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空间化与空间制度化r——安徽滁州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路径探索

来源 :人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进行的制度设计.人大代表组成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因而保持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我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1]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强调:“我国五级人大代表工作和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宪法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2]而如何实现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构建长效机制则成为当前最重要的现实课题.
其他文献
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重要构成,艺术作品离不开形式.本文运用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方法,选取文艺复兴时期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与巴洛克大师鲁本斯的《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来进行画面分析对照研究,试图从表现形式的不同方面进行作品分析,并对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归纳总结.
期刊
塞缪尔·贝克特不仅是20世纪西方文学界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还是杰出的文艺批评家.空间意象和身体意象既展现出贝克特戏剧艺术的独特性,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想,其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意象与福柯的权力空间理论、德里达的延异理论、福柯的身体理论之间有诸多契合与通达之处.空间意象的运用,揭示出贝克特戏剧作品的空间诗学与具身认知意识.透过贝克特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意象,我们可以揭示贝克特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美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领略贝克特在西方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发掘贝克特及其文艺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世界艺术史课程,其包括音乐史中大量存在的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的事实;音乐与姊妹艺术的演变表现出共通的审美特征;音乐家上乘音乐境界的形成离不开艺术与文化的熏陶.世界艺术史教学在讲授艺术学和艺术风格史之后,会进行音乐与艺术的审美文化关系的探讨.在方式上,教学者当力图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争取做到讲授、欣赏、研究的有机结合.
警匪动作片作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片,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里见证了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的起落兴衰.自1986至2006年,香港警匪动作片依次经历了“英雄的浪漫江湖”“古惑仔的热血江湖”“小人物的宿命江湖”和“现实主义的人性江湖”四个阶段,而梳理和探讨这四个阶段所透露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意义尤为必要.香港警匪动作片在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文化积淀,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香港社会的变迁过程,也成为港人几经波折心路历程的最佳记录.
科幻影视中的后人类想象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非人类他者也能作为道德的主体成为故事的主角,后人类伦理关系伴随后人类主体的出现而形成.《环形物语》呈现了身体互换、赛博格与人工智能三种后人类样态,以及后人类伦理关系的基本轮廓.这部剧集试图通过后人类伦理关系中的情感认同来抵抗主体间的敌视与隔膜,进而反思进步叙事与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期刊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为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工作,202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到“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近两年,河北省人大聚焦河北百姓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治建设薄弱环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着力做好立法工作,努力体现地方立法特色、时代立法特色,审议通过了多项地方性法规.研究发现,此类地方人大立法的舆情周期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并影响着立法工作中全过程民主实施,法规实施成效,以及地方人大立法形象.
期刊
元话语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从文化信仰、文化理念、文化仪式、文化符号、文化产品五大文化维度,科学探索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生成机理,建立具有稳定文化系统结构的“中国文化五元话语体系”,这有助于为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文化中国信息结构和修辞框架,有助于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开放的中国话语系统,有助于为国际民众读懂中国打开“文化之门”“思想之窗”,系统彰显中国文化的格局与气度.
作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中国需要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此,应立足“文化间性”,把握跨文化交流的规律,设计好国家形象跨国建构的指导原则与操作方案.要对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非预期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超越以自我中心的思维,不断加强对“他者”的理解,改变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单一化倾向,构建好中国国际形象,向外部世界呈现一个立体真实、多元活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