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掌握财务活动规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笔者经过多年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意义;对策;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及最终成果,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单位、事业单位内部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事业发展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的重要会计信息资料,也是单位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
一、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分析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财务分析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全面具体的基础资料。财务分析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涉及到单位预算管理、收人支出、定员定额、资产负债、经营活动等各个方面,需要查阅、收集、整理大量文件和资料,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和及时控制,不定期对人员、资产、经营等情况进行调查,手中积累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资源,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各方面所需的基础资料。
2.财务分析利用各种指标和方法,保证相关的决策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分析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三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另外还有柱形图、折线图等直观财务分析模式。定性分析方法是对难以用数字或公式来衡量的经济状况,采用文字来说明,是对定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补充。财务分析通过准确的计量模型,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以定性分析方法为辅,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互相补充,相辅相承,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系统,保证了管理决策不受主观因素干扰,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客观、规范、公正性。
3.財务分析为管理决策者提供诸多内容。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资金运行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资产使用及管理情况、事业发展效果等。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财务分析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分析,反映各单位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效果,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映给单位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为其进行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由于事业单位所需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助,造成了事业单位重视会计核算,忽视财务分析的现状,这种现象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尤其严重。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季度会计报表或年终决算报表的编报说明来替代财务分析报告。而有些单位季度会计报表的编报说明也只有寥寥几百字,不能客观、深入的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使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未能得以有效发挥,导致财政部门及上级主管单位不能全面了解基层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
2.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的管理要求,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按照《事业单位会计通则》规定,目前事业单位运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包括以下项目:①经费自给率:衡量事业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②资产负债率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标。③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衡量事业单位支出结构的指标。“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这两个财务分析指标更适合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及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来说,分析的重点应在预算的执行情况、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及支出项目是否正确等方面,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对这部分没有体现。
3.财务分析报告形式单一,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难以提高。事业单位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篇财务分析报告走天下”的状况,即不管报告的阅读对象是谁,也不了解阅读对象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只提供一种模式的财务分析报告,使报告阅读者往往得不到他们真正想了解的财务信息。另外,不能灵活使用财务分析的各种方法,对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4.分析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够,不善于从全局把握理解和处理问题,分析报告的质量不高。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是被动的报账、做报表,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意识不强,对单位业务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这种问题在基层预算单位尤为突出。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被动地进行财务收支的判断,难以找准问题的要害,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使得财务分析报告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功能被大大地削弱。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具体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近年来,我国进行了改革顶算编制方法、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的制度等一系列的财政体制改革,这些全新的财政管理棋式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都应及时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核算和管理都是财务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算只是财务工作的一部分,财务分析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继续和深化,财务分析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好与坏,直接体现一个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水平,为此,管理者及财务人员要彻底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起财务分析。
2.不断完善和优化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自2000年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有了较大的区别,并强调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刚性。因此,在财务分析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指标体系。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有所不同,而且应真正建立完整的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指标体系。建议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分析的指标如支出增长率、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等,引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评价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3.强化管理,促进财务分析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各单位应根据管理的要求,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负责人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主管财务分析工作的执行部门、工作程序、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以及格式、财务报告报送的时间等;并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用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财务分析人员及时编制和报送财务分析报告。
4.财务人员主动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单位的各种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建议。并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学习。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国进行了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的财政体制改革,这些全新的财政管理模式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都应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辨证关系,从单纯的重视“财务会计”转向“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重,更好地发挥财务分析的管理和参谋作用。为此,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学习财务管理知识,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以及报告的阅读对象对信息的需求。财务人员不应再是天天坐在那里算帐的“帐房先生”,而是一个具备领导层视野的管理者。财务人员应积极的转变观念,要多了解单位发生的各类经济事件,做有心人。只有平时的功夫用足了,在做财务分析时才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意义;对策;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及最终成果,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单位、事业单位内部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事业发展情况、制定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的重要会计信息资料,也是单位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
一、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分析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财务分析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全面具体的基础资料。财务分析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涉及到单位预算管理、收人支出、定员定额、资产负债、经营活动等各个方面,需要查阅、收集、整理大量文件和资料,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和及时控制,不定期对人员、资产、经营等情况进行调查,手中积累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资源,为管理决策提供了各方面所需的基础资料。
2.财务分析利用各种指标和方法,保证相关的决策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财务分析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三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另外还有柱形图、折线图等直观财务分析模式。定性分析方法是对难以用数字或公式来衡量的经济状况,采用文字来说明,是对定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补充。财务分析通过准确的计量模型,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以定性分析方法为辅,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互相补充,相辅相承,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系统,保证了管理决策不受主观因素干扰,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客观、规范、公正性。
3.財务分析为管理决策者提供诸多内容。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资金运行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资产使用及管理情况、事业发展效果等。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财务分析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分析,反映各单位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效果,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映给单位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为其进行经济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由于事业单位所需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助,造成了事业单位重视会计核算,忽视财务分析的现状,这种现象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尤其严重。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季度会计报表或年终决算报表的编报说明来替代财务分析报告。而有些单位季度会计报表的编报说明也只有寥寥几百字,不能客观、深入的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使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未能得以有效发挥,导致财政部门及上级主管单位不能全面了解基层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
2.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的管理要求,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按照《事业单位会计通则》规定,目前事业单位运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包括以下项目:①经费自给率:衡量事业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②资产负债率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标。③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衡量事业单位支出结构的指标。“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这两个财务分析指标更适合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及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来说,分析的重点应在预算的执行情况、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及支出项目是否正确等方面,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对这部分没有体现。
3.财务分析报告形式单一,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难以提高。事业单位现在普遍存在着“一篇财务分析报告走天下”的状况,即不管报告的阅读对象是谁,也不了解阅读对象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只提供一种模式的财务分析报告,使报告阅读者往往得不到他们真正想了解的财务信息。另外,不能灵活使用财务分析的各种方法,对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4.分析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够,不善于从全局把握理解和处理问题,分析报告的质量不高。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是被动的报账、做报表,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意识不强,对单位业务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这种问题在基层预算单位尤为突出。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被动地进行财务收支的判断,难以找准问题的要害,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使得财务分析报告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功能被大大地削弱。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具体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近年来,我国进行了改革顶算编制方法、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的制度等一系列的财政体制改革,这些全新的财政管理棋式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都应及时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核算和管理都是财务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算只是财务工作的一部分,财务分析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继续和深化,财务分析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好与坏,直接体现一个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水平,为此,管理者及财务人员要彻底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起财务分析。
2.不断完善和优化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自2000年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有了较大的区别,并强调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刚性。因此,在财务分析方面,应采取不同的指标体系。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有所不同,而且应真正建立完整的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指标体系。建议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分析的指标如支出增长率、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等,引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评价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3.强化管理,促进财务分析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各单位应根据管理的要求,建立财务会计分析制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负责人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主管财务分析工作的执行部门、工作程序、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以及格式、财务报告报送的时间等;并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用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财务分析人员及时编制和报送财务分析报告。
4.财务人员主动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单位的各种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建议。并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学习。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国进行了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的财政体制改革,这些全新的财政管理模式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都应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辨证关系,从单纯的重视“财务会计”转向“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重,更好地发挥财务分析的管理和参谋作用。为此,财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学习财务管理知识,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以及报告的阅读对象对信息的需求。财务人员不应再是天天坐在那里算帐的“帐房先生”,而是一个具备领导层视野的管理者。财务人员应积极的转变观念,要多了解单位发生的各类经济事件,做有心人。只有平时的功夫用足了,在做财务分析时才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