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导读系统”是由教科书编者设计的,用于引导师生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材料系统,是引领教师教、引导学生学的重要帮助与支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导读系统由目录与附录、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注释、批注五个部分组成,教师需要对导读系统的特点进行全面解析与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课文系统与练习系统达成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导读系统 特点
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自2016年9月始,全国开始统一使用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按其功能,可划分为用于呈现语文课程各领域学习内容的课文系统、用于帮助学生强化巩固学习效果的练习系统和导读系统(也称助读系统)三大系统。导读系统是由教科书编者设计的,用于引导师生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材料系统,是引领教师教、引导学生学的重要帮助与支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为全面呈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了由目录与附录、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注释、批注五个部分构成的导读材料,每一类导读材料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简洁清晰的目录与附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目录与附录简洁清晰,能够引导师生对教科书整体内容构成与字词的学习内容进行清晰把握。
目录一般由单元组标题、序号、课题名、各部分内容相对应的页码构成,对每一单元的课程内容师生可以一目了然,有利于其对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同时,目录也考虑了各学段课程目标的差异,如第一学段教科书目录是以“识字”“汉语拼音”“课文”的方式来进行表述,无“习作”内容,体现了第一学段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殊性。
附录则以表格方式呈现了需要学习的字词内容,第一学段的附录中呈现了汉字、笔画与偏旁的学习内容;第二学段附录中没有笔画、偏旁的学习内容,加入了词语内容;六年级教科书的附录中则只有写字表与词语表。每个学段的附录同样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字词学习要求的不断提升。
二、要素明确的单元导语
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主题”组元的方式不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采用了“内容主题”与“语文素养要素”并行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在单元导语中,将前后关联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点”呈现出来,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导向清晰的教与学。单元导语是统编版教科书导读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引领师生把握具体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最为直接、最为明确的导读材料。
单元导语由呈现“内容主题”的语句与呈现“语文素养要素”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构成,前者一般位于页面中上方,后者一般位于页面下方。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由《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昆虫备忘录》四篇选文、口语交际《春游去哪里玩》、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与语文园地构成。本单元的单元导读页上方以“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这样优美的语句表现出大自然中各种生命的生存样态,阐明了本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可爱的生灵”。下方的“语文素养要素”则有三个方面——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具体指明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任务。教师可利用单元导语明确这一单元学习的方向,尤其是语文要素的训练点,具体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学生也可以依据单元导语自主确定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单元导语句式丰富,语言优美,也有利于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语言表达的规范。
三、注重方法的课文导语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略读课文的导语,另一类是强调学习阅读策略的说明文或故事前的课文导语。两类导语都注重对语文学习方法的引领。
略读课文虽然一般都是一课时完成,但内容并不能“粗略”。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承担着运用精读中所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的任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导语一般都是先给出问题情境,然后提出阅读方法,以达成拓展思维的最终目的。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的课文导语是:“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这段导语不但呈现了情境,而且提供了阅读的方法和思考的目标,能够引领师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
强调学习阅读策略的课文导语多出现于四年级之后的教科书中。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个以阅读策略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单元,均设计了导语。这是因为课文内容本身非常丰富,导语直接将学习目标指向方法的学习,同样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注重。
四、内容丰富的注释
注释的主要功能是标注、解释与补充。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的注释,尤其是古代选文的注释,随着学段的升高,内容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势,满足了年龄不断增长的学生对知识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需要。
各学段的现代文课文注释一般较为简单,只包括文章的出处、作者以及文章是否有改动。古代选文(包括古诗词与古代散文)注释第一学段只有年代和作者。第二学段起,选文对文章的体裁与文中的节日、地名、风俗与生僻字词都进行了解释,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王维的《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九月九日”“山东”“登高”“茱萸”都进行了注释;散文类选文还对其关键词句给出注释,如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一文,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等句进行了注释。这些内容丰富的注释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也通过注释传递了大量传统文化信息,为师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服务。
五、强化思维训练的批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批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旁的正常批注,另一种是以泡泡语形式在课文中或课文后进行的批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这两种批注不但有利于帮助师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与问题,引领师生掌握、运用思维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在课文中呈现批注的多是科普类说明文与用于习作的例文。科普类说明文中的批注以思维方法的学习为主,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呈现了六段批注,引导师生以不同的阅读方法来探究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习作例文中的批注则多呈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引导师生关注写作方法,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中有四段批注,呈现了作者创作时开头、交代起因、过程与结尾的思维方法,进行写作思维的训练。作为批注的泡泡语的思维训练性同样极强。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一文的泡泡语则是“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來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泡泡语虽然极为简洁,但都与单元学习目标紧密相关,对引领学生拓展思维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导读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特色鲜明,相辅相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引导,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科书的导读系统进行全面解析与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课文系统与练习系统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2]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76.
责任编辑:丁 蔚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导读系统 特点
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自2016年9月始,全国开始统一使用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按其功能,可划分为用于呈现语文课程各领域学习内容的课文系统、用于帮助学生强化巩固学习效果的练习系统和导读系统(也称助读系统)三大系统。导读系统是由教科书编者设计的,用于引导师生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材料系统,是引领教师教、引导学生学的重要帮助与支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为全面呈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了由目录与附录、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注释、批注五个部分构成的导读材料,每一类导读材料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简洁清晰的目录与附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目录与附录简洁清晰,能够引导师生对教科书整体内容构成与字词的学习内容进行清晰把握。
目录一般由单元组标题、序号、课题名、各部分内容相对应的页码构成,对每一单元的课程内容师生可以一目了然,有利于其对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同时,目录也考虑了各学段课程目标的差异,如第一学段教科书目录是以“识字”“汉语拼音”“课文”的方式来进行表述,无“习作”内容,体现了第一学段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殊性。
附录则以表格方式呈现了需要学习的字词内容,第一学段的附录中呈现了汉字、笔画与偏旁的学习内容;第二学段附录中没有笔画、偏旁的学习内容,加入了词语内容;六年级教科书的附录中则只有写字表与词语表。每个学段的附录同样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字词学习要求的不断提升。
二、要素明确的单元导语
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主题”组元的方式不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采用了“内容主题”与“语文素养要素”并行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在单元导语中,将前后关联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点”呈现出来,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导向清晰的教与学。单元导语是统编版教科书导读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引领师生把握具体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最为直接、最为明确的导读材料。
单元导语由呈现“内容主题”的语句与呈现“语文素养要素”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构成,前者一般位于页面中上方,后者一般位于页面下方。以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由《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昆虫备忘录》四篇选文、口语交际《春游去哪里玩》、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与语文园地构成。本单元的单元导读页上方以“飞鸟在空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这样优美的语句表现出大自然中各种生命的生存样态,阐明了本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可爱的生灵”。下方的“语文素养要素”则有三个方面——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具体指明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任务。教师可利用单元导语明确这一单元学习的方向,尤其是语文要素的训练点,具体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学生也可以依据单元导语自主确定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单元导语句式丰富,语言优美,也有利于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语言表达的规范。
三、注重方法的课文导语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略读课文的导语,另一类是强调学习阅读策略的说明文或故事前的课文导语。两类导语都注重对语文学习方法的引领。
略读课文虽然一般都是一课时完成,但内容并不能“粗略”。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承担着运用精读中所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的任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导语一般都是先给出问题情境,然后提出阅读方法,以达成拓展思维的最终目的。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的课文导语是:“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这段导语不但呈现了情境,而且提供了阅读的方法和思考的目标,能够引领师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
强调学习阅读策略的课文导语多出现于四年级之后的教科书中。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个以阅读策略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单元,均设计了导语。这是因为课文内容本身非常丰富,导语直接将学习目标指向方法的学习,同样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注重。
四、内容丰富的注释
注释的主要功能是标注、解释与补充。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的注释,尤其是古代选文的注释,随着学段的升高,内容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势,满足了年龄不断增长的学生对知识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需要。
各学段的现代文课文注释一般较为简单,只包括文章的出处、作者以及文章是否有改动。古代选文(包括古诗词与古代散文)注释第一学段只有年代和作者。第二学段起,选文对文章的体裁与文中的节日、地名、风俗与生僻字词都进行了解释,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王维的《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九月九日”“山东”“登高”“茱萸”都进行了注释;散文类选文还对其关键词句给出注释,如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一文,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等句进行了注释。这些内容丰富的注释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也通过注释传递了大量传统文化信息,为师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服务。
五、强化思维训练的批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批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旁的正常批注,另一种是以泡泡语形式在课文中或课文后进行的批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这两种批注不但有利于帮助师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与问题,引领师生掌握、运用思维方法,促进思维发展。
在课文中呈现批注的多是科普类说明文与用于习作的例文。科普类说明文中的批注以思维方法的学习为主,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呈现了六段批注,引导师生以不同的阅读方法来探究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习作例文中的批注则多呈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引导师生关注写作方法,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中有四段批注,呈现了作者创作时开头、交代起因、过程与结尾的思维方法,进行写作思维的训练。作为批注的泡泡语的思维训练性同样极强。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观潮》一文的泡泡语则是“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來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泡泡语虽然极为简洁,但都与单元学习目标紧密相关,对引领学生拓展思维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导读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特色鲜明,相辅相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引导,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教科书的导读系统进行全面解析与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课文系统与练习系统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2]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76.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