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人张仲深的纪行诗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ren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仲深是元代中后期较为知名的诗人,他一生未仕,漫游山水,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纪行之作。这些诗作蕴含着诗人醉心山水的喜悦、羁旅异乡的孤苦和生逢乱世的惆怅。诗人以平淡清远的语言风格将南方的山水风物描摹得楚楚有致,耐人寻味。
  关键词:元代诗歌 张仲深 纪行诗 思想情感 语言风格
  元代文学,按照三古七段的分法,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中古期是中国文学所有因素都具备与成熟的时期,诗、词、文、曲、小说以及文学批评等各种文体都在元代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呈现出多元并兴的局面。尤其是元代诗歌,虽然就其总体创作而言,成就不及唐宋,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却并非乏善可陈。一方面,诗歌在总体的质量与数量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另一方面,元代诗坛也不乏各领风骚却学界少有关注的诗人,下文所要讨论的张仲深就是一例。
  一、张仲深其人及其纪行诗
  张仲深,生卒年不详,字子渊。有《子渊诗集》,结集于后至元五年(1339)。其诗集原本久已亡佚,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张仲深佚诗,重编成《子渊诗集》六卷,存诗274首。另外《诗渊》中还有未收入四库辑本《子渊诗集》的佚诗。2013年出版的《全元诗》第五十二册共收录张仲深诗341首。从《子渊诗集》诸序和存诗中我们可以略知其生平。诗人鄞县(浙江鄞州)人,早孤,有兄子益,二人均是由母亲抚养长大。诗人自幼“明敏嗜学”(郑奕夫《子渊诗集序》),以事母至孝乡里闻名。诗人一生未仕,活跃于江南多族士人圈中,所作多是与杨维桢、贤、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斯道兄弟、夏庭芝、张可久等人的唱和酬答,其中与贤关系最为密切。
  除了与文人雅士进行文化互动之外,诗人还创作了不少纪行诗。诗人在《游越》一诗中有言:“抚迹悲生事,因循作远游。半生山水愿,满眼古今愁。”{1}想来那时诗人因母亲亡故,不愿睹物思人,又无心仕途,便将“漫游湖海”当作生平所愿。虽然诗人的具体行踪已不可考,但大体的活动范围还是比较明确的。有些诗作在诗题中直接点明了地点,如《衢州》《曹娥庙》《过太湖》《寒山寺》等;有些诗作交代了大体方位,如“西蜀名山久失尖”(《雪峰》);还有些诗作虽无具体地点提示,却能根据其描绘判断南北归属。根据以上线索,我们发现,诗人的游历以浙江为出发点,以江南为主要活动区域,南至珠江,西至巴蜀,北至山西一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十年踪迹半江海”(《青林渡》),多年的游历不仅扩大了诗人的交际圈,也成为诗人创作的原动力。诗人在旅途中或模山范水,或登临怀古,或述志咏怀,创作了一系列“纪行”之作。这些纪行诗着重渲染了南方的特有风貌,诗风冲澹,常以景物牵动情思,感时而作,在展现南方之地风物人情的同时书写个人怀抱,较朋友往来的唱和酬答之作更值得玩味。
  二、张仲深纪行诗的思想情感
  张仲深笔下的纪行诗旨在叙述行程中的见闻和感悟,传递出心情与物色的冥和。诗作中或洋溢着诗人纵情山水、心愿得偿的欣喜,或充溢着诗人孤单飘零、感怀时事的愁绪。性情与声色的水乳交融使得诗人的创作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山中三日留,展我平昔颜” 南方的山水风物清雅灵秀,虽不似北方那般壮阔明朗,给人以震撼,却有着独特的温婉与妩媚,能滋润人心,惹人陶醉。“半生山水愿”得偿的张仲深在纪行诗中流露出对南方风景的喜爱与赞美。有些诗作融情于景,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如“芳草歇柔绿,秋花发幽馨”(《感怀》)、“溪鱼带雨肥,紫药经霜腻”(《兰溪》)两句,语词精妙,以“柔绿”“幽馨”“肥”“腻”四字词描摹出了景物最好的状态,将其点染得惹人疼爱,足见诗人的喜欢。有些詩作着力创设“有我之境”,通过叙述诗人的活动凸显景物的吸引力。如:“溪流既靡靡,云影自离离。而我造其间,偶此相娱嬉。坐日景将夕,徘徊澹忘归。乌鸦忽飞来,足我山中诗。”这是诗人《溪上》一诗中的诗句。溪上风景秀丽,诗人置身其间,逍遥散淡,流连忘返。更有忽飞的乌鸦助其诗兴,为这静景注入活力。这几句景物描写倒也平平,却因“我”之“娱嬉”“徘徊”“忘归”而让读者心驰神往。还有些诗作直抒胸臆,让读者直接“听”见了诗人的赞叹。如:“日暮江流长,坐永天宇阔。悠然增伟观,变化何倏忽!”(《泛舟》)“物我俱夷游,偶地心自安。山中三日留,展我平昔颜。”(《溪上》)虽少了几分含蓄隽永,却多了几分率真自然,更见出诗人的山水情怀。
  (二)“明月渔歌起,孤舟客子寒” 诗人虽以漫游湖海为幸事,却终究要承受“羁旅异乡”“鬓毛已苍”的苦楚,感叹羁旅无依与年华易逝也成为张仲深纪行诗中重要的思想情感。诗人或因特殊时节的影响,或因萧瑟景物的触动,心有所感,寄情于诗,如“饥鸢立樯杪,孤客发春深”(《即景》);“行子羁离日,玄冬树木干”(《梁湖》);“无家千里客,此日若为情”(《岁尽》);“晚来闲物色,坐览岁华非”(《破寺》);“起来羞把镜,维恐鬓毛苍”(《行旅》)。总的来说,这些诗作在意象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诗人通过撷取凄冷寒寂的意象,渲染出凄苦萧索的氛围,传递出浓重的孤独寂寞感。倘若细看,诗中意象还有描述性与象征性之分。描述性意象如“废沼”“枯荷”“残阳”“饥鸢”等,它们基本源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是自然景物的呈现,能保证作品的新鲜感,具有创新性。而象征性意象已部分抹去了描述性与写实性,具有情绪化的象征隐喻功能。具体说来,诗人在表现乡愁羁恨时,多用“孤舟”“客艇”意象来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如“孤舟客子寒”(《天际》),“孤舟催晓发”(《梁湖》),“还家客艇多”(《归梦》),“一水回环客艇多”(《寒山寺》)等;在感叹年华易逝时,“白鬓”这一意象多有出现,如“维恐鬓毛苍”(《行旅》),“霜风吹客鬓”(《破寺》)等。
  (三)“沦落干戈际,吾生任转蓬” 张仲深的纪行诗中,有一首《菊东山人歌》写得别开生面。
  诗人常在纪行诗中抒怀,却极少言志,这一首诗难得例外。初看只以为诗人倾心于山水田园,将这菊东山人的隐逸生活描摹得楚楚有致。再读竟觉有千万般难言的苦楚郁结其中。诗人流落干戈之际,本是“笑取金印”、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然而诗人明白,功名富贵虽是炽热如火,宦海浮沉亦只瞬息之间。年华已逝,鬓毛已苍,生逢乱世,豪情万丈终归于事无补,只能以“我欲远追黄绮辈,采薇歌断白云乡”(《南村》)略作宽解。诗人所作的纪行诗中少有感怀时事之作,多传递出“应笑浮生者,轮蹄日日忙”(《大岸》)的人生态度,然而这份闲适情怀的背后终究还是浸透着无奈与怅惘,也应了诗人《市泾》中的一句诗:“沦落干戈际,吾生任转蓬。”   三、张仲深纪行诗的语言风格
  论及张仲深的诗风,《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及“冲澹”一词,并将张诗与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联系在一起,认为其“颇具陶、韦风格”{2}。如果从诗风之平淡清远一点上看,张仲深的部分诗作与陶、韦诗确有近似之处,都能以亲近自然、不事藻绘的风貌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尤其是其纪行诗中描摹山水风物的诗作,如其《嵩山道中》一诗:
  流水清可掬,白石明可数。我来溪上行,幽禽静相语。凌晨发东津,回首日卓午。披榛坐松根,境寂自忘虑。声利与我违,丘山莫吾负。
  全诗明白晓畅,情致悠闲,淡泊入妙,确是与陶、韦之诗相近。然而,从总体看,张与他二人的诗风又是颇有差异的。同是淡泊,“陶诗淡泊而近自然,韦诗淡泊而近清丽”{3},而张诗的淡泊却近闲适。陶渊明与韦应物都有为官的经验,前者弃仕择隐,后者看破世情,他们的淡泊来源于人生体悟。张仲深一生未仕,他的淡泊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写作风格,而非超然物外的觉悟。相比较而言,张仲深此类诗作缺乏理的统摄,笔下景物多情趣而少理趣;遣词造句上也未能完全实现本色与精工的统一,虽淡雅卻少有精彩,与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的境界尚有差距。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作清新质朴、真率自然,虽不及陶、韦之诗,却亦有其独到之处,是张诗中成就较高的作品。
  当然,张仲深纪行诗的风格并不仅限于冲澹一种,而是随着体裁、心境与景物的变化呈现多样化。就体裁而言,五七言古体诗与部分近体诗多属于平淡清和一类,而部分歌行体与排律却能见出豪迈之风,如《菊东山人歌》中“何不臂枪骤射竞奔走,笑取金印累累大如斗,归来狂歌痛饮花前酒?”几句激切愤发。就心境而言,诗人早年纪行诗作多见明快之风,后因“鬓毛苍”“客子寒”“干戈际”等因素的影响,心境发生了改变,诗风也转而惆怅衰飒,像“山林历历岁年老,人世悠悠道路难”(《清林》)、“老树尚能知客意,白鸥元不识人愁”(《慈湖感怀》)等感伤之语屡见不鲜。
  “多山水诗,多边塞题材,这是元诗的特点之一,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4}张仲深的纪行诗理应引起学界的注意。诚然,张氏纪行诗作中存在着多佳句而少佳篇的弊病,诗歌的题材内容与思想情感也因人生经历的影响而略显狭窄,但不可否认的是,张仲深的纪行诗对南方山水风物的描摹独具一格,平淡清远的语言风格也使其诗风饶有特色,值得珍视与研究。
  {1} 杨镰:《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4页。(本文所引张仲深诗均据此书,不一一注明,以避繁冗)
  {2} 永、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子渊诗集》,周仁等整理,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2页。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275页。
  {4} 刘嘉伟:《华夷一体与元代纪行诗的繁荣》,《求是学刊》2015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摘 要:裴氏家族起源于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之一。但是,裴氏家族从唐末之后便在政治领域走向了衰落。本文试图从兴旺和衰落两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当前党中央提倡的家风建设,综合分析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宰相村 裴氏家族 家风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上起秦汉,历魏晋而盛,至隋唐盛极,直至今日,余芳犹存。裴家两千年间人才辈出,名卿贤相,英豪俊杰,茂郁如
期刊
摘 要:清代运河行记主要是有清一代途经或生长、生活于京杭运河区域的文人墨客、缙绅名流,或在运河沿线地方政府任职的士宦官员等文化精英留下的诗文、日记、笔记等私人著述。行记数量多、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作者群以河务、漕务官员、文人墨客和域外游历者为主。行记涉及大量有关清代运河区域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清代运河乃至整个运河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京杭运河 行记 清代  在以公路、铁
期刊
摘 要:随着文化转向的产生,译者主体性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而笔者采用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中的翻译四步骤,以《生死疲劳》的中英文本为语料,来分析葛浩文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译者主体性。期望研究结果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生死疲劳》英译本,并且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斯坦纳阐释学理论 葛浩文 《生死疲劳》  一、引言  译者作为沟通原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原文
期刊
摘 要:《雪国》中的叙述者岛村,在个性禀赋方面有作家自身的投影,是现实的也是形而上的,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旁观者,是作家在战时对人生与艺术境界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突破和超越的象征。作品的核心角色驹子,是生气勃勃而又满蕴悲哀智慧的日本传统美的化身,是作家为自己精神探索之旅找到的方向。笔墨不多的少女“叶子”,空灵神秘,象征着缺乏生命质感的精神纯美。最后驹子抱着死去的叶子淹没在涌动的人群中,则反映了作家在这一
期刊
摘 要: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伦理表达的核心内容。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构成了斯芬克斯因子。两种因子的不断抗争和组合丰盈了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斯芬克斯因子”为切入点,对《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剖析,解读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在主要人物身上的不同排列和组合,从而提供给读者全新的视角去反思人物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斯芬克斯因子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德伯家的苔
期刊
摘 要:知识分子血统和家庭环境造成了方方与生俱来的知识者气质。她的一系列知识者题材的作品展示了20世纪三代知识者的生命特征:正义、屈辱和迷惘。他们的人生虽然各不相同的格式却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劇结尾,而时代际会的影响,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正义 屈辱 迷惘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动荡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复杂多变,使渴望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知识者的传统旧梦彻底破灭。作为对社会
期刊
摘 要: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丞相薛宣能够精准地把握当时的政治生态,适时向统治者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和主张,通过上疏巧妙进谏并获得采纳,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进谏技巧,他的一些做法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借鉴。  关键词:薛宣 《言吏多苛政疏》 政治智慧  薛宣,字赣君,生卒年不详,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西汉丞相,敬武公主的丈夫,封高阳侯,以知人善任著称。史载薛宣为官能够做到公平执法,赏罚分明
期刊
摘 要: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战后文坛上,其战争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学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阴暗的图画》是野间宏早期的第一部作品,被日本文坛公认为最早一部具有日本战后文学特点的作品。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这部现实主义作品进行解读,主人公深见进介对永杉英作等人激进的革命道路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有认同又有反对,但他最终没有走向革命道路,而是追求着自我的完成,走一条“既不叛教也不
期刊
摘 要: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文章自在》于桐城派、开明同人的文章学脉络中自有其赓续和新变;从《认得几个字》到《文章自在》内蕴着张氏“自文字而文章”的思路。作为一名小说家的文章学著述,张大春认为文章写作是反刍生命的自由过程,主张去文言、白话之防,破各类文体之壁垒。《文章自在》多是张氏自写自评,将文章写作祛魅化,同时镌刻下与当下文化语境交互激荡之印痕。  关键词:张大春 开明同人 文章学  科举废,新学兴
期刊
摘 要: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主题丰富、内蕴丰厚,以浪漫情愫、浓重的人文情怀和广泛的社会观照见长,因此,她的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在中国的被接受状况、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等内容的梳理将有助于相关研究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考琳·麦卡洛 中国 接受状况  作为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和世界知名神经病理学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备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关注,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