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道侗族织锦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通道侗锦进行解构与重构,希望透过对传统的侗族织锦艺术的解读,从中找到可赋予设计工作者来思考其文化意涵与文化价值精髓所在,再撷取旅游纪念品的诉求将其整合于当代文化商品设计中,带领消费者去认识侗族文化,了解当地民众的纯真风貌和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与扩张。
【关键词】通道侗锦 解构与重构 旅游纪念品 设计创新
通道侗族织锦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精湛的编织工艺、独特的民族图案及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我国民间织锦技艺中的一枝独秀。由于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与物资的丰富以及咨询的发达,作为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与历史记忆的侗锦艺术,因打工潮带来的劳务输出以及当地民众审美和消费观念改变,流失了大量使用和创造侗锦艺术的人群,侗锦面临着被忽略和遗忘的命运急需转型。2008年,侗锦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通道侗锦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利用步入新里程。如何将传统的侗锦艺术美学与当地资源结合研发并传承创新已迫在眉睫。 2010年8月,首家侗锦博物馆——湖南侗锦博物馆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皇都侗文化村建成开馆,为侗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保护,对一个远离人们生活状态的艺术形式的延续与再度发展是远远不够的。2012年,湖南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政策。据统计2013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3.5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30.92亿元。这一政策为湖南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从旅游商品消费情况来看,所占比重还不到总收入的20%,而且商品类型以土特产和传统工艺品为主,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时代特色以及地方文化特点,品牌缺失,市场管理机制也缺乏激励和保护。通道侗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独特资源,充分挖掘旅游经济背景下通道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旅游纪念产品中的衍生设计,对旅游纪念商品进行本土设计创新势在必行。这一政策不仅可以很好的将侗锦藉由创意设计策略,把少数民族生活技艺美学融入且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侗锦所体现的特色之美在旅游产业背景下进行特色创新以获得新生,实现传统再造。
1 侗锦解构与重构理念分析
真正实现侗锦自身再造,对侗锦物件的理性解读进行解构和重构分析探索则是一个的非常重要环节。通过对原本完整的织锦物件有意识的进行打破和分解,选择利用有用的结构或形态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方法进行重新整合的解构分析。对侗锦的解构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在经过分解和破坏的局部元素使其保持原本特性,并借助其分析出的物件来进行象征、比喻等应用,诠释其核心的创作理念,从中感悟事物的本质意义。二是利用反规则、反传统的方法去打破其原有结构,经过有意识的重新组织营造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与形态。
而重构是把一个物件或多个物件有意识地安排,按照一定的目的、方向、位置等进行变化组合,与建构的物件仍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系,从而建构一种新的规律和秩序的过程。在对通道侗锦的重构方式也尝试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有意识的将某些织锦元素进行再设计,再结合新的造型方法和新的材料结构,经由联想和组构等手法进行重构出新的产品来传达新的概念,将老的侗锦文化和元素进行新的传递;另一方面是将多个外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的元素,结合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所需物品进行并置组合重新构成新的形式,赋予更多创新想法,从而研发出一系列有侗锦特色和内涵的产品。
2 通道侗锦文化构成的解构分析
(1)侗锦纹饰的传统表征。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侗族,长期封闭的山区农耕生活使侗锦空间成为记录民族历史文化与展现当地女性对自然和生活无限追求与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传承侗族人家对待女儿出嫁的不舍情感的重要表达物品。透过织锦能看到过去勤劳的侗族女性的生活情感与岁月痕迹。其编织技法多变,饰物种类繁多,以概念的直线型几何化图形图案为主加上高度概括、抽象和夸张的集绣、挑、雕补等手工技艺于一体古老工艺,展现出特有的高尚、优美、朴素与细腻的艺术风格。侗锦采用天然素材,素、彩相宜与地缘之利而风格独具,更突显出通道侗锦的独特美学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2)侗锦价值转折与沉潜。侗锦艺术随着经济和资讯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推进,曾经以当地传统服饰作为族群认同的重要标识,因生活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依附于当地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之上的侗锦艺术伴随着“打工潮”劳力输出以及现代生活审美观念的输入让那些平日呆在家里耕种编织的女性外出务工,导致侗锦艺术失去了其重要的创作和使用的主体,侗锦赖以生存的土壤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价值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甚至沉潜起来。
(3)侗锦文化的再起与传统典范的再生。近年来“申遗热”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生活工艺精神与技艺走向创新工艺精神和文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意运动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侗锦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侗锦艺术在非遗保护下不断创新迈向了产业开发利用的新里程。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在守望与传承的层面对侗锦这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很可能会由于环境变迁的因素或者保护投入资金的不足等原因而走向消亡。因此,通过自身再创造拓展其生命力,使侗锦发展注入新活力与生存空间则尤为重要。侗锦的传统价值在于保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资产并传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播侗族人民的真善美信息,而旅游文化产业的推进将是侗锦文化的再度复生的良好契机。
3 通锦与旅游纪念品衍生重构创新设计实验
研究统计发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侗锦纪念品形式以围巾、桌布、手袋、头巾等服饰类为主,形式单一老套。结合“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旅游强省战略政策,通道县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湖南大湘西地区旅游的重要领地,每年到通道旅游的游客人数逐年增多,为侗锦旅游纪念品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改变纪念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时代特色、品牌缺失等现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此次衍生重构设计实验不仅是简单地将织锦上的纹样进行再次运用,而是尝试用设计人类学的新思维,结合当地人文与故事构图导入设计过程,利用故事构图案例推演来和现状对比的方式进行实验,为侗锦探寻简明易懂的设计方法,建立侗锦商品的重构创新设计。希望通过对传统织锦文化技艺的分析与调查,重新审视传统技艺精髓,应用于旅游纪念商品开发。 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结合设计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来辅助强化田野调查与产品设计,尝试运用以传达故事传说和文化意涵来展示其本质意念,将故事理念与文化要素结合,将商品涉及的精神、产品特性、体验理念以真实可感的视觉形象和可使用的实体物件为表现方式传达给目标群体。在利用流行文化资源上,可以更大胆和创新的尝试,从而达到创意与享受愉悦的互动传递。侗族人民热爱大自然,他们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在当地的《约款法》中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有非常严格的处罚规定。鱼和鸟是侗族的主要图腾,在织锦纹样中随处可见,其中“鱼文化”和“鸟文化”的显现彰显出侗族热爱生命的价值观。侗家用鱼来象征繁衍,如侗歌中所唱:“子孙鱼后代象鱼群,红红绿绿出出进进多又多”,通道侗乡家家户户养画眉鸟,甚至下田上山也不忘记“提笼架鸟”。在1998年怀化市博物馆举行的侗锦展览中的11件被面就有10件的主题纹饰是鸟纹,18件头巾中有13件有鸟纹,展出的芦笙服不但服饰上有鸟纹,而且每件都饰有鸟纹和白色的羽毛。正是因为侗族人民重视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文化”观。结合当下低碳环保理念与休闲旅游背景,首先将织锦中提取典型故事寓意的植物纹、鱼纹、鸟纹、人物纹进行解构应用,理性解读侗锦物件,对其进行解构和重构分析。通过对原本完整的织锦物件有意识的进行打破和分解,选择利用有用的结构或形态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方法进行重新整合的解构分析,然后再有意识的将解构出来的织锦元素进行再设计,再结合新的造型方法和新的材料结构,经由联想和组构等手法结合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所需物品进行并置组合重新构成新的形式、新的产品来传达新的概念,将老的侗锦文化和特质视觉元素进行新的传递,从而研发出一系列既有侗锦特色和内涵的创意产品产品。如自行车、山地车运动已成为出游的另一种低碳环保的休闲方式已获得等多青少年甚至中老年朋友的青睐,针对这一庞大运动群体设计出自行车、山地车系列具有侗锦风格特色又舒适时尚的运动装备(如图1)。设计中选用侗锦本身的棉麻材质在运动装备附件上运用有很好的触感吸汗且防滑,将提取的经典纹样进行在重组设计出防滑手套、把手套、水壶套上管双包以及采用车贴材质的图样贴,可适用于头盔和车身等装饰配件。自从2010年通道县高速公路建成开通,自驾游便成为到通道旅游的重要旅游方式,汽车车内装饰物件的设计,以及当地登山、漂流等项目所需装备的侗锦风格化设计,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系列包装提升、现代电子产品附属配件装饰设计以及地域特色家具设计(如图2)等等领域都待开发,而且有巨大的开发空间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通道侗锦文化和侗锦物件在大学校园教学中的传播与渗透,启迪学生对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艺术保护与传承意识的树立,培养学生对文化和物件解构与重构分析的能力,解读其文化意涵与文化价值,吸收侗族织锦艺术精髓,再撷取旅游纪念品这一市场诉求整合于当代文化商品设计中,带领消费者去认识侗族文化,了解当地民众的纯真风貌和传统技艺,增进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并将其导入到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去。通过活用侗锦资源进行价值转化,从而实现传统再造。
【关键词】通道侗锦 解构与重构 旅游纪念品 设计创新
通道侗族织锦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精湛的编织工艺、独特的民族图案及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我国民间织锦技艺中的一枝独秀。由于社会生活形态的改变与物资的丰富以及咨询的发达,作为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与历史记忆的侗锦艺术,因打工潮带来的劳务输出以及当地民众审美和消费观念改变,流失了大量使用和创造侗锦艺术的人群,侗锦面临着被忽略和遗忘的命运急需转型。2008年,侗锦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通道侗锦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开发利用步入新里程。如何将传统的侗锦艺术美学与当地资源结合研发并传承创新已迫在眉睫。 2010年8月,首家侗锦博物馆——湖南侗锦博物馆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皇都侗文化村建成开馆,为侗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保护,对一个远离人们生活状态的艺术形式的延续与再度发展是远远不够的。2012年,湖南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政策。据统计2013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3.5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30.92亿元。这一政策为湖南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从旅游商品消费情况来看,所占比重还不到总收入的20%,而且商品类型以土特产和传统工艺品为主,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时代特色以及地方文化特点,品牌缺失,市场管理机制也缺乏激励和保护。通道侗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独特资源,充分挖掘旅游经济背景下通道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旅游纪念产品中的衍生设计,对旅游纪念商品进行本土设计创新势在必行。这一政策不仅可以很好的将侗锦藉由创意设计策略,把少数民族生活技艺美学融入且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侗锦所体现的特色之美在旅游产业背景下进行特色创新以获得新生,实现传统再造。
1 侗锦解构与重构理念分析
真正实现侗锦自身再造,对侗锦物件的理性解读进行解构和重构分析探索则是一个的非常重要环节。通过对原本完整的织锦物件有意识的进行打破和分解,选择利用有用的结构或形态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方法进行重新整合的解构分析。对侗锦的解构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在经过分解和破坏的局部元素使其保持原本特性,并借助其分析出的物件来进行象征、比喻等应用,诠释其核心的创作理念,从中感悟事物的本质意义。二是利用反规则、反传统的方法去打破其原有结构,经过有意识的重新组织营造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与形态。
而重构是把一个物件或多个物件有意识地安排,按照一定的目的、方向、位置等进行变化组合,与建构的物件仍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系,从而建构一种新的规律和秩序的过程。在对通道侗锦的重构方式也尝试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有意识的将某些织锦元素进行再设计,再结合新的造型方法和新的材料结构,经由联想和组构等手法进行重构出新的产品来传达新的概念,将老的侗锦文化和元素进行新的传递;另一方面是将多个外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的元素,结合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所需物品进行并置组合重新构成新的形式,赋予更多创新想法,从而研发出一系列有侗锦特色和内涵的产品。
2 通道侗锦文化构成的解构分析
(1)侗锦纹饰的传统表征。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侗族,长期封闭的山区农耕生活使侗锦空间成为记录民族历史文化与展现当地女性对自然和生活无限追求与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传承侗族人家对待女儿出嫁的不舍情感的重要表达物品。透过织锦能看到过去勤劳的侗族女性的生活情感与岁月痕迹。其编织技法多变,饰物种类繁多,以概念的直线型几何化图形图案为主加上高度概括、抽象和夸张的集绣、挑、雕补等手工技艺于一体古老工艺,展现出特有的高尚、优美、朴素与细腻的艺术风格。侗锦采用天然素材,素、彩相宜与地缘之利而风格独具,更突显出通道侗锦的独特美学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2)侗锦价值转折与沉潜。侗锦艺术随着经济和资讯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推进,曾经以当地传统服饰作为族群认同的重要标识,因生活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依附于当地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之上的侗锦艺术伴随着“打工潮”劳力输出以及现代生活审美观念的输入让那些平日呆在家里耕种编织的女性外出务工,导致侗锦艺术失去了其重要的创作和使用的主体,侗锦赖以生存的土壤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价值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甚至沉潜起来。
(3)侗锦文化的再起与传统典范的再生。近年来“申遗热”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生活工艺精神与技艺走向创新工艺精神和文化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创意运动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侗锦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侗锦艺术在非遗保护下不断创新迈向了产业开发利用的新里程。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在守望与传承的层面对侗锦这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很可能会由于环境变迁的因素或者保护投入资金的不足等原因而走向消亡。因此,通过自身再创造拓展其生命力,使侗锦发展注入新活力与生存空间则尤为重要。侗锦的传统价值在于保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资产并传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播侗族人民的真善美信息,而旅游文化产业的推进将是侗锦文化的再度复生的良好契机。
3 通锦与旅游纪念品衍生重构创新设计实验
研究统计发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侗锦纪念品形式以围巾、桌布、手袋、头巾等服饰类为主,形式单一老套。结合“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旅游强省战略政策,通道县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湖南大湘西地区旅游的重要领地,每年到通道旅游的游客人数逐年增多,为侗锦旅游纪念品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改变纪念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时代特色、品牌缺失等现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此次衍生重构设计实验不仅是简单地将织锦上的纹样进行再次运用,而是尝试用设计人类学的新思维,结合当地人文与故事构图导入设计过程,利用故事构图案例推演来和现状对比的方式进行实验,为侗锦探寻简明易懂的设计方法,建立侗锦商品的重构创新设计。希望通过对传统织锦文化技艺的分析与调查,重新审视传统技艺精髓,应用于旅游纪念商品开发。 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结合设计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来辅助强化田野调查与产品设计,尝试运用以传达故事传说和文化意涵来展示其本质意念,将故事理念与文化要素结合,将商品涉及的精神、产品特性、体验理念以真实可感的视觉形象和可使用的实体物件为表现方式传达给目标群体。在利用流行文化资源上,可以更大胆和创新的尝试,从而达到创意与享受愉悦的互动传递。侗族人民热爱大自然,他们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在当地的《约款法》中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有非常严格的处罚规定。鱼和鸟是侗族的主要图腾,在织锦纹样中随处可见,其中“鱼文化”和“鸟文化”的显现彰显出侗族热爱生命的价值观。侗家用鱼来象征繁衍,如侗歌中所唱:“子孙鱼后代象鱼群,红红绿绿出出进进多又多”,通道侗乡家家户户养画眉鸟,甚至下田上山也不忘记“提笼架鸟”。在1998年怀化市博物馆举行的侗锦展览中的11件被面就有10件的主题纹饰是鸟纹,18件头巾中有13件有鸟纹,展出的芦笙服不但服饰上有鸟纹,而且每件都饰有鸟纹和白色的羽毛。正是因为侗族人民重视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文化”观。结合当下低碳环保理念与休闲旅游背景,首先将织锦中提取典型故事寓意的植物纹、鱼纹、鸟纹、人物纹进行解构应用,理性解读侗锦物件,对其进行解构和重构分析。通过对原本完整的织锦物件有意识的进行打破和分解,选择利用有用的结构或形态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方法进行重新整合的解构分析,然后再有意识的将解构出来的织锦元素进行再设计,再结合新的造型方法和新的材料结构,经由联想和组构等手法结合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所需物品进行并置组合重新构成新的形式、新的产品来传达新的概念,将老的侗锦文化和特质视觉元素进行新的传递,从而研发出一系列既有侗锦特色和内涵的创意产品产品。如自行车、山地车运动已成为出游的另一种低碳环保的休闲方式已获得等多青少年甚至中老年朋友的青睐,针对这一庞大运动群体设计出自行车、山地车系列具有侗锦风格特色又舒适时尚的运动装备(如图1)。设计中选用侗锦本身的棉麻材质在运动装备附件上运用有很好的触感吸汗且防滑,将提取的经典纹样进行在重组设计出防滑手套、把手套、水壶套上管双包以及采用车贴材质的图样贴,可适用于头盔和车身等装饰配件。自从2010年通道县高速公路建成开通,自驾游便成为到通道旅游的重要旅游方式,汽车车内装饰物件的设计,以及当地登山、漂流等项目所需装备的侗锦风格化设计,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系列包装提升、现代电子产品附属配件装饰设计以及地域特色家具设计(如图2)等等领域都待开发,而且有巨大的开发空间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通道侗锦文化和侗锦物件在大学校园教学中的传播与渗透,启迪学生对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艺术保护与传承意识的树立,培养学生对文化和物件解构与重构分析的能力,解读其文化意涵与文化价值,吸收侗族织锦艺术精髓,再撷取旅游纪念品这一市场诉求整合于当代文化商品设计中,带领消费者去认识侗族文化,了解当地民众的纯真风貌和传统技艺,增进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并将其导入到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去。通过活用侗锦资源进行价值转化,从而实现传统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