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仲深是元代中后期较为知名的诗人,他一生未仕,漫游山水,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纪行之作。这些诗作蕴含着诗人醉心山水的喜悦、羁旅异乡的孤苦和生逢乱世的惆怅。诗人以平淡清远的语言风格将南方的山水风物描摹得楚楚有致,耐人寻味。
关键词:元代诗歌 张仲深 纪行诗 思想情感 语言风格
元代文学,按照三古七段的分法,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中古期是中国文学所有因素都具备与成熟的时期,诗、词、文、曲、小说以及文学批评等各种文体都在元代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呈现出多元并兴的局面。尤其是元代诗歌,虽然就其总体创作而言,成就不及唐宋,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却并非乏善可陈。一方面,诗歌在总体的质量与数量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另一方面,元代诗坛也不乏各领风骚却学界少有关注的诗人,下文所要讨论的张仲深就是一例。
一、张仲深其人及其纪行诗
张仲深,生卒年不详,字子渊。有《子渊诗集》,结集于后至元五年(1339)。其诗集原本久已亡佚,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张仲深佚诗,重编成《子渊诗集》六卷,存诗274首。另外《诗渊》中还有未收入四库辑本《子渊诗集》的佚诗。2013年出版的《全元诗》第五十二册共收录张仲深诗341首。从《子渊诗集》诸序和存诗中我们可以略知其生平。诗人鄞县(浙江鄞州)人,早孤,有兄子益,二人均是由母亲抚养长大。诗人自幼“明敏嗜学”(郑奕夫《子渊诗集序》),以事母至孝乡里闻名。诗人一生未仕,活跃于江南多族士人圈中,所作多是与杨维桢、贤、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斯道兄弟、夏庭芝、张可久等人的唱和酬答,其中与贤关系最为密切。
除了与文人雅士进行文化互动之外,诗人还创作了不少纪行诗。诗人在《游越》一诗中有言:“抚迹悲生事,因循作远游。半生山水愿,满眼古今愁。”{1}想来那时诗人因母亲亡故,不愿睹物思人,又无心仕途,便将“漫游湖海”当作生平所愿。虽然诗人的具体行踪已不可考,但大体的活动范围还是比较明确的。有些诗作在诗题中直接点明了地点,如《衢州》《曹娥庙》《过太湖》《寒山寺》等;有些诗作交代了大体方位,如“西蜀名山久失尖”(《雪峰》);还有些诗作虽无具体地点提示,却能根据其描绘判断南北归属。根据以上线索,我们发现,诗人的游历以浙江为出发点,以江南为主要活动区域,南至珠江,西至巴蜀,北至山西一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十年踪迹半江海”(《青林渡》),多年的游历不仅扩大了诗人的交际圈,也成为诗人创作的原动力。诗人在旅途中或模山范水,或登临怀古,或述志咏怀,创作了一系列“纪行”之作。这些纪行诗着重渲染了南方的特有风貌,诗风冲澹,常以景物牵动情思,感时而作,在展现南方之地风物人情的同时书写个人怀抱,较朋友往来的唱和酬答之作更值得玩味。
二、张仲深纪行诗的思想情感
张仲深笔下的纪行诗旨在叙述行程中的见闻和感悟,传递出心情与物色的冥和。诗作中或洋溢着诗人纵情山水、心愿得偿的欣喜,或充溢着诗人孤单飘零、感怀时事的愁绪。性情与声色的水乳交融使得诗人的创作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山中三日留,展我平昔颜” 南方的山水风物清雅灵秀,虽不似北方那般壮阔明朗,给人以震撼,却有着独特的温婉与妩媚,能滋润人心,惹人陶醉。“半生山水愿”得偿的张仲深在纪行诗中流露出对南方风景的喜爱与赞美。有些诗作融情于景,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如“芳草歇柔绿,秋花发幽馨”(《感怀》)、“溪鱼带雨肥,紫药经霜腻”(《兰溪》)两句,语词精妙,以“柔绿”“幽馨”“肥”“腻”四字词描摹出了景物最好的状态,将其点染得惹人疼爱,足见诗人的喜欢。有些詩作着力创设“有我之境”,通过叙述诗人的活动凸显景物的吸引力。如:“溪流既靡靡,云影自离离。而我造其间,偶此相娱嬉。坐日景将夕,徘徊澹忘归。乌鸦忽飞来,足我山中诗。”这是诗人《溪上》一诗中的诗句。溪上风景秀丽,诗人置身其间,逍遥散淡,流连忘返。更有忽飞的乌鸦助其诗兴,为这静景注入活力。这几句景物描写倒也平平,却因“我”之“娱嬉”“徘徊”“忘归”而让读者心驰神往。还有些诗作直抒胸臆,让读者直接“听”见了诗人的赞叹。如:“日暮江流长,坐永天宇阔。悠然增伟观,变化何倏忽!”(《泛舟》)“物我俱夷游,偶地心自安。山中三日留,展我平昔颜。”(《溪上》)虽少了几分含蓄隽永,却多了几分率真自然,更见出诗人的山水情怀。
(二)“明月渔歌起,孤舟客子寒” 诗人虽以漫游湖海为幸事,却终究要承受“羁旅异乡”“鬓毛已苍”的苦楚,感叹羁旅无依与年华易逝也成为张仲深纪行诗中重要的思想情感。诗人或因特殊时节的影响,或因萧瑟景物的触动,心有所感,寄情于诗,如“饥鸢立樯杪,孤客发春深”(《即景》);“行子羁离日,玄冬树木干”(《梁湖》);“无家千里客,此日若为情”(《岁尽》);“晚来闲物色,坐览岁华非”(《破寺》);“起来羞把镜,维恐鬓毛苍”(《行旅》)。总的来说,这些诗作在意象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诗人通过撷取凄冷寒寂的意象,渲染出凄苦萧索的氛围,传递出浓重的孤独寂寞感。倘若细看,诗中意象还有描述性与象征性之分。描述性意象如“废沼”“枯荷”“残阳”“饥鸢”等,它们基本源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是自然景物的呈现,能保证作品的新鲜感,具有创新性。而象征性意象已部分抹去了描述性与写实性,具有情绪化的象征隐喻功能。具体说来,诗人在表现乡愁羁恨时,多用“孤舟”“客艇”意象来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如“孤舟客子寒”(《天际》),“孤舟催晓发”(《梁湖》),“还家客艇多”(《归梦》),“一水回环客艇多”(《寒山寺》)等;在感叹年华易逝时,“白鬓”这一意象多有出现,如“维恐鬓毛苍”(《行旅》),“霜风吹客鬓”(《破寺》)等。
(三)“沦落干戈际,吾生任转蓬” 张仲深的纪行诗中,有一首《菊东山人歌》写得别开生面。
诗人常在纪行诗中抒怀,却极少言志,这一首诗难得例外。初看只以为诗人倾心于山水田园,将这菊东山人的隐逸生活描摹得楚楚有致。再读竟觉有千万般难言的苦楚郁结其中。诗人流落干戈之际,本是“笑取金印”、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然而诗人明白,功名富贵虽是炽热如火,宦海浮沉亦只瞬息之间。年华已逝,鬓毛已苍,生逢乱世,豪情万丈终归于事无补,只能以“我欲远追黄绮辈,采薇歌断白云乡”(《南村》)略作宽解。诗人所作的纪行诗中少有感怀时事之作,多传递出“应笑浮生者,轮蹄日日忙”(《大岸》)的人生态度,然而这份闲适情怀的背后终究还是浸透着无奈与怅惘,也应了诗人《市泾》中的一句诗:“沦落干戈际,吾生任转蓬。” 三、张仲深纪行诗的语言风格
论及张仲深的诗风,《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及“冲澹”一词,并将张诗与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联系在一起,认为其“颇具陶、韦风格”{2}。如果从诗风之平淡清远一点上看,张仲深的部分诗作与陶、韦诗确有近似之处,都能以亲近自然、不事藻绘的风貌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尤其是其纪行诗中描摹山水风物的诗作,如其《嵩山道中》一诗:
流水清可掬,白石明可数。我来溪上行,幽禽静相语。凌晨发东津,回首日卓午。披榛坐松根,境寂自忘虑。声利与我违,丘山莫吾负。
全诗明白晓畅,情致悠闲,淡泊入妙,确是与陶、韦之诗相近。然而,从总体看,张与他二人的诗风又是颇有差异的。同是淡泊,“陶诗淡泊而近自然,韦诗淡泊而近清丽”{3},而张诗的淡泊却近闲适。陶渊明与韦应物都有为官的经验,前者弃仕择隐,后者看破世情,他们的淡泊来源于人生体悟。张仲深一生未仕,他的淡泊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写作风格,而非超然物外的觉悟。相比较而言,张仲深此类诗作缺乏理的统摄,笔下景物多情趣而少理趣;遣词造句上也未能完全实现本色与精工的统一,虽淡雅卻少有精彩,与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的境界尚有差距。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作清新质朴、真率自然,虽不及陶、韦之诗,却亦有其独到之处,是张诗中成就较高的作品。
当然,张仲深纪行诗的风格并不仅限于冲澹一种,而是随着体裁、心境与景物的变化呈现多样化。就体裁而言,五七言古体诗与部分近体诗多属于平淡清和一类,而部分歌行体与排律却能见出豪迈之风,如《菊东山人歌》中“何不臂枪骤射竞奔走,笑取金印累累大如斗,归来狂歌痛饮花前酒?”几句激切愤发。就心境而言,诗人早年纪行诗作多见明快之风,后因“鬓毛苍”“客子寒”“干戈际”等因素的影响,心境发生了改变,诗风也转而惆怅衰飒,像“山林历历岁年老,人世悠悠道路难”(《清林》)、“老树尚能知客意,白鸥元不识人愁”(《慈湖感怀》)等感伤之语屡见不鲜。
“多山水诗,多边塞题材,这是元诗的特点之一,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4}张仲深的纪行诗理应引起学界的注意。诚然,张氏纪行诗作中存在着多佳句而少佳篇的弊病,诗歌的题材内容与思想情感也因人生经历的影响而略显狭窄,但不可否认的是,张仲深的纪行诗对南方山水风物的描摹独具一格,平淡清远的语言风格也使其诗风饶有特色,值得珍视与研究。
{1} 杨镰:《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4页。(本文所引张仲深诗均据此书,不一一注明,以避繁冗)
{2} 永、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子渊诗集》,周仁等整理,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2页。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275页。
{4} 刘嘉伟:《华夷一体与元代纪行诗的繁荣》,《求是学刊》2015年第6期。
关键词:元代诗歌 张仲深 纪行诗 思想情感 语言风格
元代文学,按照三古七段的分法,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中古期是中国文学所有因素都具备与成熟的时期,诗、词、文、曲、小说以及文学批评等各种文体都在元代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呈现出多元并兴的局面。尤其是元代诗歌,虽然就其总体创作而言,成就不及唐宋,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却并非乏善可陈。一方面,诗歌在总体的质量与数量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另一方面,元代诗坛也不乏各领风骚却学界少有关注的诗人,下文所要讨论的张仲深就是一例。
一、张仲深其人及其纪行诗
张仲深,生卒年不详,字子渊。有《子渊诗集》,结集于后至元五年(1339)。其诗集原本久已亡佚,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张仲深佚诗,重编成《子渊诗集》六卷,存诗274首。另外《诗渊》中还有未收入四库辑本《子渊诗集》的佚诗。2013年出版的《全元诗》第五十二册共收录张仲深诗341首。从《子渊诗集》诸序和存诗中我们可以略知其生平。诗人鄞县(浙江鄞州)人,早孤,有兄子益,二人均是由母亲抚养长大。诗人自幼“明敏嗜学”(郑奕夫《子渊诗集序》),以事母至孝乡里闻名。诗人一生未仕,活跃于江南多族士人圈中,所作多是与杨维桢、贤、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斯道兄弟、夏庭芝、张可久等人的唱和酬答,其中与贤关系最为密切。
除了与文人雅士进行文化互动之外,诗人还创作了不少纪行诗。诗人在《游越》一诗中有言:“抚迹悲生事,因循作远游。半生山水愿,满眼古今愁。”{1}想来那时诗人因母亲亡故,不愿睹物思人,又无心仕途,便将“漫游湖海”当作生平所愿。虽然诗人的具体行踪已不可考,但大体的活动范围还是比较明确的。有些诗作在诗题中直接点明了地点,如《衢州》《曹娥庙》《过太湖》《寒山寺》等;有些诗作交代了大体方位,如“西蜀名山久失尖”(《雪峰》);还有些诗作虽无具体地点提示,却能根据其描绘判断南北归属。根据以上线索,我们发现,诗人的游历以浙江为出发点,以江南为主要活动区域,南至珠江,西至巴蜀,北至山西一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十年踪迹半江海”(《青林渡》),多年的游历不仅扩大了诗人的交际圈,也成为诗人创作的原动力。诗人在旅途中或模山范水,或登临怀古,或述志咏怀,创作了一系列“纪行”之作。这些纪行诗着重渲染了南方的特有风貌,诗风冲澹,常以景物牵动情思,感时而作,在展现南方之地风物人情的同时书写个人怀抱,较朋友往来的唱和酬答之作更值得玩味。
二、张仲深纪行诗的思想情感
张仲深笔下的纪行诗旨在叙述行程中的见闻和感悟,传递出心情与物色的冥和。诗作中或洋溢着诗人纵情山水、心愿得偿的欣喜,或充溢着诗人孤单飘零、感怀时事的愁绪。性情与声色的水乳交融使得诗人的创作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一)“山中三日留,展我平昔颜” 南方的山水风物清雅灵秀,虽不似北方那般壮阔明朗,给人以震撼,却有着独特的温婉与妩媚,能滋润人心,惹人陶醉。“半生山水愿”得偿的张仲深在纪行诗中流露出对南方风景的喜爱与赞美。有些诗作融情于景,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如“芳草歇柔绿,秋花发幽馨”(《感怀》)、“溪鱼带雨肥,紫药经霜腻”(《兰溪》)两句,语词精妙,以“柔绿”“幽馨”“肥”“腻”四字词描摹出了景物最好的状态,将其点染得惹人疼爱,足见诗人的喜欢。有些詩作着力创设“有我之境”,通过叙述诗人的活动凸显景物的吸引力。如:“溪流既靡靡,云影自离离。而我造其间,偶此相娱嬉。坐日景将夕,徘徊澹忘归。乌鸦忽飞来,足我山中诗。”这是诗人《溪上》一诗中的诗句。溪上风景秀丽,诗人置身其间,逍遥散淡,流连忘返。更有忽飞的乌鸦助其诗兴,为这静景注入活力。这几句景物描写倒也平平,却因“我”之“娱嬉”“徘徊”“忘归”而让读者心驰神往。还有些诗作直抒胸臆,让读者直接“听”见了诗人的赞叹。如:“日暮江流长,坐永天宇阔。悠然增伟观,变化何倏忽!”(《泛舟》)“物我俱夷游,偶地心自安。山中三日留,展我平昔颜。”(《溪上》)虽少了几分含蓄隽永,却多了几分率真自然,更见出诗人的山水情怀。
(二)“明月渔歌起,孤舟客子寒” 诗人虽以漫游湖海为幸事,却终究要承受“羁旅异乡”“鬓毛已苍”的苦楚,感叹羁旅无依与年华易逝也成为张仲深纪行诗中重要的思想情感。诗人或因特殊时节的影响,或因萧瑟景物的触动,心有所感,寄情于诗,如“饥鸢立樯杪,孤客发春深”(《即景》);“行子羁离日,玄冬树木干”(《梁湖》);“无家千里客,此日若为情”(《岁尽》);“晚来闲物色,坐览岁华非”(《破寺》);“起来羞把镜,维恐鬓毛苍”(《行旅》)。总的来说,这些诗作在意象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诗人通过撷取凄冷寒寂的意象,渲染出凄苦萧索的氛围,传递出浓重的孤独寂寞感。倘若细看,诗中意象还有描述性与象征性之分。描述性意象如“废沼”“枯荷”“残阳”“饥鸢”等,它们基本源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是自然景物的呈现,能保证作品的新鲜感,具有创新性。而象征性意象已部分抹去了描述性与写实性,具有情绪化的象征隐喻功能。具体说来,诗人在表现乡愁羁恨时,多用“孤舟”“客艇”意象来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如“孤舟客子寒”(《天际》),“孤舟催晓发”(《梁湖》),“还家客艇多”(《归梦》),“一水回环客艇多”(《寒山寺》)等;在感叹年华易逝时,“白鬓”这一意象多有出现,如“维恐鬓毛苍”(《行旅》),“霜风吹客鬓”(《破寺》)等。
(三)“沦落干戈际,吾生任转蓬” 张仲深的纪行诗中,有一首《菊东山人歌》写得别开生面。
诗人常在纪行诗中抒怀,却极少言志,这一首诗难得例外。初看只以为诗人倾心于山水田园,将这菊东山人的隐逸生活描摹得楚楚有致。再读竟觉有千万般难言的苦楚郁结其中。诗人流落干戈之际,本是“笑取金印”、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然而诗人明白,功名富贵虽是炽热如火,宦海浮沉亦只瞬息之间。年华已逝,鬓毛已苍,生逢乱世,豪情万丈终归于事无补,只能以“我欲远追黄绮辈,采薇歌断白云乡”(《南村》)略作宽解。诗人所作的纪行诗中少有感怀时事之作,多传递出“应笑浮生者,轮蹄日日忙”(《大岸》)的人生态度,然而这份闲适情怀的背后终究还是浸透着无奈与怅惘,也应了诗人《市泾》中的一句诗:“沦落干戈际,吾生任转蓬。” 三、张仲深纪行诗的语言风格
论及张仲深的诗风,《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及“冲澹”一词,并将张诗与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联系在一起,认为其“颇具陶、韦风格”{2}。如果从诗风之平淡清远一点上看,张仲深的部分诗作与陶、韦诗确有近似之处,都能以亲近自然、不事藻绘的风貌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尤其是其纪行诗中描摹山水风物的诗作,如其《嵩山道中》一诗:
流水清可掬,白石明可数。我来溪上行,幽禽静相语。凌晨发东津,回首日卓午。披榛坐松根,境寂自忘虑。声利与我违,丘山莫吾负。
全诗明白晓畅,情致悠闲,淡泊入妙,确是与陶、韦之诗相近。然而,从总体看,张与他二人的诗风又是颇有差异的。同是淡泊,“陶诗淡泊而近自然,韦诗淡泊而近清丽”{3},而张诗的淡泊却近闲适。陶渊明与韦应物都有为官的经验,前者弃仕择隐,后者看破世情,他们的淡泊来源于人生体悟。张仲深一生未仕,他的淡泊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写作风格,而非超然物外的觉悟。相比较而言,张仲深此类诗作缺乏理的统摄,笔下景物多情趣而少理趣;遣词造句上也未能完全实现本色与精工的统一,虽淡雅卻少有精彩,与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的境界尚有差距。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作清新质朴、真率自然,虽不及陶、韦之诗,却亦有其独到之处,是张诗中成就较高的作品。
当然,张仲深纪行诗的风格并不仅限于冲澹一种,而是随着体裁、心境与景物的变化呈现多样化。就体裁而言,五七言古体诗与部分近体诗多属于平淡清和一类,而部分歌行体与排律却能见出豪迈之风,如《菊东山人歌》中“何不臂枪骤射竞奔走,笑取金印累累大如斗,归来狂歌痛饮花前酒?”几句激切愤发。就心境而言,诗人早年纪行诗作多见明快之风,后因“鬓毛苍”“客子寒”“干戈际”等因素的影响,心境发生了改变,诗风也转而惆怅衰飒,像“山林历历岁年老,人世悠悠道路难”(《清林》)、“老树尚能知客意,白鸥元不识人愁”(《慈湖感怀》)等感伤之语屡见不鲜。
“多山水诗,多边塞题材,这是元诗的特点之一,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4}张仲深的纪行诗理应引起学界的注意。诚然,张氏纪行诗作中存在着多佳句而少佳篇的弊病,诗歌的题材内容与思想情感也因人生经历的影响而略显狭窄,但不可否认的是,张仲深的纪行诗对南方山水风物的描摹独具一格,平淡清远的语言风格也使其诗风饶有特色,值得珍视与研究。
{1} 杨镰:《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4页。(本文所引张仲深诗均据此书,不一一注明,以避繁冗)
{2} 永、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子渊诗集》,周仁等整理,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872页。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275页。
{4} 刘嘉伟:《华夷一体与元代纪行诗的繁荣》,《求是学刊》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