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广大高校对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迈出了改革的步伐。本文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指出在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涉海高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海洋人才。
关键词:涉海高校;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
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以MOOC(慕课)为代表的国内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广大高校对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的问题
(一)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
学生普遍对中英海洋风俗、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欠缺,对有关中英海洋文化的习语、谚语、俚语、文学作品等了解不多,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等仍知之甚少。
(二)教师的观念守旧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了黑板+粉笔+教材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使用也只停留在使用PPT的层面上。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用新颖的教学手段等都需要教师们颠覆原有的教学思维、学习新的技术、接纳新的教学理念,简而言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的教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心里会比较排斥这些新技术和新的授课方式。
(三)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线开放课程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刚开始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变得没有耐心,缺乏自律、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改革缺乏技术支持
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积极使用基于微信、QQ、微博等授课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但是,教师们各显神通的这些方法只是个人行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先进技术软件的支持,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二、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教师学习先进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时代下,很多高校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校应该经常给教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对新技术不惧怕、不畏难、不迷茫。在过去的一年里,本校举办了多期名师讲坛,如第四期---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应邀作了题为“MOOC、微课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大数据背景下的质量测评”的精彩讲座、第五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清华大学于歆杰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精彩讲座。通过参加此类教学交流活动,教师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深刻认识,因而也能不断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二)规范学生“互联网+学习”活动,保证学习质量
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该怎样培养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兴趣?该怎样调动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该如何给学生制定私人个性化的学习?答案是:立规矩!学校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明确课程要求,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为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广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本校制定了《在线学习使用手册》,开设了一些在线学习课程。学生在参加这些课程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说明如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标准等进行操作。
(三)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搭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为了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学校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加强了与别的校企交流合作。如建立了学校官方微信平台、购入超星集团相关软件、加强精品课的建设、举行教育信息化大赛、组织开展微课项目立项、召开资源共享平台数据采集培训、指导师生在线课程的开课和学习、指导学生跨校修读学分、加强与国外涉海高校的合作等等。总之,在构建 “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的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用课”和“建课”,就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全校教师搭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推动“互联网+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
(四)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
一方面,抓好课堂主渠道,提高课堂质量。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利用多元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另一方面,丰富课后活动,营造海洋文化校园。例如,本校成立了“蓝色讲坛”,定期邀请海洋方面的专家到校给师生做讲座,增强了学生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每年举办海洋文化节、海洋嘉年华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致力于关注海洋文化,传承蓝色文明;组织师生参加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展览,让学生了解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2016年6月8日,我校首届海洋文化月—“我身边的海洋”科普工程启动仪式暨“红·绿·蓝”教育基金成立;2016年大连市高校船海文化节中,我校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選送的代表队包揽了名船名舰外观模型仿真制作、船模竞速类竞赛、船海文化知识竞赛的三项冠军;2016年7月21日,我校举办了“我身边的海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将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微博等新媒体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在进行海洋意识调查的同时弘扬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呼吁海洋环保,为客观评价国民海洋意识、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提供参照和依据。
总之,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涉海高校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办学单位,应该紧跟互联网+教育的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强涉海高校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提高涉海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涉海领域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
[3]张艺玲,如何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4]张艺玲,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基金项目: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wx-09)。
关键词:涉海高校;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
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以MOOC(慕课)为代表的国内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广大高校对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的问题
(一)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
学生普遍对中英海洋风俗、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欠缺,对有关中英海洋文化的习语、谚语、俚语、文学作品等了解不多,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等仍知之甚少。
(二)教师的观念守旧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了黑板+粉笔+教材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使用也只停留在使用PPT的层面上。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用新颖的教学手段等都需要教师们颠覆原有的教学思维、学习新的技术、接纳新的教学理念,简而言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的教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心里会比较排斥这些新技术和新的授课方式。
(三)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线开放课程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刚开始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变得没有耐心,缺乏自律、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改革缺乏技术支持
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积极使用基于微信、QQ、微博等授课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但是,教师们各显神通的这些方法只是个人行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先进技术软件的支持,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二、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教师学习先进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时代下,很多高校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校应该经常给教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对新技术不惧怕、不畏难、不迷茫。在过去的一年里,本校举办了多期名师讲坛,如第四期---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应邀作了题为“MOOC、微课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大数据背景下的质量测评”的精彩讲座、第五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清华大学于歆杰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精彩讲座。通过参加此类教学交流活动,教师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深刻认识,因而也能不断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二)规范学生“互联网+学习”活动,保证学习质量
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该怎样培养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兴趣?该怎样调动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该如何给学生制定私人个性化的学习?答案是:立规矩!学校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明确课程要求,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为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广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本校制定了《在线学习使用手册》,开设了一些在线学习课程。学生在参加这些课程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说明如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标准等进行操作。
(三)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搭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为了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学校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加强了与别的校企交流合作。如建立了学校官方微信平台、购入超星集团相关软件、加强精品课的建设、举行教育信息化大赛、组织开展微课项目立项、召开资源共享平台数据采集培训、指导师生在线课程的开课和学习、指导学生跨校修读学分、加强与国外涉海高校的合作等等。总之,在构建 “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的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用课”和“建课”,就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全校教师搭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推动“互联网+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
(四)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
一方面,抓好课堂主渠道,提高课堂质量。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利用多元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另一方面,丰富课后活动,营造海洋文化校园。例如,本校成立了“蓝色讲坛”,定期邀请海洋方面的专家到校给师生做讲座,增强了学生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每年举办海洋文化节、海洋嘉年华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致力于关注海洋文化,传承蓝色文明;组织师生参加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展览,让学生了解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2016年6月8日,我校首届海洋文化月—“我身边的海洋”科普工程启动仪式暨“红·绿·蓝”教育基金成立;2016年大连市高校船海文化节中,我校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選送的代表队包揽了名船名舰外观模型仿真制作、船模竞速类竞赛、船海文化知识竞赛的三项冠军;2016年7月21日,我校举办了“我身边的海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将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微博等新媒体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在进行海洋意识调查的同时弘扬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呼吁海洋环保,为客观评价国民海洋意识、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提供参照和依据。
总之,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涉海高校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办学单位,应该紧跟互联网+教育的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强涉海高校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提高涉海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涉海领域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
[3]张艺玲,如何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4]张艺玲,涉海高校学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对策,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基金项目: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wx-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