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p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群体间的文化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障碍,主要表现就是产生“文化休克”现象。本文在对文化休克现象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
  一、引言
  文化休克存在于跨文化交际中, 哪里有文化间的交流 ,哪里就有文化休克 。人们从一个民族地区到另一个语言完全不同的民族地区, 特别是到国外去学习、工作或是长期居住, 都会经历一个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感受的冲击 , 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 、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 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 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 这就是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是人类学家 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 该词用来描述人们在遭遇很少有熟悉的文化符号和行为的异文化时可能表现出的种种焦虑迹象。
  二、文化休克的产生原因
  “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祖晓梅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2015)中,提出“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1]。因此,对“文化休克”的根源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一)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性
  在我国,人们普遍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其核心主张即“礼”的观念早已深入国人之心。《论语·颜渊》记载孔子曾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其中“非礼勿言”的意思是人们日常言语要合乎“礼”,同时使用的语言表达等也因伦理角色而变化。儒家核心的哲学倡导“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界和睦相处、和谐统一,注重国家、团体、家族等群体性利益,从而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社会价值观。在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中,人们普遍倡导和坚持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全体社会成员秉承尊重老人的优良作风。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的“自由平等主义”深深根植于其传统文化中,这一社会价值观倡导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其价值取向决定了西方社会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人不迷信特权阶级和传统的约束,坚持独立、进取和创新。西方社会重视自我的人生价值和个体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不论其出身和社会背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达成自己的愿望,并得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个回避的话题。
  (二)文化定型
  文化定型亦称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是对另一民族或国家成员的简单化看法。文化定型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因为人们在交际时对对方行为的预测是以自己对其文化的固定看法为基础。文化定型的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定型准确,交际就比较顺利;定型不准,交际就会失败。文化定型一方面有利于加速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又往往导致过分简单化的概括,以至形成文化偏见。文化偏见是指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错误判断和观念,它使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对另一种文化的认识被先入为主的印象所左右。
  (三)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一词(ethnocentrism)是由民族(ethno)和中心 (centrism)这两个词组成的,意思是自己的群体是全世界的中心。威廉萨姆纳(Summer)将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进一步发展。他说民族中心 主义意旨是“自己的民族是一切事物的中心, 也是衡量其他所有东西的标准[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 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民族中心主义的基础在于群体成员身份和该群体在其他群体中的相对地位。因此这总是充满竞争性,充满了凌驾于他群体之上的优越感,认为别的民族不如自己的民族,认知的标准和做事情的准则以自己群体的为准, 所以他群体的标准一旦与自己群体的标准不一致,便认为是错误的。
  三、文化休克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休克”让身处异国文化的人们提供了重新理解和认识新文化的机会,而通过这种适应和学习,人们会增强迎接挑战的勇气。阿德勒认为“文化休克是一种深刻的学习经历,导致较高程度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成长。”他认为,不应把文化休克看作是一种疾病,把对异文化的适应看作是“病愈”,应当把文化休克看作是跨文化学习经历的核心。“文化休克”不仅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有利于促进跨文化组织交流和跨文化国家交流,有助于促进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二)消极方面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母语文化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已经成为其进行交际的惯用方式,并依靠这些来获取更多的认同和认可。当一个人进入到异国文化中,原先赖以生存的交际法则和模式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产生焦虑和忐忑不安,用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定势消极评价东道国文化,甚至产生对异文化厌恶之情。人在进入新的文化环境之后的一段时间,便会进入到休克阶段。此时,对新的文化、环境、食品、人民新鲜感消失,兴奋和乐观的感觉很快被失望和焦虑所取代。
  四、文化休克的解决途径
  文化休克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碰到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些人能正视这一文化冲突 ,顺利地渡过了冲突阶段;有些人反而回避冲突,没有使矛盾与冲突公开化;还有些人消极地对待冲突,使冲突激化,任何从事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人必定会经过一个从文化冲突到适应新文化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磨合阶段和适应阶段。⑨“蜜月”阶段指刚来到异国他乡的人,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鲜,有一种自豪与满足之意,心情无比兴奋。“文化休克”阶段指处于异文化的人们遇到各种麻烦,首先他们就会碰上语言障碍 , 进而又遇到文化、思维、生活方式、法律等与异国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緊接着他们就会感到自己已处在一种扑朔迷离的境遇中 , 被周围的事情弄得昏头涨脑,灰心丧气,整天神经绷得很紧,以致疲惫不堪。⑩有些问题或障碍是难以理解、难以想象也难以逾越的。这一文化休克现象使得他们不愿与当地人接触,不愿接触当地文化,甚至抵触当地文化,而喜欢与本族人相处。   磨合阶段指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文化休克之后,一方或双方已开始感悟到文化休克的原因, 了解了当地人的行为方式 、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发现了文化差异。
  (一)提高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虽然“文化休克”无法回避,但是我们应当学会摆脱自身文
  化的局限性,在海外教授汉语时设身处地用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表达。为了克服“文化休克”的影响,作为汉语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在《跨文化交际通论》中,作者蔡荣寿、金芳颖(2009)提出,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3]。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理解能力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交际对方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或者情感经历等,对别人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容,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际。但是,文化适应能力和移情能力不代表全盘接受或盲从异国文化,而是一定要把握好这种文化适应和理解的范围和程度,尽可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即求同存异。从其他文化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取一种较为超然立场。提前了解异文化的语言、风俗人情、生活习惯和交流模式、非语言行为等或准备相关资料,会使我们面对异国文化的人们更加自如。
  (二)采取兼容并包的正确态度
  信息网络时代促成了文化多元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世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园。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等因素有相异之处,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争艳的景象。我们既要认同本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各国文化采取友好的兼容并包的正确态度。
  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交往和互相碰撞奠定了世界进一步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承认和接受多元文化,甚至每个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中最基本的文化态度。孙佳明在其硕士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2013)指出,“文化休克”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但同时“文化休克”也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4]。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想避免文化休克,必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基姆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能被视为人的内在能力,而且是每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特定文化之中都可以应付各种跨文化交际情景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适应能力,能面对跨文化交际的具体情况灵活而 恰当地进行自我调整。这种适应能力体现在认知方面,主要包括头脑的开放性、对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以及视野和角度的变换能力等;体现在情感方面主要包括移情能力,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以及能夠克服偏见与民族中心主义等;体现在行为方面,则包括处理交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能力以及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等[5]。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53.
  [2]霍尔:《跨越文化障碍 ———交流的挑战》, 北京广播学院.
  [3]蔡荣寿,金芳颖.跨文化交际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65.
  [4]孙佳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3.24.
  [5]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212.
其他文献
摘要:绿色包装设计中材料是构成整个包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包装设计的源头。本文从绿色包装设计的内涵与原则出发,阐述了绿色包装设计中自然材料的分类及应用,进而对自然材料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包装材料的革命、机械化工业的生产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环境的污染,用原生的自然材料作包装,其成本低、益环保,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绿色包装设计;自然材料;特性;民族文化  一、绿色包装设计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离异家庭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离异家庭除了给夫妻双方带来直接影响外,也直接关联到孩子。目前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却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我们更应该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离异家庭女子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疏导农村子女的心理状态,帮助农村孩子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
期刊
摘要:幽默是一种言语艺术,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情况;而语用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将特定的话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时所产生的交际功能。言语幽默与语用原则有着内在的联系,合作原则是语用原则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多幽默话语的产生都源于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合作原则,从而产生了会话含义。本文主要从违背合作原则的角度探析美剧《纸牌屋》中的言语幽默。  关键词:合作原则
期刊
摘要:原始文化的复兴是现当代西方艺术的重要特征 , 代表了西方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商业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巨大冲击的精神反应。 高更是这一世界艺术潮流的突出先行者。  关键词:原始文化的复兴;高更;先行者  在现当代艺术的长廊中 , 原始文化的复兴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高更、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夏加尔… …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从原始文化或儿童天性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原始古风和稚拙的儿童式绘画在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已经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儒家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也在一直被挖掘,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训力度不够、激励体系不完全以及企业诚信度不够等问题,传统的中国儒家思想能够带给管理者一些启示。以“仁”为核心,将挖掘出更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如何将儒家思想更有效的运用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
期刊
摘要:我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都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但不少用人单位对工伤保险存在认识误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有着多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因素,万一控制不好,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变成残酷的现实性了。参加工伤保险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企业不得推辞。  关键词:工伤保险;强制性;片面认识  1 研究问题与目的  1.1 研究问题  长期以
期刊
传统文化又称中国传统文化,通常略称为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从古到今绵延几千年,有着丰富的底蕴和内涵,是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交流和碰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克思曾经用“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来表达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当今全球化价值趋同的大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提
期刊
摘要: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提到艺术的“生命形式论”这一重要的美学理论概念,而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生命的有机形式有诸多共通之处,本文从“生命形式论”的节奏性、运动性、不断成长性、有机统一这四个特点对书法艺术的生命形式进行阐述,以期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对“生命形式论”有一个合理的分析。  关键词:苏珊·朗格;生命形式论;书法  一.艺术的生命形式论  苏珊·朗格把艺术界定为一种生命形式,她所提出的
期刊
摘要: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而生产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又取决于生产现场管理的效能高低。如果要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就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科学的方法强化生产现场的管理。可以说,生产现场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服务的,其效果直接决定了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前言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产品质量能够提升企业竞争
期刊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新变化、新局势,是我党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鲜明体现。把握矛盾變化的内涵,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矛盾规律,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时代;十九大报告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非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