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身边的物质》教学实录及反思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ung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谈话
  
  师:(出示气球)同学们这是什么呀?
  生:气球。
  师:想不想来吹一吹。请几位同学上来吹气球。
  师:你们是怎么把气球吹大的呀?
  生:往气球里使劲的吹气。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把气球吹大,我这里有个瓶子。他跟我说他也能把气球吹大,我不相信你们信吗?
  生:不信
  师:那我们让他试试吧。
  生:(生看瓶子吹气球)
  师:看来这瓶子没吹牛的确把气球吹大了。我就觉得奇怪了,你们是用气把气球吹大了。那这瓶子是怎么把气球吹大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研究一下。
  生:想。
  师:我也很想,那我们马上来研究好吗?
  生:好。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举起一杯豆子)什么?
  生:豆子。(师又举起一杯沙子)
  生:沙子。
  师:上节课我们做了豆子和沙子的混合实验。有的同学想了解混合后它们会不会变味?会不会变形?还有的同学想知道它们混合了会不会变成另外的物质,结果(扬了扬手中的豆子杯)豆子——(生:还是豆子)沙子——(生:还是沙子)
  师:和部分同学预测的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上节课的研究结果。
  
  (二)出示新的研究材料,观察并交流
  师:这节课我准备了两种物质,(教师出示)这两种就是刚才我放入瓶中的两种物质,你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吗?
  生1:是水和淀粉。
  生2:是醋不是水。
  师:请1生上台闻一闻。
  生1:是醋。
  师:对是白醋,这种呢当然也不是淀粉,告诉大家叫小苏打,是我们厨房里常用来做面包、面条的配料。
  生:不认识啊。
  师:认识它的方法有许多种,最常用的就是观察。请组长拿出抽屉里的实验盒,先取出一张观察记录表,再取出一个白色的小纸包,纸包里包的就是小苏打。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学生静静地进行小苏打的观察记录,教师悄悄地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
  师:观察好的请举手。(生举手)好,把实验器材放回纸盒,报告单放在桌子上。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和同学们交流你的观察记录。
  生:小苏打颜色是白色的,形状是小颗粒状,气味是没有的,味道也是没有的。我们小组回答完了,有意见的同学请举手回答。(不少同学举手,该生点一位同学)
  某生:我对你所说的小苏打的形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小苏打的形状应该是粉状的。
  生:我同意你的观点。(见还有同学举手),你们还有什么意见?你说
  某生:……
  生:好!我们小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师:(该生转身欲走,老师一把拉住了他)
  师:(小声地问)这么多同学对你的观察结果提出了意见,你回去会不会修改记录呢?
  生:(生想了想说)我回去要再仔细地看一下,闻一下,尝一下,再来修改我的观点。
  师:(拍拍学生的肩膀)掌声。(学生和全场老师一起鼓掌)多了不起的孩子啊,他决不轻易地相信别人的观点。这么多的同学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还是说:“谢谢大家,我会再回去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再修改自己的观点。”了不起,再表扬他。(学生再鼓掌)
  
  (三)产生研究问题
  师:现在,我们面前有小苏打,又有醋,面对这两种物质,你做点什么?
  生:我想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看它会不会变成另一种物质。
  师:你们都想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看看它们混合以后到底会怎么样?是不是?(生齐答:是)
  好吧。这节课我们就确定一个研究主题: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怎么样?
  师:(教师出示课题:《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四)学生制定计划,自主解决问题
  师:问题是出来了,该怎么解决呢?总得先想一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老师建议:我们先订一个计划,怎么样?(生答:好)(教师板书:研究计划)
  师:我们现在问题是已经有了,接下去该干什么呢?
  生:接下去该猜测。
  师:猜什么?
  生:猜问题的结果会怎么样?
  师:猜完后,干什么?
  生:做实验。
  师:就是验证刚才的猜测,实验做完了,现象也看了,接下去还有没有事情可做?
  生:总结。
  师:好的也就是要分析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如果你们按照这个计划去研究,你感到难度最大的是哪部分?(示意一位同学回答)
  生:验证。
  师:那我们就重点来讨论该怎样验证。看看实验前我们应思考这样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个,你用什么材料?
  生:我用白醋和小苏打。
  师:材料的问题解决了。第二个要考虑实验怎么做?
  生:先把白醋倒入空杯,然后再把小苏打倒人白醋。
  师:实验还要关注的第三个问题。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你把两种物质混合后,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它们混合以后,结果会怎么样?
  师:观察实验现象,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要仔细地观察看一看,摸一摸……
  好,现在每一小组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研究。把自己的猜测、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什么填入表格。
  (学生进行实验)
  
  (五)分析实验现象,产生新的问题
  师:下面请小组来交流,我们的交流要简洁明了。你们就说,我猜测怎么样,结果怎么样,我认为怎么样。好,开始。
  生1:我们猜测小苏打和醋混合可能会变颜色,变气味,结果我们闻了闻,果然变了气味,只有很少的酸味了。颜色吗,没怎么变,就是带了点气泡,这说明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变气味,颜色是不会变的。
  生2:我们觉得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会产生气体,实验事实是两种物质混合后不断地冒气泡。我们思考这个现象说明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一种新的物质。
  生3:我们小组觉得把它们混合起来可能会变气味。结果出现了许多小泡泡,还变冷了。
  师:同学们太可爱了,脑子太聪明了,看来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收获非常多,感触也非常深。我们的大千世界真的是奥秘无穷啊。刚才的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实验后,最明显的现象是——
  生:泡泡,泡沫。(生喊)
  师:看着杯中的泡池许多小组汇报,现象分析时都认为可能产生了另一种物质。醋和小苏打混合后是不是真的如同学们分析的那样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呢?这个问题你们能不能确定。(生众口不一:能、不能)
  师:看来,这个问题还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意吗?生:同意。
  
  (六)解决新产生的问题,认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
  师:你猜测一下看泡泡里面是什么?
  生:空气。
  生:气体。
  生:二氧化碳。
  师:光有分析、猜测是很不够的,我们还是要想方法用实验验证。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师:(老师取出两只玻璃杯指着一位坐在前排的男 同学说)来,你去帮我装一杯空气。
  师:(取出一盒火柴,边点边说)我是这样想的,火柴在空气中能顺利地燃烧,(说到这里,老师划燃的火柴已在空气杯口燃烧着。看着跳动的火焰,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
  师:火柴在空气里能顺利地燃烧。在这种气体里也能燃烧吗?让我们也试一试。
  师:(从火柴盒里取出两根火柴同时划燃。放下火柴盒,把燃烧着的火柴分左右手各拿一枚同时放入两只杯口。只见火柴在空气中很顺利地燃烧着,而一靠近装有小苏打和醋的杯里,原来燃烧的火柴马上就熄灭了。随着火苗的熄灭,学生的惊叹也脱口而出。)
  师: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我看到装有小苏打和醋的杯子,火柴一靠近,火苗就灭了,说明这种气体不是空气。
  师:对,它是与空气不同的气体,这种气体是哪里来的?
  生:是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
  
  (七)通过小结整合两次研究结果,提高认识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发现豆和沙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节课的研究,使我们知道,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其他的物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描述:在物质世界中,有些物质……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子为什么能把气球吹大了吧。
  师:出示常见的食品和药品。(学生了解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八)课外延伸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我们的研究不能不告一个段落了。我知道大家的心中还有许多疑惑。比如说,刚才做混合实验时,就有许多同学看着冒出的泡泡喊雪碧,汽水。那小苏打到底可不可能做汽水呢?(生有的喊可以,他们看着老师,有的喊不可以,但同学们的眼中都流露着期待的目光)
  师:对,小苏打确实可以做汽水。(生惊呼:真的)
  师:想不想试一试。(屏幕上出示:一杯柠檬汽水和一段文字:调制柠檬汽水:准备一杯可饮用的水和一些白糖,加入适量的小苏打和柠檬酸,就可以做出一杯鲜美可口的柠檬汽水了。学生边看,边谈,兴奋之情充溢在空气之中。)
  师:会做吗?(生齐:会)
  生1:柠檬酸是什么样的?到哪里能买到?
  师:老师送给你一包。
  生2:小苏打也没有。
  师:这样吧,老师送每位同学每人一包小苏打,一包柠檬酸好吗?(老师的语音未落,同学们已经在欢呼跳跃了)
  师:这里有个信封,上面写上了我的姓名和通信地址,里面还有我写给大家的一封信,信上是说,我想知道你做出的汽水是什么味道的,如果味道不好,你想了哪些办法最终调制出味道鲜美的柠檬汽水的。可以吗?
  生:(爽快地喊)可以。
  师:最后,老师最想说的就是:祝你成功。祝你做出味道鲜美的汽水。(屏幕上出现一群奔向大海的孩子,和四个红色大字:祝你成功。同时响起轻松愉快的音乐)
  师:下课!(同时举起一袋信封说:需要的同学,请到门口来领。老师向教室外走去,学生们潮水般涌向老师……这样,我们的研究就从课堂走向了生活。)
  
  教学反思
  
  (一)课前多实践,课内少“意外”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想进行好教学活动,自身必须亲身经历学生将要参与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去发现探究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去体验探究中的乐趣。如:用点燃的火柴去检验新生成的物质二氧化碳中,在课前我第一次实验中火柴并没有熄灭。因此我就想到了,假如在课堂中发生这种情况就会比较麻烦,学生就无法检测到二氧化碳了,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就增加了小苏打与白醋的分量,而且检测时更迅速,所以这一环节教学比较成功。学生通过观察火柴熄灭,了解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
  
  (二)加强问题猜测,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验证假设,提出进一步的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我把猜想也作为重要一环。我觉得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确实是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占用了一定时间,但是这为学生设计、实施和分析实验及下结论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学生,加强指导
  我们最近常说“低估学生的能力比高估学生的能力更可怕”。事实上高估学生的能力比低估学生的能力同样可怕。这就要求我们能对学生多做观察,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一次试教时,我肤浅地以为学生自己设计了研究方案,实验时应该没问题。结果却令人吃惊,很多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时头头是道,实际操作起来却手足无措。因此第二次我加强了这个方面的指导,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在方案设计的讨论和质疑上。结果实验成功率大大提升,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当然,研精静虑,对于这一教学过程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如:用火柴检验二氧化碳,我在操作中为了达到实验预期的目标,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即使有些小组没有成功,也可更深层次地去探究。或者让学生自己想更多其他的方法去检验,教师在加以指导,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阳联社将目光聚焦留守儿童,以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南江乡为试点,推出以"农信社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群教"‘双农’关爱工程"。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小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小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小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
1.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截至2012年底,全省城乡居民参保总人数达到3760.1万人。其中,新农合参合人数到3112万人,参合率达到98.03%;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64s.1万人,参保率
冬小麦不同气候年型节水栽培技术李志宏,李科江,李记彬,刘志尧(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旱作研究所衡水053000)李红梅(河北省气象研究所石家庄050021)海河低平原干旱缺水,冬小麦生育期常年降水仅129mm左右,远低
写作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来构建思路,并在日常教学中切实注重语言
高中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独立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物理案例分析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具体的
本文综述了棉花抗虫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和持续农业中的意义,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及Bt抗虫棉商品化的应用的现状,并讨论了Bt棉抗性预防的可能对策。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加上多媒体课件具有的直观性、丰富的表现力、信息量大、无粉尘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多教师习惯于上课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因而多媒体课堂教学已呈现常态化。在地理常态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延伸课堂教学。    一、下载网络图片,在班
不同的栏目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而栏目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科学施教。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不同栏目的教学要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