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進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而怎样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教师研究的主题。文章结合作者平时的备课和学习经历,以“9.1图形的旋转”为例,阐述关于学习任务分解的一些可操作性策略。
关键词:学习任务;分解;细化;设计
教师的备课技能是教师必修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设计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目标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学习任务?笔者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9.1图形的旋转”为例讲述备课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理解教材,确定任务目标
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后,根据课标要求,制订了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
任务目标2: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的过程,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任务目标3:能画出简单的关于给定旋转中心经过旋转后的图形。
二、把握逻辑结构,分解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1可以分解为如下三条细化任务。
细化任务1:感受生活中图形的旋转,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细化任务2:通过具体实例及学生操作,观察归纳出旋转的共同属性。
细化任务3:通过练习理解旋转的一些概念,如旋转中心,旋转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及旋转角等。
任务目标2可以分解为如下两条细化任务。
细化任务4:当旋转中心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处时,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分别从整体、线段和角三个视角入手,初步探索旋转的性质。
细化任务5:当旋转中心不在三角形的端点处时,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的本质是关键点的旋转。
任务目标3可以分解为如下三条细化任务。
细化任务6:画出已知点、线段、三角形绕定点旋转后得到的图形。
细化任务7:在网格中画旋转图。引导学生利用网格的特征画出旋转角为90°或180°的旋转图形,即利用网格构造垂直。
三、立足学生认知,设计活动任务
板块一:认识图形的旋转。
任务1: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的图片(如图1),说出图形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追问:请你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分析:任务1是针对细化任务1设计的,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图形的旋转。
板块二: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任务1:如图2,将△ABC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B'C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化?
归纳: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追问1:△ABC和△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2:请你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分析:任务1是针对细化任务4设计的,当旋转中心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处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体会旋转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感受,初步激发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任务2:若旋转中心O在△ABC外(如图3),上述的发现还成立吗?
动手操作:(同伴互助完成)
(1)把透明纸片覆盖在学案上的△ABC上,在透明纸片上描出△ABC;
(2)用针固定在△ABC外一点O处,把透明纸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A'B'C';
(3)连接OA、OA'、OB、OB'、OC、OC',找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师生归纳旋转的基本性质。从图形的整体、线段、角三个方面研究旋转的性质,理解旋转的关键是要找到旋转中心和旋转的对应点。
分析:任务2是针对细化任务5设计的,探索三角形旋转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旋转中心不在三角形的端点处的探索,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关注图形运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几何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旋转性质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的本质是关键点的旋转。
板块三:依据旋转的性质画图。任务1:(1)试画出点A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10°后的图形。
追问1:说说你的画法?追问2:为什么这么画?
分析:任务1是针对细化任务6设计的,学生不仅要能画旋转后的图形,更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能用旋转的性质来解释旋转的画图过程,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任务2:在平面内再取一点B,连接AB,请你画出线段A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10°后的图形。
追问:在平面内再取点C,请你画出△ABC按同样要求旋转后的图形。
分析:任务2是针对细化任务7设计的,画出线段、三角形绕定点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画旋转图形的关键是将图形的旋转转化为点的旋转,并且让学生能够准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学习任务分解的一些思考
1.学习任务的分解本质是对教学目标的分解,主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是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制订本节课的任务总目标;其次是对目标进行细化,清晰地罗列出学生需要学什么;最后思考围绕任务设计怎么展开,怎样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
2.本节课的板块描述采用了本区教研员所推广的以知识主线为对象的描述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一块的学习任务,逻辑性较强,目标更明确。
3.在设计学生学习任务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旋转入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生理解旋转性质的难点时,可以让学生经历旋转的过程,通过观察、验证、推理等探索旋转的性质,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感受和推理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分解;细化;设计
教师的备课技能是教师必修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设计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目标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学习任务?笔者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9.1图形的旋转”为例讲述备课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理解教材,确定任务目标
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后,根据课标要求,制订了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
任务目标2: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分析的过程,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任务目标3:能画出简单的关于给定旋转中心经过旋转后的图形。
二、把握逻辑结构,分解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1可以分解为如下三条细化任务。
细化任务1:感受生活中图形的旋转,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细化任务2:通过具体实例及学生操作,观察归纳出旋转的共同属性。
细化任务3:通过练习理解旋转的一些概念,如旋转中心,旋转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及旋转角等。
任务目标2可以分解为如下两条细化任务。
细化任务4:当旋转中心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处时,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分别从整体、线段和角三个视角入手,初步探索旋转的性质。
细化任务5:当旋转中心不在三角形的端点处时,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的本质是关键点的旋转。
任务目标3可以分解为如下三条细化任务。
细化任务6:画出已知点、线段、三角形绕定点旋转后得到的图形。
细化任务7:在网格中画旋转图。引导学生利用网格的特征画出旋转角为90°或180°的旋转图形,即利用网格构造垂直。
三、立足学生认知,设计活动任务
板块一:认识图形的旋转。
任务1: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的图片(如图1),说出图形在运动中有什么特点?
追问:请你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分析:任务1是针对细化任务1设计的,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图形的旋转。
板块二: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任务1:如图2,将△ABC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B'C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化?
归纳: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追问1:△ABC和△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2:请你找出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分析:任务1是针对细化任务4设计的,当旋转中心在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处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体会旋转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感受,初步激发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任务2:若旋转中心O在△ABC外(如图3),上述的发现还成立吗?
动手操作:(同伴互助完成)
(1)把透明纸片覆盖在学案上的△ABC上,在透明纸片上描出△ABC;
(2)用针固定在△ABC外一点O处,把透明纸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A'B'C';
(3)连接OA、OA'、OB、OB'、OC、OC',找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师生归纳旋转的基本性质。从图形的整体、线段、角三个方面研究旋转的性质,理解旋转的关键是要找到旋转中心和旋转的对应点。
分析:任务2是针对细化任务5设计的,探索三角形旋转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旋转中心不在三角形的端点处的探索,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关注图形运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几何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旋转性质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的本质是关键点的旋转。
板块三:依据旋转的性质画图。任务1:(1)试画出点A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10°后的图形。
追问1:说说你的画法?追问2:为什么这么画?
分析:任务1是针对细化任务6设计的,学生不仅要能画旋转后的图形,更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能用旋转的性质来解释旋转的画图过程,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任务2:在平面内再取一点B,连接AB,请你画出线段A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10°后的图形。
追问:在平面内再取点C,请你画出△ABC按同样要求旋转后的图形。
分析:任务2是针对细化任务7设计的,画出线段、三角形绕定点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画旋转图形的关键是将图形的旋转转化为点的旋转,并且让学生能够准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学习任务分解的一些思考
1.学习任务的分解本质是对教学目标的分解,主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是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制订本节课的任务总目标;其次是对目标进行细化,清晰地罗列出学生需要学什么;最后思考围绕任务设计怎么展开,怎样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
2.本节课的板块描述采用了本区教研员所推广的以知识主线为对象的描述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一块的学习任务,逻辑性较强,目标更明确。
3.在设计学生学习任务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旋转入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生理解旋转性质的难点时,可以让学生经历旋转的过程,通过观察、验证、推理等探索旋转的性质,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感受和推理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