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怕老师批评和没有掌握一定的质疑方法。因此,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打消学生的顾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其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质疑该如何着手,知道怎样的质疑才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方法;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145-0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中的提问变成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求课堂纪律好,不求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求传授知识,不求探究理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顾虑心理、依赖心理等。心理障碍的存在,导致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在质疑问难的初期,我们不难看到,课上,当老师请学生质疑时,个别优等生为了打破冷场的局面,而故意提一些他已经理解的问题;一部分天真可爱的学生,也经常会为了让老师表扬他发言积极而提出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就在于学生不知道质疑问难的目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如在请学生质疑问难前,告诉他们要把头脑中的小问号提出来,使学生知道只有真的问号才能帮助他们进步,从而把质疑问难的目的暗示给学生。一般来说,开始时每一篇课文都要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他们提出二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质疑环节安排在新课前或是学习新课之后,要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有关课题的质疑宜在课之初,从而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使学有方向;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的质疑,宜在课中间,边学边问,学问结合,使兴趣倍增,收获更大;对情节发展,篇章结构安排等方面的质疑,宜在课文尾,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提出的问题就会更深入,理解得也会更透彻。根据大纲和分年级的要求,低、中、高年级的学习重点各不相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而言,三个年段也各有重点。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教师问,学生答,几乎成为一种定式,这种繁琐的问答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疑对学生来说,即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有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大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发现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象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指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讨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提问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而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学生阅读时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但更多的学生是“疑而不问”,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肤浅的问题,也应热情保护,要经常提倡鼓励,甚至鼓励一些好问的学生,在班级中创造问的良好氛围,是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时,我们常发现,学生爱问,却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与教学目标之外的无价值的问题。既冲谈了课堂教学气氛,疑问也分散了注意力。可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学生发问方法并进行系列训练,也应该成为质疑问难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必须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和有的放矢地处理。不能一股脑儿的把答案全盘告诉学生,而应授之于渔。以培养学生通过思考,自求答案的良好读书习惯。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要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提分成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只有这样,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和谐统一,也只有这样,在语文课改的今天,学生才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不少,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也很多,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方法;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8-0145-0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中的提问变成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求课堂纪律好,不求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求传授知识,不求探究理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顾虑心理、依赖心理等。心理障碍的存在,导致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在质疑问难的初期,我们不难看到,课上,当老师请学生质疑时,个别优等生为了打破冷场的局面,而故意提一些他已经理解的问题;一部分天真可爱的学生,也经常会为了让老师表扬他发言积极而提出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就在于学生不知道质疑问难的目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来引导。如在请学生质疑问难前,告诉他们要把头脑中的小问号提出来,使学生知道只有真的问号才能帮助他们进步,从而把质疑问难的目的暗示给学生。一般来说,开始时每一篇课文都要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他们提出二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质疑环节安排在新课前或是学习新课之后,要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有关课题的质疑宜在课之初,从而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使学有方向;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的质疑,宜在课中间,边学边问,学问结合,使兴趣倍增,收获更大;对情节发展,篇章结构安排等方面的质疑,宜在课文尾,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提出的问题就会更深入,理解得也会更透彻。根据大纲和分年级的要求,低、中、高年级的学习重点各不相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而言,三个年段也各有重点。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教师问,学生答,几乎成为一种定式,这种繁琐的问答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疑对学生来说,即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有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大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发现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象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指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讨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提问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而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反馈教学信息,落实学生阅读时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但更多的学生是“疑而不问”,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肤浅的问题,也应热情保护,要经常提倡鼓励,甚至鼓励一些好问的学生,在班级中创造问的良好氛围,是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解放,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时,我们常发现,学生爱问,却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与教学目标之外的无价值的问题。既冲谈了课堂教学气氛,疑问也分散了注意力。可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学生发问方法并进行系列训练,也应该成为质疑问难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必须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和有的放矢地处理。不能一股脑儿的把答案全盘告诉学生,而应授之于渔。以培养学生通过思考,自求答案的良好读书习惯。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要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提分成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只有这样,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和谐统一,也只有这样,在语文课改的今天,学生才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不少,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也很多,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