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且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课程,教学难度较大。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分层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5-0049-01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中职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班额逐年增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容易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因“吃不饱”而失去学习热情,基础差的学生因“吃不了”而灰心丧气。因此,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尤为重要。教师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一般是初中生,除了学习基础较差之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惰性大、爱玩、不爱学习等问题。调查显示,同班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一视同仁”,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就很可能造成某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法,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实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效率。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使所有学生的知识、技能普遍提高,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学生编组方面的分层
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编组。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个性特点,合理地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编成A组、B组和C组。A组学生知识基础很好,学习能力很强,具有主动学习意识,喜欢进行探究性学习;B组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比较喜欢思考问题;C组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一般,自制力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编组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
2.备课方面的分层
分层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备课分层。教师要充分理解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明确全班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预测学生可能遇到哪些学习难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进行“齿轮传动”备课时,教师应明确该章节的重点内容,引导A组、B组、C组学生实现各组的学习目标。
3.授课方面的分层
分层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授课分层。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各个层次的授课起点,注重知识的衔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教学宗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把握训练主线,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4.指导方面的分层
分层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是指导分层。机械基础课程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指导要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层次性、系统性。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因此可以考虑成立相应的课外活动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指导。
5.教学评价方面的分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教学评价分层为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A组和B组学生,教师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行激励性评价,督促学生勇攀高峰;针对C组学生,教师要善于寻找其闪光点,多进行表扬性评价,要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结束语
分层教学法针对性较强,可以充分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促進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刃陶.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机电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46).
[2]胡秀秀.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14).
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分层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5-0049-01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中职院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班额逐年增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容易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因“吃不饱”而失去学习热情,基础差的学生因“吃不了”而灰心丧气。因此,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尤为重要。教师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一般是初中生,除了学习基础较差之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惰性大、爱玩、不爱学习等问题。调查显示,同班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一视同仁”,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就很可能造成某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法,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实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效率。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使所有学生的知识、技能普遍提高,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学生编组方面的分层
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基础是学生编组。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个性特点,合理地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编成A组、B组和C组。A组学生知识基础很好,学习能力很强,具有主动学习意识,喜欢进行探究性学习;B组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比较喜欢思考问题;C组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一般,自制力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编组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
2.备课方面的分层
分层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备课分层。教师要充分理解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把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明确全班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预测学生可能遇到哪些学习难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进行“齿轮传动”备课时,教师应明确该章节的重点内容,引导A组、B组、C组学生实现各组的学习目标。
3.授课方面的分层
分层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授课分层。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各个层次的授课起点,注重知识的衔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教学宗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把握训练主线,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落实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4.指导方面的分层
分层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是指导分层。机械基础课程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指导要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层次性、系统性。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因此可以考虑成立相应的课外活动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指导。
5.教学评价方面的分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教学评价分层为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A组和B组学生,教师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行激励性评价,督促学生勇攀高峰;针对C组学生,教师要善于寻找其闪光点,多进行表扬性评价,要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结束语
分层教学法针对性较强,可以充分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还可以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促進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刃陶.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机电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46).
[2]胡秀秀.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