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基于初次分配的公平视角分析了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存在的城乡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制度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提高城乡收入公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初次分配 城乡收入 产业结构
一、农民参与初次分配不公平分析
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基础性的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的情况而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二是要素在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简单地说就是各经济主体是如何获得这些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参与生产过程而获得相应报酬的问题。其中对农村居民而言的,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
农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土地,农民可以依靠提高这些生产要素参与生产从而参与初次分配,但是农民却不能公平的参与初次分配,主要表现有:一是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二是机会不均等,同工不同酬;三是财产性收入低,我省农村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占比到2011年也只有9.7%,其中还包括转移性收入,因此财产性收入不是现阶段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四是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土地大片荒废,无人耕种,使得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形同虚设。
二、农民参与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劳动报酬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河北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4.4:52.6:33,其中一产比重居全国第15位,高于全国平均比重2.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居全国第七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全国第29位,低于全国比重6.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河北省产业结构一直偏重,层次偏低,这样就会出现国民生产总值比较高而人均财力较低。作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发展缓慢。从农民工从事行业看,外出农民工近七成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近三成的从事第三产业,只有2%的从事第一产业。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农民工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3.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5%,从事第一产业的占21.3%。与全国相比,河北省第一、三产业发展滞后,吸收劳动力能力差,导致我省的劳动力挤进第二产业,造成了该产业内劳动力的供过于求,导致劳动力在劳资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工资水平低。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城乡二元化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差别,造成了农村劳动者教育水平低、医疗条件差、外出就业遭歧视等等。比如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分三类地区有步骤地实施,城市是一类地区,农村属二类和三类地区,暗示城市中的义务教育先行于农村中的义务教育;从统计重点学校的地域分布来看,99%以上的重点学校设在城市;高校招生时,城市考生不仅在整体上录取比例高,同时录取本科及重点高校的比例也高。在学制改革、外语教学、教材建设、计算机教学、学校设备和基本建设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了“城市优先”的政策取向。
(三)农村投资市场的不健全
农民收入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财产性收入。2010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为44.5%,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为45.8%,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占比只有9.6%。2011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为48.1%,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为42.2%,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占比只有9.7%。排除转移性收入,仅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投资市场不健全。对于城市中的高收入阶层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资产持有结构的多元化达到保值甚至增值,增加额外收益;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都是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存入银行,而缺乏投资的意识。即便有些农民有投资意识,但是农村投资市场不健全,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渠道单一。农民不了解债券、股票、基金、保险、不动产投资等金融产品的投资,在我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利息、红利和其他收入构成,在财产性收入中,利息收入的比重是最大的,红利和其他收入则较少,而保险收益、其他投资收入更是少之又少,知识产权收入基本没有,反映出农村投资市场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不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河北省的土地流转缺乏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和具体管理实施细则,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操作程序,流转纠纷多,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一些基层政府以集体名义行政强行推动土地流转或随意终止承包合同,无偿收回土地,严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受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权受限。这就导致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大片农村土地无人耕种,任其荒废。土地使用权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善加利用土地创造财富势必减少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公平参与初次分配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
我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的特征,这就必然导致初次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所以应优化我省的产业结构,出台有利于第一、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开农民就业门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着眼于利用农业多种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质量,积极发展家庭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从而提高第一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其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要不断增强工业化战略、城镇化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促进“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最终实现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第三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二)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城乡二元结构一步步的得到改革。农村的教育、医疗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得农民及其后代的素质都相对低下;农村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是有病不能医,不敢医,所以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必须建立起来。各级政府要划分权责,明确责任,有效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完善和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打牢农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提高农民素质。
(三)完善农村资本市场
要加强农民的投资教育,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宣传有关投资理财方面的相关知识,引导农民不但可以通过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不动产投资等金融产品的投资获得股息、利息、分红,而且可以通过其他的投资来使自己的财产增值,增强其投资意识。再者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立符合农民需要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与生产要素的证券化,规范资本市场运作与资产运营制度,最大限度减小财富风险;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提高金融监管能力,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从而完善农村资本市场,拓宽农民的投资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出台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制,从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程序等几个方面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对本地农村土地流转加以规范使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公示制度,建立健全以仲裁为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制,设立与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中介机构。
参考文献
[1]赵早.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式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J].消费导刊,2009(6).
[2]刘鸿明.从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研究探索,2010(8).
[3]李福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初次分配的理论依据与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0(8).
【关键词】初次分配 城乡收入 产业结构
一、农民参与初次分配不公平分析
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基础性的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的情况而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二是要素在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简单地说就是各经济主体是如何获得这些生产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参与生产过程而获得相应报酬的问题。其中对农村居民而言的,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
农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土地,农民可以依靠提高这些生产要素参与生产从而参与初次分配,但是农民却不能公平的参与初次分配,主要表现有:一是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二是机会不均等,同工不同酬;三是财产性收入低,我省农村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占比到2011年也只有9.7%,其中还包括转移性收入,因此财产性收入不是现阶段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四是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土地大片荒废,无人耕种,使得农民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形同虚设。
二、农民参与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劳动报酬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河北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4.4:52.6:33,其中一产比重居全国第15位,高于全国平均比重2.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居全国第七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全国第29位,低于全国比重6.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河北省产业结构一直偏重,层次偏低,这样就会出现国民生产总值比较高而人均财力较低。作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发展缓慢。从农民工从事行业看,外出农民工近七成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近三成的从事第三产业,只有2%的从事第一产业。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在农民工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3.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5%,从事第一产业的占21.3%。与全国相比,河北省第一、三产业发展滞后,吸收劳动力能力差,导致我省的劳动力挤进第二产业,造成了该产业内劳动力的供过于求,导致劳动力在劳资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工资水平低。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城乡二元化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差别,造成了农村劳动者教育水平低、医疗条件差、外出就业遭歧视等等。比如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分三类地区有步骤地实施,城市是一类地区,农村属二类和三类地区,暗示城市中的义务教育先行于农村中的义务教育;从统计重点学校的地域分布来看,99%以上的重点学校设在城市;高校招生时,城市考生不仅在整体上录取比例高,同时录取本科及重点高校的比例也高。在学制改革、外语教学、教材建设、计算机教学、学校设备和基本建设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了“城市优先”的政策取向。
(三)农村投资市场的不健全
农民收入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财产性收入。2010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为44.5%,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为45.8%,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占比只有9.6%。2011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为48.1%,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为42.2%,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占比只有9.7%。排除转移性收入,仅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投资市场不健全。对于城市中的高收入阶层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资产持有结构的多元化达到保值甚至增值,增加额外收益;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都是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存入银行,而缺乏投资的意识。即便有些农民有投资意识,但是农村投资市场不健全,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渠道单一。农民不了解债券、股票、基金、保险、不动产投资等金融产品的投资,在我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利息、红利和其他收入构成,在财产性收入中,利息收入的比重是最大的,红利和其他收入则较少,而保险收益、其他投资收入更是少之又少,知识产权收入基本没有,反映出农村投资市场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不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河北省的土地流转缺乏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和具体管理实施细则,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缺乏规范的土地流转操作程序,流转纠纷多,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一些基层政府以集体名义行政强行推动土地流转或随意终止承包合同,无偿收回土地,严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受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权受限。这就导致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大片农村土地无人耕种,任其荒废。土地使用权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善加利用土地创造财富势必减少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公平参与初次分配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
我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的特征,这就必然导致初次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所以应优化我省的产业结构,出台有利于第一、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开农民就业门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着眼于利用农业多种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质量,积极发展家庭工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从而提高第一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其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要不断增强工业化战略、城镇化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促进“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最终实现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第三产业吸收就业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二)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城乡二元结构一步步的得到改革。农村的教育、医疗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得农民及其后代的素质都相对低下;农村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是有病不能医,不敢医,所以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必须建立起来。各级政府要划分权责,明确责任,有效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完善和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打牢农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提高农民素质。
(三)完善农村资本市场
要加强农民的投资教育,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宣传有关投资理财方面的相关知识,引导农民不但可以通过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不动产投资等金融产品的投资获得股息、利息、分红,而且可以通过其他的投资来使自己的财产增值,增强其投资意识。再者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立符合农民需要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资本运营的市场化与生产要素的证券化,规范资本市场运作与资产运营制度,最大限度减小财富风险;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提高金融监管能力,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从而完善农村资本市场,拓宽农民的投资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出台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制,从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程序等几个方面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对本地农村土地流转加以规范使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公示制度,建立健全以仲裁为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制,设立与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中介机构。
参考文献
[1]赵早.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式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关键[J].消费导刊,2009(6).
[2]刘鸿明.从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研究探索,2010(8).
[3]李福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初次分配的理论依据与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