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具有分析问题过程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着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重引导观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一年级儿童容易被生动、形象的事物所吸引,新教材注意思想性,力求图文并茂,画面生动,认数、计算时,教材都配有主题画。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进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我根据每节课,每个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刚入学的儿童虽已学会看图,但观察时常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往往只能看出图中比较明显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地教会学生有目的、按顺序地观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培养:(1)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到整体的方法去观察图意。以“开学图”的教学为例。首先,从整体出发,让学生讲出这幅画的图意。然后,结合反映学校生活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有层次地观察。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的鸽子例题图(第一册),结合教具图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先想原有4只白鸽,再想飞走了一只,后又飞来了2只,求还有几只白鸽。(3)对比观察。如教学得数是7的加法和7减几的白马、黑马例题图(第一册),先观察左图:白马几匹?黑马几匹?一共有几匹马?再观察右图:共有几匹马?白马几匹?怎样求黑马几匹?接着问: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点?怎样从图里看出哪个改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呢?教学时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相关,感到自己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数学问题,数学并不神秘。
2.引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考过程。
二、加强操作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加强直观操作活动。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叠、画画等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知识。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知”,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认识及画角是教学重点。我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请他们指出上面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再让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等等。针对画角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参与教学,终于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正确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在发现数学规律的操作性训练中,教师不是把现有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识。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成,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化进行训练。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动口表达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内化新知含义,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当众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复述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如:一年级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8人,男生有多少人?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复述的:女生有25人,男生比女生少8人,求男生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谁多谁少”,不仅深化了对题意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由于词汇量有限,往往在表述过程中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但只要耐心引导,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就会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要有恒心,要循序渐进。首先用语要准确,如一“棵”树,一“朵”花,单位名称不能乱用。其次,语句要完整,如“谁比谁多”等等,要用完整的句子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最后表达要连贯,有条理。如:第一册教材第21页的兔子图中,有5只白兔,1只黑兔,可要求学生看图:有5只白兔,1只黑兔,一共有几只兔子?接着在图中画一条虚线,引导学生说出用减法计算的连贯的话:“有白兔和黑兔6只,白兔5只,黑兔有几只?”或“有白兔和黑兔6只,黑兔1只,白兔几只?”
四、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最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设计方式是针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以突出思考性的训练,拓宽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练习课上不能只叫学生做做题目,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巧妙设问。如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我先出示这样一组练习题:
(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多少?
(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等学生算出答案后,立即设问:“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时,周长一定相等吗?”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时,面积是否相等?再引申:“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并纷纷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联系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与数学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要立足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
(责编韦淑红)
一、注重引导观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一年级儿童容易被生动、形象的事物所吸引,新教材注意思想性,力求图文并茂,画面生动,认数、计算时,教材都配有主题画。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呈现。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进而获得并建立清晰的表象,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我根据每节课,每个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刚入学的儿童虽已学会看图,但观察时常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往往只能看出图中比较明显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地教会学生有目的、按顺序地观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培养:(1)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到整体的方法去观察图意。以“开学图”的教学为例。首先,从整体出发,让学生讲出这幅画的图意。然后,结合反映学校生活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有层次地观察。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的鸽子例题图(第一册),结合教具图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先想原有4只白鸽,再想飞走了一只,后又飞来了2只,求还有几只白鸽。(3)对比观察。如教学得数是7的加法和7减几的白马、黑马例题图(第一册),先观察左图:白马几匹?黑马几匹?一共有几匹马?再观察右图:共有几匹马?白马几匹?怎样求黑马几匹?接着问: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点?怎样从图里看出哪个改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呢?教学时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相关,感到自己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数学问题,数学并不神秘。
2.引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考过程。
二、加强操作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加强直观操作活动。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叠、画画等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知识。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知”,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认识及画角是教学重点。我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请他们指出上面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再让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等等。针对画角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参与教学,终于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正确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在发现数学规律的操作性训练中,教师不是把现有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识。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成,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的概念、基本算理、计算方法的理解。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化进行训练。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动口表达算理,讲清思路,说明原因,归纳方法等,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内化新知含义,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当众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复述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如:一年级有女生25人,比男生多8人,男生有多少人?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复述的:女生有25人,男生比女生少8人,求男生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谁多谁少”,不仅深化了对题意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由于词汇量有限,往往在表述过程中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但只要耐心引导,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就会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要有恒心,要循序渐进。首先用语要准确,如一“棵”树,一“朵”花,单位名称不能乱用。其次,语句要完整,如“谁比谁多”等等,要用完整的句子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最后表达要连贯,有条理。如:第一册教材第21页的兔子图中,有5只白兔,1只黑兔,可要求学生看图:有5只白兔,1只黑兔,一共有几只兔子?接着在图中画一条虚线,引导学生说出用减法计算的连贯的话:“有白兔和黑兔6只,白兔5只,黑兔有几只?”或“有白兔和黑兔6只,黑兔1只,白兔几只?”
四、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最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设计方式是针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以突出思考性的训练,拓宽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练习课上不能只叫学生做做题目,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巧妙设问。如教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我先出示这样一组练习题:
(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多少?
(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等学生算出答案后,立即设问:“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时,周长一定相等吗?”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时,面积是否相等?再引申:“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并纷纷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联系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与数学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要立足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