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乙拉西坦的药物定量脑电图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药物定量脑电图研究左乙拉西坦对人类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人(男女各6人,平均年龄26岁,平均体重62 kg,平均身高1.67 m)一次性口服左乙拉西坦1 g,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1、1.5、2、3、4、6、7、8、12、24 h采集脑电信号,每次时程均为180 s.将脑电信号按频率分为δ(0.5~3.9 Hz),θ(4.0~7.9 Hz),α1(8.0~8.9 Hz),α2(9.0~10.9 Hz),α3(11.0~13.9 Hz),β(14.0~30.0 Hz)频段.将每次采集的脑电信号选取无伪差部分30 s分频段计算双额,双枕功率值.用Wilcoxon配对法检验药后各时间点功率与药前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服药后双额、枕部α1、β频段功率显著升高,双侧基本对称.服药后α2频段功率在双额部无明显变化;双枕以服药后6 h为界呈双峰样升高.左额部α1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5 h(18.8950,Z=-3.059,P=0.002),右额部α1频段功率在服药后3 h(18.6150,Z=-2.981,P=0.003),左枕部α1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 5、2、3、4 h(分别为61.0233、53.9425、47.6192和51.8250,Z=-3.059、-3.059、-2.903和-3.059,均P<0.01),右枕部α1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1.5、2、3 h(分别为53.5358、56.8092、50.3500和47.1733,Z=-2.903、-3.059、-3.059和-2.981,均P<0.01),左枕部α2频段功率在服药后3 h(73.5450,Z=-3.059,P=0.002),右枕部α2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3 h(80.6808、87.1750,Z=-2.903、-3.059,P=0.004、0.002),左额部β频段功率在服药后3 h(3.8000,Z=-3.059,P=0.002),右额部β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5、2、3 h(分别为4.0408、4.3217和4.1050,Z=-2.903、-3.059和-3.061,均P<0.01),左枕部β频段功率在服药后3 h(9.1408,Z=-3.059,P=0.002),右枕部β频段功率在服药后1.5、3 h(分别为8.9267和9.3033,Z=-2.981、-2.981,均P=0.003)与服药前相同电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乙拉西坦对人类的脑电背景活动有影响,且与其他抗癫痫药不同。

其他文献
7月31日,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与香港宏威制药集团合作签字仪式暨宏威制药集团新产品上市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战部三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等社团负责人,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财团的代表以及来自国内的300余名专家和来宾出席了会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届睡眠障碍学术会议于2010年8月20-23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术活动中心召开.会议由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承办,到会代表319人.会议共录用论文91篇,其中专题讲座28篇.此次会议通过专题讲座、大会论文报告、壁报和论文集书面交流等形式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讨论。
期刊
Nasu-Hakola病又称多囊性脂膜样骨发育不良并硬化性白质脑病(PLOSL),1961年由日本学者Nasu和芬兰学者Hakola先后报道.Nasu-Hakola 病是一个独特且罕见的疾病,其特点是不断进展的早老性痴呆和全身多发骨囊肿[1]。
期刊
由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国际神经病学论坛:神经变性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暨201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新技术”学习班,
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 tangles, NFTs)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标志性病理特征之一,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被认为是NFTs形成的关键[1]。
期刊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主因"发音、吞咽困难40 d,四肢乏力37 d"于2009年10月9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腊肠、腐乳、腌制食品等食入史.为保持身材苗条,曾至当地美容院进行"瘦腿",于2009年5月26日进行双小腿多点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因效果不明显,又于2009年8月26日加大注射剂量(每侧小腿选择2点,每点分别注射150 U,共600 U).2009年8月28日晨起时自觉头晕,在当地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引起的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老年性疾病。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早诊断早治疗才有可能延缓或阻止病情发展.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介于痴呆和正常衰老间的认知缺损状态,随年龄增加有逐步增加的AD发病危险性.估计有10%~15%的MCI在1年后发展为AD,比健康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如果早期发现和监护,在这个阶段进行干预,使进展为AD的时间推迟,则意义重大。
期刊
目的 编制我国抗癫痫药物应用专家共识.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我国三级医院中成人神经科专科医生有关抗癫痫药物的应用经验与评价.调查内容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与症状性部分性癫痫的药物治疗,以及特殊人群与伴有共患病患者的抗癫痫药物应用.药物评价标准采用九级分级制.药物治疗策略评价根据专家评分所得均数、标准差与95%可信区间(95%CI),分为首选药物、一线、二线与三线药物.结果 发出问卷50份,
在综合医院目前绝大多数抑郁症病人主张首选新型抗抑郁药,即以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代表的常用抗抑郁药,其理由是不良反应小、疗效肯定和服用方便,其代表药物为帕罗西汀和氟西汀等,每日晨服1次,20~40 mg/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