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激疑 兴趣 问题情境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多次谈到,“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南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充分说明设疑、激疑、质疑的奥妙所在。
一、巧妙铺设疑问,激发兴趣
宋朝朱嘉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歌德说过:“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大多同学看来,数学讲究严密性和逻辑性,学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在课堂上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进而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1/3—1/4,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2、故事化问题情境。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例如,“乘加乘减” 教学一课时,教师把教材中的主题图采用故事形式贯穿整节课。第一环节,为了既不改变原主题图的探究功能,又能使学生探究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教师去掉原有的青蛙图案,呈现小熊从 4 株玉米上拿走一个玉米棒的情境,并提问:看到这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直接提出“还剩几个玉米”从而列出乘加,乘减不同的算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乘式解决这个问题。第二环节,加乘减”的意义,教师继续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小熊跟熊妈妈一起摘西瓜的情境:)看到妈妈摘的西瓜,(1小熊写了三个算式 3×3+3、 3×5-3、 3×4,你们知道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吗?为什么?然后一步步设问,让学生动手算。整节课,教师借助故事情境,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起劲,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同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4、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果我们把所教知识融入游戏当中,使孩子们在游玩中给予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教《质数与合数》后,我对学生说:“你们想不与老师交朋友?”学生回答:“想。”“要做老师朋友不难,但你得先猜一个电话号码数字谜。猜对了,你可以今晚打电话给我,并与我交朋友。”谜语是:第一位数是最小质数的2倍还多1,第二位和第三位是最小质数,第四位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五位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第六位是10以内最大的合数,最后一位是8。到了晚上,果真接到许多学生打来电话,了解到学生的许多想法,那晚我高兴极了。后来,我又设计了许多游戏,如:“抛硬币”等,使学生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总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一个简洁、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激疑 兴趣 问题情境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多次谈到,“学始于思,思始于疑,”南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充分说明设疑、激疑、质疑的奥妙所在。
一、巧妙铺设疑问,激发兴趣
宋朝朱嘉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歌德说过:“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大多同学看来,数学讲究严密性和逻辑性,学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在课堂上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进而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每当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触及到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派上用场,于是就产生一种急于探究问题的症结而又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减法法则——分子相减,分母不变,然后,让学生试算1/3—1/4,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减)不能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碰壁了,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这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驱动学生不得不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所以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是必要的。
2、故事化问题情境。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例如,“乘加乘减” 教学一课时,教师把教材中的主题图采用故事形式贯穿整节课。第一环节,为了既不改变原主题图的探究功能,又能使学生探究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教师去掉原有的青蛙图案,呈现小熊从 4 株玉米上拿走一个玉米棒的情境,并提问:看到这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直接提出“还剩几个玉米”从而列出乘加,乘减不同的算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乘式解决这个问题。第二环节,加乘减”的意义,教师继续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小熊跟熊妈妈一起摘西瓜的情境:)看到妈妈摘的西瓜,(1小熊写了三个算式 3×3+3、 3×5-3、 3×4,你们知道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吗?为什么?然后一步步设问,让学生动手算。整节课,教师借助故事情境,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起劲,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同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4、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果我们把所教知识融入游戏当中,使孩子们在游玩中给予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教《质数与合数》后,我对学生说:“你们想不与老师交朋友?”学生回答:“想。”“要做老师朋友不难,但你得先猜一个电话号码数字谜。猜对了,你可以今晚打电话给我,并与我交朋友。”谜语是:第一位数是最小质数的2倍还多1,第二位和第三位是最小质数,第四位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五位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第六位是10以内最大的合数,最后一位是8。到了晚上,果真接到许多学生打来电话,了解到学生的许多想法,那晚我高兴极了。后来,我又设计了许多游戏,如:“抛硬币”等,使学生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总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一个简洁、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