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耕海牧渔 和大海不离不弃的相守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电影大师蔡楚生率领孟君谋、王人美、聂耳、金炎等30余人,到石浦拍摄电影《渔光曲》,这部影片后来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
  东门村的渔民靠海为生,以渔为业,他们相信妈祖,崇拜关公,敬畏龙王,每年都有许多民俗活动,如“出洋”仪式、“谢洋”仪式、鱼灯舞等。
  开渔节的高潮,便是所有渔轮正式启程。此时,只见万轮竞发,汽笛齐鸣,角号震耳,浪花飞溅,一支支庞大的渔轮编队劈波斩浪驶向东海。
象山半岛上的居民自古靠海吃海,生活中的一切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左页图为帆船比赛掠影,右页图为象山渔家妇女正在做鱼灯。
象山半岛上的居民自古靠海吃海,生活中的一切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左页图为帆船比赛掠影,右页图为象山渔家妇女正在做鱼灯。

  浩瀚的东海,给象山半岛带来了充足的食物资源,渔家儿女祖祖辈辈靠海吃海、耕海牧渔,世代生息中形成的习俗,深深地印入到他们的文化形态。对于他们来说,感恩大海就是生命中最虔诚的信仰,当年“煮海”,如今“休渔”,他们懂得了大海——她赐予人类财富,也需要得到人类的珍惜与呵护。这就是渔民与大海不离不弃的相守。
  长期与海打交道,他们学会了制船、织网,掌握了出海归航的时间、观察气候和海上作业的操作方式。渔业生产、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人居群落、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形成,随之而来的,是渔区风俗、信仰崇拜、劳动禁忌和劳动伴生的号子、歌谣、传说、故事……
  石浦渔港的往事记忆“吃鱼不能翻身”
  对于象山人来说,只要提到渔文化,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石浦。
  “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清人陈秉元写石浦渔港的这首竹枝词,好似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住在潮烟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如此仙境一般的地域,怎能不产生令人艳羡的文化呢?
  东海赐予石浦的鱼、虾、蟹等资源非常丰富。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石浦成了一处天然渔港。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石浦就有海上商贾往来,贩卖渔货;到了唐代,此地航海捕捞业已相当发达,宋、元、明时期,更有大批渔船进出石浦港从事捕捞活动;到了 20 世纪末,石浦已成为浙东渔商中心,造船、捕鱼、烹制、交易、运输如火如荼地展开起来,而同时,那些歌谣、渔舞、禁忌、祈祷等民俗风情也不断地传承、发展,渔文化的印记烙在当地渔民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和生活细节之中。
  石浦人关于大海的那些古老习俗,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之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两船相遇,素重礼让,大船让小船,顺风让逆风。平日里,初到象山的人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提醒:吃鱼不能翻身。为什么不能翻身呢?因为渔民最忌讳“翻”字——渔民出海,要和风浪搏斗,风险巨大,“翻船”是头号忌讳,渔民们最希望的是船只能平稳归来。同样,在船上,饭碗、酒杯、羹匙等餐具也不能翻放;筷子不能搁碗上,讳“船搁浅”;吃鱼要先吃鱼头,意为“一帆风顺”;剩饭剩菜丢弃到海里,不能说“倒菜”,要说“过鲜”,忌讳“倒掉”;双脚不许荡在船外,意思是免得被拖下水;不许吹口哨,讳“招风引浪”;不许拍手,讳“两手空空”;船到岸时不能说“到了”,讳“船倒了”;不能在船头撒尿,出网时不许大小便等……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渔民,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石浦,只要抓住一位本地人问一问,很容易就能找到面朝大海、凝神拉小提琴的聂耳雕像。聂耳与石浦结缘于上世纪30年代。1934年,电影大师蔡楚生率领孟君谋、王人美、聂耳、金炎等30余人,到石浦拍摄电影《渔光曲》。选中石浦,是因为他们看好石浦浓厚的渔区文化。那时拍电影还时兴体验生活,导演要求演员深入到东门岛、火炉头等地的渔民茅棚区,体验渔民的疾苦和出海捕鱼的艰辛,边体验边拍摄……《渔光曲》上映后,在上海金城大戏院创造了连续84天爆满的记录,后来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来大海风/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象山半岛,从此在那轻柔的曲调中,走向世界,引发了无数的惊叹和感动。
  几十年过去了,关于那些往事的记忆,依旧淡然地凝结在石浦古城保存完好的几条老街之中。沿着高高低低的台阶,穿过一个又一个拱门,江心寺、瓮城、关帝庙、宏章绸庄、大皆春药店、栽兴烟庄等建筑基本还保留着明清时的原貌,驻足在这些老建筑面前,仿佛历史就在昨天。打开的窗户里,小贩们正在兜售各种各样的贝壳和海鲜制品,不时还会有几家古色古香的老店,戴着老花镜的老掌柜们叼着烟斗,既不吆喝,也不吹嘘,任由顾客随意浏览……
  
  东门渔村话渔俗
其他文献
婆缪峰是四姑娘山群峰中最陡峭、昂扬的山峰之一,其整座山体是壮观而令人畏惧的尖锥形状,十分醒目。左页图为长坪沟地区,图中左侧山峰为婆缪峰,右侧山峰为幺妹峰;右页图为作者等人在攀登婆缪峰的途中。  作为一名狂热的户外爱好者,攀登对我而言,是生活的另外一种真相,也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抛开一切工作和烦恼,走在攀登的路上。只有这样,我才能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圈养在城市里的白日梦想家。  这
举世闻名的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为期4天。  本文作者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与队友并肩前行,尽管桥降时被卡在半空中,但最终化险为夷;尽管心有落水阴影,但仍在浪大水急的乌江中漂流;尽管在骑行中筋疲力尽、弹尽粮绝,濒临奔溃边缘,但仍坚持到底……  从2003年至今,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已经连续举办14届,在国内众多户外赛中知名度颇高,具有极重的分量,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户外运动A级赛事
走西口这一历史移民大潮,穿越了数百年的光阴,成为文明的印记。朝廷对蒙古地区的态度从封禁到开放,让许多人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于是,那么多怀揣梦想的山西人、陕西人和河北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西去的淘金路上,其间的辛劳和酸楚,被寄托在一路孤独吟唱中的复杂感情,造就了一种悲切的西口民歌,传唱不衰……  从踏出走西口的第一步开始,就注定了一段艰辛而坎坷的征程。  在那个交通基本靠步行的年代,作为走西口主力军的
春日,在仙女山飞扬的,不仅有色彩缤纷的花瓣,还有斑斓的风筝,它们乘着和煦的微风直上云天,尽情飞翔。  仙女山素有“山城夏宫”之美名,是避暑胜地。除了感受清凉的气息,人们还可以在盛大的露营音乐节中,恣意挥洒激情。  在秋高气爽的时节,仙女山又成了运动天堂,无论是登高、跑马,还是骑行,在山水胜景中舒展身体,收获健康,都令人极其快乐。  一场冬雪过后,仙女山10万亩草原完全被皑皑白雪覆盖。有了白雪,草场
在板坯,人们喝酒、跳舞、弹琴、唱歌、抽大麻,追逐荒野生物,即使赤身裸体也无人表示诧异。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似迷药一般,吸引着不少人放弃城市生活,来到这里享受自由。  这是一座在地图上找不到准确地址的“城市”,在大多数人看来,这里环境恶劣、物质匮乏,是“世界末日时的样子”,来这里的人,有的因为贫困,有的为了逃避,也有的因为对社会现状不满……  不过,对于200名常住居民和2500多名“移动”居民而言,
美国博物学家埃诺斯·米尔斯在美国洛基山区生活了数十年,熟悉当地的山林草木、飞鸟走兽。不仅如此,他还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笔调,把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种种亲身经历写成了文字,展现出关于自然的诸多细节。  本文中,作者深入荒野,探访和调查多种动物的旅行习性,从大灰熊的觅食之旅,到大角羊的欢乐漫游;从河狸夏季的漫漫长途,到豪猪在火灾后的被迫迁徙,一一读来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有旅行的习
新西兰南岛山水相间,湖泊星罗棋布,看似大同小异,实则各有千秋。蒂卡普湖的鲁冰花海构成南岛最浪漫的风景;“蓝色牛奶湖”普卡基湖的奇幻风光吸引大片《霍比特人2》与《魔戒》在此取景;瓦纳卡湖的户外活动精彩纷呈,姐妹湖哈威亚湖却以安静之美博得游客青睐;探险家劳森·布劳斯在蒂阿瑙湖西岸找到了毛利人传说中的萤火虫洞;而瓦卡蒂普湖独特的潮汐现象据说是湖底水怪“默特乌”的心跳……  库克海峡将新西兰拦腰斩断为南北
餐前,英国贵族优雅地品尝一杯波特酒,当太妃糖香萦绕鼻尖,在甜甜的微醺中,他们是否想起了葡萄牙那个叫波尔图的港口城市,想起英法战争时先辈们沿杜罗河艰难上溯寻找葡萄种植地的沧桑岁月。  有人问,波尔图和里斯本有什么区别?用波尔图人常讲的一句话来回答就是:“波尔图是一个民族!”波尔图(Porto)在葡语里的意思是港口,也是葡萄牙(PornJgal)国家名字的起源。比起首都里斯本,这里更加传统、古朴。毕竟
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的专业传承人,被族人尊称为“魔巴”,魔巴会主持各种原始宗教仪式,承担着驱鬼、治病、合婚、安灵等职能。  老达保村里的拉祜族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每到星期日,村民们都不会出工,当寨子里的圣钟敲响后,人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前往教堂做礼拜。  人们捕获猎物后,首先会将猎物开膛破肚取出内脏,这时,中年人则喜欢用手捧猎物温热的“护心血”喝下去。据说,这样的护心血有补血、消除劳损的妙效。 
自从1977年美国卢卡斯电影公司推出首部科幻大片《星球大战》以来,该系列电影迅速风靡全球,影片中的绝地委员会大师——尤达,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武功高强,有趣、古怪且睿智,是《星球大战》中的神秘核心;它身材短小精悍,两只大眼深邃犀利,尖耳听八方。这只原力非凡的外星生物被众人奉为偶像,而其原型,则来自一种仅有成人手掌大小的灵长类动物——眼镜猴。  眼镜猴生活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婆罗洲、苏拉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