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目标、一言不合、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蓝瘦香菇……看到这些网络热词,你是否会心一笑?网络热词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折射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大都较为幽默诙谐。流行词语背后是流行文化,耳朵和嘴巴接触的是流行词,但心灵应该到达的是文化。要想让阅卷老师在千篇一律的文章中还能多看几眼你的作文,就必须将功夫下在打磨语言上。
出色的文章,语言必然是活泼的,甚至是夸张的。板着面孔,写不出耐读的文章。来看一个作文片断:
尽管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的主张,但他一生始终没有得到重用,这不是孔子的错。因为那时诸侯们的人性极度扭曲,私欲急剧膨胀,占地围城,伏尸百万,他们打红了脸,杀红了眼,他们就像京沪高速上的小汽车,时速200公里,刹不住车了。但是孔子还是竭尽全力希望诸侯们刹车。或许有人这样讥笑孔子:“孔丘,你看看你周围的男人,有的在山东曲阜闹市中有房,有的在泰山脚下开设农庄,还有的开奔驰宝马,你孔丘有什么?你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你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在外游说,却一事无成,你孔丘像个男人吗?老婆孩子都没有照顾好,你像个男人吗?”孔子微笑地面对讥笑者,温和地对弟子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舍小家,为大家,妻子死了都不回家,至死不改初衷,我们难道不对孔子肃然起敬吗?我们应该用热烈的掌声回敬中国这位儒学大师。
这样的语言,不禁使我想到了鲁迅的杂文为什么那么耐读了。原来魔力就在作者的语言。这里有比喻,有描写,有对话,却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所以我们要锤炼我们的语言,毕竟文章说到底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多打比方,多加强描写,多加入一些流行词语,议论文读起来一样精彩,一样耐读。
比喻是作文的魔杖,是作文的神水,比喻真的是人类发明的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什么事物,什么现象,什么道理不好讲解时,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巧喻而理至”,喻證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如《劝学》就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比喻来论证论点。旬子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如,冰与水的关系,木与绳的关系,远行要坐车马,渡河要坐船,千里马与驽马,蚯蚓与螃蟹等等。这些信手拈来、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古人师旷为劝晋平公学习也有一妙喻:“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课堂上学生起初未解其意,未能认识这一组比喻妙在何处。我点拨了一下:初升的太阳、正午的阳光、蜡烛的光亮分别给你什么样的画面感?由此你会发现这三者的特点与这三个年龄段的人的学习能力是很相似的。所以说师旷作的这个比喻很准确很形象,对晋平公有很好的说服力。
当代著名作家马德有一篇精美的议论性散文《不如优雅》中有贴切的比喻: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遇上几个坏人。就像在一条里巷中走着走着,突然窜出一条恶狗来。来了就来了,不必怕!有时候,最多也不过是吓你一跳。你尽可能且战且退,当它只剩下远远的狂吠,而你仅仅是跑丢了一只鞋子,记得要告诉自己,你已经是胜利者。
人这一辈子,也难免会遇上一些厄运。就像隔墙一块砖头扔过来,“哎哟”一声,你蹲伏在那里,疼得半天缓不过劲来。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活着活着,会突然打击你一下子。更难受的是,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四顾茫然,什么也看不到。
像这样的表达,像这样的文章,读者见了,可能都是会心一笑,绝不会说出枯燥两个字。究其原因,形象的比喻让人心领神会。生活中见得多了,在文章中又见到了,岂不是遇上了“老朋友”?没有了陌生感,就像自己写的一样,不是好文章又是什么呢?
议论文中写人与记叙文是不一样的。记叙文追求形象丰满,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写人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道理,所以应当简明说事情。但是就是那三言二语叙述人物故事,我们也不能机械地,毫无感情地叙述。有一篇优秀议论文特色正在于此:
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缤纷的世界;一项平凡的技术,可以演绎精彩的人生。
人们问老王为何会得到如此的赞誉,得到这样的赞誉又有何感想。老王总是先慢悠悠地点上一支烟,十分轻松而享受地吸上几口,淡淡一笑,说:“没有技巧,只不过干一行爱一行。只要有爱,就会用心;只要用心,就会做得好,做得精;越精越会发现其中的妙处,这妙处,就叫“艺术。”当老王说出“艺术”一词的时候,香烟散发的烟雾也恰好很艺术地缭绕在他的指尖。
这位作者对作文材料中老王的分析评论摆脱了脸谱化的套路,寥寥几笔细节描写就将作文题目中概念化的老王鲜活了起来,令阅卷者会心一笑,过目难忘。
出色的文章,语言必然是活泼的,甚至是夸张的。板着面孔,写不出耐读的文章。来看一个作文片断:
尽管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的主张,但他一生始终没有得到重用,这不是孔子的错。因为那时诸侯们的人性极度扭曲,私欲急剧膨胀,占地围城,伏尸百万,他们打红了脸,杀红了眼,他们就像京沪高速上的小汽车,时速200公里,刹不住车了。但是孔子还是竭尽全力希望诸侯们刹车。或许有人这样讥笑孔子:“孔丘,你看看你周围的男人,有的在山东曲阜闹市中有房,有的在泰山脚下开设农庄,还有的开奔驰宝马,你孔丘有什么?你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你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在外游说,却一事无成,你孔丘像个男人吗?老婆孩子都没有照顾好,你像个男人吗?”孔子微笑地面对讥笑者,温和地对弟子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舍小家,为大家,妻子死了都不回家,至死不改初衷,我们难道不对孔子肃然起敬吗?我们应该用热烈的掌声回敬中国这位儒学大师。
这样的语言,不禁使我想到了鲁迅的杂文为什么那么耐读了。原来魔力就在作者的语言。这里有比喻,有描写,有对话,却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所以我们要锤炼我们的语言,毕竟文章说到底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多打比方,多加强描写,多加入一些流行词语,议论文读起来一样精彩,一样耐读。
比喻是作文的魔杖,是作文的神水,比喻真的是人类发明的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什么事物,什么现象,什么道理不好讲解时,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巧喻而理至”,喻證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如《劝学》就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比喻来论证论点。旬子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如,冰与水的关系,木与绳的关系,远行要坐车马,渡河要坐船,千里马与驽马,蚯蚓与螃蟹等等。这些信手拈来、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古人师旷为劝晋平公学习也有一妙喻:“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课堂上学生起初未解其意,未能认识这一组比喻妙在何处。我点拨了一下:初升的太阳、正午的阳光、蜡烛的光亮分别给你什么样的画面感?由此你会发现这三者的特点与这三个年龄段的人的学习能力是很相似的。所以说师旷作的这个比喻很准确很形象,对晋平公有很好的说服力。
当代著名作家马德有一篇精美的议论性散文《不如优雅》中有贴切的比喻: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遇上几个坏人。就像在一条里巷中走着走着,突然窜出一条恶狗来。来了就来了,不必怕!有时候,最多也不过是吓你一跳。你尽可能且战且退,当它只剩下远远的狂吠,而你仅仅是跑丢了一只鞋子,记得要告诉自己,你已经是胜利者。
人这一辈子,也难免会遇上一些厄运。就像隔墙一块砖头扔过来,“哎哟”一声,你蹲伏在那里,疼得半天缓不过劲来。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活着活着,会突然打击你一下子。更难受的是,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四顾茫然,什么也看不到。
像这样的表达,像这样的文章,读者见了,可能都是会心一笑,绝不会说出枯燥两个字。究其原因,形象的比喻让人心领神会。生活中见得多了,在文章中又见到了,岂不是遇上了“老朋友”?没有了陌生感,就像自己写的一样,不是好文章又是什么呢?
议论文中写人与记叙文是不一样的。记叙文追求形象丰满,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写人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道理,所以应当简明说事情。但是就是那三言二语叙述人物故事,我们也不能机械地,毫无感情地叙述。有一篇优秀议论文特色正在于此:
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缤纷的世界;一项平凡的技术,可以演绎精彩的人生。
人们问老王为何会得到如此的赞誉,得到这样的赞誉又有何感想。老王总是先慢悠悠地点上一支烟,十分轻松而享受地吸上几口,淡淡一笑,说:“没有技巧,只不过干一行爱一行。只要有爱,就会用心;只要用心,就会做得好,做得精;越精越会发现其中的妙处,这妙处,就叫“艺术。”当老王说出“艺术”一词的时候,香烟散发的烟雾也恰好很艺术地缭绕在他的指尖。
这位作者对作文材料中老王的分析评论摆脱了脸谱化的套路,寥寥几笔细节描写就将作文题目中概念化的老王鲜活了起来,令阅卷者会心一笑,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