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zs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无疑是极大地影响了现实交际的效果。而隐私问题尤为能够体现这一点。隐私问题几乎被涵纳在了各个方面,因此也值得在跨文化交际中被重视和强调。从古至今,中西方的隐私观念从基本相同,走向不同。又在时代潮流的碰撞下,显示出一定的趋同性。本文主要以中西方关于隐私的定义、在个人信息方面的隐私差异的对比,突出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注重的隐私问题。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隐私;中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93-02
  一、隐私的定义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就已经形成了对于隐私的认知。当人们知道用树叶、兽皮遮挡身体的时候,便形成了隐私。《鉴略 · 三皇纪》中“袭叶为衣裳”大概可以将其看作是中国古代服饰史的发端。类似的源流故事同样出现在西方。《圣经》中提到亚当和夏娃吃完智慧果后意识到自己的赤裸,便摘取叶子做衣服遮羞,这是西方文献记载的服饰最初的功能,也标志着人类意识的觉醒。由此可知,无论东西方,人类社会对于隐私的最早认识便是男女身体的隐私部位。
  在汉语中,隐和私都出现得很早。“隐”主要是指隐藏、隐蔽。在《易》中就有:“天地闭,贤人隐。”而“私”主要是指个人的、不公开的。《尚书 · 周官》中“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将公私作为一组对立。“隐私”一词在周朝初年已经存在,指衣服,即指把私处藏起来的东西[1]。而“隐私”一词连在一起作为当今普遍意义而出现,是在20世纪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中。
  “隐私”一词的英文是“privacy”,由“privata(私人的)”发展而来,指的是隐私、私密、不受公众干扰的状态,这个词被解释为“the quality of being secluded from he presence or view of others; the condition of being concealed or hidden”。无论是在西方社会生活和语境文化,还是在法律体系中,隐私都成为了一个范围非常广的概念,几乎能够涵盖个人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于隐私的定义,学界普遍认同的分类方法[2]即认为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身高体重、病历、学习成绩、婚恋、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广泛的个人情况。2.个人事务。包括个人的日常生活、社交生活、社会关系等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3.个人领域。包括个人住宅、行李包、书包口袋、手机等属于个人的活动领域或场所。由此可知,这一范围实际上是相当广的。
  二、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随着世界各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的增多,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各类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也越发突出。而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各类隐私问题。在此主要论述中国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对于个人信息方面的隐私性话题的差异。
  (一)病历病情
  在中国,认识的人在互相打招呼的时候会询问对方乃至对方家人的身体健康,作为寒暄的话题,表示自己的关心。而当生病住院了,公司或单位还会派代表前去关心慰问。病人也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关心,认为自己是受到重视的。而在英美,询问身体健康或对方病情,会被认为是在出于某种目的地探听隐私。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职员通过窥视竞争者的病历,利用这点在升职考核中向上级领导告发,从而打败这位竞争者,获得了晋升。而一些关心的话语如“你应该快点去医院”,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因为在对方看来,这种简单的事情,用不着别人来指教。就这样的小事而发起忠告,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被视为弱者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
  (二)学习成绩
  在中国,学生的成绩根本不是秘密。从分发试卷到公布成绩,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一种公示行为,并不是私密进行的。甚至有些学校进行全年级的成绩排名并且公示,以便大家了解自己的名次及所处的位置。在西方国家,学习成绩是一件非常具有隐私性质的东西。孩子有权不告知父母自己的成绩。而作为老师,公开学生的成绩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在有些国家甚至可能构成犯罪。[3]教师往往是分发单独的成绩条给学生,或是挡住其他人的分数,在分发试卷时也要注意背面朝上且亲自交到學生手上,不可以让学生代发。
  (三)婚恋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家庭观念。大龄未婚则会被催婚。长辈们也十分乐于做媒——介绍相亲对象,认为能够撮合一对夫妻是非常有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事情,所以经常会问:你结婚了吗?但在西方,婚恋情况是非常隐私的话题。西方人的婚恋观也有别于中国,个人伴侣无须公之于众,他人也无意窥探别人的情感生活。此外,与家庭主义相反的是,西方不婚主义的人群迅速扩大。
  (四)家庭成员
  在《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4]一书中,就有一则涉及家庭成员信息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王亚妮老师在教学家庭成员一课内容时,让同学们运用“医生”“警察”“科学家”“律师”等词语进行“我的……是……”句型的替换练习,例如“我的爸爸是教师”。
  但是一个留学生却拒绝说出她的句子,她认为她爸爸的职业是她的隐私,不能告诉大家。
  老师赶紧解释说:“我不是真的要问你爸爸是做什么的,我只是要你用下面这些词语练习。而且,我也不关心这个问题。”[5]这个学生才理解了,并成功进行了课堂练习。这个教学案例能够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外国学生对于个人隐私隐私的保护程度。
  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庭成员的职业问题或许根本算不上是隐私问题。这就是中外学生在隐私观念上一个很大的不同。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差异缘由
  从古希腊的人权观点到现代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建立了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以人为本、对个人价值观的信仰、对个人自由的尊重。随着西方对人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入,个人主义的内涵也在逐渐丰富起来,成为西方文化价值核心的承载思想。因此,西方逐渐形成了大众对于个人自由的普遍认知,并在外部社会条件的促使下不断得到强化。
  而他们对于隐私的认识和保护也在逐步形成,并渐渐得到法律的保护,成为广泛认为的社会公约。
  与西方崇尚个人价值相反,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强调国家主义、集体主义。在封建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价值核心,“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两全”等强调的是大处以国家为中心,小处以家庭为中心,也就是与西方个人主义相对的集体主义。千百年来的思想价值观念融入进了中华民族血液里的DNA,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群体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国家方面,也体现在浓厚的家庭甚至宗族观念。在很多中国式家长的心里,儿女是自己的附属品。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人隐私很难未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观念,并被大家所接受。
  此外,这也涉及到了关系特定(specificity)与关系扩散(diffusion)的问题。决定关系的特定与扩散的是文化中的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的区域。在关系特定文化中,人们的公共空间很大,个人空间却很小。公共空间内很容易允许别人进入,但是对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则会严加守卫。英美等西方国家就属于这样的关系特定文化,而中国则属于典型的关系扩散文化。在关系扩散文化中,人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范围大致相近,即私人空间范围很大。在关系扩散的文化中,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并不分明,人们并不会过于介意在公共空间谈论自己的个人事务(即个人隐私)。但是在关系特定的文化中,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比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之间的明确界限。人们十分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很少会在公共空间谈及。由于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学中出现此类跨文化冲突的现象并不少见。
  四、跨文化交际中隐私问题的应对
  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尊重个人权利是交往的前提。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隐私感是人类羞耻感的表现,使人从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两方面都告别的动物界。拥有自己的隐私,这是每个人生而为人的权利。无论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是在同一文化的交际中,都要明确这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无论对于自己是不是隐私,都不要轻易探听和触犯他人的隐私。一旦冒犯,及时真诚地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隐私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自己的问题是否会侵犯学生的隐私。虽然出现跨文化交际问题时,通过解释大部分学生能够在了解了中国文化背景后,理解并且原谅老师的提问。但是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尽管对外汉语教师赴任前会进行赴任国国情与文化的相关培训,但由于实际接触不足或事先了解不够充分,仍然可能在教学和生活中出现跨文化交际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了解、学习,以扩充自己对于隐私方面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同事、学生,入乡随俗,提高自己对于此类问题的敏感度,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参考文献:
  [1]王溪.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2]朱慕华,顾军.中西方隐私性话题的跨文化差异分析[J].品位经典,2020(01):40-43.
  [3]朱勇主编.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争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朱勇主编.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王亞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卓雯,女,汉族,江苏丹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海上丝路”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文化传播也十分显著。民族装饰艺术作为时代发展产物,它既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艺术内涵,为艺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以海上丝路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民族装饰艺术设计为例,研究海上丝路背景下民族装饰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民族装饰艺术设计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经济、文化、教育等层面,提出广西沿海地区民族装饰艺术发展对策,为广西民族艺术
期刊
【摘要】 作为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精华。文章基于此,从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出发,围绕书体、墨法以及结构,剖析了书法艺术的演变特征,继而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规律做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了三点内容,包括字体种类累积增多、字体演变贵速从易、风格反映时代精神等。  【关键词】 书法艺术;演变特征;规律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 田野调查作为一种基本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许多人文学科研究之中,例如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而中国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根植于一个地区或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经过历史的积淀代代流传。因此,在研究民间舞蹈时,田野调查是最基本的获取一手资料的途径,只有建立在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基础上的民间舞蹈研究,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而动作捕捉系统不仅可以获取并记录舞者在运动时的数据
期刊
【摘要】 扬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其民艺资源非常丰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及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扬州民艺的生存环境及发展境况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宏观的视角,从扬州民艺的发展策略的角度进行论述,为扬州发展旅游文化,带动民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为扬州民艺产业政策的制订及发展规划策略提供理论研究借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无调性音乐是20世纪新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传统调性音乐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及音响效果的不协和性,自诞生以来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无调性音乐发展的研究,解析在特殊的政治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德国人民对无调性音乐的看法以及作曲家是如何在传统音乐和无调性音乐之间进行抉择。同时也希望通过此研究进一步探析音乐创作与各时代社会现象的紧密联系,以及音乐研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
期刊
【摘要】 一个好的影视剧作品能够加深人们的印象,即使观众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于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也能够获得某一方面的感悟。决定影視剧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样,比如说剧本的质量和演员的表现、最终进行的剪辑、使用的配音等。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影视戏剧中的艺术性越发明显,对于演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介绍了影视戏剧表演的内涵和价值,分析了情感表现技巧在影视戏剧表演中的作用,并探究了影视戏剧表演中情感表现技
期刊
【摘要】 在现代视觉设计领域中,由于西方设计理念涌入,对我们价值观与审美观产生影响,使我们的设计作品脱离了民族的个性、丧失了本土的特色。因此,本文以东北地区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为对象进行研究,对它的影响、形式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将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装饰纹样中的文化元素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领域,通过对装饰纹样中的文化元素的探索应用,找到共性以及设计切入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族;传统
期刊
【摘要】 通过从社会心理语用学的角度对蔑视语进行分析论述,总结了蔑视语的三大语用功能,即工具功能、情感功能、协调功能。准确地理解话语,对日语的蔑视语从社会心理语用学角度予以论述。  【关键词】 蔑视语、语用功能、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79-02  对于备受学者关注的敬语来说,蔑视语的研究比较少,什么
期刊
【摘要】 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西方哲学史上备受争议的最高事件。古今中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域对其审判做出了各自的解读。本文通过梳理研读,重在从政治社会伦理的角度重新思考苏格拉底之死的问题,旨在重新思考公民个人与国家城邦之间的关系,反思正义问题,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给当下带来的政治社会伦理启示。  【关键词】 苏格拉底之死;政治社会伦理;公民与国家,正义  【中图分类号】B82
期刊
【摘要】 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文学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以文学作品交流为桥梁,搭建起了中西方沟通的新平台。基于此,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显得尤为的重要,翻译的是否准确,是否彰显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也是很多译者所思考和面临的问题。中西方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无论是文化习俗,宗教文化及饮食习惯等等,都能从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所以译者只有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及情感表达,才能更好地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