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教师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某个老师的某个班进行了个案调查,集中讨论该第二语言课堂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问题,得出结论:该老师的课堂全班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话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发言的时间,需要进行师生话语时间比例调整,否则影响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本文对该课堂全班教学的时间比例调整提出了建议:首先要转变师生的传统教学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语言学习课堂学生发言的重要性;以正确的提问来平衡师生话语比例;鼓励学生多主动回答教师问题,多向教师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讲课时还要力求生动有趣等。
关键词: 全班教学 师生话语 时间比例
一、引言
全班教学是最常见的教学组织方法,也是大多数教师最熟悉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课堂全班教学需要有很多语言交流活动,即课堂互动。课堂的大量时间都用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语言活动上面。本文运用教师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某个老师的某个班进行了个案调查,集中讨论该第二语言课堂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问题。
二、相关理论
研究者把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归纳为7种类型并用代码表示。它们是:(1)TL——教师讲授:描述、解释、叙述、引导。(2)TQ——教师提问:关于内容和过程的提问,要求学生回答。(3)TR——教师回应:表扬、鼓励、说笑话、接受或采纳学生意见、委婉地批评等。(4)PR——学生回应:学生直接回答教师问题或回应教师指令。(5)PV——学生主动行为:学生主动发表意见或提问。(6)S——冷场:停顿、短暂的沉默。(7)X——其他难以归类的教学活动:混乱、声音难以分辨等(Brown 1975)。
研究者应用上面的7种类型代码来描述全班教学活动发现:不管是第一语言课堂还是第二语言课堂,教师讲话的时间都达到了约70%(Chaudron,1988)。据资料表明,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甚微,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而学生所获得的可理解的语言较少,不利于语言習得。
从师生话语时间比例的角度,研究者归纳出4种全班教学模式,以下是其中的2种(Richards.Jack C.&Lockhart Charles,2000,p.150-151)。模式1是最常见的,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堂课的任何一个阶段。先是简短的教师讲述,然后是教师提问,简短的学生回应,教师回应,又是教师讲述。模式2是无经验的新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提问却无人回答,然后不得不自己讲述,这相当于教师在自问自答。
模式1
模式2
三、课堂观察
1.观察对象
此次课堂观察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Y老师教授的一门基础英语综合课上进行。在访谈Y老师时得知这是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生成绩较好,各科总成绩排名在年级前30%。Y老师一般是采用全班教学,让学生自己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因为时间不允许,没有小组讨论。
2.观察过程
本人听了该班六次课,做了详细的听课记录,并且做了录音和摄像,最后选取了一段能代表Y老师教学模式的录像进行本次各案调查的主要分析对象。该段录像共持续1030秒,即17分10秒,从上课铃声响起开始拍摄。
3.观察结果
本人对该段录像进行了仔细分析,模仿本文第二部分的两个模式,记录下了在此次个案调查中该老师表现出来的典型教学活动模式(表格1-3),并且还计算出了该班的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表格4-5)。
表格1
表格2
表格3
表格4
表格5
4.表格分析
分析表格1-3可知,Y老师的全班课堂教学模式属于或类似于本文第二部分的两个基本模式。表1中有下划线的时间区域属于模式1,即简短的教师讲述——教师提问——简短的学生回应——教师回应——教师讲述。表2、3中有下划线的时间区域类似于模式2,即教师自问自答。只不过不同的是,模式2中在教师提问之后是学生沉默造成冷场,而Y老师提问后是学生在小声讨论,但又分辨不出谁在说什么。
分析表格4-5可知,该老师的课堂全班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话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发言的时间,需要进行师生话语时间比例调整,否则影响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
四、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
与本文第三部分的观察对象相同。
2.问卷设计
该问卷共12个问题,全部是单选。设计目的是调查学生对Y老师的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的看法。这些问题分别从7个方面设计,即师生话语时间比例、教师讲授、教师提问、教师回应、学生回应、学生主动行为、冷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由1项得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课堂上Y老师讲话时间适中,而对照第三部分课堂录像分析的结果可知大部分的学生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绝大部分的时间应该是老师讲学生听。由2项得知,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课堂上学生讲话的时间太短,这点符合本文录像分析的结果。
(2)
由3项得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Y老师课堂讲授时间适中,但仍有21.05%的学生认为太长,这部分学生的看法与实际录像调查的结果相符合。
(3)
大多数的学生认为Y老师提问的次数适中,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适中。这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了该老师的提问方式。
(4)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老师能积极回应学生。
(5)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很听从老师的指令,回答问题所用的时间适中。这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回答的时间是很短的,这对于语言学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6)
上表格說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只是偶尔主动提问和发表意见想法,学生的主动行为不够。
(7)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老师的课堂基本不冷场,这与老师所说的及上课录像分析的结果是吻合的。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这个个案调查,我们可以知道该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学生也深受这种模式的影响,认为该老师的教学模式很合理。其实该教师讲话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发言的时间是不合理的现象,因为语言学习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特别是来自学生一方的主动行为。所以该课堂的师生话语时间比例需要调整,但是怎么调整呢?教师讲话的时间应该减少,学生的发言要增加。教师回应要起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作用;学生回应和学生主动行为应该增加。当然教师应该平衡三者的时间比例,学生的发言时间应该占到一半,这样才能创造出积极活跃的语言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Brock,C.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TESQL Quarterly, 20/1, 47.1986.
[2]Brown,G. Microteaching[M].New York: Methuen, 1975:67.
[3]Brualdi, Amy C. Classroom questions.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6(6). 1998.
[4]Chaudron, C.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Ramirez, J., Yuen, S., & Ramey. D.. “Executive summary: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uctured English immersion strategy, early-exit, and late-exit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language-minority children.” San Mateo, CA: Aguirre International, 1991:8
[6]Richards. Jack C. &Lockhart Charles,. Reflecting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50-151.
关键词: 全班教学 师生话语 时间比例
一、引言
全班教学是最常见的教学组织方法,也是大多数教师最熟悉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课堂全班教学需要有很多语言交流活动,即课堂互动。课堂的大量时间都用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语言活动上面。本文运用教师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某个老师的某个班进行了个案调查,集中讨论该第二语言课堂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问题。
二、相关理论
研究者把第二语言教学活动归纳为7种类型并用代码表示。它们是:(1)TL——教师讲授:描述、解释、叙述、引导。(2)TQ——教师提问:关于内容和过程的提问,要求学生回答。(3)TR——教师回应:表扬、鼓励、说笑话、接受或采纳学生意见、委婉地批评等。(4)PR——学生回应:学生直接回答教师问题或回应教师指令。(5)PV——学生主动行为:学生主动发表意见或提问。(6)S——冷场:停顿、短暂的沉默。(7)X——其他难以归类的教学活动:混乱、声音难以分辨等(Brown 1975)。
研究者应用上面的7种类型代码来描述全班教学活动发现:不管是第一语言课堂还是第二语言课堂,教师讲话的时间都达到了约70%(Chaudron,1988)。据资料表明,在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甚微,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而学生所获得的可理解的语言较少,不利于语言習得。
从师生话语时间比例的角度,研究者归纳出4种全班教学模式,以下是其中的2种(Richards.Jack C.&Lockhart Charles,2000,p.150-151)。模式1是最常见的,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堂课的任何一个阶段。先是简短的教师讲述,然后是教师提问,简短的学生回应,教师回应,又是教师讲述。模式2是无经验的新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提问却无人回答,然后不得不自己讲述,这相当于教师在自问自答。
模式1
模式2
三、课堂观察
1.观察对象
此次课堂观察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Y老师教授的一门基础英语综合课上进行。在访谈Y老师时得知这是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生成绩较好,各科总成绩排名在年级前30%。Y老师一般是采用全班教学,让学生自己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因为时间不允许,没有小组讨论。
2.观察过程
本人听了该班六次课,做了详细的听课记录,并且做了录音和摄像,最后选取了一段能代表Y老师教学模式的录像进行本次各案调查的主要分析对象。该段录像共持续1030秒,即17分10秒,从上课铃声响起开始拍摄。
3.观察结果
本人对该段录像进行了仔细分析,模仿本文第二部分的两个模式,记录下了在此次个案调查中该老师表现出来的典型教学活动模式(表格1-3),并且还计算出了该班的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表格4-5)。
表格1
表格2
表格3
表格4
表格5
4.表格分析
分析表格1-3可知,Y老师的全班课堂教学模式属于或类似于本文第二部分的两个基本模式。表1中有下划线的时间区域属于模式1,即简短的教师讲述——教师提问——简短的学生回应——教师回应——教师讲述。表2、3中有下划线的时间区域类似于模式2,即教师自问自答。只不过不同的是,模式2中在教师提问之后是学生沉默造成冷场,而Y老师提问后是学生在小声讨论,但又分辨不出谁在说什么。
分析表格4-5可知,该老师的课堂全班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话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发言的时间,需要进行师生话语时间比例调整,否则影响学生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
四、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
与本文第三部分的观察对象相同。
2.问卷设计
该问卷共12个问题,全部是单选。设计目的是调查学生对Y老师的全班教学师生话语时间比例的看法。这些问题分别从7个方面设计,即师生话语时间比例、教师讲授、教师提问、教师回应、学生回应、学生主动行为、冷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
由1项得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课堂上Y老师讲话时间适中,而对照第三部分课堂录像分析的结果可知大部分的学生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绝大部分的时间应该是老师讲学生听。由2项得知,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课堂上学生讲话的时间太短,这点符合本文录像分析的结果。
(2)
由3项得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Y老师课堂讲授时间适中,但仍有21.05%的学生认为太长,这部分学生的看法与实际录像调查的结果相符合。
(3)
大多数的学生认为Y老师提问的次数适中,老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适中。这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了该老师的提问方式。
(4)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老师能积极回应学生。
(5)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很听从老师的指令,回答问题所用的时间适中。这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回答的时间是很短的,这对于语言学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6)
上表格說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只是偶尔主动提问和发表意见想法,学生的主动行为不够。
(7)
上表格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老师的课堂基本不冷场,这与老师所说的及上课录像分析的结果是吻合的。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这个个案调查,我们可以知道该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学生也深受这种模式的影响,认为该老师的教学模式很合理。其实该教师讲话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发言的时间是不合理的现象,因为语言学习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特别是来自学生一方的主动行为。所以该课堂的师生话语时间比例需要调整,但是怎么调整呢?教师讲话的时间应该减少,学生的发言要增加。教师回应要起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作用;学生回应和学生主动行为应该增加。当然教师应该平衡三者的时间比例,学生的发言时间应该占到一半,这样才能创造出积极活跃的语言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Brock,C.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TESQL Quarterly, 20/1, 47.1986.
[2]Brown,G. Microteaching[M].New York: Methuen, 1975:67.
[3]Brualdi, Amy C. Classroom questions.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6(6). 1998.
[4]Chaudron, C.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Ramirez, J., Yuen, S., & Ramey. D.. “Executive summary: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uctured English immersion strategy, early-exit, and late-exit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language-minority children.” San Mateo, CA: Aguirre International, 1991:8
[6]Richards. Jack C. &Lockhart Charles,. Reflecting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50-151.