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国内外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作用;研究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赞可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等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师应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方式,并能够独立交流,教师应予以尊重、信任、指导,让其自己“自由”发展,教师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
二.体现“双主”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四、实行全方位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全方位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正确的教育对象观,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J].语文教学通讯. 2008(11)
[2] 靳彤.综合性学习多元评价方案、策略与原则[J].语文建设. 2007(Z1)
[3] 刘宇新.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考辨[J]语文建设.2007(5)
[4] 余有明,柯利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应凸现其特点[J]. 语文教学通讯. 2007(14)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作用;研究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赞可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等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师应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方式,并能够独立交流,教师应予以尊重、信任、指导,让其自己“自由”发展,教师必须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
二.体现“双主”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四、实行全方位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全方位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正确的教育对象观,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J].语文教学通讯. 2008(11)
[2] 靳彤.综合性学习多元评价方案、策略与原则[J].语文建设. 2007(Z1)
[3] 刘宇新.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考辨[J]语文建设.2007(5)
[4] 余有明,柯利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应凸现其特点[J]. 语文教学通讯. 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