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感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审视能力,可以在发现美的实践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许多人认为,美育特指艺术教育,实则这仅仅是狭义上对美育的诠释。而广义上的美育应该是融合于多学科之间并有效渗透形成的特殊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层次看,他们对于美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表面化,他们对美与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层次看,对于美育的渗透似乎更为方便、直接,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相对其他学科有着更广更大的空间性和灵活性。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子——体验美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进行美感教育最鲜活的例子。
1.活灵活现的语言美。纵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入选的篇目大都堪称经典。有的语言精妙、描写细腻传神,重在指导学生感受经典;有的用词讲究、句子规范不失灵动,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多样,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美。语言的艺术美通过一篇篇文章展示出来。如何挖掘美?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内涵及运用这两方面着手。首先,我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字,流淌着历史积淀,彰显着民族智慧。这些丰富的语言内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领会的,教师的有效引导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精选某一个章节或片段,从文字表面到情感的熏陶,再到心灵的感化,循序渐进,层层揭开语言文字美丽的面纱。如,教学老舍先生的作品《草原》,我们可以择取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深入的学习。这个自然段描写的是草原的美丽景色,用词用句隽永优美,修辞方法精彩纷呈。如对“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引导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草原一碧千里的景象,然后追问:“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学生尝试描述后出示草原美丽景色的课件,让学生的想象与现实发生碰撞,深化对草原的感知,进而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草原的美,无形之中语言文字的美已走进学生的心里。
2.深入浅出的形式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排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有些篇目图文并茂,文字与图画紧密契合,这些充满儿童情趣的图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蕴含直观的审美情趣,有着强大的感染力,给学生美的震撼。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渔歌子》一课为例。课文的插图由三大主体部分构成,最上面是西塞山前白鹭翩翩飞翔的画面,下面描绘的是桃花、流水、垂钓人风雨不知归……在图画的中间就是这首词的文字部分。文字、插图设计合理,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字画相融,一幅生机盎然的垂钓图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文字、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
3.形式多样的内容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文章丰富多彩,有描绘自然风光的,江河湖海、森林田野、雪山草地……一次学习就是美丽的邂逅;有描绘人文景观的,风景区、博物馆、古人题词……一次学习就是成长的收获;有描绘人物事迹的,孔子、苏格拉底、雷锋、张思德……古今中外,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成长的洗礼,这些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社会、人性至纯至善的美,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二、循序传授审视美的有效形式——欣赏美
教师的语言可以传递美、影响美乃至转变美。学生每天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尽量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离不开教师语言艺术的提升。语文教师的表达要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在语调上做到节奏明快、顿挫有节、富有变化。特别是语言文字表达时,不能出现生活中的口头禅、病句。具备了这些基本因素,我们必须在实际的教学中坚持不懈,从学生的语言程度、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本着尊重文本语言文字的原则,精心备课,把好语言文字关,在日常教学中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只有这样,学生对美的欣赏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科学利用语文课堂主渠道——创造美
语文课堂教学是美感教育的主战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能够掀起教学高潮,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悟。这里的教学高潮通常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综合把控课堂各个因素,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身心愉悦。
1.激发兴趣,美由心生。首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引导非常重要。试想,一个再美的事物,如果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课堂气氛一定是呆板凝滞,所以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2.创设情境,和顺其美。美感教育,情感的输送是关键。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只有做到了闻其声见其形,美的体验才能如约而至,情感的共鸣也才能如影随形。以情动人,以美化情,情境共生,真、善、美才会激情共舞。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京剧趣谈》一课时,授课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一场视觉盛宴的洗礼,一个个充满中国元素的京剧作品,题材广泛,表现手法惟妙惟肖,这些作品第一时间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进而通过“舞臺布置”“人物造型”“表演道具”“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说一说,议一议自己了解的京剧作品,谈一谈剧里剧外的故事,有条件的还可以欣赏部分京剧名段,并谈谈欣赏的收获。这样一来,美就不单单局限于单一的体验中,而是过渡到了创造。
3.利用媒介,精美绝伦。创造美是美感教育最高的境界,教学中我们有众多辅导手段。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感悟美,进而创造美。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课时,文中的“看瓜刺猹”由于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看瓜刺猹”的动画视频,视频中人物动作活泼,音乐渲染精准,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闰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少年闰土进行最直观的了解。在教学中还可以反复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捕捉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丰富想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少年……这些表象的文字内化为一种脑海中的美,也为最终创造美奠定基础。在课文传递的情感信息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与审美感受,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表演再现美。众所周知,小学生天性好动,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编排课本剧,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月光曲》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通过表演让美得到迁移,反过来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在游戏中表演,在表演中不断丰满人物的形象,一些个性化的理解不禁流露其中,美的创造无处不在。
(本文系福建省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偏远贫困山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有效途径的探索》研究成果,编号Fjjgzx18-57。)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层次看,他们对于美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表面化,他们对美与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层次看,对于美育的渗透似乎更为方便、直接,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相对其他学科有着更广更大的空间性和灵活性。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子——体验美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进行美感教育最鲜活的例子。
1.活灵活现的语言美。纵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入选的篇目大都堪称经典。有的语言精妙、描写细腻传神,重在指导学生感受经典;有的用词讲究、句子规范不失灵动,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多样,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美。语言的艺术美通过一篇篇文章展示出来。如何挖掘美?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内涵及运用这两方面着手。首先,我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字,流淌着历史积淀,彰显着民族智慧。这些丰富的语言内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领会的,教师的有效引导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精选某一个章节或片段,从文字表面到情感的熏陶,再到心灵的感化,循序渐进,层层揭开语言文字美丽的面纱。如,教学老舍先生的作品《草原》,我们可以择取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深入的学习。这个自然段描写的是草原的美丽景色,用词用句隽永优美,修辞方法精彩纷呈。如对“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引导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草原一碧千里的景象,然后追问:“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学生尝试描述后出示草原美丽景色的课件,让学生的想象与现实发生碰撞,深化对草原的感知,进而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草原的美,无形之中语言文字的美已走进学生的心里。
2.深入浅出的形式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排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有些篇目图文并茂,文字与图画紧密契合,这些充满儿童情趣的图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蕴含直观的审美情趣,有着强大的感染力,给学生美的震撼。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渔歌子》一课为例。课文的插图由三大主体部分构成,最上面是西塞山前白鹭翩翩飞翔的画面,下面描绘的是桃花、流水、垂钓人风雨不知归……在图画的中间就是这首词的文字部分。文字、插图设计合理,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字画相融,一幅生机盎然的垂钓图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文字、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
3.形式多样的内容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文章丰富多彩,有描绘自然风光的,江河湖海、森林田野、雪山草地……一次学习就是美丽的邂逅;有描绘人文景观的,风景区、博物馆、古人题词……一次学习就是成长的收获;有描绘人物事迹的,孔子、苏格拉底、雷锋、张思德……古今中外,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成长的洗礼,这些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社会、人性至纯至善的美,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二、循序传授审视美的有效形式——欣赏美
教师的语言可以传递美、影响美乃至转变美。学生每天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尽量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离不开教师语言艺术的提升。语文教师的表达要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在语调上做到节奏明快、顿挫有节、富有变化。特别是语言文字表达时,不能出现生活中的口头禅、病句。具备了这些基本因素,我们必须在实际的教学中坚持不懈,从学生的语言程度、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本着尊重文本语言文字的原则,精心备课,把好语言文字关,在日常教学中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只有这样,学生对美的欣赏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科学利用语文课堂主渠道——创造美
语文课堂教学是美感教育的主战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能够掀起教学高潮,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悟。这里的教学高潮通常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综合把控课堂各个因素,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身心愉悦。
1.激发兴趣,美由心生。首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引导非常重要。试想,一个再美的事物,如果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课堂气氛一定是呆板凝滞,所以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2.创设情境,和顺其美。美感教育,情感的输送是关键。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只有做到了闻其声见其形,美的体验才能如约而至,情感的共鸣也才能如影随形。以情动人,以美化情,情境共生,真、善、美才会激情共舞。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京剧趣谈》一课时,授课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一场视觉盛宴的洗礼,一个个充满中国元素的京剧作品,题材广泛,表现手法惟妙惟肖,这些作品第一时间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进而通过“舞臺布置”“人物造型”“表演道具”“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说一说,议一议自己了解的京剧作品,谈一谈剧里剧外的故事,有条件的还可以欣赏部分京剧名段,并谈谈欣赏的收获。这样一来,美就不单单局限于单一的体验中,而是过渡到了创造。
3.利用媒介,精美绝伦。创造美是美感教育最高的境界,教学中我们有众多辅导手段。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感悟美,进而创造美。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课时,文中的“看瓜刺猹”由于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看瓜刺猹”的动画视频,视频中人物动作活泼,音乐渲染精准,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闰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少年闰土进行最直观的了解。在教学中还可以反复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捕捉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丰富想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少年……这些表象的文字内化为一种脑海中的美,也为最终创造美奠定基础。在课文传递的情感信息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与审美感受,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表演再现美。众所周知,小学生天性好动,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编排课本剧,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月光曲》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通过表演让美得到迁移,反过来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在游戏中表演,在表演中不断丰满人物的形象,一些个性化的理解不禁流露其中,美的创造无处不在。
(本文系福建省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偏远贫困山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有效途径的探索》研究成果,编号Fjjgzx18-57。)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