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由于学校自身的特点,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课外学习资源,以致这大好而又无限的教育资源与孩子们擦身而过。对于学校来说,只有每天的课外作业时间,学校是完全置身于家庭和社会之中的。可是据调查,我们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90%的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抄生字、词、词义、课文或者做做讲义之类的练习。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对这呆板而机械的课外作业不感兴趣,每次总是草草地应付了事,以致课外作业的效果总不是很理想。
根据以上特点,我尝试了把语文课外作业开辟成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适当地让学生练习课外知识之外,还注重
实践活动,使对学生的教育完全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尝试的做法如下:
一、结合传统节目,弘扬民族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尤其是各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的节日都凝聚着东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有义务继承并发扬这些优良的民族文化。所以我结合这些传统节日,设计课外作业,以此弘扬民族文化。
如:临近元宵节,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元宵节的来历和庆祝习惯,而是布置学生在课外自己找伙伴去寻找有关元宵节的资料。可以是听老人介绍的、可以是电视中看到的、可以是报纸中宣传的、可以是课外书中介绍的,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上网查寻则更好。这就是我一个星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仔细观察学生的完成过程,发现他们对这项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参加一切活动的动力。有学生三天两头缠着爷爷奶奶等长辈,让长辈给自己讲有关元宵节的传说;有学生则东寻西找地翻看报纸;有学生分秒必争地上图书馆、网络……在学生中掀起了一阵寻找元宵节资料的热潮。
当我让学生汇报完成情况时,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元宵节的传奇来历,有的学生则向大家介绍在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常会以哪种方式来欢度元宵节,还有学生则拿出有关元宵节的剪报给大伙看,学生的表现真让我刮目相看。
再如:临近“学雷锋日”,我则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课外寻找有关雷锋的英雄事迹,并以故事的形式在班中进行展示。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为学生设置这样的课外作业,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兴趣。
另外,每当“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我都会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让听说读写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总之,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觅食”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
二、巩固课本知识,提高思想素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据此,我又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第一,我把让学生回家多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纳入课外作业的范围。要知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常常是集三、四代宠爱于一身,久而久之,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眼里只有自己,目空一切,刁蛮无理。所以,我要求学生回家去实践:“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要帮你们捶捶背。”“爷爷奶奶,我能帮你们什么忙吗?”“爸爸妈妈,我帮你们洗洗脚。”……当然,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并鼓励和督促学生完成。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是长辈,在生活中应多关心长辈,孝敬长辈。
第二,我把劳动也纳入课外作业的范围。比如当我教了《锄禾》这首古诗后,则要求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上山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描绘的情景和意义。从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以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人类得靠劳动创造生活、创造未来。同时让学生通过劳动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第三,我把感受大自然的美纳入课外作业的范围。比如每当大地春回、春暖花开之时,各册的教材都有相应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我教了这些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让学生在微风、细雨、青草、绿叶、鲜花、柔柳中享受春天的生趣、春天的美丽,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利用课外资源,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可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通过教材所识的字是有限的。1—2年级通过教材认识的常用汉字约1600—1800个。就这个识字量,对于低年级来说,要进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尚有欠缺,而这些孩子除了在校期间外,平时一直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汉字,如果我们提醒孩子留心一下这些汉字,那对孩子来说收获将是无限的。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孩子去留意身边的图书、报纸、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布告栏,以及各种标牌广告等,然后让学生实践:“今天,我又认识了哪几个字?”“今天,我又会讲了哪一句话?”“今天,我又认识了哪几个词?”第二天,我就组织他们汇报自己完成的课外作业,及时肯定他们的能力和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一来,这无限的课外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积极的、全面的利用。
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知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如,我把全班学生按村分成几个大组,然后要求他们通过一定的办法和途径为村委会或文化站等的组织作一次宣传活动。如可以帮他们出黑板报、写通知、宣传,等等,并恳求所服务的组织对他们的活动结果作出公正的评判,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活动成功与否。要知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有义务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这样的课外作业既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巩固了课堂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当学生学了写信之后,我则要求学生替家人写一封信。另外,我还让学生去找一句自己觉得有趣的广告词、记忆最深的格言,通过这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掌握新的信息,进一步完善他原有的知识结构。我深信这是一种让学生兴致勃勃,头脑充分震荡的学习方式。
总之,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使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大大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以上特点,我尝试了把语文课外作业开辟成学生的第二课堂,除了适当地让学生练习课外知识之外,还注重
实践活动,使对学生的教育完全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尝试的做法如下:
一、结合传统节目,弘扬民族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尤其是各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的节日都凝聚着东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有义务继承并发扬这些优良的民族文化。所以我结合这些传统节日,设计课外作业,以此弘扬民族文化。
如:临近元宵节,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元宵节的来历和庆祝习惯,而是布置学生在课外自己找伙伴去寻找有关元宵节的资料。可以是听老人介绍的、可以是电视中看到的、可以是报纸中宣传的、可以是课外书中介绍的,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上网查寻则更好。这就是我一个星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仔细观察学生的完成过程,发现他们对这项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参加一切活动的动力。有学生三天两头缠着爷爷奶奶等长辈,让长辈给自己讲有关元宵节的传说;有学生则东寻西找地翻看报纸;有学生分秒必争地上图书馆、网络……在学生中掀起了一阵寻找元宵节资料的热潮。
当我让学生汇报完成情况时,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元宵节的传奇来历,有的学生则向大家介绍在元宵节来临之际,人们常会以哪种方式来欢度元宵节,还有学生则拿出有关元宵节的剪报给大伙看,学生的表现真让我刮目相看。
再如:临近“学雷锋日”,我则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课外寻找有关雷锋的英雄事迹,并以故事的形式在班中进行展示。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为学生设置这样的课外作业,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探究兴趣。
另外,每当“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我都会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让听说读写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总之,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觅食”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
二、巩固课本知识,提高思想素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据此,我又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第一,我把让学生回家多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纳入课外作业的范围。要知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常常是集三、四代宠爱于一身,久而久之,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眼里只有自己,目空一切,刁蛮无理。所以,我要求学生回家去实践:“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要帮你们捶捶背。”“爷爷奶奶,我能帮你们什么忙吗?”“爸爸妈妈,我帮你们洗洗脚。”……当然,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并鼓励和督促学生完成。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是长辈,在生活中应多关心长辈,孝敬长辈。
第二,我把劳动也纳入课外作业的范围。比如当我教了《锄禾》这首古诗后,则要求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上山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描绘的情景和意义。从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以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人类得靠劳动创造生活、创造未来。同时让学生通过劳动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第三,我把感受大自然的美纳入课外作业的范围。比如每当大地春回、春暖花开之时,各册的教材都有相应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我教了这些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让学生在微风、细雨、青草、绿叶、鲜花、柔柳中享受春天的生趣、春天的美丽,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利用课外资源,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可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通过教材所识的字是有限的。1—2年级通过教材认识的常用汉字约1600—1800个。就这个识字量,对于低年级来说,要进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尚有欠缺,而这些孩子除了在校期间外,平时一直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汉字,如果我们提醒孩子留心一下这些汉字,那对孩子来说收获将是无限的。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孩子去留意身边的图书、报纸、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布告栏,以及各种标牌广告等,然后让学生实践:“今天,我又认识了哪几个字?”“今天,我又会讲了哪一句话?”“今天,我又认识了哪几个词?”第二天,我就组织他们汇报自己完成的课外作业,及时肯定他们的能力和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一来,这无限的课外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积极的、全面的利用。
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知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如,我把全班学生按村分成几个大组,然后要求他们通过一定的办法和途径为村委会或文化站等的组织作一次宣传活动。如可以帮他们出黑板报、写通知、宣传,等等,并恳求所服务的组织对他们的活动结果作出公正的评判,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活动成功与否。要知学生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有义务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这样的课外作业既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巩固了课堂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当学生学了写信之后,我则要求学生替家人写一封信。另外,我还让学生去找一句自己觉得有趣的广告词、记忆最深的格言,通过这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掌握新的信息,进一步完善他原有的知识结构。我深信这是一种让学生兴致勃勃,头脑充分震荡的学习方式。
总之,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使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大大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