,并且物业服务企业在发挥作用时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当下物业服务的重点工作内
摘 要: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全国高校都实行线上教学,由此线上翻转课堂得到普及。随着高校线下授课的逐步恢复,我们应总结在线教学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探讨线上课堂的优点和不足,在分析线上授课特点的基础上探索符合相关要求的教学法和课程内容,为今后优化高校线上课程教学和对线下教学进行补充,提供一个探索方向。文章结合南宁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实施线上翻转课堂后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对线上教学的优缺点
近代以来,艺术家们不断思考如何让中国几千年传统绘画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更具活力,同样,重彩画的艺术形式应怎样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寻求创新也受到关注.在20世纪90年
马和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画家,其绘画风格技巧在南宋画坛中独具一格,深受宋高宗的喜爱.《月色秋声图》虽不是马和之最知名的画作,但整幅作品极富诗意美感与文人趣味.文章从美
在绘画创作中,农民是很多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一些画家有与农民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对农民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创作出的农民题材绘画更具真实性.画家通常运用隐喻的手法,
摘 要:书画同源之道,即书法与传统绘画的同根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书画不仅是在起源、笔墨的运用上有着相同的规律性,二者在相互关系上既互补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在意境追求和审美情趣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国画与书法在材料和使用工具上相一致,在各自领域又有其独立性,二者相辅相成,创造中国传统艺术格局。文章从“书画同源”的观点出发,了解“书画同源”的渊源、章法结构以及在国画中的表现
摘 要:保罗·塞尚通常被列为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他追求的“印象”绝非印象派的印象。他在同行的压力与批评家的讥讽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冷傲与孤独,掀起了一场影响整个现代艺术的绘画革命。马蒂斯、毕加索和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等艺术家,无不深受他的启发。在他的语义场中,传统的绘画规则不再,其中尤为突出之处,在于他将绘画色彩语言进行了重新诠释。从早期的一把调色刀开始,到后来色彩的动态绽放,最后至色彩的生命沉淀,塞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