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文本 品词析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感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他们长期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才能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在语境中品词析句——明“意”外之“义”
  
  汉语言具有概括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将词句联系上下文,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会作者用词的精当、炼句的精妙。
  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色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一句话,我们初从字面上分析是用来描写海棠花的艳丽与茂盛,但这并不是作者本身要表达的意图。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师:这一段中,仅仅是写花的形状吗?
  生:不是,这里不仅写出了花的“形”,而且写出了花的“神”。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阳光下,从“飞泉”中喷射出的仅仅是“花”吗?
  生:从 “飞泉”中喷射出的不仅是“花”,是春天给大地万物带来的蓬勃的生命活力。
  师:同学们,作者在这里用一个“喷” 字把冬天孕育已久的“精神和力量”描摹得惟妙惟肖……
  在上例中,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把词句置身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学生不仅准确把握了文字的“意”,还正确感悟了文字的“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二、在语韵中品词析句——听“弦外之音”
  
  汉语中的词句具有意象灵动、意境深远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体味、揣摩,从而触摸语言文字的质感,倾听文学背后的声音,领悟弦外之音,在文本对话中体会文本的语韵。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对海的描写,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很有特点的,你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
  生:这一段的描写是很有序的,作者先描写了海水,然后描写了海面,最后描写了海风。
  生:作者在这一段中的遣词造句很有讲究,作者写出了五月海水的温润、六月海风的温馨,温润与温馨写得非常精准、优美。
  师:是呀,你的发现真深刻!请同学再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 “温润”和“温馨”能不能调换一下?
  生1:我认为可以,温润的海风、温馨的海水也很美。
  生2:不可以,“温润”与“温馨”虽然是近义词,但 “温馨”往往用来形容家庭生活的和谐。
  生3:不可以,“温润”描写的是一种触觉,而“温馨”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这两个词是不能够调换的。
  生4:“温润”是柔和中带有温度, “温馨”则是温润中含有一点温香,“温馨”比“温润”的程度要深,所以不能调换。
  师:是呀,五月的海水是温和滋润的,所以是温润,初夏的海风蛮可爱,所以是温馨,我们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进一步感受温润的海水和温馨的海风。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温馨”与“温润”和这两个词进行揣摩、探微,达到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审美效果。只有经历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学生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对词句进行锤炼。
  
  三、在语义中品词析句——悟“字”外之情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生活阅历浅,他们对一些蕴含深义的文字往往是难以理解的。其实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训练点,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文本,课堂上要多创设一些活动,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悟“字” 外之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
  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林则徐销烟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也都非常激动,如果在销烟场上也有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1:林大人,在祖国最危急的时候,您能挺身而出,您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生2:林大人,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您抵御外侮,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生3:林大人,您的壮举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是不可欺的,在您的感召下相信我们中国人都会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师:是呀,虎门销烟虽然结束了,但这一时刻永远会在我们中国人心中铭记,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走进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学生齐读课文)
  师:林则徐虎门销烟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是不可欺的,给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沉重的打击,让我们将这一段话轻轻地告诉自己、告诉身边的朋友。
  (学生轻轻地读:虎门销烟这一伟大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
  师:让我们把这一段话也大声地告诉全世界。
  (学生大声地读:虎门销烟这一伟大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展示“虎门销烟”的情境,让学生与林大人对话,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文本对话中,将虎门销烟的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更使“抵御外侮,拒绝毒品”的内涵通过品读感悟根植于小学生的心灵中。
  总之,走入文本、品词析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文本的语境、语韵、语义中细细品味语言,让学生明“意”外之“义”、听“弦外之音”、悟“字”外之情。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摘要:怎样让一堂语文上得生动,怎样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提升,怎样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有效教学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追根溯源,只有研究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因素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看,也不能片面突出某一主体。本文从影响教
[摘 要]  培养数学选择能力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要对儿童数学选择能力的培养要从实践层面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数学选择能力培养的路径,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给予儿童数学思维生长的智慧选择与现实关怀。  [关键词]  数学选择;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获得适合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基本的活
[摘 要]“1 1”整书模式,通过链接相关文本,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延展。通过聚焦“这一篇”的个性,探究“这一本”的共性,关注“这一类”的系统性,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1”整书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
[摘 要]  “怎样上好总复习课?”一直是很多毕业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很多课堂实践中,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只有知识点的练习巩固,没有了复习课的梳理。复习课要紧紧围绕“自主梳理”,通过唤醒记忆、自主构建、自主梳理,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复习教学;梳理;联系;知识网络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2~73页例1及例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数、自
[摘 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留心观察、读写结合、勤于练笔、修改讲评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爱动笔、乐于表达、敢讲真话的写作习惯。只要教师能踏实训练,坚持长久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关键词]    写作习惯;能力提升;写作兴趣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摘 要]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动态蓝图,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很多,但多数是采用外部分析的视角,而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即“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存在距离感。化学课堂教学板块理论源于用系统论,采用了内部、综合的视角,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为化学教学设计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  板块理论;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沪教版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1.板块
摘 要:中職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没有建立,对点、线、面的投影这个知识点难以掌握。本文就如何创新机械制图教学方法进行阐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先讲长方体的三面投影,再讲直线的三面投影,并带领学生自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面的投影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一般位置直线 平行线 垂直线  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
[摘 要]  数学创新思维的发展能提高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知识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具备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肥沃土
[摘 要]  以《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为例,通过问题活动单的设计方式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信息并引发思辨,提出阅读其实是个角力,信息提取是甄选与剔除的较量,思辨是培植抗衡思维阻塞力量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  文本阅读;信息;问题设计  一、问题提出  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真理(知识)的意义。然而当前,“问题导学”新授化学课存在一种明显游离于真理发现的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的探讨逐渐走向深水区,但“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善。在语文教学转型的当下,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意识意义重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可尝试从语文积累、习惯养成、环境熏陶、咬文嚼字、联想与想象、言语表达等方面着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虚实相生;语文意识;教学意义;培养策略  语文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他沉睡在每个人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