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梅:“天使”般的守护者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sle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1000名儿童仅0.53名儿科医生;每名儿科医生日均门诊17人次;儿科门诊缺人,急诊贴出“仅收治危重患儿”的信息,医学院儿科专业报考人数逐年减少,不少地区医院已取缔儿科科室……近来,全国多地出现儿科医生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山西太原,有这样一位儿科主任医师,在儿科一呆就是29年,从省城到基层山区,带领一大批医生驻地支援地方卫生院,坚持每周两日门诊,带领团队开展了山西省首次小儿肾穿刺技术,并熟练运用在治疗中,填补了省市空白,她就是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郑艳梅。
  医者仁心 执着坚守三十载
  10月21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一楼儿科门诊,每周三、五是郑艳梅门诊的日子,一大早门口就排满了队,适逢秋季气候突变,不少儿童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感冒咳嗽。来自万柏林区的林秀贤和母亲带着三岁的儿子一大早就排上了队,林秀贤说:“郑大夫的门诊要排很久,但很值得,我家孩子从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一直都是郑大夫给调理,考虑到孩子小,一直也都是推荐温和的中成药,价格都不贵,效果还特别好,我们都信得过郑大夫。”
  门诊里,郑艳梅戴着口罩正在给一个孩子检查咽喉,一上午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一个接一个病人连贯而入,一直到中午12点,郑艳梅才抬头跟记者说了第一句话;“今天下午2点我有个基层培训讲课,所以号没放太多,我们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哎,你得再等我会儿,我把这几个病人看完。”说话间,进来几个郑艳梅以前的病人家属,就孩子用药和康复的问题又聊了起来……
  摘下口罩的郑艳梅一脸疲惫,一头原本整齐的短发也因一上午的忙碌软塌塌地贴着头皮,原本干净整洁的白大褂上也沾满了小孩的口水、眼泪等各种污渍。当记者问她累不累的时候,郑艳梅说:“真的是习惯了,这29年里除了生孩子和休息,每一天似乎都是一样的,儿科这一行医生太缺了,我们班当年50个人,如今还从事儿科行业的不足三分之一,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想想这些可怜的孩子,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积极学习 常年奔波第一线
  1987年郑艳梅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临床儿科学硕士学位,担任山西医科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的儿科学理论及临床教学工作。说起学医的初衷,郑艳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个时候我学习比较拼,应该就是现在大家说的’学霸’,考上医学院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依然把校园里的“学霸”精神带进了医院。1999年获得医院公派学习的机会,赴南京军区总医院儿科学习,很快掌握了小儿肾穿刺活检技术,并率先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开展了小儿肾穿刺技术,填补了省、市内这一专业的空白。
  郑艳梅在2007年参加山西省卫生厅第八届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训班的学习,并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被派遣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肾科进修小儿肾脏病的诊治,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回来后开展了小儿肾病专病门诊,原来需要去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行治疗的病例在太原就有了专业医生。每一次有公派学习的机会,郑艳梅总想着别的什么好的技术、设备医院里没有,一次次地学习,逐渐规范了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心肺复苏等危重症的救治技术及流程,提高了对小儿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能力,多次成功抢救危重症患者,获得家长及同事们的信任。她带领全科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儿科不断发展壮大,科室连续多年获得“先进科室”称号并被市妇联评为“巾帼文明岗”。
  在全国“三聚氰胺致婴幼儿肾结石”事件发生以后,郑艳梅被任命为太原市卫生局专家组组长,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认真解释病情,消除家长的顾虑。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又担任太原市卫生系统专家组成员及院专家组组长,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在疫情紧张时期,为“甲流”患儿会诊,近距离接触疑似患者,那一阵子,她几乎没有回过家……
  医患关系 全面沟
  通过近30年的坚持,如今郑艳梅已是中国医院协会儿童医院管理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山西省妇幼保健协会围产专业常务理事,山西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委员,太原市医师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太原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副主任委员,太原市医学会司法鉴定专家组成员……身兼数职,完全可以脱离门诊只做行政,但是她说:“医生就应该看病治疗,行政工作也不能落下,两手都要抓,都要抓好。”
  说起儿科行业的现状,郑艳梅说:“80年代儿科还很好做,因为大家普遍对医生的信任度很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很多家长都在网上、书上多多少少学习到了部分医疗知识,逐渐对医生展开了各种疑问和怀疑,但是市面上的医疗知识真的是准确的吗?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这些都需要我们来解释,无疑增加了工作量。而且90年代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更加紧张,像日常的打针、输液,避免不了孩子哭闹,但家长却觉得这些都是医生的责任,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面对医患问题,郑艳梅有自己的一套方案,那就是沟通。“不管多忙、多累,家长们提出的意见多苛刻,我都坚持医生的角度,对家长进行全面的解释和沟通,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如今,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量逐年增高,年接诊患儿近9万人次;为满足患儿诊治,病房床位不断增加,现开放床位达140张,床位使用率逐年提高。同时不断改善环境,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他文献
我们当前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信息化助力农村教育加速发展,积极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农村教育体系,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经验,笔者认为,推进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重点应做好设备支撑、资源支撑和理论支撑三方面工作。  一、设备支撑。就是配备必要的电脑、电子白板等硬件设施,并
期刊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互联网+交通”处于排头兵位置。然而,目前交通领域的“互联网+”建设面临着一个问题,即把“局域网+”当作“互联网+”,各自为战,没有数据之间的互相打通融合,形成了局域网孤岛。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比作一个人,停留在“局域网+”就相当于缺乏神经中枢,没有一个能进行集合信息、作出决策的“城市交通大脑”。  如何打破“局域网+”困局,打造“城市交通大脑”?笔者认为,关键是实现“人
期刊
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
期刊
朱光亚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领导者。他的身上有着科学家的严谨、执着,但却没有领导者的架子。他更像是古代所说的儒将,有胆量,有谋略,同时,更有品德。  如果问朱光亚的学生和下属,在朱光亚身边工作有什么感受,大概所有人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幸运。朱光亚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都是前辈与晚辈、良师与益友的关系。他也总是能够和同事培养出真挚的友情。据朱光亚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对下属非常信任、体谅和宽容
期刊
神奇的纤维  其实,不仅仅是清洁用品,人们的衣物也在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年前,青岛大学就自主研发了海藻纤维的衣物。这种由海藻提取的纤维编织的衣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而且还具有止血抗菌、抗电磁辐射、可降解、纯天然等优点。参与开发的研究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藻纤维里存在大量的金属离子,因此具有良好的阻燃性。  而在“清洁界”随处可见的竹纤维,则是提取了竹子的纤维制成,不仅制作材料绿色环
期刊
陀螺是华夏大地很普及的玩具,又写作陀罗,河南称之为“的喽”,闽南语称作“干乐”,北方叫作“冰尜”或“打老牛”,北京称之为“打猴儿”“抽贱骨头”。寒风袭来,大地上冻,土质变硬,正是抽陀螺的大好时光。  自己动手做个陀螺并不太费事。找块硬木,枣木、樟木、梨木之类的最好,用木工刀削成一个面平底尖的圆锥体,经过浸油、抛光、打蜡等数道工序,讲究点的在圆锥体尖端嵌上一颗钢珠,陀螺本体就做好了。  陀螺的起源很
期刊
1 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从20世纪50年代末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工作,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朱光亚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曾回顾说。  1959年7月1日,宋任穷等人把35岁的朱光亚请去,邀请他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当时朱光亚内心十分激动。1946年8月,22岁的他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
期刊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古以来,牡丹花就被国人拥戴为花中之王。所以,国人对牡丹的印象主要停留在观赏层面。其实,在牡丹千姿百态的大家族中存在着一种油用牡丹品种,它是我国的原生物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常见的油用牡丹品种是凤丹白,根可入药、籽可榨油、花可制茶,可谓“浑身是宝”。近日,《科学导报》记者在潞安集团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见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油用牡丹”。  小花朵 大收益  说起对油用牡
期刊
9月20日,山西省政协举行对口协商会议,围绕“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议政建言。省政协主席薛延忠主持并讲话,副省长张复明,省政协副主席李悦娥、张友君,秘书长阎根生出席,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相关工作部门、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省政协委员杨临生、闫义勇、焦斌龙、王文逾、张放陶、郝晓琴聚焦会议主题、联系调研情况和工作实际,就进一步抓好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的贯彻
期刊
“基因疗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医疗手段,可以攻克人类重大疾病,特别是遗传缺陷造成的众多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说,“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罹患遗传疾病的儿童,取得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可以说,基于基因的治疗手段将改变未来世界。”  巴尔的摩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曾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他还是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的先驱。1975年,他与其他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