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在临床专业医学生中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普及了全科医学基础理论和社区卫生服务理念,为今后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奠定基础。但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佳,急需进行改革。辩论式教学是提高《全科医学概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尝试,能够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重要转变。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010]243
1.辩论式教学的内涵及优点
1.1 辩论式教学的内涵
辩论式教学法是教师、学生就某一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辩论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收集资料,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理论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
1.2 辩论式教学的优点
1.2.1 提高课堂的吸引力,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辩论式教学从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锻炼自己;辩论赛中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大超过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和课本信息,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地探索未知的能力;辩论式教学结合实践,将学生普遍关心的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制度原则转化成富有活力的热点问题,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效衔接;辩论式教学特有的创造性、挑战性、对立性特点正切合了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从“厌学”变得“乐学”。
1.2.2 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
辩论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辩题的选择与设置,辩论后的点评与总结方面具有极大的引导性,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师知识面的宽窄,也能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另外教师需对辩论过程进行调控,在学生的辩论中发现新材料、新问题,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检视反思自身,优化教学理念。
2.在全科医学概论中开展辩论式教学的意义
全科医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面向社区与家庭,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讲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临床专业学生中开设全科医学概论,是医学模式转变及医学生就业方向转移的必然要求,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健康问题的全科医学处理,了解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的角色,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为学生在毕业后愿意到基层就业,并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奠定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论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技巧与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在课前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和相关网站及杂志查阅相关文献,获取相关前沿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全科医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能为全科医学辩论式教学积累经验,促进辩论式教学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普及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3.辩论式教学在全科医学概论中的运用
3.1 辩题的设计及课前准备
3.1.1 辩题的设计
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结合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知识经验、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辩题,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辩题的设计。首先,应注意辩题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又能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其次,辩题观点应有较大分歧,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引领学生通过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最后,通过辩论,能够促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加强对全科医学概论基本框架的深入理解。我们曾在全科医学绪论、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沟通技能等章节开展辩论式教学,设计“我国将来的卫生事业是以全科为主,还是以专科为主”、“医学发展是以疾病治愈为主,还是以促进健康为主”等辩题。课堂辩论激烈,经课后反馈,教学效果良好。
3.1.2 课前动员和准备
在辨题确定以后,教师提前一到两周向学生公布,因辩题具有专业性,教师需对辩题进行初步分析,引导学生确立观点,同时阐明辩论的规则,并对辩论的形式、人员分组、程序等进行适当的安排。课后,学生根据题目查阅文献,分析、综合后确定自己的辩论观点,推选辩论代表。主辩人除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外,还要听取本组其他同学的意见与看法,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假设及结论,以便在辩论时能够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能有力地反驳对方辩手。
3.1.3 课堂辩论
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双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之后,要求所有未参与辩论的学员积极进行讨论,此外,教师应该将一些被辩论者忽略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自由讨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虽然,在辩论式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表达,但是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思考,如果学生能集中精力倾听别人要点、重点、漏洞,积极思考,即使不发言,思维能力照样能培养。
3.1.4 辩论的点评和总结
辩论的点评分为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学生评委在辩论准备和辩论中积极思考,发现辩论中的闪光点与不足,并分享自己在辩论准备中了解到的知识。
4.辩论式教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堂运用的思考
4.1 设计好辩题的规模,使更多学生参与辩论赛
辩论式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很重要。我校临床班学生采用大班授课,人数在150名左右,而一般的辩论赛,正反双方的辩手为3-4名,一场辩论最多8名学生参加。作为观众的其他同学在辩论前不能积极查阅文献和资料,在辩论中也难以深入思考问题,很难从辩论式教学中受益。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除去主持记录2名,评委5名,剩余同学分成正反双方,各推选10名同学做代表进行主辩,其他同学作为后备力量,双方代表依次阐述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己方观点或反驳对方观点并且在自由辩论发挥重要力量。在辩论赛中未发言同学在教师点评后以作业形式将课前准备材料及本次课堂心得进行总结。全体同学广泛参与在竞赛式辩论中,既能促进同学间的团队合作,又保证辩论参与的广泛性。
4.2 辩论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在辩论中起导向作用。在点评时,首先应该肯定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以及辩论中思想的闪光点。其次,对同学们的课前准备、立论角度、论据、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等进行点评,指出辩论内容方面的具体不足,并示鼓励。最后,对辩论内容进行总结,对同学们发言中的一些明显的认识错误予以纠正,深化同学们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同[1]。辩论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辩论结束后通过辩论总结,能够使同学们对辩题的理解更加系统化。适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认识到对方观点中合理和科学的成分,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4.3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辩题的现实性
辩题除了具有可辩性,还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对同学们今后的工作才会有作用。因此,尽量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到辩题的设计中来。让他们从感兴趣的现象或者问题出发形成辩题。另外,辩论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能提高教学效果,同学们能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如与案例教学法的联合运用可从案例中产生辩题,也能增加辩论的生动性和情境性[2]。
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课堂教学摆脱空洞无味。
参考文献
[1]刘亚丁.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代教育科学[J],2008,15:25-27
[2]穆湘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辩论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0,197:168-169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010]243
1.辩论式教学的内涵及优点
1.1 辩论式教学的内涵
辩论式教学法是教师、学生就某一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辩论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收集资料,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理论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
1.2 辩论式教学的优点
1.2.1 提高课堂的吸引力,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辩论式教学从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锻炼自己;辩论赛中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大超过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和课本信息,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地探索未知的能力;辩论式教学结合实践,将学生普遍关心的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制度原则转化成富有活力的热点问题,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效衔接;辩论式教学特有的创造性、挑战性、对立性特点正切合了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从“厌学”变得“乐学”。
1.2.2 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
辩论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辩题的选择与设置,辩论后的点评与总结方面具有极大的引导性,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师知识面的宽窄,也能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另外教师需对辩论过程进行调控,在学生的辩论中发现新材料、新问题,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检视反思自身,优化教学理念。
2.在全科医学概论中开展辩论式教学的意义
全科医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面向社区与家庭,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讲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临床专业学生中开设全科医学概论,是医学模式转变及医学生就业方向转移的必然要求,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健康问题的全科医学处理,了解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的角色,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为学生在毕业后愿意到基层就业,并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奠定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论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技巧与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在课前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和相关网站及杂志查阅相关文献,获取相关前沿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全科医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能为全科医学辩论式教学积累经验,促进辩论式教学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普及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3.辩论式教学在全科医学概论中的运用
3.1 辩题的设计及课前准备
3.1.1 辩题的设计
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结合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知识经验、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辩题,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辩题的设计。首先,应注意辩题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又能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其次,辩题观点应有较大分歧,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引领学生通过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最后,通过辩论,能够促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加强对全科医学概论基本框架的深入理解。我们曾在全科医学绪论、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沟通技能等章节开展辩论式教学,设计“我国将来的卫生事业是以全科为主,还是以专科为主”、“医学发展是以疾病治愈为主,还是以促进健康为主”等辩题。课堂辩论激烈,经课后反馈,教学效果良好。
3.1.2 课前动员和准备
在辨题确定以后,教师提前一到两周向学生公布,因辩题具有专业性,教师需对辩题进行初步分析,引导学生确立观点,同时阐明辩论的规则,并对辩论的形式、人员分组、程序等进行适当的安排。课后,学生根据题目查阅文献,分析、综合后确定自己的辩论观点,推选辩论代表。主辩人除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外,还要听取本组其他同学的意见与看法,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假设及结论,以便在辩论时能够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能有力地反驳对方辩手。
3.1.3 课堂辩论
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双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之后,要求所有未参与辩论的学员积极进行讨论,此外,教师应该将一些被辩论者忽略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自由讨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虽然,在辩论式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表达,但是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思考,如果学生能集中精力倾听别人要点、重点、漏洞,积极思考,即使不发言,思维能力照样能培养。
3.1.4 辩论的点评和总结
辩论的点评分为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学生评委在辩论准备和辩论中积极思考,发现辩论中的闪光点与不足,并分享自己在辩论准备中了解到的知识。
4.辩论式教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堂运用的思考
4.1 设计好辩题的规模,使更多学生参与辩论赛
辩论式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很重要。我校临床班学生采用大班授课,人数在150名左右,而一般的辩论赛,正反双方的辩手为3-4名,一场辩论最多8名学生参加。作为观众的其他同学在辩论前不能积极查阅文献和资料,在辩论中也难以深入思考问题,很难从辩论式教学中受益。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做法是:除去主持记录2名,评委5名,剩余同学分成正反双方,各推选10名同学做代表进行主辩,其他同学作为后备力量,双方代表依次阐述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己方观点或反驳对方观点并且在自由辩论发挥重要力量。在辩论赛中未发言同学在教师点评后以作业形式将课前准备材料及本次课堂心得进行总结。全体同学广泛参与在竞赛式辩论中,既能促进同学间的团队合作,又保证辩论参与的广泛性。
4.2 辩论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在辩论中起导向作用。在点评时,首先应该肯定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以及辩论中思想的闪光点。其次,对同学们的课前准备、立论角度、论据、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等进行点评,指出辩论内容方面的具体不足,并示鼓励。最后,对辩论内容进行总结,对同学们发言中的一些明显的认识错误予以纠正,深化同学们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同[1]。辩论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辩论结束后通过辩论总结,能够使同学们对辩题的理解更加系统化。适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认识到对方观点中合理和科学的成分,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4.3 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辩题的现实性
辩题除了具有可辩性,还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对同学们今后的工作才会有作用。因此,尽量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到辩题的设计中来。让他们从感兴趣的现象或者问题出发形成辩题。另外,辩论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能提高教学效果,同学们能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如与案例教学法的联合运用可从案例中产生辩题,也能增加辩论的生动性和情境性[2]。
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课堂教学摆脱空洞无味。
参考文献
[1]刘亚丁.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代教育科学[J],2008,15:25-27
[2]穆湘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辩论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0,197: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